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获稻008品种特性及机插高产栽培技术

2024-05-19 07:55姬同化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4年2期
关键词:穗肥叶色分蘖

姬同化

(获嘉县农业技术推广站,河南获嘉 453800)

0 引言

获稻008,粳型常规水稻,新乡市卫滨区科丰种植专业合作社选育,2013年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河南省沿黄稻区及豫南籼改粳稻区种植。该品种高产、稳产、品质优,综合抗性优良,目前是河南省沿黄水稻的主要品种之一。

1 特征特性

1.1 农艺性状及品质

粳型常规水稻品种,全生育期15天,株高96.4~98.9 cm,株型紧凑,分蘖力强,茎秆粗壮,剑叶挺直;主茎叶片数16片,穗长16.9 cm,着粒较密,每亩有效穗20.9万~24.3万,每穗总粒数132.4~143.2粒,实粒数115.1~119.7粒,结实率83.6~86.9%,千粒重23.8~25.4 g。出糙率84.0%,精米率74.0%,整精米率68.8%,粒长5.2 mm,垩白粒率12%,垩白度1.1%,透明度1级,碱消值6.2级,胶稠度78 mm,直链淀粉16.2%,达国家优质稻谷2级标准。

1.2 抗性及产量表现

经抗病性鉴定:对稻瘟病菌ZE3和ZF1表现感病,对ZG1表现中感,其它各代表小种表现为抗病,对穗颈瘟表现为中感,对白叶枯病代表菌株浙173、PX079、KS-6-6和JS49-6表现为中抗,对纹枯病表现中抗。

2011年,河南粳稻区域试验,平均亩产稻谷574 kg,较对照新丰2号增产5.4%,差异显著;2012年继试,平均亩产稻谷654.5 kg,较对照新丰2号增产5.2%,差异显著。两年平均亩产稻谷614.3 kg,较对照新丰2号增产5.3%。2013年,河南粳稻生产试验,平均亩产稻谷641.5 kg,较对照新丰2号增产6.3%。近年来,该品种一直是河南沿黄水稻的主要品种之一,一般亩产600 kg左右。

2 培育壮苗

2.1 苗床准备

选择土壤肥沃、排灌方便、光照充足、运输方便的地块作苗床。菜园地或已经耕作熟化的地块比较适宜,盐碱地不能作苗床。苗床与大田的比例1∶80—1∶100。播种前20天,每亩苗床撒施优质腐熟农家肥1 000 kg,水稻育苗专用肥35 kg,旋耕耙实,培肥地力。为了浇水、排水、田间作业方便,苗床四周开挖围沟。苗床长度因地制宜,床面宽1.4~1.5 m,秧沟宽30~40 cm,沟深15~20 cm,四周相通,四周沟宽40~50 cm。播种前放水整平床面,达到平整、实在、整齐的标准。

2.2 种子处理

种子处理包括风选、晒种、泥水选、药剂浸种等程序。种子质量应符合:纯度≥99.5%,净度≥98.0%,发芽率≥90.0%,水分≤14.5%。每亩需备种3.5 kg左右。播种前先将种子进行风选,除去秕谷、杂质。然后晒种2~3天,打破种子休眠,促进发芽。不要在水泥地面上晒种,以免烫伤种子。泥水选种在药剂浸种前进行,进一步除去欠饱满稻谷,确保种子发芽势强、发芽率高,出苗整齐、均匀、健壮。

药剂浸种要与播种时间紧密衔接好,用25%咪鲜胺4 000倍液或25%氰烯菌酯3 000倍液浸种72 h,可有效杀灭种子携带的稻瘟病、恶苗病等病菌,苗期易发生稻飞虱的地方,可同时加入吡虫啉浸种。浸种药液淹没种子2~3 cm为宜,期间,每天搅拌3~5次。浸种后,捞出冲洗控水,堆放覆盖,高温破胸露白即可播种。

2.3 播种

2.3.1 育秧盘与营养土

每亩大田准备30 cm×60 cm硬质育秧盘25~30个。盘内营养土三种选择:一是选用质量可靠的水稻育苗专用基质,每盘基质用量4~5 L。基质透气好,质地松散,营养全面,酸碱度适宜(pH 5~6),简单方便。二是自己调制营养土,每张秧盘装土量为 3.5~4.0 kg。自制营养土要搞好选土、调酸、培肥、堆闷、过筛、消毒等关键环节,为壮苗提供良好的土壤基础。三是基质和营养土混配育秧。基质与营养土配置比例2∶1。

2.3.2 精细播种

根据河南沿黄稻区气候及获稻008生育特点,机插育苗5月10日左右播种,秧龄30~35天。采用机械化精量播种,一次性完成装土、洒水、播种、覆土、叠盘等多项工序。播种前要调试机械,确定每盘植种量在120~140 g,秧盘底土厚度2 cm左右,覆土0.5 cm左右,覆土不能太厚,不露籽为宜。每畦床面横排铺两行秧盘,依次平铺,盘盘衔接,盘底与床面压紧压实。铺盘结束后放入满沟水,浸透盘土,足墒出苗,然后泥土封边,防止秧盘悬空、变形、跑墒。最后用无纺布覆盖,四周用土压实,既增温保墒又防虫防鸟。当外界气温高于30℃时,揭开无纺布通风降温。

2.4 苗期管理

2.4.1 水分管理

播后一周内盘土湿度≥90%,确保足墒齐苗。齐苗前床面不能积水,预防闷种烂芽;齐苗后保持盘土和床面湿润,秧苗卷叶时浇薄水护苗。晴天半沟水蹲苗炼苗,阴雨天气及时排干田间积水。起秧前3~5天控水,促进秧苗盘根。

2.4.2 科学施肥

结合苗情、地力合理追肥。秧苗2叶以后,如果叶色褪淡,每亩秧田用尿素5 kg兑水500 kg浇施。施肥后用清水喷施清洗叶面,建立浅水层。叶色正常、床土肥沃的地块可少施或不施。移栽前一周视苗情施用送嫁肥,亩追尿素7.5 kg左右,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提高秧苗素质。

2.4.3 病虫害防治

苗期重点预防立枯病和稻飞虱。出苗后一周,每亩秧田用30%甲霜·恶霉灵可湿性粉剂60 g叶面喷雾,预防立枯病。秧苗1.5叶期以后,注意预防稻飞虱。收麦前后,是防治稻飞虱的关键时期,推荐使用吡蚜酮、噻虫嗪、烯啶虫胺等农药。秧田蝼蛄,可用氟氯氰菊酯喷洒田埂、床面防治。水稻插秧前,秧田要集中喷施一次农药,防治稻瘟病、胡麻叶斑病,稻蓟马、稻飞虱等,防止秧苗带病入大田,提高栽插成活率,降低大田病虫害基数。

2.4.4 壮苗标准

秧龄30~35天,叶龄3.5叶~4叶,苗高15~20 cm。茎基粗扁,宽度≥0.2 cm。根系发达,单株白根12条以上。叶挺色绿,无病虫危害。秧苗群体健壮均衡,无明显弱苗,密度均匀,每平方厘米成苗1.5~3株。根系盘结牢固,盘根带土厚薄一致。秧苗韧性强、弹性好,秧块柔软可卷成筒,提起不断、不散,底面布满白根,形如毯状。

3 机械插秧

3.1 大田整地

河南沿黄稻区6月上旬小麦收获,麦茬高度应小于l5 cm。麦收后将地里的秸秆清理干净,用秸秆还田机将麦茬打碎。然后每亩撒施优质腐熟有机肥1 500 kg、45%水稻配方肥30 kg,旋耕耙平。

机插田对整地质量的要求高于手插田。插秧前灌水泡田,用水田耙埋茬打浆。要求全田高低差应控制在3厘米以内,田面无残茬、秸秆、杂草等。水整地后,需要等待泥浆充分沉降后才能机插作业。砂质土壤,沉降时间大约为1~2天;粘土土壤,沉降时间约为2~3天。沉降后,泥水分离,土壤上糊下实,田面保持1~2 cm深的“瓜皮水”,此时插秧最适宜。

3.2 起秧

起秧时秧块含水率40%左右为宜。即用手轻按发软而不出水,卷起不裂,提起不散。将秧苗起盘后小心卷起,叠放于运秧车,叠放层数不超过3层,否则,易造成秧块变形、秧苗折断。秧苗运至田头立即卸下平放,使秧苗自然舒展。如果起秧时秧块过湿,可以把秧盘起至田头平铺控水。秧苗在运输和等待过程中,要避免阳光暴晒,必要时洒水护苗。

3.3 合理密植

插秧机的行距是30 cm,每亩基本苗主要靠调整亩穴数和穴株数来实现,亩穴数主要靠调整插秧穴距来实现。获稻008分蘖力较强,行距30 cm,穴距12~16 cm,每穴 3~5棵,1.5万~1.8万穴/667m2,基本苗5万~8万苗/667m2。插秧密度调整原则是:肥田宜稀、薄田宜密;早插宜稀,晚插宜密;壮秧宜稀、弱秧宜密。

3.4 严把插秧质量

适时早插是提高水稻产量的有效措施,河南沿黄水稻6月10~15日插秧比较适宜。插秧要与起秧紧密衔接,做到随起随运随插。机械化插秧的作业质量对水稻的高产、稳产影响至关重要。插秧时田面水层深度要控制在0.5~2 cm之间,这样可以提高栽插质量,浅水层也能预防高温伤苗。插秧时水层太深,容易漂秧;田面无水,易导致秧苗受伤或者出现空插现象。栽插深度不超过2 cm,要求插得直、插得浅,“不漂不倒,越浅越好”。如果插秧深度3 cm以上,将抑制秧苗返青和分蘖。低位分蘖减少,高位晚生分蘖增多,分蘖延迟,分蘖质量差。插秧后发现伤秧、漂秧、漏插现象,要及时补苗。

4 大田管理

4.1 肥料运筹

结合获稻008生长发育特点,采取“前促、中控、后补”的追肥方法。

前期指插秧至分蘖期。这个时期是水稻营养生长的关键时期,分蘖的迟早、快慢,与养分供应有密切的关系。因此,此期肥料要充足,以肥促蘖,以肥促根。前促的效果要达到:3天见新根,7天见分蘖,25天分蘖够苗。为此,生产上要施足基肥,早施分蘖肥,前期施肥量占总施肥量的70%~80%。底肥亩施优质腐熟有机肥1 500 kg、45%水稻配方肥30 kg;插后6天追施第一次分蘖肥,每亩追施45%水稻配方肥20 kg、尿素10 kg;插后12天追施第二次分蘖肥,每亩追施尿素5 kg、配方肥10 kg、硫酸锌2 kg。

中期指水稻拔节孕穗至抽穗期。这个时期水稻群体达到高峰,管理上的重点是控制无效分蘖发生,促进根系发育,提高抗病、抗倒伏能力。这一阶段宜采取“节水控肥”的措施,促使叶色褪淡,由“黑”转“黄”,协调好群体与个体、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关系,促进幼穗分化。因此要根据地力、苗情不同巧施攻穗肥。对于群体适中,叶色褪淡的,可正常追施穗肥;对于群体小、叶色发黄的地块可适当多施;对于群体偏大,叶色浓绿的旺长地块不施穗肥。地力好、基肥足,穗肥可适当减少或不施;地力差、基肥少,穗肥可适当多施。一般在幼穗分化初期(7月底8月初)施用攻穗肥,每亩施氯化钾、尿素各5~10 kg。

后期指抽穗扬花至灌浆成熟期。灌浆结实期是形成产量的关键时期,水稻产量的80%~90%来自抽穗后的光合产物。灌浆结实期的主攻目标是减少空秕粒,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肥水管理的中心环节是养根保叶,防止早衰,增加群体光合量,为营养物质向穗部输送创造良好的条件。因此,要努力延长叶片寿命,提高其光合效率,保证抽穗期有5片绿叶,乳熟期有3~4片绿叶,成熟期有2~3片绿叶。在水稻抽穗后用磷酸二氢钾、尿素进行根外追肥2次,延长叶片寿命,提高结实率、千粒重。

4.2 水层管理

大田水分管理的原则是:前期薄水促分蘖,中期晒田壮秆攻大穗,后期保持湿润增粒重。

机插后3~5天(返青阶段)田间浅水为主,间歇晾田。防止秧苗叶片失水,促进早发新根。插秧后10天左右分蘖开始,田间保持浅水层,促进分蘖的早发快长。

分蘖末期(7月中下旬)及时断水晒田。通过控水控制无效分蘖发生,促进根系生长,抑制基部一、二节间伸长,增强抗倒伏能力。实现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化,减少营养损失,争取穗大粒多。晒田要做到苗到不等时,时到不等苗,因地制宜、分类管理。对于稻苗长势旺、叶色深、封行早、施肥多、群体大(≥30万苗/667m2)的旺长地块,要早晒、重晒。晒至田中间有明显裂纹,脚踩稻田无脚印,田边土壤呈白色。对于群体不足、叶色黄、地力差的地块,只晾田不晒田。群体合理、生长健壮的地块正常晒田。达到脚踩稻田有印但不陷脚、不沾泥,田面出现鸡爪裂,表土露白根。

抽穗扬花期耗水量较大,对水分反应敏感。水分不足,会造成授粉不良,空秕率高,千粒重降低;长时间淹水,导致根部通气不良,败根死秆,病虫害严重。因此,抽穗扬花期应以薄水层为主,灌浆期浅、湿、干交替,保持田间土壤湿润,收获前7天停水。

4.3 病虫害防治

虫害主要有大螟、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等。可用烯啶虫胺、噻嗪酮、毒死蜱、阿维菌素、甲维虫螨腈等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农药交替使用,虫龄愈小,防治效果愈好。

病害主要有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胡麻叶斑病等。稻瘟病、胡麻叶斑病可用三环唑、稻瘟灵防治,破口期和齐穗期应重点防治穗茎瘟;群体大、氮肥多的地块纹枯病发生重,用噻呋酰胺、井岗·戊唑醇喷洒防治;稻曲病可于破口前一周和始穗期用甲基托布津、井岗霉素防治。

5 适时收获

适时收获是确保水稻产量,提升稻米品质,实现丰产丰收的重要措施。水稻蜡熟末期至完熟初期,籽粒含水量20%~25%时收获最为适宜。此时茎叶由绿变黄,籽粒饱满,稻穗上部三分之二枝梗黄化变干,全穗外观失去绿色。刚收获的稻谷含水量高,应及时晾晒,使含水量降至14%以下入仓存放。

猜你喜欢
穗肥叶色分蘖
夏 荷
不同穗肥用量和运筹对小麦生长的影响
基于Lab模型的4种日本彩叶枫的叶色分析及其色彩应用
分蘖对玉米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穗肥施用时期对喀斯特区域杂交稻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
不同叶色紫苏花青素含量与成分研究
浅析水稻分蘖与产量
泰安气候条件对‘黄金芽’茶树新梢呈色及生化成分的影响
不同时期施用穗肥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提高冬小麦有效分蘖的技术措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