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熙童
北京前门大街的泰山皮影传习馆里,传来阵阵欢笑声。馆中光线昏暗,大人和小孩沉浸其中,无不屏息凝视着前方一块被灯光照射的白色幕布。幕布后面,猪八戒和小妖斗智斗勇的好戏正在上演。
朱玉馨一边操纵影人,一边唱着曲儿,把故事演绎得活灵活现。她手里拿的“猪八戒”影人,已经用了二十多年,相貌滑稽生动,只是掉了几颗牙齿。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泰山皮影”的第八代传承人,“95后”的朱玉馨从小伴着皮影长大。
朱玉馨的外公范正安先生,是泰山皮影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他8岁时第一次在泰安城街头看到皮影,十分新奇,稍大一点后便开始拜师学艺,皮影成为他后半生的谋生工具。如果说,外公学习皮影多少和生计有关,那么朱玉馨和皮影的缘分,更像是天生就已注定。
朱玉馨幼年时,时常看到外公亲手做皮影。“外公的手又快又巧,所做的皮影不仅是演出的道具,也是我的玩具。”年龄相仿的女孩聚在一起,大都拿着洋娃娃,只有朱玉馨把精雕细琢的皮影当成宝贝。她还常常坐在外公的膝盖上舞着唱着,和着外公的曲调,自在快活地度过了童年。
平日里,朱玉馨的母亲和舅舅也教了她不少有关皮影戏的知识和技能,她总是听得津津有味,学得也很快。“我的家人是靠这门艺术生存的,我在学皮影的过程中得到的乐远大于苦。” 朱玉馨笑着说。
十多年前,朱玉馨的家人开了一家皮影剧场。那时她还在读初中,不用上学时就到剧场帮忙。准备道具、上台报幕,还有打扫卫生、刷净杯碗等,学徒做什么,她就做什么。看到小小的剧场座无虚席,观众反响热烈,朱玉馨的内心总会无比自豪,她想用自己的双手,和家人一起去撑起属于皮影戏的那片天地。
在皮影界,流传着“七紧、八松、九消停”的说法。一般的皮影戏由多个人在幕后表演,如果只有七个表演者,人手就比较紧张;如果有九个人,那就会有人闲着。泰山皮影则是一个人完成一台戏,表演者不但要操纵影人,还要用传统的曲调把故事“唱”出来。另外,还要操纵木鱼、大镲、小镲锣、大鼓等乐器,可谓“一心多用”。以前朱玉馨练习脚踩乐器的时候,总是手忙脚乱,难以跟上节奏。有时即便跟上节奏了,她在操纵影人时又乱了分寸。
可除了不断地练习,别无他法。朱玉馨常常一个人在后台练习,嘴里哼着曲子,手中舞着影人,脚踩着多种乐器,练完一段再练下一段。倘若脚踩的乐器没跟上节拍,或是手中的影人没“演”出特点,那就要重新练习。如此反复,直到一场戏的每一个细节都形成肌肉记忆。这时,她已累得浑身酸痛。
那些日夜陪伴朱玉馨的“小伙伴”,都是由皮影艺人亲手制作,要经过雕刻、上色、干燥等多道工序。由于原材料大都是驢皮、羊皮,影人十分耐用,但要经常维修养护,每个皮影艺人必须掌握从制作到演出的全部技艺。
一个长约三十厘米的普通影人,往往需要雕刻三千多刀,泰山皮影的雕刻技法流畅明快,一般只需要八百刀。但要想影人活灵活现,雕刻过程中的每一刀以及上色过程中的每一步都不能出错。朱玉馨白皙纤细的手也变得伤痕累累。正是这双让人心疼的手,赋予了一个个影人鲜活的“生命”。“这(伤疤暗痕)是我们皮影人独有的荣誉。”朱玉馨说。
每次演出结束,观众纷纷散去,朱玉馨就在后台仔细收拾。她小心翼翼地检查影人是否有残损,如果有则马上修补复原,再小心地把它们放回箱子里。“妖怪”要垫在下面,“好人”要摆在上面,这样“好人”才能压制住“妖怪”。这是影人摆放的行规,不能乱。
朱玉馨总是带着某种虔诚收尾:“这不是封建迷信,也不是繁文缛节,而是我们自发地想要守护的泰山皮影本身。”于是,皮影艺人和皮影宛如血脉相连的亲人,携手走过一个又一个年头。
在当今急剧变化的时代里,社会的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娱乐项目也数不胜数。对此,有人发出感叹:“皮影最后终将会消失在大众眼里。”朱玉馨没有那么悲观,但她明白,想要皮影拥有新的活力,皮影艺人就要守正创新。
手艺是旧手艺,但总有人正年轻,朱玉馨一直在尝试。在她家的剧院里,上演的皮影戏不仅有传统的剧目,还有老戏新编,她尝试着改编部分剧本和配乐,使其更贴合现代人的审美眼光。朱玉馨还创新皮影戏的演出方式,将Flash动画、快速投影等技术应用到演出中。这让皮影戏更加栩栩如生,无论是视觉还是听觉,观众都有了更新鲜的感受。
创新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VR技术兴起的时候,朱玉馨就试着把这一技术和皮影戏相融合,但经过实践,她发现两者的匹配度并不高,观众的体验感也不如剧场。但朱玉馨毫不后悔,认为小小的“影人”也有大大的梦想,泰山皮影就是在一次次“失败”中焕发生机。
“不怕苦,不怕累,就怕‘非遗被‘非议。”朱玉馨说,很多人没看过,也不了解皮影,甚至对它有些偏见。她觉得自己的肩膀上挑着一副沉甸甸的担子,因此暗下决心,一定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把这项艺术发扬光大。
其实,在朱玉馨身边就有一位特别好的榜样。她年近八旬的外公仍然活跃于皮影剧场里,致力于用皮影讲好中国故事。前些年,外公赴美开展文化交流。如何既能呈现出皮影的原汁原味,又能让外国观众容易接受呢?年迈的外公决定用英文演绎皮影戏。由于时间紧迫,毫无英语基础的外公就用汉语标好英语单词的发音,死记硬背,一有时间就戴着他的耳机用老式MP3反复听。
外公对于推广皮影戏的坚持和热爱,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朱玉馨。她通过各种渠道宣传皮影戏,将泰山皮影和当地的旅游产业相结合,作为一个当地的特色演出项目推出。她还“跨界合作”,将皮影和电脑游戏结合,让很多年轻人通过游戏了解传统文化;与品牌设计师合作,制作皮影工艺品,用“非遗”的力量提升国货的品牌价值。
通过朱玉馨等人的努力,泰山皮影在海外露面的机会也越来越多。让她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在德国慕尼黑的那次巡回演出。“最初预计演7场,后来增加到了12场,场场爆满,甚至有很多观众买站票来看演出。”不少德国人在看皮影戏时忍不住笑出声来,还用手机把有趣的场景记录下来。
一双巧手,一群影人,方寸之间演绎无数光影故事。如今,在皮影艺人的努力下,这项流传千年的中国传统技艺已不止于方寸之间,正迈向更大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