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故土的人

2024-05-20 21:41孟小书
湖南文学 2024年5期
关键词:难民营故土帐篷

孟小书

巴黎的六月正值夏季,很舒适。白天气温维持在25℃,夜晚还颇有一丝凉意。无论是塞纳河边还是街边的酒馆、咖啡馆,总是坐满了时髦的人。而在他们身后不远处,也总能见着瘫坐在墙根下或是正睡觉的阿拉伯人、非洲人,他们多以乞讨为生。这样的人群无论在北美、欧洲都比比皆是,不足为奇。而令我诧异不解的是另一群住在我楼下的人们。

我住在巴黎一处国际艺术园区内,每逢夜晚,艺术区临街的走廊中便住满了流浪者。他们整齐地躺成一排,有的人相互认识,睡前还要寒暄上几句。他们大多看上去相对体面,生活习惯讲究。比如他们都有自己的睡袋或便携式床垫,睡前会将自己的“床铺”收拾立整,有些人还会在睡前读书。我见到过有人第二天睡醒后从兜里拿出梳子把头发理顺,再次收拾好自己的行囊,离开这里。离开后,走廊十分干净,不会留下任何垃圾、杂物。

走廊不远处有三顶帐篷,帐篷的主人常年定居于此。白天他们几乎不见踪影,等到夜晚才會归来,但帐篷始终都在那里,里面有他们的被褥和生活用品。离开时他们只带一些相对贵重的东西(例如证件、手机)。我对这些人很好奇,他们从不轻易吃别人的东西,更不会伸手朝别人要一分钱,那么他们如何生存?从哪里来?未来又要去哪里?于是我请了一位既会英语又懂阿拉伯语的朋友来当翻译,这就开始了我与他们的第一次聊天。

在巴黎期间,我总共与五位露宿者有过交流,之后才得知,他们以这种方式在巴黎生活的时间长短不一,有人初来乍到,有人来这里已长达八年。他们心中都有一个“巴黎梦”,为了这个梦,他们不惜一切代价都要奔赴。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个梦已残破不堪。后来,我看了许多关于偷渡者的纪录片,他们徒步穿越撒哈拉,乘小渔船或皮艇涉过地中海,为了这一程高额的旅费,他们不惜倾家荡产。我所认识的这五位流浪者,他们在本国几乎都受过良好教育,有的是高级工程师,也有颇有名气的舞台剧演员和说唱歌手。出发前,他们的心情都是激动的,他们心中各自怀有对未来人生的期许和理想。当然,对这条“移民走廊”的不归路所隐含的风险,他们也心知肚明。即便这样,他们也要踏着无数人的尸骨来到欧洲大陆。当把凑够的旅费交到摆渡人手中的那一刻,他们对自己的选择都无比坚定,内心澎湃,激动的心情难以言表,同时也会因与家人离别而感到难过。

我脑海中一直有一个画面,是我写这篇手札期间走访过的一所黎巴嫩难民营。这所难民营坐落于贝卡谷地,在那里有一所慈善教育机构,发起人是一位巴勒斯坦难民,赞助者是一位美国人。那所机构的一面墙上挂着一幅电影海报,海报上,一艘破败的木船漂泊在海面上,昏暗的月光让所有人的面目模糊不清,他们一个紧挨着一个,黑压压的一片。其中一个看上去十五岁左右的男孩,坐在船头,一只手耷拉在船沿,指尖几近贴于海面,另一只手托着腮,他的眼睛很大,月光刚好清晰地照出他的脸。他那双大眼睛空洞地望着那看不到尽头的夜与海。船身上刻着“没有故土的人”字样,他们的生命在大海中显得那么微不足道。

电影讲述的是这一船巴勒斯坦人逃离故土的故事。他们是成千上万正在逃离的人的缩影。他们有可能来自叙利亚、阿富汗、阿尔及利亚,或其他什么国家和地区。这些浪迹在欧洲大陆的街头的人,背后都有说不完的惨痛故事。

迁徙者的大量涌进,给欧洲带来的负面的社会影响是显而易见的,移民问题的背后也必然有着复杂的政治和社会问题。但就他们的个体生命而言,我仍希望我们能抱有人道主义精神,给予他们关怀。当他们坐下来与我分享各自的故事时,我突然感到这些被迫迁徙的人们所遭遇到的苦难并非事不关己。因气候问题导致的洪水、干旱、经济危机或战争,这些灾难都与地球上的人类息息相关。我所见到的这些迁徙的人,和移民危机所牵动的社会问题,都因这些人为的灾难而导致。他们映照了世界的另一面。

这五位我与之交流过的人,抑或其他的街头露宿者,都曾是那艘“小船”上的一员。他们的幸运,是没有死在那条逃离的路上。但未来会怎样,我想,答案已经非常明确了——那将会比徒步穿越撒哈拉更令人感到绝望。

责任编辑:刘威

猜你喜欢
难民营故土帐篷
今晚,我要睡在帐篷里
帐篷里的笑声
“帐篷节”开始啦
故土情
搭在水上的帐篷
难民营
人间故土
踏遍千山万水 依旧寄情故土
扎根故土 带头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