邱雪华
在项目化学习中,评价扮演着关键的角色,能够及时调整和推进项目活动的进程,支持幼儿的学习,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目前,幼儿园项目化学习的评价具有多元性,灵活将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相结合,最终指向幼儿核心素养的培育。由于各地幼儿园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在探索项目式活动过程中,教师需要对活动效果进行反馈,并给予有效评价,让幼儿在评价中探索,生发新经验。同时,幼儿园应倾听幼儿的声音,体现教师的专业决策,最大限度地发挥评价的激励与导向作用。
赋权儿童:让儿童的学习和发展看得见。让儿童的学习和发展看得见是项目化学习与评价的起点。项目化学习活动强调围绕真实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展开持续性探究,凸显发言权及选择权,注重对项目进程中各环节的反思并进行公开展示。教师可以在项目化学习活动中融入马赛克方法,通过适宜幼儿年龄特点的方法,让他们能够表达自己的想法,体现探究兴趣和经验,这是项目化学习中展开评价的重要前提。
例如,在中班开展的“南头古城”项目活动中,幼儿通过“儿童摄影”拍下自己的发现,利用照片和自然材料等制作古城海报。又如,在项目活动“蜗牛”中,幼儿作为行动的主体,带领教师在幼儿园进行“寻找昆虫之旅”,兴奋地表达自己了解到的昆虫居住环境和爱吃的食物,还将新发现或有趣的照片挑出来,制作蜗牛之旅地图。通过可视化的手段记录和呈现个性化的探究视角和思维痕迹,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倾听幼儿的想法和经验。
评价视角的多元化有利于立体化呈现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教师可以带动多主体卷入评价体系,形成“三步曲”评价思路。第一步,幼儿在探究中自由分享探究过程、感受与困惑等;第二步,班级组织开展项目复盘会,借助项目活动记录墙等可视化手段和关键性的提问,与幼儿回顾探究过程,关注幼儿的成就感;第三步,邀請家长、社区及社会专业人士等参与项目过程评价,使幼儿获得多方反馈,分析改进空间和解决方案的可行性,促进自我评价与反思。
赋能教师:让教师的评价和专业决策有依据。项目化学习中评价的深入,需要教师厘清教与学的关系,既要尊重和看见幼儿的想法,又需要进行专业判断与决策,通过评价反馈引导幼儿整合经验,体现开放性、连续性的经验建构过程,促进深度学习。
例如,在中班“我的宝贝”项目活动中,几名幼儿在讨论中提到想把班级的自然角和建构区进行合并,这引发了全班的热议。对于班级区域改造,全班如何分工搬运材料?材料架如何摆放?如何分类?如何进一步划分活动区?这些都是改造区域要面临的真实问题。对此,教师鼓励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做计划、表达想法。教师则作为支持者、观察者,通过游戏记录本、回顾等评价方式,帮助幼儿梳理和提升经验。
通过表现性任务在真实情境中评价幼儿的学习与发展,也是评价的重要手段。表现性任务是儿童的知识或素养具象化外显,幼儿在真实情境中通过参与活动、操作探究、完成任务来自然地表现发展的水平、能力和品质。教师可以围绕项目化学习目标,基于幼儿的兴趣和探究需要,与幼儿共同生成项目化学习中的表现性任务,激发幼儿对驱动性问题的探究和回应。
比如在“垃圾分类”项目中,在成果展示阶段,幼儿想面向社区举办一场垃圾分类宣讲会,通过什么形式来宣传呢?幼儿分组讨论后决定创编朗朗上口的垃圾分类歌,并投放自己改造后的垃圾分类桶。通过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借助项目成果作为评价的载体,教师进行灵活的分析与评价,为下一步行动提供参考。
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师幼与课程的共同发展,过程中应遵循“儿童为本、过程为重、主体多元、途径多样”的开放式评价原则,以评价推进教学,促进教师的儿童观、教学法变革,助推幼儿的学习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