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N”人才培养模式下自动化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实践

2024-05-19 14:37刘璐玲陈里赵振华
科技风 2024年11期
关键词:一流校企育人

刘璐玲 陈里 赵振华

摘 要:根据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要求,围绕武汉工程大学邮电与信息工程学院自动化专业一流专业建设,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教学体系、提升实践教学内涵、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建立“学习、培训、就业”一体化的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机制等方面进行总结分析,以期为地方本科院校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一流专业建设;“1+X+N”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协同育人机制

一、概述

教育部出台了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其目的在于全面振兴本科教育,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能力,实现我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1]。接着,《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文件中对“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开展目标和内容做了具体安排。同时,《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监督管理办法(试行)》对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和证书制定的监督管理做了详细部署,这是以政府文件形式提出“1+X”证书制度,标志着我国职业教育证书体系建设已经纳入政府的政策视野中,并且采取了具体的措施来保障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将完善职业教育体系作为国家发展现代职业的重要保障和人才支持[2]。作为一所独具特色民办本科院校,武汉工程大学邮电与信息工程学院紧跟教育部工作要求,秉承“开放办学、协同育人、依法治校”的办学理念,积极探索“1+X+N”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在专业建设方面以合作办学为措施,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根本,以改革课程体系为基础,逐步深化合作办学理念,不断改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发挥一流专业的示范效应,带动和促进教学质量全面提升。

二、自动化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举措

武汉工程大学邮电与信息工程学院自动化专业于2002年获批开设至今已有21年,累计招生1500余人,毕业1200余人。本专业立足于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精准对接企业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基本要求,服务于地方与区域经济,面向石油、化工、能源、环保等行业,开设人工智能与物联网两个专业方向,为社会输送了大量优秀自动化专业人才,已成为湖北省重要的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基地,于2021年6月获批湖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一)精准对接行业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本专业人才的培养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以学科专业教育为核心,结合职业技能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构建具有鲜明特色和影响力的“学历学位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若干学科竞赛获奖证书”的“1+X+N”人才培养新模式,即通过学科专业教育,使学生掌握自动化专业基本知识、原理与方法,熟练运用自动控制系统相关软硬件开发工具,修满相应学分,获得学历、学位证书;通过职业技能教育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借助校企合作资源来帮助学生获取行业认可的职业技能证书;通过创新创业教育,组织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和创新实践,收获各类课外科技竞赛获奖证书。在“1+X+N”人才培养新模式下,学生将通过专业理论学习与实践、职业技能培训与考核、课外科技竞赛锻炼与参与来收获三套证书,极大地增强个人的专业能力,能顺利就业或者升学,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全方位提升。

(二)结合生产实践需求,优化课程体系

1.创新课程体系开发流程

本专业课程体系的开发以人才需求调研为起始,通过行业专家对岗位工作任务分析来提炼出学生能力培养标准,再由课程专家、行业专家、专业教师共同研讨课程内容并提出课程教学标准,并围绕课程标准组织编写相应教材,最终学生的学习结果将通过就业、考研等数据反馈于人才需求调研,用以检验人才培养的质量。

2.优化专业课程体系

本专业坚持“兼顾基础、精简内容、优化课程、突出实践、面向应用”的原则,以优化课程体系、强化课程内容更新、注重教学方法改革为目标,按照“淘汰水课,打造金课”的要求开展优质资源课、金课建设,并结合行业发展需要逐步开设与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相关课程,已获批省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院级精品课程2门。

3.调整实践教学环节

本专业积极探索以“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产出”为中心,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合,强化课内课外互动、校企联动、训赛促动,按基础理论、基本技能、综合应用、工程创新四层递进的创新实践教学体系[3],并通过搭建“校内实验实训教学平台、校内课外实践教学平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三个平台,保证实践教学覆盖不同层次、环节、时间和地点,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4.推动课程思政建设

科学梳理各类专业课程,尤其是技能类课程,挖掘其中的思政育人元素,将专业知识中隐性的思政教育目的显性化,让学生明白专业知识技能背后的价值意蕴,明白“学什么”与“为什么学”和“学来做什么”的终极意义,逐步建设课程思政示范课堂。

5.加强教材建设的规范化、系列化

除选用优秀教材外,组织教师编写切合独立学院自动化专业学生实际情况的、内容先进、特色鲜明、结构合理、专业配套的高质量教材或讲义。

(三)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打造高水平教师队伍

本专业始终把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摆在首要位置,将新时代“四有”好教师和“四个引路人”作为标准,通过开展师德师风学习、宣传、教育、表彰、督查等活动,从加强学习、改进作风、服务学生、规范考核、提升境界五个方面加强专业教师师德修养,打造师德高尚、能力突出的高水平教师队伍。具体举措如下:

(1)引进合适的专业人才,使教师队伍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和学科结构更加合理;

(2)坚定推进“双师型”和“复合型”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多种渠道培训,使“双师型”教师占比提高到35%以上,并聘请企业工程师担任兼职专业教师;

(3)通過老带青、外出培训、说课、教案评比、诊断式听课、视频公开课等方式,全面提高教师业务能力;

(4)在执行学院人事管理制度前提下,积极探索专业教师的考核评价办法,促进教师积极上进,爱岗敬业;

(5)鼓励教师立足专业本身,以技术发展、社会需求等情况为依据,确定科研方向,有组织、有计划地申请各级各类教学改革与科研立项,撰写教改科研论文,提高教科研水平。对已获批省级教研项目、科研项目的建设工作进行积极推进,整合、提炼、形成教学成果,并将成果积极应用于实际教学中,实现省级教学成果奖的突破。

(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构建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

1.加强对专业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

成立由主管领导负责的重点专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协调专业建设工作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同时聘请校外专家教授成立专业建设咨询和指导委员会,指导制定专业建设目标及规划工作。

2.加强对专业教学的质量监督

自动化专业所在的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成立了二级学院教学督导组,负责对本院专职专任教师各教学环节的质量监督,监督手段包括随堂听课、随机检查教学文件、听取学生意见、有组织地进行毕业论文检查、试卷抽查等。同时还起草了《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课程教学水平评价办法》,课程教学水平评价实行两级制,即学院对自动化专业教研室所开设课程成绩综合排名评价,教研室对教师所授课程成绩及班级成绩情况进行评价,由学生评教、督导评教、学生考试成绩考核综合评价为主。进一步强化督导反馈,逐步推动实施以过程性评价为导向的专业教学工作评估,发挥教研室在教学各项工作环节中的作用。积极探索建立“教”“学”“管”“督”“报”五位一体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教学质量调节反馈的闭环系统。

3.加强毕业生反馈机制的建立

本专业把调查研究毕业生就业和工作情况常态化,充分发挥自动化专业教师对就业工作的促进作用,评选“就业榜样”班级,制定奖励办法,奖励就业率突出的班主任。

(五)创新校企合作机制,提升校企合作质量

本专业对接湖北省石油化工行业,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注重与产业发展联动,充分发挥现有优质校企合作企业的作用,近三年专业平均就业率达93%,高端就业率达20%,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显著提升。另外,本专业按照“一师一企”的要求安排教师到企业实践,在校企合作优质企业设立教师工作站,在学院设立创新与就业办公室,平均每年开展一次校企联合教学研讨活动,并结合企业生产实践来安排课程学习、实习与实训,按照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优先安排学生就业的原则,实现教学、培训、就业一体化。

1.深度引企入教,打造一体化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

本专业积极探索与企业开展人才培养深层次、实质性合作的渠道和方法,从宏观的人才培养模式、中观的课程教学体系、微观的工程能力培养痛点环节等三个层次,构建多层次、多维度、立体化、全方位的“引企入教”教育平台。通过创新毕业设计模式、新建就业与创新工作室、建设“机电控”立体化科研教学实践平台等工作,实现学生课程学习、职业技能培训、高端就业的一体化。

2.推行书证融通,建设“1+X+N”证书数字化教学资源包

围绕石油化工行业智能化生产过程控制技术人才紧缺领域,探索完善“1+X+N”书证融通课程体系,整合评价组织优质资源,吸引行业企业与自动化专业共同参与和丰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与科技竞赛指导教材以及教学数字化资源,并及时整合教学视频、案例库、习题库等线上配套资源,重点建设电气控制与PLC技术、运控控制系统开发与应用、集散控制系统应用等教学资源包,依托线上优学院平台与校内云平台,打造一流智慧课堂,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实现在线学习、在线评价,满足学生和社会人员多场景、多岗位的学习。

3.依托行业企业资源,建设校内校外实训基地

对照“1+X+N”证书标准要求,按照石油化工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需求,积极引入企业资源对校内实验室与实训基地进行更新与升级,已完成校内过程控制仿真实验室、罗克韦尔自动化实验、电工电子实习基地的更新升级,以及工程测试实验室的校企共建。通过与优质校企合作企业联合开展订单班培养、产教融合就业实习以及教育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项目,本专业已共建优质校外人才培养与就业基地4家。

三、自动化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取得的成效

自动化专业作为“湖北省一流本科专业”的建设期间,使我校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专业特色更加鲜明,能有效地服务于湖北省乃至国内的大型石油化工企业生产过程控制技术的发展。主要成效有:

(1)教师教学科研水平明显提高,获评中国石油和化工教育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专职教师获批湖北省教科研项目3项,指导省级及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多项,指导学生在省级及国家级课外科技竞赛中获奖多项。

(2)教学改革成效显著,教师更加注重教学改革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将现代通信与计算机技术与自动化经典专业课结合起来,为专业课注入ICT特色,打造“线上+线下”“课内+课外”教学模式,精品课程“微机原理与单片机技术”已在线上教学平台上线。

(3)与湖北兴发集团联合开办“兴发基地班”,与知名企业联合开办的就业订单班运行情况良好,实现学生、学校、企业的三赢。

(4)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就业竞争力明显增强,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本专业毕业生近三年平均就业率为94%,高端就业率为20%。

(5)自动化省级教学团队、省级优秀基层组织建设颇有成效,教学实力与教科研水平稳步提升。

四、自动化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思考

目前部分院校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存在与产业链、创新链结合不紧密和方向不明确等问题,一方面,后期在专业建设中更应主动对接地方产业,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找准专业定位,将人才培养“1+X+N”模式落实落地。另一方面,由于企业对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产教融合的合作模式在实际推动过程中还存在一定困难,校企双方无法合理地将产业要素注入专业教学、生产要素融入课程要素之中,培养的学生在工程实践能力方面与企业的技术岗位需求还存在一定差距。因此,本专业将继续探索更为成熟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最大程度地使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之间相匹配。

结语

自动化专业在获批湖北省高校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期间,积极对接湖北石油化工行业,注重与产业发展联动,建立“共商、共建、共享、共赢”的“学习、培训、就业”一体化协同育人机制,探索具有鲜明特色和影响力的“学历学位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若干学科竞赛获奖证书”的“1+X+N”人才培养新模式,采取优化课程教学体系、增设校内外优质实训基地、打造数字化教学资源包、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强化课程教学监督管理等措施,有效地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后期,本专业将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明确自身定位,主动对接地方产業,最大程度地发挥企业育人主体作用,继续探索更为成熟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优化校企教师团队共建共享机制,打造“双师双能型”产教融合教师队伍,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显著提升,最终完成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

参考文献:

[1]吕冰,严嘉诺,熊飞.高校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核心要素及组合[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2,40(5):149153.

[2]石文豪.“1+X”证书制度下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教育现代化,2019,6(88):3335.

[3]王业琴,邬清海,周红标.产教融合背景下自动化专业建设改革与实践[J].高教学刊,2023,9(05):109112.

[4]李强,陈令荣.基于“1+X”证书的电气自动化专业建设改革[J].科学咨询,2023(23):120122.

[5]王欢.产教融合背景下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对策研究——基于北京市40所职业院校产教融合现状的调查[J].职业技术教育,2020,41(33):4754.

[6]井新宇.基于“岗课赛证”融通的专业群建设研究——以江阴职业技术学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群为例[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25(04):1620.

作者简介:刘璐玲(1985— ),女,汉族,湖北武汉人,硕士学位,副教授,研究方向:通信与信息系统;陈里(1984— ),男,汉族,湖北武汉人,硕士学位,副教授,研究方向:无线通信技术。

猜你喜欢
一流校企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关注一流学科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校企合作五反思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