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琪
摘要:在各个国家联系日趋紧密的今天,翻译对促进各国的交流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涉及语言问题,也涉及文化问题。在处理源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差异的过程中,就产生了两种重要的翻译方法。归化法(Domesticating Method)和异化法(Foreignizing Method),选择哪种翻译方法是由作者意图、读者对象、文化等多方面因素决定的。归化法和异化法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在实践中使用哪一种方法还是将二者结合起来,应该根据上下文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本论文通过对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的深入探讨,以期让翻译工作者更深入了解两种重要的翻译理论,为日后的翻译实践活动提供帮助。在国与国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促进国与国文化的交流互鉴。
关键词:归化法;异化法;跨文化交际;源语文化;目的语文化
引言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世界各地的联系日趋紧密,在当今这个跨文化交流日趋频繁的时代,翻译对实现各民族的融合、交流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翻译工作已经不再是两种语言符号的转换,而是一种跨文化交际。语言和文化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的传播必须借助语言这个媒介;文化对语言起到了制约的作用,不同地区的文化下,人们的语言表达方式不同。
英语与汉语各自隶属于不同的语系,英语属于印欧语系(Indo-European Language),汉语属于汉藏语系(Sino-Tibetan Language)。英汉两种语言在词法、句法甚至篇章结构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要完成读者能够理解,又能体会到其中文化特征的英汉跨文化翻译是一项相对来讲比较困难的工作,很多来自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翻译工作者,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跨文化交际的问题,提出了不同的翻译策略和方法。归化和异化是翻译研究中一对非常重要的范畴。熟练掌握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对于开展国际交流、文化输出等大有益处。
一、何为翻译的“归化”和“异化”
翻译与文化密切相关,一般而言,可以分成两种对立的看法,即归化法(Domesticating Method)和异化法(Foreignizing Method)这两种原则和方法。纵观我国和世界的翻译史,异化和归化翻译策略虽然早有人涉猎,但作为两个互相关联的对应概念,他们还是在翻译研究出现“文化转向”之后,由著名的美国费城坦普尔大学英语教授劳伦斯·韦努蒂(Lawrenee Venut)1995年在畅销书《译者的隐形》(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A History of Translation)中正式提出的。
归化法译者向读者靠拢,要把源语进行本土化的处理,以目标语为归宿,充分考虑目标语读者的理解力,表达方式要和目標语读者的表达方式相类似。归化翻译有助于增强读者的接受力,同时增强译文的可读性。
异化法是向作者靠拢,在翻译上更多考虑外语的语言特征,吸纳外语的表达方式,采取作者熟悉的源语表达方式,这种翻译方法打破了目标语的语言规范。异化翻译策略是出于世界不同民族文化的多样性考虑的,体现和反映了异域民族风情和语言风格艺术,可以架起民族沟通的桥梁。
二、“异化”及“归化”各自的优劣及具体应用
若在翻译的过程之中,如果采取原语的表达方式,可以准确地传达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及写作手法,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一种文化的异国情调,最终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归化法可能会损害原文的意思,更会使译文失去原语的文化特征。
很多读者经常乐意阅读忠实于原作或与原作风格一致的作品。许钧认为这和读者的审美期待有很大的关联,每当一个读者在即将准备或正在阅读外国作品的时候,由于个人和社会的原因,心理上往往会形成一个结构图式,并希望他在阅读作品时能够得以满足。这就叫做“审美期待”,他“希望欣赏到外国文学特有的韵味,领略到外国文学作品所蕴含的异国情调(包括异域的文化、风情、习俗、审美习惯等)[1]。”可以看出,异化法可以使人们近距离地接触和了解一种文化,下面的一例使用归化法则会造成“文化错位”的现象,而应该使用异化法。
如:
I supposed I should be condemned in Hareton Earshaws heart, if not by his mouth, to the lowest pit in the infernal regions...
我认为哈雷顿·厄肖即使嘴里不说,心里也要诅咒我下到十八层地狱里去……[2]
在这句话的翻译中,十八层地狱放在这里看似很通顺,其实它还是违背了基本常识。“十八层地域”是佛教术语,作为基督教徒的哈雷顿·厄肖说出来显然造成了“文化错位”,是非常不合适的,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应该以原语为依托,将其翻译为:下到地狱的最底层。
“Wonton”就是异化翻译策略的一个例子,它翻译过来是汉语的“馄饨”,众所周知,“馄饨”是起源于中国北方地区一种传统面食。当译入语读者看到“wonton”这个单词时,会通过其明显的中国发音特征而判断“Wonton”很有可能来自中国,这种异化翻译方式保留了其中文发音,更反映了中国文化元素。某些外国人对“馄饨”还叫“Chinese dumpling soup”,这种方法采取的是归化法,这样翻译容易让读者误以为“馄饨”是另一种中国的传统食物“饺子”,但很明显,“馄饨”不同于“饺子”,在这里的归化翻译是不恰当的。
英文当中有 Yinyang、Sushi、Yoga,翻译过来分别是阴阳、寿司、瑜伽,这些词并不存在于汉语或英语语言体系本身,随着近年来全球化趋势的加快,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和沟通变得日趋频繁,这些带着异域风情的词通过异化的翻译方法不断地涌现在人们生活中,并逐渐被接受和使用。很多外来用语在使用异化法后已经融为汉语或英语的一部分,外来语的特征已逐渐消失,如Honeymoon(蜜月)、Pandoras box(潘多拉的盒子)。
异化法是翻译的主要方法,它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果过度地使用异化法,过度地想使译文准确无误地传递读者的意思,而不进行表达方式的变通,则会造成译文的晦涩难懂。对于一个读者来说,全面地了解一个文化,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在读者阅读的过程之中必然会和译文产生文化鸿沟。
当异化的方法行不通时,归化法则显示出了它的优点。归化法追求的是译文的通顺,它追求译文符合译入语语言的表达习惯及文化规范,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源语形象带给他们的不安感,较好地满足译入语读者对异域文化较少的阅读需求,在接受译语时,他们多了一份亲切感和对本族文化的认同感,他们读起来一定会畅通无阻。
如:
He was married again and for once, the autumn and the spring-he was 74 and she was 35--combine the harmony of a perfect union.
他再婚了,他们是古稀老翁与盛年少妇的结合,他结婚当年74岁,而她,35岁,他们的结合构成了一幅绝妙的琴瑟和谐图。
众所周知,“Autumn”和“Spring”在中文中分别指“秋天”和“春天”,如果译者不考虑上下文的意思,而仅仅很机械地把二者翻译为“秋天”和“春天”,这很容易让读者不知所云,一头雾水。而“古稀老翁”和“盛年少妇”这样带有比喻的意味,符合汉语表达的习惯,又恰当地传递了原文的深层含义的翻译方式,能够让读者大彻大悟,并且不由得赞叹译者高超的翻译水平。
归化翻译策略强调译文的浅显易懂,畅达凝练,让读者易于理解和接受。“雨后春笋”是春天下大雨后发出来的竹笋,而且一下子就长出来很多,比喻新生事物迅速大量地涌现出来,由于英国的气候不适宜生长竹子,所以译为“Spring up like mushrooms”更为贴切。“lt rains dogs and cats”这个短语源于英国的一个谚语,当时伦敦街道的一场大雨淹死了许多迷路的狗和猫,雨停水退后,街上留下许多狗和貓的尸体看起来就像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一样。因此,这个短语常用来形容雨势非常大。此句若按照异化翻译译成“下狗和猫”读者将不知所云。一旦译者用归化法译为“滂沱大雨”或是“狂风暴雨”,一切都一目了然了。由此可见,在翻译过程中,一味地使用异化法也会导致文本意义缺失,语句不通。所以,当文本采用异化译法不能准确通顺地表达原文的意思时。归化法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
对于一些承载着丰厚的文化历史和民族特色的成语和典故,可以采取归化翻译策略。不同的社会环境下的人文历史、风俗习惯有很大的差异,这会让成语和典故的翻译的难度加大。采取归化法可以寻找译入语中的类似的表达方式,这样可以保持成语和典故中的精炼性,又可以充分体现其想要表达的内容。
如:Beauty is in the eye of the behold.
情人眼里出西施。
Every potter praise his own pot.
王婆卖瓜,自卖自夸。
但是任何一种方法都不会十全十美,向读者靠拢的归化方法可以使读者很容易接受译文想要表达的思想,但同时又丧失了原文本身所拥有的韵味。原作者想要给读者传播的历史及文化背景在此也不了了之。异化的方法可以使译文保持原作的风味,但同时异化的方法可能会使事先没有审美期待的读者产生心理上的文化障碍。有时,过分追求异化的方法则会造成文章过分追求和原文的一一对应,而不考虑译入语的表达习惯,会造成文章的不通顺,可接受性大大降低。
三、影响“异化”还是“归化”的因素
在具体的翻译实践中,究竟是选择“归化”还是“异化”是由一些因素决定的。
(1)翻译的目的。如果译者的翻译目的就是想更多地把自身优秀的文化介绍给其他国家或不同文化之下的读者,因而适用于更多地保留源语文化的“异化”,比如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翻译的《红楼梦》,就遵循以源语文化为归宿的原则,保留了原作的特色及中国风。在《红楼梦》的英译本中,最典型的有两种,杨,戴夫妇的“异化”方法,以及戴维·霍克斯的“归化”方法,后者的对象主要是一般的英美读者,他们则以大致了解《红楼梦》的故事情节和脉络为目的,而对名著中所包含的中国文化追求甚少,霍克斯采取了向目的语文化靠拢的“归化”方法。对于想进一步了解中国文化的读者,可选择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版本,对于想要猎奇的读者来说,可以选择戴维·霍克斯的版本。
(2)作者需要对文本类型进行分析。比如,历史故事、传统文化、哲学概论、政治思想等体裁的文本,一般而言,都需要向源语文化靠拢,因为这几类文本的问世就是要把源语文化的某些方面传播给目标语读者,让读者接受、学习。另一方面,一些实用性文体的文章,如宣传资料,通知,公告,通俗文学和科普著作一般遵循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的原则,它们中则包含较少的文化因素目的就是向读者传递一般的信息[3]。
(3)文化也是影响翻译的“归化”和“异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当本民族的语言文化处于强势地位时,作品的翻译原则必须向本民族语言的表达风格看齐,否则,翻译后的版本不会受到大众的认可;当一种民族语言文化处于弱势时,或者说需要求助于外来的翻译文化时,异化翻译的论点就会占上风,因为外来的影响可以加速本民族语言的变革[4]。
结语
归化和异化翻译理论对于促进翻译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翻译中,译者既可以采用“归化”翻译策略,也可以采用“异化”的翻译方法,当然,也可以采取将两种方法相结合。二个翻译策略绝对不是互不相容,互相矛盾的关系,二者是互为补充的。至于在译文中必须保留或调整哪些源语文化,在对作者用意、翻译目的、受众对象等各种因素分析综合的基础上,译者才可以做出选择,切记千万不可盲目选择某种翻译策略。对于翻译者本身,一定要在翻译的整个过程中有强烈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也就是要对两种文化的异同有深刻的见解。除此之外,译者一旦决定文章遵循哪一种翻译策略,译文就应尽可能保持这种翻译倾向。在必要的时候,二者的结合会使译文趋于完美。在日后的翻译实践中,不仅要继承前辈对归化和异化翻译理论做出的贡献,更应该深入思考:关于翻译的归化和异化能否开创其理论研究的新视角。
本文系渭南职业技术学院2023年院级科研项目《跨文化传播视域下〈白鹿原〉中民俗文化英译策略研究》(项目编号:WZYZR20230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许钧.《红与黑》翻译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103.
[2]孙致礼.新编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35-36.
[3]鄂建中.文化与翻译[C].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286.
[4]王宁.整泽研究的文化转向[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91.
(作者单位:渭南职业技术学院)
(责任编辑:袁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