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热点
2023年11月8日,一年一度的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如约而至。这里有被称为“乌镇之光”的超级计算机,每天进行着每秒181.9千万亿次浮点运算;有“直通乌镇”全球互联网大赛,为全球创客提供舞台……从舌尖到指尖、从田间到车间、从衣食住行到娱乐消费,互联网科技不断拓展人们的生活空间。
如今,“生活因互联网而更丰富”,这句话具体而生动。从“遥不可及”到“触手可及”,互联网科技让曾经大开的“脑洞”一个个落地,将梦想变成现实。“刷脸入园”一秒进景区;远程遥控家电,智能家居听你指令;没时间挑选服装,虚拟试衣镜帮你快速实现;没人陪聊,贴心的智能AI随叫随到……那些曾在科幻大片里出现的事情,如今就在我们身边,改变着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一个包容、普惠、有韧性的数字世界,愈发清晰可见。
【热点1】
数字赋能乡村振兴
以数字技术为依托的智慧农业激发产业振兴活力,让更多农民享受数字化发展红利,在“稻菜轮种、稻螺共生”“无人农场”“智慧种田”等新种养模式下,在充分利用土地效益的同时实现农业生态链绿色循环。同时,数字商务进一步打通了从“田间地头”到“百姓餐桌”的全产业链,实现生产者和消费者双向溯源,给乡村振兴以产业支撑。
数字文旅则以数据要素引领产业融合,利用数字技术对乡村沿线特色文化、民间技艺、历史遗迹、田园风光等IP资源进行数字化整合、开发与呈现,让数字化成为乡村文化呈现和输出的新载体。依托数字化文旅平台分析乡村资源优势,开展研学教育、田园养生、亲子体验、拓展训练、民宿康养等不同类型不同赛道的文旅服务,如今的乡村正在营造多元化、特色化数字融合应用场景。
◆解读
数字育种、智慧农机、智慧农场等数字化生产模式遍地开花,“数商兴农”以数字要素改变了农村传统生产生活方式,数字化赋能乡村产业振兴成效显著,为乡村振兴带来新的动力与活力。
【热点2】
数字赋能文化遗产
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而言,数字技术不仅可以创新文物展示的方式,还能为文物的修复和研究创造有利条件。比如,敦煌研究院经过长期探索与研究,形成了一整套针对不可移动文物数字化的关键技术和工作流程,积累了超过300TB的数字资源,为壁画的保护和研究提供了重要数据支撑。借助文物无损成像光谱分析系统、三维激光扫描及打印等装备,秦始皇兵马俑制作工艺与色彩得以复原,研究人员因此可以采取更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通过三维重建、人工智能等技术对文物进行数字化保护与利用,不仅能让更多人看到文物的本来面貌,也让保护效率更高、效果更好。
当前,各种沉浸式、互动式数字技术的兴起,让文物活起来,让历史文化为更多人了解,为历史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創造了新的可能。大型沉浸式数字交互空间《三星堆奇幻之旅》,通过即时云渲染技术,将三星堆考古发掘大棚、三星堆数字博物馆以及古蜀王国等场景相结合,为观众提供沉浸式体验。苏绣、扬州漆器等静态的非遗产品,通过动画的方式呈现非遗技艺制备过程、用料等,在现代生活中找到新的表达方式,得以“活”起来。把数字技术与文化创意有机结合起来,不仅有利于做好实物传承,还能更好地赓续文化精神。
◆解读
以科技的力量赋能文物保护,以创意的活水激发文化创新,为建设文化强国注入了强劲动能。
【热点3】
数字赋能食品安全
2023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启动了数字标签试点工作,目前已有乳制品、饮料、方便食品等超40款产品、20余家企业加入试点工作。数字标签,就是把产品标签存储在二维码上,消费者只要拿起手机“扫一扫”,就能轻松、准确获得成分、生产日期等关键信息,便利性大大提升;此外,数字标签还提供了页面放大、语音识读、视频讲解等多种功能,消费者不仅能“看得见”,还能“看得明白”。
◆解读
给食品贴上二维码,办上一张“电子身份证”,看起来只是一个小变动,却能够缓解消费过程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让人们消费得更安心、更明白、更满意;也能够规范食品标签的管理,提高食品企业管理效率。食品数字标签,小变动有大价值。
【热点4】
数字赋能健康服务
前不久,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布会透露,我国基本构建了一套可以覆盖全体居民个人健康身份识别的体系,并且支撑多卡或多码协同应用。下一步将依托国家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和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建成电子健康卡跨域主索引的服务系统,加强信息互通、业务互通,方便群众使用。
近年来,通过不断改革和高质量发展,许多公立医疗机构已经实行预约诊疗,使预约时间更精准,减少了患者的排队等候时间。有的医疗机构通过门诊的一站式服务、日间手术、诊间结算、床头结算等举措,进一步优化服务流程,减少患者和家属就医的奔波之苦,诸多线下环节移至线上,挂号、缴费、就诊等堵点正逐步打通。
◆解读
随着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功能不断完善,健康医疗大数据共享通道将更畅通。以广大群众的需求为导向,以具体的应用场景为驱动,强化信息化互联互通、普惠共享,持续改善就医体验,将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各方观点
一刻钟“圈”出美好生活,数字技术赋阿能便民服务
◎陈凤仙
强化创新数字技术应用场景,要“问计于民、问需于民”,深入调查便民服务数智化的实际需求,围绕需求开发适用的便民服务数智应用场景,努力实现系统功能与服务需求相匹配、相对接,确保数字技术在便民服务中高效运用,多渠道、多方式开展居民数智教育,让数智知识和技能、数智设备应用成为居民生活的必需品。逐步探索建立针对网络安全、隐私保护、数字产权等适合智慧化便民生活圈特点的数字治理模式。配备专门维护数字化系统设备的专业技术人员,提高解决系统问题的能力和速度,及时排除智能系统的“bug”,让便民生活圈拥有可靠的技术支持和保障。
(摘编自《经济日报》2023年11月13日)
充分发挥数字化优势,提升文化教育功能
◎张广斌
数字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数字时代,互联网成为教育的前沿阵地,教育数字化进程正加速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数字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数字技术有机融合的产物。数字技术支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数字化方式呈现,丰富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内容与形式,有助于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效能。数字技术的跨时空性、实时交互性、自由开放性、精准性和虚拟性等特质,可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由单向的知识传输转向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多元互动,在教学中激发学生与教师的参与热情。进一步来说,数字技术让传承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长盛不衰的文化基因有了更加多元的渠道,让文化经典可亲近可触摸,提升了文化教育的感召力,从而最大化地实现传统文化教育的育人成效。
(摘编自《光明日报》2023年11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