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奇,史晓丽,陈美霞
1.宁德师范学院海洋学院(宁德 352100);2.宁德师范学院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宁德 352100)
双语教学能够为社会培养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双语教学可以使学生体验不同语言环境下的专业思维方式和特点,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为学生的就业或者升学筑牢必要的基础[1-3]。以“食品微生物学”为例,阐述双语课程的基本思路,以期促进应用型食品工程人才的培养。
“食品微生物学”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通过学习“食品微生物学”能够为后续的食品专业课程如“食品加工原理”“食用菌学”“发酵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等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4]。“食品微生物学”与农业生产和食品安全密切相关。英语是国际通用语言,“食品微生物学”相关的高精尖科学技术大多数用英语的文字记录,这就要求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英文读写和查阅英文资料的能力。通过双语教学模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食品微生物学”的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外语能力,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全球化的竞争环境。该课程的开展能够夯实“食品微生物学”的理论基础,并且了解“食品微生物学”的前沿热点问题。
学生的英语水平不一致,再加上“食品微生物学”专业词语的生涩难懂,导致学生对“食品微生物学”双语课程的教学效果达不到理想的要求。面对英文资料,学生容易产生抵触的心理。因此对双语课程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学生也听不懂授课教师的全英文授课[5]。更有甚者,对于选修小语种课程的学生,在英语零基础的情况下,要同时学习“食品微生物学”专业知识和英文的难度较大,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畏难情绪,从而抵触双语课程的学习,由此导致“食品微生物学”双语课程的学习积极性降低。
“食品微生物学”双语课程的顺利实施对授课教师的要求较高,授课教师既要有“食品微生物学”的专业背景,同时需要具备英语教学的能力。同时能够达到语言和专业知识能力“肩并肩”标准的授课教师相对较少[6]。对于英语教学水平满足要求的授课教师,大多数不具备“食品微生物学”的专业知识背景;对于专业能力满足要求的授课教师,但无法很好地运用英语向学生解释微生物学基础知识。因此,高校中优秀的双语型教师严重缺乏,导致“食品微生物学”双语课程推广困难较大。
汉-英混合式双语教学是较为普遍的双语教学模式。教师枯燥而机械地重复讲解,学生只是被动接受,无法达到双向交流,没有启发学生的思考和创新能力,从而导致学生学习兴趣逐渐降低[7]。
在传统考核形式中以期末成绩为主,学生的综合成绩完全取决于一张试卷中的答题情况。学生通常采取考前的“突击准备”,这种考核形式不能正确反映学生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真实的英文水平。这种考核模式无法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探索精神,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影响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当前,微生物学的英文原版教材已较为完备,选取英文教材Prescott’s Microbiology,该教材是国际上广泛使用的微生物学教材,能够反映学科前沿水平的新知识、新技术,有利于学生系统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
3.2.1 课程内容优化
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任何试图将某个领域或学科的知识悉数教给学生的做法都是不可行的,因此要处理好讲义与教材的关系,做一些取舍。邀请微生物学专家进行授课或者讲座,让学生能够直接与微生物学专家进行对话交流,由此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3.2.2 直观形象的课件制作
“食品微生物学”课程已拥有比较完善的双语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形象生动地演示和表达课程内容,通过图片、动画、影像资料,把抽象的知识,形象直观地展示给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大容量、高速地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
3.2.3 实践教学环节进一步完善
“食品微生物学”是实验科学,因此教学与科研必须密切结合。应设立微生物学研究室,鼓励感兴趣的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工作,从事科研设计以及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赛事,由此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对科研的兴趣。
3.2.4 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
3.2.4.1 完善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
在学习通上传教学大纲、题库、电子教案和电子课件等教学材料。
3.2.4.2 完善和充实网络教学资源
加强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学生可通过网络动态视频,结合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材、网上答疑、网上自评,方便地完成学习工作。
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双语教学。线上教学采用慕课和学习通等平台进行开展,线下采用传统教学方式开展。
3.3.1 线上教学环节
课前组织学生在慕课观看英文课程视频(视频时长10~20 min),提前做好预习工作。鼓励学生将问题带到课堂上并用英语进行交流。
3.3.2 线下教学环节
精简授课内容,合理搭配中英文比例,降低教学难度。如在“食品微生物学”双语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将复杂和抽象的理论知识结合生活实例向学生进行阐述,这种方式能够让学生更容易接受。根据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在授课过程中一些专业知识重难点仍主要以中文讲解为主,尝试性地采用浸没型双语教学方法,即在学生刚开始接受英语阶段时,作为过渡手段,允许学生使用汉语进行表达交流。在学生能够较好接受时,逐步提高英语讲解的比例,否则仍采用过渡型双语教学方法。总之要以学生能够准确掌握微生物学专业知识作为首要任务,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如“食品微生物学”双语课程的开展上可先采用一句英文辅以中文,逐渐过渡为全英文课件,但在遇到新的专业词语时及时辅以中文翻译。在每章节结束时为学生总结该章节所遇到的新的专业词语,例如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沙门菌(Salmonella)、荚膜(Capsule)、酵母菌(Yeast)等。鼓励学生课后作业采用英文作答,让学生全程参与到双语教学中并且加强学生英语阅读和表达能力。
以考试方法改革促进教学方法的改革,科学的考核方式才能够保障双语教学取得高质量的成效。因此,改变期末考试作为唯一衡量标准的考试模式,采取多样化的考核形式。
3.4.1 考核形式的多样化
增加双语教学的考核形式。如在每个章节结束时,通过巩固性思考题和随堂小测等形式进行检查。注重实践能力建设是践行“食品微生物学”双语教学课程的重要举措。通过提高平时成绩在最终考核成绩的比例,从而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收获。过程性考核除了考查学生的出勤率和平时作业完成情况之外,增设小组PPT英文讲解环节,即学生自由组队进行15 min的微型课程。学生进行自由选题,题目围绕“食品微生物学”所涉及的知识点,如沙门菌、青霉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腐乳的制作等。要求学生自行收集资料,挖掘所选课题的重要知识点内容,小组汇报的内容以英语为主,关键词辅以中文。针对考核的多元化,在双语课堂上设立多环节积分制,即学生可以通过英语专业词语小测验、观看国内外“食品微生物学”相关视频、阅读英文教材、课堂上积极使用英语回答问题等多个环节获得积分。由此,加强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4.2 考核题型多样化
根据教学目标及学生学情特点,在考核方式上做过一些尝试。增加案例分析题和实验设计题。考察的内容也比较综合或灵活,要求学生学会总结并适当地拓展发挥。
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并且英语较好的教师是实施“食品微生物学”双语课程的重要保障基础。担任双语教学的教师应不断加强学习,努力提高专业素质。定期组织培训,如出国继续深造、出国参加研讨会、邀请专家进校培训等。
增加授课教师与学生的互动环节。教师应多与学生沟通,采用学习通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对双语课程的学习情况。学生可以利用学习通与授课教师进行交流。通过增设反馈栏目,学生可以发表对双语课程的建设意见,以便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良好的双语教学氛围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对“食品微生物学”双语课程的学习积极性[8]。
“食品微生物学”双语课程的顺利实施离不开学生和教师之间的相互配合。为保障双语课程的质量,应该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循序渐进开展“食品微生物学”双语课程的教学,并为“食品微生物学”双语课程教学效果设定预期成效。
通过“食品微生物学”双语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接触到更多的专业词语。结合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辅以恰当的考核方式,潜移默化地消除学生对双语课程的抵触心理。学生的学习态度能慢慢从不想学和应付完成任务到主动尝试和接受的转变,从而提高学生对学习双语课程的积极性。
双语教学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英文水平,学生可以更好掌握专业术语和语言表达技巧,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更好地与国际接轨。通过双语课的学习能够为今后从事“食品微生物学”相关的工作或者科研活动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双语课程的授课教师应该将双语教学看作是一种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食品微生物学”基础知识的辅助工具,助于实现知识的内化和吸收,从而达到双语教学的真正目的。
“食品微生物学”双语教学的开展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不仅能够掌握“食品微生物学”方面的基础知识,而且可以提高专业英语能力。为学生的就业打好坚实基础,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双语教学既不同于大学英语课程,也不同于专业理论课程。双语教学是实现高等教育国际化、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对“食品微生物学”双语课程的改革与探索,实现学生-教师双主体,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注重学生的科学研究思维和综合素质,并且结合地方院校的办学定位及应用型食品工程人才的培养目标,加强课程资源的综合利用和课程团队的建设,对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和创新,有助于培养专业基础知识牢固、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食品微生物学”类的复合应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