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六郁”理论指导针刺治疗乳腺增生

2024-05-19 21:45吕钊岚
江苏中医药 2024年4期
关键词:血海泻法理气

吕钊岚 陈 劼

(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康复临床医学院,广东广州 510006)

乳腺增生是一种较为常见的乳腺疾病,多见于中青年女性,以乳房肿块、疼痛为主要临床症状。目前,乳腺增生的原因尚不明确,一般认为与内分泌失调、不良生活习惯等因素有关。由于其发病率较高,且部分患者易发生癌变,因此对女性患者的心理、生活质量带来严重影响。现代医学主要通过传统外科手术和微创来治疗,但都存在恢复慢、易复发、并发症多等缺点[1]。

乳腺增生可归属于中医学“乳癖”“乳核”“乳痞”等范畴,其与月经周期及情志变化密切相关。乳房疾病与肝有关,除此之外,还与气血、津液以及脾经、胃经、肾经、冲任二脉相关。若患者常忧思恼怒,则肝失疏泄,肝气郁结,积聚于乳房发为乳腺增生。气机不畅,导致气血、津液运行受阻,停聚于乳房则表现为乳房肿块、疼痛。中医学认为,女性的乳头属肝,乳房属胃[2],而脾与胃互为表里,肝与脾两经循行于胸、腹,肾经上贯肝膈,注胸中;冲任二脉起于胞宫,二者均上行至胸中;此外,冲任二脉还与妇女月事的产生密切联系。因此,乳腺增生的病位在乳房,气血、津液以及肝、脾、胃、肾、冲任二脉失调均可致病。近年来,中医药治疗乳腺增生逐渐显示出独特的优势,大量临床研究表明,中药汤剂、中成药、针灸、推拿、药物贴敷等中医药疗法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3]。气机升降失常致气血、津液运行受阻,积聚于体内发为六郁而致病。本文从“六郁”角度探讨乳腺增生的致病因素,以指导针刺治疗。

1 “六郁”理论概述

六郁学说是在《黄帝内经》中的“五郁”理论基础上创立的,《黄帝内经》将郁证分为“木郁、土郁、金郁、火郁、水郁”,并将其与五脏结合总结出木郁为肝病、火郁为心病、土郁为脾病、金郁为肺病、水郁为肾病,同时提出“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的治法。朱丹溪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临床实践,首创六郁致病学说,即“气郁、血郁、痰郁、热郁、食郁、湿郁”,并创立治疗郁证的相应中药方剂,如六郁汤、越鞠丸等。朱丹溪认为,七情内伤、风雨暑湿、食饮不节、劳倦过度等因素均会使人体气血怫郁而产生郁证。“气血冲合,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4]205,诸病皆起于郁,强调因郁致病的广泛性。朱丹溪提出郁证以气郁为首,并指出“凡郁皆在中焦,以苍术、川芎开提其气以升之”[4]205的治疗方法。此外,六郁常相兼为病,气、血、痰、热、食、湿相互联系,并非孤立存在,正如《医学正传》[5]所说:“气郁而湿滞,湿滞而成热,热郁而成痰,痰滞而血不行,血滞而食不消化,此六者皆相因而为病者也。”

2 从“六郁”论乳腺增生的疾病特点

2.1 肝失疏泄,郁久成结 乳腺增生是由七情内伤、饮食失宜、劳倦过度等因素导致人体气机阻滞、脏腑功能紊乱而诱发。女子以肝为先天,肝主疏泄,喜条达而恶抑郁,从而调畅人体气机的升降出入。肝在志为怒,过怒则伤肝,在焦虑、抑郁、烦躁、激动、易怒等不良情绪的长期积压下,肝的生理功能受到影响,肝失疏泄,气机升降失调,肝气郁结,积聚于乳房而发病。患者多见乳房、胁肋胀痛,随喜怒而消长,善郁易怒,喜嗳气、叹气。

2.2 肝郁化火,形成火郁 朱丹溪言:“气有余便是火。”[4]42肝气郁久不行,郁久不散,化热化火,形成火郁。《丹溪心法》[4]9曰:“有诸内者形诸外。”当肝气郁久化热闭结于内,必然会在外部有所表现,这类患者常会出现乳房胀痛伴有烧灼感,火郁日久,耗伤津液,则出现口燥咽干、五心烦热、胁肋隐痛等。

2.3 食积停滞,而致食郁 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现代人“以酒为浆,以妄为常”,暴饮暴食或喜食肥甘厚腻常导致食积停滞。朱丹溪[4]205言:“凡郁皆在中焦。”中焦即脾胃,是气机升降的枢纽,若脾失健运,胃失和降,中气不和则郁结中焦形成食郁;又因“女子乳房属胃”,且足阳明胃经循行经过乳房,若脾胃受损,水谷精微运化受阻,停聚于脾胃,郁结中焦,使经气凝滞于乳房形成肿块,同时伴随脘腹部闷胀不适、嗳腐吞酸、纳呆、大便臭秽等。

2.4 脾虚痰湿,停聚成郁 《明医杂著》[6]云:“若血浊气滞则凝聚而为痰。”人体津液运行有赖于气的推动,气郁日久,气机运行不畅,致脾气郁结,津液输布排泄失常;或喜食寒饮,饮食不节,脾失健运,使运化功能受损,均可导致水湿停聚,形成湿郁。湿郁日久凝聚成痰,形成痰郁,聚久则乳内结块成核。此时患者多见头目昏蒙、脘腹胀满、大便不成形、大便不爽等。

2.5 气滞血瘀,发为血郁 《丹溪心法》[4]210云:“气不能作块成聚,块乃有形之物也,痰与食积,死血而成也”,诸如积聚痞块等有形之物由瘀血形成。肝主疏泄,调节全身气血运行,血液运行有赖于气的升降出入。若肝气疏泄异常,血液运行受阻,出现血郁,血郁结聚乳房日久则出现乳房肿块及不同程度的疼痛,或伴见胸胁刺痛,痛经有血块,舌质黯、有瘀点或瘀斑,舌底脉络怒张。

3 基于“六郁”理论探讨针刺治疗乳腺增生

《医方论·越鞠丸》[7]言:“凡郁病必先气病,气得流通,郁于何有?”鉴于乳腺增生的首要病机为肝气郁结、气机不畅,故以疏肝理气散结为治疗总则。从“六郁”论治本病,注重气机运行,而针刺有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之功,使气和则病无由生,同时辅以清泻肝经实火、消食化积和胃、健脾化痰祛湿、行气活血化瘀之法,根据患者实际情况,综合施治。

3.1 疏肝理气散结 人以气和为本,气和则病无由生。气郁所致的乳腺增生当先理气,肝喜条达而恶抑郁,且足厥阴肝经循行于胸胁部,治以疏肝理气散结为法,故针刺选用合谷、太冲、膻中、内关、期门、极泉。合谷、太冲行泻法,余穴行平补平泻法。膻中为八会穴之气会,为宗气之所聚,又是心包之募穴,具有通利上焦、宽胸理气之功。太冲是足厥阴肝经的原穴,为肝经原气经过留止之所,可理血中之气,达到疏肝解郁、疏通经络之目的。合谷是大肠经的原穴,可调气中之血,与太冲合用可调一身之血气。《针灸甲乙经》[8]言:“心澹澹而善惊恐,心悲,内关主之。”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之络穴,有宽胸理气止痛之效。手厥阴心包经与足厥阴肝经为同名经,同气相求,因此,内关穴还有疏肝解郁之功。期门是肝之募穴,疏肝健脾活血。现代研究证明,期门穴对乳腺疾病有良好的治疗效果[9]。《灵枢·邪客》言:“肝有邪,其气流于两腋。”肝脏有病邪,邪气留止于两腋。极泉属手少阴心经,位于腋窝正中,有宽胸理气、活血通络之功,可疏肝脏流于此处的气郁之邪。

3.2 清泻肝经实火 肝气郁结,久则化火,变成火郁,火郁日久则耗伤津气,治以清肝泻火、滋阴补肾,故针刺选用太冲、行间、侠溪、太溪。太冲、行间、侠溪行泻法,太溪行补法。太冲具有疏肝解郁、平肝泻热之效,善清肝经之热。行间为足厥阴肝经之荥穴,疏肝泻热、舒利胸胁,侠溪为足少阳胆经之荥穴,清热息风、消肿止痛,二穴合用以疏肝清热。太溪是足少阴肾经之原穴和输穴,为肾经经水的传输之处,滋肾阴、清虚热。

3.3 消食化积和胃 《外科活人定本·卷之二》[10]言:“乳癖,此症生于正乳之上,乃厥阴阳明经所属也”,指出乳房归属足厥阴肝经、足阳明胃经。脾主运化及升清,胃主受纳及通降。若饮食过量,脾胃运化失常,则停滞不化,影响乳络气血运行,从而导致乳房病变。因此,治疗乳房疾病应同时注重调理脾胃,针刺可选用中脘、天枢、足三里、支沟。支沟行泻法,其余穴位行平补平泻法。中脘为胃之募穴,理气健脾、和胃降逆;天枢为大肠之募穴,调中和胃、理气化滞,主治诸胃肠疾病。二穴合用,奏和胃健脾、通调腑气、理气止痛之功。足三里为胃经之合穴及胃之下合穴,可生发胃气,燥化脾湿。现代研究发现,针刺足阳明胃经有利于调节患者的免疫功能,改善内分泌功能[11]。“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三焦对水液代谢起着重要作用,而支沟属三焦经,可疏利三焦,通调腑气,促进水液代谢。

3.4 健脾化痰祛湿 李中梓提出“脾为生痰之源”[12]58,并提出治痰“宜实脾养胃,使脾胃调和,饮食运化而痰自不生”[12]59。《格致余论》[13]曰:“痰客中焦,妨碍升降。”治疗痰郁应同时注重调理中焦,又因女子乳房属胃,因此治疗主要以脾经、胃经上的穴位为主,针刺选取丰隆、足三里、阴陵泉、气海、关元。足三里、气海、关元行补法,余穴行平补平泻法。丰隆为胃经之络穴,治痰之要穴,健脾理气、化痰降逆,与足三里合用可健脾和胃、理气化痰。阴陵泉健脾理气、利水渗湿,主治中焦虚寒、下焦湿热所致的各种病症,脾胃运化如常,水湿津液输布正常,则湿化痰消。气海为气之海,关元为足三阴经与任脉的交会穴,此二穴可益气助阳、行气散滞,气行则津行。

3.5 行气活血化瘀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行则血行,气郁则血凝,治疗以行气活血化瘀为主。现代医学研究显示,部分乳癖患者会存在不同程度的血液黏稠度改变或血液循环障碍[14]。治疗以行气活血化瘀为主,针刺选取血海、膈俞、地机、三阴交。血海、膈俞、地机行泻法,余穴行平补平泻法。血海善治各种血症,有调血、祛风、除湿的作用。膈俞为血会,有宽胸理气、活血化瘀之功,在此穴刺络拔罐,可使旧血去而新血生。地机为脾经之郄穴,体内气血汇聚之处,主治各种血证,有健脾理血、调经止带之功。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之交会穴,可调畅肝、脾、肾三脏经气,益气活血,补气以助血行。现代研究认为,针刺三阴交可通过抑制雌激素受体表达,以降低雌激素对乳腺的促增生作用[15]。

中医学认为,女子属阴,阴性凝结,易于拂郁,而乳腺增生人群比正常女性存在更多的焦虑心理,乳腺作为女性内分泌系统中重要的靶器官,在抑郁、焦虑、急躁等不良情绪作用下,体内激素紊乱,泌乳素分泌增多,从而导致乳腺组织增生[16]。因此在治疗时还应配合心理疏导,积极了解患者乳房胀痛的原因,调整患者心态,建立信心,尽量保持愉悦的心情及乐观的生活态度。研究发现,中药内外兼治联合心理疏导有良好的临床疗效[17]。

4 验案举隅(陈劼主诊)

黄某,女,48岁。2020年11月19日初诊。

主诉:经前乳房胀痛4年。患者4年前开始出现经前乳房胀痛,情绪波动后乳房疼痛加重,曾自行口服逍遥丸治疗,疼痛无明显好转。患者平素月经周期27~30 d一行,量中等,有少量血块,痛经,4~5 d净。刻下:经前乳房胀痛,偶有胁肋部胀闷感,偶有脘腹胀满,平素性格易焦虑,喜叹气,无胸闷胸痛,无心悸心慌,末次月经(LMP)10月6日,纳眠可,大便溏薄。舌淡红、舌底络脉迂曲、苔白腻,脉弦滑。查体:双侧乳房对称,无皮疹、破溃、橘皮样改变,无乳头畸形、凹陷;双侧乳房可触及散在结节,质稍硬,活动性好,边界清晰,压痛阳性;双侧腋下未触及淋巴结。辅助检查:乳腺彩超提示双侧乳房各见1个实性结节,分别位于左侧乳腺12点钟方向(大小约7 mm×3 mm)、右侧乳腺2点钟方向(大小约8 mm×3 mm),内部呈均匀低回声,边缘完整,未见点状强回声;右侧乳腺见3个无回声区,较大位于9点钟方向(大小约5 mm×2 mm),表面光滑,上述病灶未见明显血流信号。超声诊断:双侧乳腺实性结节,乳腺影像报告及数据系统(BI-RADS)4A类;右侧乳房腺囊肿,BI-RADS 2类。西医诊断:乳腺增生;中医诊断:乳癖(肝郁气滞血瘀,脾虚痰凝证)。治以理气开郁,化瘀散结,健脾祛湿化痰。予针刺治疗,选穴:

针刺取膻中、中脘、关元、气海和双侧极泉、血海、足三里、丰隆、合谷、太冲,以及双侧乳房最大病灶局部(左乳12点钟方向和右乳2点钟方向)。

针刺操作方法:患者取仰卧位,病灶局部浅刺,膻中平刺,中脘、关元、气海和双侧极泉、血海、足三里、丰隆、合谷、太冲直刺,关元、气海行捻转补法,血海、太冲行捻转泻法,余穴行平补平泻。双侧乳房病灶局部、血海、丰隆、太冲连接电针,频率为4 Hz,连续波,红外线灯照射腹部,共留针30 min,每周治疗2次,共治疗3周。同时详细询问病人身体近况,消除患者恐惧心理,建立治疗信心,嘱患者清淡饮食,适当锻炼,调整心态,保持身心健康。

2020年12月28日二诊:患者诉乳房及胁肋部胀闷感减轻,叹气减少,无脘腹胀满,痛经较前缓解,仍有少量血块,大便偏烂。舌淡红、舌底络脉迂曲、苔白稍腻,脉弦滑。予初诊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双侧阴陵泉、三阴交,并在丰隆及阴陵泉穴施温针灸,每个穴位烧2壮艾炷,双侧血海刺络放血拔罐,每周治疗2次,共治疗2周。

2021年2月5日三诊:患者乳房胀痛明显减轻,情绪较前稳定,胁肋部无胀闷感,痛经好转,无血块,大便成形。舌淡红、苔薄腻,脉弦细。复查乳腺彩超提示双侧乳腺多个无回声病灶,最大分别位于左侧乳腺12点钟方向(大小约6 mm×3 mm)、右侧乳腺2点钟方向(大小约5 mm×3 mm),边界清,边缘完整,上述病灶无明显血流信号。超声诊断:双侧乳腺多发囊性结节,单纯囊肿,BI-RADS 2类。

按:本案患者为中年女性,平素性格焦虑,喜叹气,情绪波动较大,情志不畅以致肝失疏泄,肝气郁结于内,形成气郁,积聚于乳房,故乳房胀痛、有肿块、胁肋胀闷;气郁日久,横逆犯脾,脾之运化失职,水液津液输布失常,痰湿停聚成郁,故见脘腹胀满、大便溏薄、舌苔白腻;患者病程日久,加上气郁则血行受阻而成血郁,故出现经行腹痛、有血块、舌底脉络迂曲。辨证属肝郁气滞血瘀,脾虚痰凝。治以理气开郁,化瘀散结,健脾祛湿化痰。浅刺双侧乳房病灶局部,直通乳络,消痰块;膻中、合谷、太冲疏肝解郁,调一身之气血;极泉宽胸理气;血海活血化瘀;关元、气海、足三里、丰隆、中脘健脾和中化痰。诸穴合用,共奏疏肝行气、活血化瘀、健脾化痰之功。二诊时,患者乳房及胁肋部胀闷感减轻,痛经较前缓解,脘腹胀满消失,仍有舌苔白腻,脉弦滑,提示患者仍以肝郁气滞血瘀为主,故仍有乳房及胁肋部胀闷、痛经;脾气渐复,但运化功能尚欠佳,故见大便偏烂,舌苔白腻。因此在初诊针刺方案基础上加阴陵泉、三阴交健脾益气,丰隆及阴陵泉穴施温针灸以加强健脾祛湿之效,双侧血海刺络放血拔罐以活血祛瘀。三诊时,患者上述症状均较前减轻,复查乳腺彩超提示乳腺结节缩小,BI-RADS降级,患者生活质量得到改善。基于“六郁”理论,运用针刺治疗乳腺增生,同时配合心理疏导,效果满意。

5 结语

综上,肝失疏泄则发为气郁,气郁日久致火郁,气行不畅而致血郁、湿郁,湿郁日久成痰郁,食饮不节而致食郁,六郁相互联系,相因为病,均可导致乳腺增生。针刺治疗以疏肝理气散结为主,根据其实际病情,辅以清泻肝经实火、消食和胃化积、健脾化痰祛湿或行气活血化瘀,同时配合心理疏导治疗。本文运用“六郁”理论指导针刺治疗乳腺增生,可以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避免传统手术或微创治疗带来的恢复慢、易复发等不良反应,为临床治疗乳腺增生提供更多思路。

猜你喜欢
血海泻法理气
理气舒筋法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加速康复中的应用研究
Meta-analysis of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Liqi Huoxue drop pill in the treatment of angina pectoris in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活血化瘀按血海穴
太阳穴
以基因芯片探究针刺泻法对应激性高血压前期大鼠肾脏基因表达的影响
血海穴 养血活血去疹风温通血脉祛寒毒
顺时针揉通便 逆时针揉健脾
美颜多按血海穴
血海穴相关研究进展
理气化痰活血法联合西医常规治疗冠心病心绞痛5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