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艺术与审美情感

2024-05-19 22:39熊乐
东方收藏 2024年3期
关键词:审美情感符号学心理学

摘要:情感与艺术二者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艺术家创作需要情感,艺术作品体现情感,观看者的领悟激发情感。情感既包括日常情感,也包含审美情感。审美情感归属于美学领域,并获得形式主义、符号学、心理学等领域学者们的研究与阐释,审美情感在这三大研究层面如何体现,又与艺术之间存在着何种紧密的联系,值得深入分析。故此,文章以形式主义、符号学、心理学作为切入点,研究艺术与审美情感之间的密切联系。

关键词:审美情感;艺术;形式;符号学;心理学

何为艺术?“文以载道也”。艺术作为“道”的载体与媒介,承载着传播“道”的目标。“文”通“纹”,始于古代先民對天地万物的观察,人处于自然之中,但人还有其主观能动性,可以对置身其中的世界进行能动改造。而“道可道,非常道”,“道”最终落入烟火人间,与人的行为、艺术、思想发生关联。总的来说,艺术何为?即通过不同的表达形式、不同的艺术门类来阐释“道”。在艺术创作对“道”的践行之中,情感与艺术也产生了密切的关联。

一、情感与审美情感

何为审美情感?首先,在理解审美情感之前,我们要先了解何为情感?情感有高级与低级之分,低级情感即表现为一种情绪,如感官、生理上的痛感与快感;高级情感则指情感,这种情感是人与动物区分开来的,独为人所特有的。这种情感不仅包含在社会生活体验、伦理道德规范的秩序之下对客观事物的理解与认识,还涵盖了人在主观意识之下所形成的感受,因而情感要高于情绪。

其次,情感在感受主义者和行为主义者之间进行区分,涉及日常情感与审美情感两种观念的变化。前者隶属于哲学与心理学的范畴,即感受主义者认为情感是对某物的直观感受,如对某件事情感到愤怒或愉快;行为主义者则认为情感是一种行为倾向,主体在特定的条件与环境之下产生生理行为的反应。对于后者审美情感观念的变化,主要表现在美学领域,美学更侧重于艺术接受环节中的审美情感,既包含艺术作品表现的情感,又囊括艺术作品所唤起的情感反应。这两种情感观念在自身归属地有各自被认知的标准,审美情感以日常情感为前提,在观照艺术作品时引发情感,却又难以日常情感来解释,这也进一步说明审美情感有其独特且复杂的因素值得探讨与研究。

英国形式主义美学家克莱夫·贝尔认为:“每一件艺术作品都产生一种不同的情感,但可以看出,所有这些情感都是属于同一类的,这种情感被称为审美情感。”①可见审美情感不仅与艺术密不可分,而且是一种区别于日常情感并涉及形式与意味的情感。譬如,艺术将我们从现实世界带入审美世界的领域与磁场,使得我们进入更为理念化和感性化的审美世界中,与外在的道德世界、科学世界相隔离。人们日常对于自然美的感受,并不等同于对绘画、雕塑、建筑、戏剧、音乐等艺术所激发的情感。例如,当人们看到波澜壮阔的高山与流水时会觉得震撼与“美”。但是,同为描绘北方山水,李成的《寒林平野图》用淡墨展现山水空灵与寒林清旷,风格清劲写实,墨法气韵皆具;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则以雄健的笔力突出主峰的气势,以细致入微的技法刻画山峦树木的质与形,笔墨皴法浑厚、气势磅礴雄逸。李成、范宽“一文一武”所呈现出的北方山水,以各自特有的笔墨、色彩和表达形式,激起接受者的审美情感。正是由于接受者在体悟“某种形式或形式间的关系”时,能够领悟到形式所带来的触动与感受,进而进入自身精神升华的状态,从而形成审美情感,而这种审美情感要比现实中的普通情感更加深刻。

总的来说,每个人都具备自身鲜明化的情感与态度,而情感也有高级与低级之分,低级的情感与高级的情感都是有别于审美情感的。正如,当人们面对喜欢的花卉、鸟禽时会感到愉快,而当观照徐渭笔下的大写意花鸟时,我们不仅能够领略到花卉、鸟禽的生动形象,还会体悟到纵横笔墨之间淋漓尽致的洒脱气势。面对现实世界事物的观照,我们会以日常情感的态度来看待,而当面对艺术作品时的观照,我们则更多地品味线、色、构图与主题布局的关系以及组合的形式,从而进行审美判断上的体悟。实际上,情感与审美情感面向的主体不一样,进行判断的方式、认知评判的标准不一,其最终获得的感受也不一样。

二、审美情感引导艺术作品的性质

何谓艺术作品的性质?克莱夫·贝尔所论述的“意味的形式”,正是对于这一问题的解答。他将“有意味的形式”定义为艺术的本体,认为艺术作品中的“有意味的形式”才是艺术作品的根本性质,才是激发观者进入想象世界开启审美情感的钥匙。

克莱夫·贝尔提出形式主要指在艺术作品之中,线条、色彩以某种特殊方式进行组合的观念,如中国画中“马一角”“夏半边”的边角之景,“黄筌富贵”“徐熙野逸”的不同线条呈现,都属于审美的形式。那么何为“有意味”?笔者认为即情感与价值观念相结合的审美意蕴。美术作品要做到以情感人,正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通过触景生情,将观者的情感进行移情与投射,但也要注意由于观照主体的个性不同,会存在差异化的结果。主要表现为个体个性和群体个性,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所接受的知识储备、人文修养、艺术素养不同,所领悟到的情感也是各不相同的。

此外,艺术创作主体除了使美术作品以情感人之外,还需要融入自身的价值观念。艺术创作者在进行创作时,除了自身的艺术素养会被表现在画面之上外,艺术家对创作主体的审美意象也会呈现在画面之中,除了艺术家表现的鲜明主题和形式之外,还有隐藏其中的潜意识。艺术家将自己的情感融入作品之中,以作品为媒介进行情感的传递与表现。正是赋予情感的线条、色彩的形式,才组成了内涵丰富的艺术作品,观者因此得以观照和领略其中的真、善、美。

三、艺术是审美情感的形式

美国符号学家苏珊·朗格指出:“任何一件艺术品,都是这样一种形象,不管它是一场舞蹈,还是一件雕塑品,或是一幅绘画、一首乐曲、一句诗,本质上都是内在生活的外部显现,都是主观现实的客观显现。”②可见,其认为艺术是情感的形式,即艺术表现情感。更加具体说来,朗格认为艺术表现是人类的普遍情感,是艺术家所认识的情感的本质,艺术是人类情感符号的形式。故此,艺术必然是一种反映人类普遍情感的普遍形式。恰如,在艾布拉姆斯的文学“四要素”之中,艺术家、艺术作品、艺术接受都与世界发生着密切的联系,物理世界是艺术家所观照的对象,而艺术家尽管无法穷尽地把握世界本体,但是也不能否认艺术家对于艺术本质的所有认知,以及艺术家对物理世界所做出的探讨。

世界里的一花一木在物理上都是客观存在的,艺术家在认知上的世界实际上对应着心理上的世界。艺术家的创造存在着一个人文世界,而人文世界正是人所创造的世界,当然包含着美术、音乐、舞蹈、文学等艺术类型。在物理世界、心理世界和人文世界中,美术的产生、发展、呈现、创新都离不开物理世界和心理世界。艺术家在物理世界接收信息形成审美意象,再经过心理世界的构思、打磨,以及审美情感的注入,变成心象,再通过艺术的技法物化为人文作品呈现于人文世界之中。而人文世界之中的艺术作品通过展示与陈列被接受者所接收,借助艺术作品这一物质媒介,使得接受者与创作者形成情感共鸣。在这一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正是艺术家的情感与艺术接受者的审美情感。故此,这也进一步阐释了朗格所说的“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从某些意义上看,情感既是艺术家创作的动力,也是艺术作品蕴含其中的内容,更是艺术接受者通过审美最终领悟的归宿。

四、艺术是审美情感的积极表达与呈现

从心理学层面来看,审美情感区别于道德情感和理智情感,更涵盖了感知、情感、理智、想象四种主要因素和谐统一的自由结合。其中,理性范畴的感知和理智引导着感性范畴的情感与想象发展,情感与想象在不偏离理性范畴的轨道上进行发展。在这四个主要因素之中,以情感的发展为中心展开。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言:“故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也”,即情理是文章的经线,文词是情理的纬线;经线端正了纬线才织得上去,情理确定了文词才会畅达,这是写作的根本。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情感的表现并非只是虚无之道的表达,而是与感知、表象、感性客体密切联系的。其次,感知与表象也蕴含着情感的内容。实际上,情感、感知、表象的结合正是主体与客体的结合,达到了“物我同一”的状态。

陆机在《文赋》之中谈到“诗缘情”,强调了文学艺术内在情感的根本意义。实际上,无论是情中之景,还是景中之情,都要达到情景交融的状态。其次,情感的生发并不是漫无目的地产生,而是在理性认识的前提下产生的。情感是以人对于所处环境的理性认识为生发的起点,正如中国古典美学中的“理在情中”“情理结合”,通过“理”来规范和引导“情”,这种情与理交融的审美情感,正是古人常言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现象。

康德所提出的审美判断力是一种非利害关系,不涉及概念,仅凭对象的表象形式就能获得愉悦,并从知性上判断其美丑的能力。正如现当代所流行的“丑书”,接受者与鉴赏者对其褒贬不一,有人认为它是艺术的新形式体现,有人则认为只是哗众取宠的噱头,但是评论界对“丑书”也没有界定,是好是坏众说纷纭。实际上,接受者对于“丑书”的评判,都是接受者感性的审美情感、审美意识与理性的理智和认知相统一的结果。

审美情感的本质,或者说艺术的本质,实际上是审美情感的物化形态,是感性的情感、想象与理性的感知、理智的和谐统一,是介于理智和情感之间、实践与认识之间。故此,审美情感或偏于再现的艺术,即认为艺术是形象的反映,强调写实与现实主义;或偏向于表现的艺术,即把艺术看作是主观、心理、情感的表现,但否认艺术对生活的再现、认识和反映。实践上,无论是再现的艺术还是表现的艺术,都给予人们以启示和力量,没有孰对孰错、孰优孰劣之分,都是审美情感的积极表达与呈现。

五、结语

综上所述,情感包括日常情感与审美情感。审美情感归属于美学领域,与艺术密切相关。形式主义者认为审美情感正是接受者主体对于艺术作品“有意味的形式”的观照而激发的审美情感。符号学家则认为情感是艺术的目的与归属,即艺术表现情感。也有美学者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审美情感是感性情感与想象和理性感知与理智的和谐统一,是情景交融的。

实际上,无论是从形式主义还是从符号学、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审美情感与艺术的分析,审美情感与艺术之间都是一个整体的贯穿过程。笔者认为,审美情感不是简单地对于某物粗浅的观照与认识,而是来源于对形式的理解与审美,来自于对创作者情感的接受,也是情感与认识、理性与感性的和谐统一。审美情感不仅存在于艺术接受者对于艺术作品“有意味形式”观照后所产生的理性与感性和谐统一的审美情感,还存在于艺术家在创作艺术作品时对于客观物质世界的观照与构思之中。艺术家从物质世界中进行选取从而确定物象为描绘对象,并寄托情感,这一过程也是属于审美情感的范畴。

参考文献:

[1][英]克莱夫·贝尔著;马钟元,周金环译.艺术[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

[2][英]苏珊·朗格著;滕守尧译.艺术问题[M].南京:南京出版社,2006.

[3]周来祥.审美情感与艺术本质[J].文史哲,1981(03):3-8.

[4]狄其骢.艺术创作中的情感问题[J].文史哲,1981(03):8-13.

[5]黎萌.审美情感与认知主义立场——当代分析美学中的情感问题[J].文艺研究,2010(04):43-52.

[6]王又如.论贝尔与弗莱的形式主义美学[C]//美学第七卷(1987年出版).[出版者不详],1987:29.

[7]刘大基.苏珊·朗格符号论美学简论[C]//美学第七卷(1987年出版).北京社会科学院,1987:19.

[8]乔治·迪基,周计武.二十世纪艺术理论:从1914到1950年代[C]//美术学研究(第5辑).美国伊利诺州立大学芝加哥分校;南京大学,2016:24.

[9]包玉姣.艺术:一种生命的形式——苏珊·朗格艺术生命形式理论研究及其对艺术教育的启示[D].南京师范大学,2011.

[10]马国柱.艺术符号与情感——评卡西尔和朗格的符号美学[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03):34-39+51.

[11]鄒玉莹.艺术是人类情感符号形式的创造——浅析苏珊·朗格对艺术的新定义[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06):161+163.

作者简介:

熊乐(2000—),女,汉族,湖北荆门人。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外美术史。

猜你喜欢
审美情感符号学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符号学家重返音乐史
孔子与柏拉图美学思想之比较分析
浅谈色彩中的色调
基于符号学的文化衍生产品设计
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探讨
用比喻构筑的审美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