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价值观问题与引导策略

2024-05-19 00:01:35雷宇
公关世界 2024年8期
关键词:就业人才培养价值观

雷宇

摘要:就业工作位列国家“六稳”“六保”的首位,具有极其重要地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涉及社会、家庭、教育多方面,是就业工作中的重点、难点。近年来大学生就业价值观方面出现一些问题,不仅影响大学生未来职业发展,也影响国家对就业领域的整体规划。本文通过总结大学生常见的就业价值观问题,分析大学生就业价值观问题的主要成因,从完善就业指导体系、培养学生正确就业价值观、家校企形成合力等方面阐述大学生就业价值观引导策略,为促进大学生就业提供参考。

关键词:就业;价值观;人才培养;大学生

引言

自1999年我国开始实行高等教育入学扩招政策以来,我国大学生入学率持续上升。2022届全国高校毕业生1076万人,年度人数首次超过千万人,创历史新高。而近年来随着科技不断进步,人工智能逐渐普及,一些传统的工作岗位逐步被取代,就业压力日益增大,社会就业形势严峻。国家将稳就业、保就业放在“六稳”“六保”的首位,突显就业的重要性。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是重要的民生工程,一头连着国家社会,一头连着千家万户,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在当前就业环境严峻、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的大背景下,大学生在求职就业过程中却暴露出就业价值观方面的问题,影响个人职业发展,也影响国家对就业领域的整体规划。本文通过分析大学生就业价值观问题,分析问题内在成因,研究大学生就业价值观引导对策,对促进大学生就业有积极作用。

一、大学生常见就业价值观问题

(一)就业期待值偏高,排斥一线基层岗位

自1999年我国高等教育持续扩招以来,大学已不再是20世纪“低产出”的纯精英式教育,已逐步向大众化教育方向发展,让更多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提高大众知识水平与文化程度。然而,一些大学生及其父辈对就业的认识存在偏差,认为大学生是“天之骄子”,必须有一份高薪酬、高福利的“体面”工作,对就业有很高的期待。除薪酬福利外,大学生对工作环境的重视程度逐步提升,重“白领”、轻“蓝领”的思想越来越突出,“排斥”一線基层岗位的现象日益凸显。一些毕业生长期备考公务员、事业单位,体现对“编制”的热衷。不少大学生倾向于从事互联网、新媒体、电子商务等相关工作,这些工作更时尚、自由,而以劳动密集型工作为主的制造类企业不再受大学生青睐。以机械类相关专业为例,毕业生认为工厂车间技术员地位低、工作苦、环境差,近年来机械专业相关大学生到汽车工厂车间对口就业的意愿减退。这种现象不仅体现于本科毕业生,在高职毕业生中也层出不穷。高职院校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摇篮,为国家“制造强国”战略提供重要的技术人才保障。随着越来越多专业技能的大学生远离技术行业,不仅有违国家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初衷,也不利于学生长远的职业发展。

(二)职业定位不清,盲目择业

职业定位,是个人明确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是职业生涯的第一步,是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根源性问题。若职业定位与个人特性大相径庭,可能使个人职业生涯遭受重大挫折与失败。当前有的大学生对自身缺乏清楚的认识,没有深入分析自己的兴趣、性格、专业、家庭背景等因素,没有对自身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具体分析,也没有为自己建立比较长远的职业目标和发展计划,更没有拟定行动方案付诸行动来确保顺利实行的长远规划,以至于在择业过程中暴露出盲目、轻率、随大流等问题。毕业生对职业生涯发展方向缺乏清醒的认知,当所处就业环境与预期存在差异时,易滋生懈怠、气馁、逃避等情绪。导致毕业生难以快速适应就业岗位,出现频繁跳槽的情况,严重制约就业质量、就业满意度、就业稳定性,对毕业生职业生涯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三)“慢就业”“懒就业”现象日益显现

与传统的毕业即工作的就业观不同,一些大学生毕业后既不打算就业也不打算继续升学,而是暂时选择调整、观望、在家陪伴亲人,慢慢思考职业道路,这种就业现象称为“慢就业”,“慢就业”现象在“90后”年轻人中逐渐凸显。在“慢就业”大学生中一部分是对自身的高要求,追求高质量的就业单位与工作岗位,利用在进入社会前的过渡期,全力准备公务员、事业单位考试,抑或再次备考研究生。随着社会发展,更多的家庭有良好的经济条件,父母赞同学生想法,也愿意为学生创造备考的良好环境,客观上为“慢就业”提供了基础条件。在“慢就业”大学生中还有一部分同学存在明显的消极、逃避思想,缺乏长远规划,丧失就业意愿,逐步由“慢就业”变为“懒就业”。“慢就业”“懒就业”是在当前就业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时代产物,与早期的“待业青年”“啃老族”等词汇相比,更加客观地表述大学生就业状况。近几年我国大学生消极的就业情况愈发严重,严重阻碍大学生快速步入社会、创造价值,从长远来看,这必然会影响我国经济发展,也必然影响学生的自身发展。

二、大学生就业价值观问题的主要成因

(一)大学生个人因素

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成因受个人性格、成长经历、自我认识影响,同时与学生就业心理状况密切相关。尽管高校持续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课程、活动,对就业困难群体进行针对性帮扶,引导大学生认清自身能力、了解行业现状,提倡大学生先就业再择业,鼓励大学生降低就业期待。然而,许多大学生认为自己通过高等教育应该获取一份高质量工作,就业期待普遍较高,与企业对大学生能力的定位存在偏差。此外,大学生在求职就业过程中容易产生攀比情绪,攀比情绪一方面进一步提高学生就业期待,拉大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另一方面又滋生就业自卑情绪,打击大学生就业信心。不少大学生因就业期待较高而求职受挫,随之逃避就业,这些现象体现大学生就业心理出现问题。对大学生而言,最理性的措施是深入剖析个人特质,正确认识自我,制定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找准职业发展方向。

(二)高校因素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对学生就业价值观形成有重大影响,有的高校就业指导体系单一、陈旧,就业部门的工作主要集中在提供招聘信息[1]。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流于形式、缺乏深度,缺少针对学生个性特点的专业指导和有效帮扶。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多设置为选修课,缺乏实际案例辅导,无法将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有机结合。学生普遍反映就业指导课程枯燥、对就业帮助较少,就业指导力度和广度不令人满意。其次,高校就业指导人员数量不足、非科班出身、实践经验不足、专业化程度不高的问题日益显现。再者,高校缺乏对大学生就业价值引导,部分大学生过分看重薪酬待遇,忽视长远发展,一切向“钱”看。这些问题导致高校无法有效地指导学生理性就业,大学生缺乏求职就业能力,自我定位不准,面对不同就业岗位时难以根据自身特点做出合理抉择,影响大学生就业质量。

(三)用人单位因素

用人单位人才招聘的标准直接影响大学生就业价值观。在校园招聘过程中,国家有“三严禁”的明确要求,然而有的用人单位招聘时对大学生学历、学校名气仍有隐形要求,这种唯学历论、唯名牌论的招聘倾向,推动了近些年考研热,一些大学生考研只为拿到学历的“敲门砖”。有的用人单位为利益最大化而歧视女性,加深女大学生的心理负担。一些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工作经验、学生干部身份有要求,这些倾向导致一些大学生在校期间将过多精力放在个人兼职和社团活动中,占用专业知识学习时间,也对大学生就业价值观产生影响。有的用人单位和人力中介通过发布虚假或带有欺诈性质的就业信息,使用非法手段牟利,一些大学生上当受骗后就业价值观产生巨大变化,就业不信任感增加,就业意愿变弱,间接加剧“慢就业”“懒就业”现象。

三、大学生就业价值观引导策略

(一)完善就业指导体系,助力学生职业规划

高校应从以下3个方面精准施策,完善就业指导体系:(1)加强就业指导专业队伍建设。就业指导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与理论性,学校需要构建一支由辅导员、专任教师、就业指导专家与就业中心组成的具有实践化、专业化的队伍,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就业指导[2]。辅导员依托与学生的良好关系,在日常管理与谈心谈话中提供就业指导;专任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分析行业的就业趋势与前景,为学生就业方向提供参考;就业指导专业具有丰富的指导经验与专业能力,为学生提供系统性、科学性的指导;就业中心为学生提供就业创业方面的政策支持,在学校层面为学生就业搭建平台;(2)加强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举办职业生涯嘉年华、开展生涯咨询等活动,提升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与意识。利用霍兰德人格类型理论、生涯发展理论、CIP认知信息加工理论、明尼苏达工作适应论等自我评估理论,帮助学生挖掘自己的职业兴趣与就业方向;(3)丰富就业指导形式。传统的就业指导,侧重于政策宣贯、面试技巧培训、理论教学,学生主动参与性差,指导效果有限。因此,在延续传统就业指导方式的基础上,学校与二级学院层面均应建立职业生涯咨询工作室,为学生提供个性指导与对口帮扶,解决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同时,还应在学校网站开辟就业指导专栏,定期发布就业政策、法律保障、求职技巧、就业形势等文章,针对性地帮助学生远离招聘诈骗陷阱。利用好各类招聘平台、拓宽招聘渠道,帮助学生获得全面的就业指导信息。此外,学校广泛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模拟求职大赛、简历设计大赛等多种与就业相关的比赛,提高学生求职就业能力,营造积极主动的就业氛围,为学生就业奠定良好基础。

(二)三全育人,培养学生正确就业价值观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需要整合高校辅导员、就业指导教师、专任教师的力量的,更离不开高校教育系统的支持。高校在日常管理与教学中,将“课程思政”与“三全育人”相结合,以弘扬“工匠精神”为重要抓手,宣传“大国工匠”执着专注、追求卓越的经典案例,引导学生将个人职业发展与国家战略相契合,在祖国最需要的岗位上奋斗。同时在教育教学中融入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将培养正确就业价值观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引导学生树立以下的就业观[3]。(1)认识自我。对自己有彻底、充分地认识。清楚自己的优势与劣势,评估职业潜力,扬长避短。对自己不高估、不轻视、不盲从,以自身水平为基础找准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2)远大理想。树立“少年强,则国强”的意识,牢记社会主义接班人的使命,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自己的职业生涯相结合,到基层、到部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一展抱负;(3)长远规划。面对几十年的职业生涯,学生初入职场易产生懈怠情绪,需引导学生对未来职业发展做长远规划,养成不断追求进步的习惯;(4)厚积薄发。帮助学生去除浮躁、功利的思想,向“前”看而非向“钱”看,用往届毕业生的案例去教育学生,避免在工作初期频繁跳槽。引导学生厚积薄发,不断沉淀,努力提高专业技术与综合能力,提升自我竞争力。

(三)家校企形成合力,引导学生就业价值观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对学生就业观的形成有深远影响,家长对学生就业质量的预期,会直接影响学生求职时的就业期待。家长对大学生就业的高期待,将给大学生造成就业方面的心理压力,影响大学生对行业情况的判断。高校应与家长密切联系,完善家校联动机制,向家长介绍当前的就业形势。家长丰富的人生阅历可向学生传授社会实践经验,高校健全的職业生涯规划体系可帮助学生提高求职就业技巧。家校协同及时互通学生就业方面的信息,共同帮助学生解决求职就业中的困难,疏导学生就业压力,引导学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的正确就业观[4]。企业是实现大学生个人价值的重要舞台,对学生就业价值观影响巨大。高校要推动校企合作,根据自身教学特点和人才培养需要,主动与具有浓厚“正能量”价值观的企业在就业创业、人才培养、技术创新、文化传承等方面加强合作。邀请企业优秀代表讲述职业经验、职业价值、工匠精神理念,促进学生树立良好的就业价值观。

结语

高职院校和应用型本科还应加大产教融合力度,以1+X证书制度、现代学徒制、定向班等模式为依托,突显优秀企业文化对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熏陶,挖掘灵活的合作机制,实现优质资源共享,构建高效的人才培养和价值引领新路径。家庭、学校、企业三方协作,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就业价值观。

本文系 1. 重庆工商职业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与就业价值引导融入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以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为例》(项目编号 :GZZX2133019)的研究成果;2. 重庆工商职业学院“匠心筑梦”辅导员工作室的研究成果;3.2022 年度重庆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一般课题《新时代“五育融合”视域下高职学生全面发展实践路径研究》(项目编号 : K22YG402384)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崔文.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J].就业与保障,2022(06):103-105.

[2]冯秀秀,温志强.当代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及干预路径[J].山西青年,2022(15):181-183.

[3]庄莉莉,周乐,黄韬.高职学生就业问题分析及就业现状调研[J].教育现代化,2020,7(41):158-161.

[4]颜文娟. 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现状与教育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7.

(作者单位:重庆工商职业学院)

(责任编辑:袁丽娜)

猜你喜欢
就业人才培养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技工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浅谈高校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力
大学教育(2016年9期)2016-10-09 08:25:02
如何指导大学生提高面试技能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8:13:25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
大学教育(2016年9期)2016-10-09 07:57:56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18:35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02:22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09:56:03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09:5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