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洪水泉清真寺是位于我国青海省海东市平安区的一座纯木质结构百年古寺,其建筑结构本身及寺内精湛的砖雕作品都具有很高的艺术审美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文章围绕寺中多幅技艺精湛、寓意独特的砖雕作品,以其中动物题材砖雕作品为原型进行元素纹样、图形图案矢量扁平化、色彩化的提取与转化,并从文化设计的角度将传统艺术与现代审美及设计理念相结合,利用数字化等交互型应用技术手段,为洪水泉清真寺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洪水泉清真寺;图形提取转化;数字化保护
洪水泉清真寺为明末清初的纯木质古建,融合了汉式建筑风格及藏式建筑造型。笔者在此基础上采用现代审美与设计理念进行解构、提取、转化、重构的设计思路,利用数字化手段或平台作为载体,对民族文化元素开展品牌化再设计。
一、洪水泉清真寺的建筑历史概况
洪水泉清真寺的整体风格为汉式建筑风格(邦克楼的三重六角攒尖顶楼阁)与藏式建筑造型相融合,由照壁、山门、邦克楼、大殿、后窑殿及学房、净房、厨房组成。建筑材料多为当地原木、青砖,木头与水磨青砖上均有精美的雕刻。建筑整体既古朴典雅,又华丽精致。
照壁位于洪水泉清真寺山门正前方,是一座仿木青砖的庑殿一字影壁,也称“独立影壁”,分为壁顶、壁身、壁底三部分。此照壁通体扁长横卧、比例匀称、造型精美,两边砖墩成莲花须弥座。
山门位于寺院南侧,大门面阔三间、进深三进,为单檐歇山顶无梁架结构建筑。其为八字影壁山门,山门殿脊首和屋脊上方雕有琉璃螭吻和琉璃花卉宝瓶。螭吻是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瑞兽,有镇邪避火或避祸之意。
邦克楼也称唤醒楼,其回廊正门的上方拱弧处刻有精美绝伦的花草纹样砖雕,东墙和西墙两侧分别有以动植物为题材的砖雕作品,生动有趣,栩栩如生,寓意吉祥。
礼拜殿是洪水泉清真寺最为核心的建筑,位于整个寺院的最西端,与邦克楼东西排列构成寺院中轴线。建筑整体采用中国古典式卷棚歇山式建筑手法,由前廊、大殿和后窑殿组成。礼拜殿房脊上雕有琉璃花脊。前廊两侧的筒子墙以水磨青砖干摆作底,有精美的四屏扇式样砖雕作品。
二、洪水泉清真寺的砖雕艺术特征及分析
“无刻不成屋,有刻斯为贵”,历经600多年发展的洪水泉清真寺砖雕,线条依然流畅精准,雕刻饱满圆和,刀口犀利,阴阳口干净利索,所雕之物玲珑剔透、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古人以墙为纸、以刀代笔,刻画出了一幅幅精致细腻、气韵生动、 技艺精湛的砖雕作品。从照壁开始至后窑殿,分别有“凤麟呈祥”“貔貅送福”“猫跃蝶舞”等砖雕作品,这些与洪水泉清真寺建筑本身具有故事性、关联性和逻辑性。
(一)砖雕内容题材分类
洪水泉清真寺的砖雕上,除了植物纹样、器物纹样、几何纹样、汉字纹样以及位于后窑殿背面圣龛上的阿文纹样,还出现了大量动物题材和中国传统瑞兽题材的砖雕作品,如“喜上眉梢”中的喜鹊、“猫跃蝶舞”中的猫和蝴蝶、“兔守白菜”中的兔子、“老鼠偷葡萄”中的老鼠、“貔貅送福”中的貔貅和蝙蝠、“凤麟呈祥”中的凤凰和麒麟,这在其他清真寺中都是非常罕见的。
(二)砖雕图形纹样及构图特征
中国传统纹样具有装饰性、功能性和象征性,洪水泉清真寺中的砖雕题材符合当时的意识形态与审美思想。据笔者田野调查粗略统计,洪水泉清真寺建筑外部中共有200多幅砖雕作品,并对其中砖雕纹样进行分类统计,现阐述如下:
1.适合纹样,它是洪水泉清真寺外部建筑砖雕总数占比最大的纹样,约占总量的73%。它是指在一定几何轮廓内创作的纹样,将图案素材经过加工变化,组织在轮廓线内。其独特的装饰之美在于既能体现物象特征,又能穿插自然纹样,如“兔守白菜”“耄耋之年”等题材的砖雕图案都是典型的适合纹样。
2.二方连续纹样,它是指纹样在两个方向上反复连续循环排列,从而形成富有节奏与韵律感的横向或纵向的带状纹样。在洪水泉清真寺中,二方连续纹样占到外部砖雕总数的15%左右,如山门右八字墙上的“老鼠偷葡萄”和“貔貅送福”等砖雕作品中可见一斑。
3.角隅纹样,它也是适合纹样的一种,又称“角花”,作为装饰的部位,分为一角、对角或四角。角隅纹样通常是将纹样有秩序地凝结在直角三角形的外形边框内。洪水泉清真寺的角隅纹样占其砖雕总数的5%左右,且形态图样各异。照壁背面的四角、后窑殿背面圣龛的下方等均可看到角隅纹样(图1)。
4.四方连续纹样,它是指在四个方向上按一定规律反复循环、排列组合所形成的纹样。洪水泉清真寺的四方连续纹样占到砖雕总数的1%左右,在寺内目前只发现一处有此纹样,即山门屋脊两侧的正菱形花纹四方连续纹样。
5.单独纹样,其占到砖雕总数的6%左右。它是指没有外轮廓限制,可单独处理、自由运用的装饰纹样,但其逻辑严谨、结构完整。
(三)动物砖雕的寓意及文化內涵
1.“喜上眉梢”砖雕图。邦克楼回廊西墙南北侧均有砖雕,其中一幅主画面雕有“梅兰”“喜鹊”和“寿石”(图2)。梅花枝头站立三只喜鹊,形态各异、栩栩如生,仿佛可以听到其鸣叫。古人认为鹊灵能报喜,“梅”与“眉”同音,借喜鹊站在梅花枝头有“喜上眉梢”之寓意。但是,根据砖雕中鸟儿外形和青海的自然环境推测,梅花枝头落的鸟儿也有可能是北红尾鸲,俗称“火燕”,其叫声清脆动听,分布在我国青海、甘肃、宁夏等地。在写意花鸟画中,经常出现腊梅花北红尾鸲,如宋代的《梅竹双鹊图》等。
2.“猫跃蝶舞”砖雕图(图3)。回廊东墙雕有一只健硕的猫儿卧坐在石头上,身后有茂密的芭蕉叶。猫儿抬头望着芭蕉叶上方飞舞的蝴蝶,呈几何结构美。“猫蝶”与“耄耋”同音,“耄耋”指高寿之人。此“猫蝶图”动态有趣的艺术形式和风格,也反映出民间的清玩意趣,并且表达了人们对于健康长寿的美好祝愿。
3.“兔守白菜”砖雕图。回廊东墙北侧的砖雕什锦窗框内有两只兔子盘卧在奇石上,后方是茂密的白菜叶子,民间俗称“兔守白菜”(兔守百财)。兔在民间传统中被视为瑞兽,“兔”谐音“途”,寓意前途似锦、大展宏图;“白菜”则谐音“百财”,有百财聚来的寓意。
4.“老鼠偷葡萄”砖雕图。山门左侧八字墙主画面上雕有生长茂密粗壮的葡萄藤,五串颗粒饱满的葡萄悬在藤蔓上。初观之,一只老鼠从葡萄藤向下溜窜奔跑。定睛观之,另有三只老鼠,一只在奇石中穿梭,另外两只在葡萄藤中攀爬。整个画面动静结合、栩栩如生,极具故事性和装饰性。此砖雕作品名为“老鼠偷葡萄”,因老鼠拥有惊人的繁殖力,故有“多子多孙,人丁兴旺”之寓意。
三、洪水泉清真寺动物砖雕纹样与图形的提取与转化
此组设计以洪水泉清真寺中动物题材砖雕作品为原型进行解构与重构,在保留砖雕本身画面结构的基础上进行线稿提取,通过矢量化、扁平化等手段,采用高饱和度及对比度色彩进行再创作,使整个画面充满视觉冲击力。笔者提取了洪水泉清真寺特有的民俗符号,将当地人民的精神信仰、风俗习惯进行可视化處理。
(一)图形的解构与重构
此组设计以“喜上眉梢”和“猫跃蝶舞”砖雕图案为原型,提炼出主画面中动物和植物的二维图形轮廓,对砖雕中的图形提取线稿,将其分解筛选,并对繁复的细节做减法,留存基本的轮廓,再使用基本点线面或几何图形进行重构,通过扁平矢量化设计,使用软件进行矢量绘图(图3)。原图中喜鹊的羽翼用线条表现,保留原画面的景深关系,对奇石等物体同步进行简化和矢量化,提升了画面的丰富度,从而营造出扁平构成感。
(二)色彩的分配与应用
再设计的过程中,笔者选择高饱和度、高对比的色彩,与实物砖雕的青灰色形成反差,融入现代审美特征,增加视觉冲击力与趣味性,赋予砖雕新的生命力。“喜上眉梢”使用黑色铺垫背景,衬托高饱和的玫红色,采用剪影形式来凸显动态的喜鹊。“猫跃蝶舞”同样使用了高饱和度与对比色,用部分黑色平衡整个画面,色彩运用大胆,营造出具有冲击力的视觉风格。
四、洪水泉清真寺砖雕纹样的再设计应用与数字化保护
青海省近年来积极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示范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典范区,取得了显著成效。因此,应当以国际眼光和标准打造洪水泉清真寺的文化品牌,突出青海特色,传承非遗文化资源价值,通过创新理念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对传统文化进行再设计与应用,利用数字化载体进行数字保护与传播。
(一)文化品牌设计
从宏观角度对现有文化品牌进行解构分析,结合当地民俗,重塑设计理念,拓宽设计思路,重新审视用户需求,以品牌设计的思路打造文化旅行目的地的概念。消费人群定位为对精神文化生活需求较高的群体,关注自我精神的提升,对产品功能、艺术设计、生活方式等有较高追求。线下宣传可与有影响力的艺术节、展览等进行深度合作,从而带动平安区、海东市乃至青海省的国际生态旅游发展。
(二)文创产品开发
对于产品的选择与开发,融入可持续设计的理念。打破目前博物馆等周边开发现状,不局限于现有的产品开发思路,如将元素贴标签式地堆叠在商品上。应当从整个设计概念及思路上进行创新,拓宽思路,重新审视用户需求和审美需求,提升产品质量,开发实用性和审美性并存的产品。在产品包装方面,以增强文化符号输出为目的,并选择易于收纳、方便运输、环保可降解的包装材料。
(三)数字化平台设计与运用
数字化平台的核心作用是传播洪水泉清真寺的历史艺术文化,从官方网站、数字博物馆、官方自媒体三方面进行搭建。官方网站以展示洪水泉清真寺全貌、建筑结构、砖雕作品等图片为主,让人们了解洪水泉清真寺的历史脉络。数字博物馆以交互为目的,通过线上虚拟空间等形式,将建筑空间与砖雕作品进行3D建模,利用三维仿真交互技术和网络技术来整合资源,使历史文化遗产“活”起来,实现跨时间、跨地域的全球共享。建立自媒体账号,能够大体量地传播洪水泉清真寺的历史渊源、古建筑知识等,也便于收到用户反馈。
五、结语
这座汉式建筑结构与藏式建筑风格相结合的古寺,拥有技艺精湛的砖雕作品,融合了多民族的勤劳与智慧,凝结了多元的审美追求,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真实生活、精神追求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整座寺庙在时间的洗礼下更显古朴典雅。洪水泉清真寺是全人类的财富与瑰宝,对其研究与保护是构建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内容。同时能够使我国丰富的非遗资源实现转化,传承非遗文化,让年轻一代通过新的途径与载体发掘并继承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
参考文献:
[1]陶子越.论回族砖雕装饰纹样的艺术特征[J].工业设计,2020(07):110-111.
[2]李懿.洪水泉清真寺装饰艺术及文化价值研究[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0(06):132-137.
[3]象多杰本.洪水泉清真寺的建筑文化及始建年代论略[J].青海社会科学,2006(02):98-101.
[4]陶红.寻访洪水泉清真寺[J].中国穆斯林,2006(04):37-39.
[5]刘伟,海金宝.西北回族的砖雕艺术[J].档案,2005(05):28-31.
作者简介:
张琦(1990—),女,汉族,青海西宁人。青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艺术设计专业,研究方向:数字化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