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一方文化代言的人

2024-05-19 17:52桂花童
中学生百科·悦青春 2024年4期
关键词:姚鼐桐城派张英

桂花童

从语文课本说起

前段时间,我结识了一名外地的高中生,她热情而又博学,言语间洋溢着少年的浪漫与真诚,给人十足的亲近感。当她问及我的家乡时,我脱口而出“桐城”。“我知道桐城啊,那里的‘桐城派非常有名。《登泰山记》的作者姚鼐,就是桐城人。”小姑娘一连串“了然于胸”的回复,让我惊讶不已。

我感慨低调的家乡,能通过语文课本被学生所熟知,忙找出电子版新教材,翻到了那篇儿时就已熟读的文章。“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我的目光很快锁定在这个很有意境的句子上。昔年冬日姚鼐登泰山,见到泰山腰覆白雪、身披彩霞的绝美情状,用短短十一个字就形象地描绘出来,笔力之雄健可见一斑。

两百多年前的冬天,《登泰山记》一文刚刚写成,就已经在“桐城派”文人中广泛传阅了。彼时姚鼐刚刚辞去京城的官职,踏上返乡教书的道路。作为“桐城古文派”的集大成者,姚鼐不仅学富五车,还利用人生的最后时光在书院里孜孜不倦地传授古文法,培养写作人才。

姚鼐还继承同乡先辈方苞、刘大櫆等人的理念,提出写文章应该“考据、义理、辞章”兼具,大大发扬了“桐城派”的优秀传统。自此,“桐城派”的影响力开始辐射全国,并逐步形成“家家桐城,人人方姚”的盛大文学场面,桐城也成为文化交流的中心。

晚清名臣曾国藩,就是“桐城派”有名的私淑弟子。他十分认同“桐城派”素来秉承的“文以载道”的学术理念,并在其中加入了“经世治国”一项,使之与洋务运动相结合,推动了“桐城派”的中兴。

随着时代的洪流滚滚向前,传承着古文精气神的“桐城派”在历经了清末的动荡和“新文化运动”后,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同时被带走的,还有一段长达两百多年的文学记忆。

我读高中时,课本里“桐城派”的身影已很难见到。失去了这张光彩夺目的文学名片,大学读理工科的我在介绍故乡时,往往是“王婆卖瓜”。如今《登泰山记》选登语文必修教材,家乡小城以及它所代表的传统文化终于迎来复兴的曙光,这是一件让我非常开心并且自豪的事情。

让他三尺又何妨

近几十年来,以“桐城派”为代表的桐城“文都”文化,虽不能让很多人耳熟能详,却始终印在一代代桐城人的生命底色中。

自打我记事起,爷爷就是我在家乡文化上的启蒙老师。儿时的我颇为好动,总要在街上逛到尽兴才愿意回家,父母实在拗不过我,只能中途“换岗”,让爷爷陪着我继续玩。

爷爷算准了我“不跑到精疲力竭不罢休”的规律,每次都会把我带到小城西南角的六尺巷,激励我在这条长一百米、宽两米的小巷子里练习短跑,还说这样能让小伙伴们对我刮目相看。小孩子的好胜心是极强的,在如此“高回报”的诱惑面前,我常常跑到大汗淋漓才停下来。这时爷爷会掏出早已备好的毛巾给我擦汗,再牵着我到不远处的凉亭休息,做打道回府前的最后准备。

为了让我彻底地安静下来,爷爷还会给我讲解六尺巷的“前世今生”。他说这是桐城人谦和品质的见证,是三百多年前桐城籍官员张英给后世留下的最直观遗产。清朝康熙年间,桐城张宅旁边的吴家拟建新房,想占了两家院落间用于通行的小巷,张家并不同意。相持不下,张家人便给正在京城做官的张英写信,请他出面解决。张英接到信后,认为应当谦让邻里,便用四句诗作为回复:“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张家人领会了张英的用意,主动将院墙退后三尺,吴家人见状大受触动,也主动让出三尺房基地。“六尺巷”的美名,由此而来。“张英身居高位,仍能做到谦和礼让,你这个小泼猴可要好好学一学。”爷爷的一番话我似懂非懂,望着六尺巷的方向开始了思索。

后来我上了小学,渐渐收敛起性子,爱上了读书。当了大半辈子语文老师的爷爷,便成了我的私塾夫子。在他的指导下,我读了不少古文,尤其是那些有关桐城的文字。从姚鼐的《登泰山记》里,我学会了写散文应当注重观察、考据和欣赏的多层次结合;通过康熙在张英致仕后亲手书写的对联“白鸟忘机,看天外云舒云卷;青山不老,任庭前花落花开”,我进一步窥见了这位磊落同乡的淡雅与明达。

先人们的精彩故事,自书册中缓缓走出,于无声处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像爷爷和我一样的桐城人。

它不是静止的文化符号

“一方文化最好的代言人,就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大一时,我选了一门名叫“跨文化研究”的公选课,授课老师总喜欢拿这句话作为每堂课的开场白。从平和宁静的北歐,到勤奋热闹的东亚,每一种特点鲜明的文化,都由描绘当地人日常生活的纪录片引入。同样是冬日的夜晚,挪威家庭驱车前往城郊欣赏极光,而重庆人正窝在火锅店大快朵颐,这种对比给我内心中带来的强烈震撼,实在是无以复加。

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融合,也悄然发生在异乡人的相处之中。以我们寝室为例,来自东北的舍友是宿舍的“大姐大”,每每需要为争取权益发声时,她都会挺身而出;家在湖南长沙的“湘妹子”,更是凭一己之力大大提高了大家的吃辣水平;我因文笔还算可以,在帮助室友修改论文后,经常收到“桐城娃子,家学渊源”的调侃。

就这样,原先散落在天南海北的独特地域文化,在我们身上进行着一轮又一轮的交融。

我想,在文化交流越来越密切的今天,故乡及其地域文化对每个人的意义,不仅在于为孩童提供文化滋养的沃土,为游子找到闯荡世界的支撑,也让垂老之人生出浓烈持久的眷恋。如果说,故乡文化的推广需要特别的机遇,那平日里每个人带给身边人的影响,都会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这份文化的分量和价值。

故乡文化不只是书中某些静止的文字符号,也将借由家乡人之手,传向更远的地方。我爱我的家乡,愿意用实际行动为桐城“文都”文化的传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猜你喜欢
姚鼐桐城派张英
残菊
作为礼物的书籍:姚鼐赠书与桐城派的流传
桐城派的山水书写与文脉传衍
乾嘉诗坛“混江龙”姚鼐
周作人“桐城派”批评之梳理与反思
融通诸体的桐城派文学理论
佛禅老庄思想与姚鼐文学创作
深秋
减字木兰花·乙亥清秋
艺术百家 张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