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照燕
(沾化区下洼镇人民政府,山东滨州 256600)
小麦和玉米是重要的粮食农作物,通过将两种农作物配套种植,能够实现土地轮作,提升粮食的产量。目前小麦玉米机械化生产配套种植技术已经成为研究热点之一,需要农业技术人员掌握农作物的特点,合理利用机械化生产技术,实现两种农作物的配套生产,满足粮食的生产需求。
1.1.1夏玉米宽畦直播。该模式会在宽畦中种植6~8行玉米,小麦使用窄行种植。在该模式下,为了能实现小麦和玉米的配套种植,小麦的行距要相对较大,因此小麦的种植量相对较少[1]。
1.1.2夏玉米平作种植。种植时以玉米种植情况为主,会根据地方气候条件、土壤条件,控制玉米的种植行距为50~80 cm,部分地区也采用窄行种植的方式,种植过程中大行距和小行距相邻,能保证玉米的产量。
1.1.3玉米套种。玉米套种在小麦收获之前的10~15天,在小麦的行间进行玉米种植。在该种植方式下,小麦会采用宽窄行,其中宽行为360 cm,窄行为240 cm;玉米采用等距种植的方式。在该模式下,种植工作比较复杂,比较消耗工时,还会在种植玉米的过程中导致小麦受到破坏。
1.1.4小麦播撒和玉米等行距种植。小麦使用撒播机进行播种,并在相邻的播幅宽行内播种玉米。在该模式下,玉米的行距比较大,会影响后期玉米的联合收获[2]。
1.2.1促进小麦和玉米的合理轮作。通过机械化配套生产,可以实现小麦和玉米的合理轮作,保证土壤的营养平衡,确保土地的产出能力,促进当地农业的可持续化发展。
1.2.2降低劳动成本。目前,农村人口逐渐向城市迁移,导致农村劳动力不足的情况愈发明显[3]。该种植方式的机械化水平比较高,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比较低,有效减少了人工劳动,因此可以降低劳动成本,解决劳动力不足的情况。
目前,智能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得到了广泛使用,小麦玉米机械化生产也开始朝着智能化发展。智能系统借助物联网、云计算技术、监测装备能分析和判断小麦玉米田地的状况,对田地进行智能化调节,而且可以自动完成实时作业计划,并提升小麦、玉米的种植自主性和智能化水平,满足对作业情况的调整、优化需求。
计算机和智能技术的应用,以及大量传感器的使用,提升了管理系统对田地的感知能力,因此种植和播种工作相比过去更加精准。管理系统能实现对机械装备的点对点调节,保证机械装备的运行模式、运行参数满足生产需求,提升了播种的效率和作业质量。
为了满足不同的生产场景需要,保证生产精度的控制,各种标准化运行模式应用在了机械化生产中,使得小麦玉米机械化生产标准更加明确,对播种和种植期间的生产控制更加科学。不同装备也能实现数据共享,进一步提升了作业的效率和质量。
小麦机械化生产,要进行秸秆机械粉碎还田、机械施肥、机械深松深耕、机械旋耕等工序。选择品种时,需要根据当地气候来选择,确保品种适应当地环境,能够稳定高产,具备抗性。经过前茬玉米的收获之后,使用秸秆粉碎机进行秸秆的粉碎,并将秸秆、根茬还田,最后将粉碎的秸秆撒在地表。根据测土的结果,开展机械施底肥工作,利用施肥机将有机肥、复合肥施撒在土壤中,为了避免给土壤增加负担,应该重视对复合肥和有机肥的使用,在取得效果的同时,也能减少肥料的浪费问题。
进行深松深耕时,耕地的含水量一般为15%~25%,可以使用拖拉机悬挂深松机或者翻转犁进行深松、深耕,深度一般控制在25 cm以上,但是要避免破坏地表覆盖。经过翻耕合墒之后,还要使用旋耕机进行整地,整地工作不能少于2次。旋耕工作中,深度控制在12 cm以上,并且旋耕需要保持均匀,最后保证土壤上虚下实,为播种提供良好条件。
播种时要选择合适播种期,使用小麦播种机进行条播,确保墒情满足要求,并保证经过播种后没有出现亮种、堆种的情况,播种之后保证地表平坦。如果采用机械免耕播种,应保证配套动力超过55 kW,而且完成了旋耕灭茬工作。一般情况下,小麦需要保证15万~20万粒/667m2的播种量。在完成播种后,还要使用镇压器进行镇压,以及做好保墒防冻工作。
机械灌溉可以采用喷水方式进行灌溉,一般使用卷盘式喷灌机,灌溉时直线行驶,保证充分灌溉。冬小麦应该在田地温度达到5℃以后,喷灌返青水。使用机械装备也能进行病虫害的预防工作,在喷灌期间,应该关注苗情以及检查田间状况,使用化学除草的方式控制。根据病虫害的种类,应开展喷雾作业,定期进行喷雾,抑制病虫害的发展。
在机械收获工作中,需要根据当地天气状况、小麦品种选择收获机械。常用收获机械包括全喂入或者半喂入联合收割机,而且需要注意抢农时作业,满足后续播种玉米的需求。所选择的小麦联合收割机应该具备筛选、秸秆粉碎功能,并且要避免出现漏割的情况。
小麦进行机械化种植时,需要进行整地和播种2个作业环节。整地的效果将会影响后续播种作业的流畅程度,以及决定小麦的产量水平,因此播种作业应保证深、透等要求,有效使用机械装备进行深松和深翻工作,给小麦根系发育提供相对疏松的土壤条件。经过土壤翻耕或者深松之后,还要耙地2次,让土壤变得更加细碎。经过播种后,要及时进行土壤的镇压,保证种子和土壤的紧密接触。如果土地经过长期耕作,需要在3~4年后进行一次深松或者翻耕,将深度控制在35~40 cm,使土壤的蓬松度达到40%以上。深耕之后还要及时合墒和进行必要的镇压,确保播种的质量。
在播种时,需要土壤的绝对含水率达到12%~20%,满足小麦对水分的需要。秸秆需要粉碎到150 mm以下,保证残茬覆盖率超过80%。对于带旋耕的装置,需要保证耕深超过8 cm,小麦播种机要进行开沟、播种、施肥、镇压等工序。在播种过程中,需要注意随着播种期的推迟,应该适当增加播种量,播种机在播种作业时需要匀速推进,不能出现中途停车。对于田头碾压不易播种的情况,可以采用先进行田头播种的方式进行播种。
在播种过程中,行距需要结合当地播种农艺进行调整,合理使用等行距播种方式,或者采取宽窄行播种。播种深度一般在3~5 cm,而且要确保深度合格率超过80%。播种工作需要结合墒情进行灵活调整,如果墒情不足可以加深。种肥应该优先选择颗粒状肥料,种肥的间距为3 cm以上,避免出现烧苗的问题。完成作业之后需要将地表进行平整,而且要保证总排种量的稳定。
选择玉米品种时,应该优先选择高产、适合当地气候条件的品种,所以需要确保玉米的熟期适宜,具有较强的抗逆性,在当地生长比较稳定。选种时需要重视发芽率、活力等数据。对玉米的播种一般使用机械免耕播种,需要在播种前进行地表平整工作,保证土壤的含水量在15%~25%,秸秆已经经过粉碎并且均匀撒播在耕地中。使用免耕施肥播种机时,可以对土地进行精量免耕直播,为了保证播种效率,应该给播种机提供超过55 kW的动力进行配套。使用机械精密免耕播种,可以一次性完成旋耕灭茬、化肥侧位深施、保墒等工序。
播种前和播种后都需要开展必要的化学除草、病虫害防治工作,如果土壤的墒情适宜,需要使用除草剂进行封闭除草。玉米主要面临的虫害包括玉米螟、灰飞虱,以及锈病、斑病等病害。可以进行机械化喷雾作业,喷雾期间需要监测现场状况,不能出现漏喷问题。
灌溉需要结合田地的墒情确定,如果土壤墒情不足,需要在播种后及时浇水;育苗期如果雨水过多,还要进行必要的排水工作。如果灌浆期出现旱情,应及时开展灌溉工作补充水分,保证玉米的生长,保证收获产量。
玉米的收获应合理利用机械装备,结合当地状况、玉米的生长情况,在夏季玉米粒乳线消失之后,使用联合收获机开展收获作业。可以采用的收获方式包括果穗收获作业,以及根据玉米品种成熟特性开展收获工作。为了方便继续进行小麦的种植,所使用的联合收获机需要带有秸秆粉碎装置,可以在收获的同时将秸秆粉碎,方便后续的小麦种植工作。
保护性耕种技术的快速发展,让目前玉米免耕技术发展迅速。实际工作时,需要抢时抢墒,确保玉米和小麦轮作的连贯性,也能达到环境保护的目的。进行玉米播种时,需要在小麦联合收获期间进行秸秆粉碎,确保秸秆粉碎率达到85%以上,经过收获之后的地表平整,并且含水率控制在15%~25%。所使用的施肥播种装备需要配备充足动力,满足精密排种等要求。确保在进行精密播种的过程中,能够一次性进行灭茬、播种、镇压等工作。进行玉米免耕播种时,要保证种肥的结合率在75%以上,有效控制种子的破损,应保证破损率低于1.5%,播种的深度一般为3~5 cm。
一方面,结合不同的农田作业需求,应选择性能、使用方法适宜的机械化装备,包括浇水机、除草机、播种机等。在进行机械装备的选择之前,应该充分检查当地的生产条件,调查机械装备的应用场景,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装备[4]。比如针对比较崎岖的地形,就要确保机械装备具备一定的越野性能,而且能够保证安全性,确保生产耕种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也要考虑成本的需求,选择成本比较低、容易进行维护的机械装备,方便开展对机械装备的维护管理工作,保证机械装备的性能稳定,提升其使用寿命。
针对所使用的机械装备,应该在日常工作中进行清洁工作,避免耕种过程中机械装备受到灰尘、泥沙、残渣污染的影响。对于表面和内部部件,需要使用清水或者专门的清洁剂进行清理,例如种子仓、传送带、排放管等位置,很容易出现积灰的情况,应开展重点清理工作。在完成清理工作之后,需要将装备风干或者晒干,去除表面水分,避免零部件生锈。
机械日常使用中,需要进行润滑维护工作,定期涂抹润滑油、检查装备的润滑状况是否满足需要,并及时进行润滑油的更换和加注。通过做好润滑工作,可以减少零部件摩擦,也能保证机械装备的稳定运行。润滑的同时也要检查和更换容易损耗的部件,防止部件老化导致机械装备故障或者出现事故。所以要定期查看传送带、轮胎、链条、轴承等容易老化的部件,根据要求进行调整和更换。
建立定期保养制度、日常保养制度,定期进行装备的检查、检修、校准,将装备调整到最佳运行状态。针对不同季节,应该采取不同的保养措施,比如冬季需要进行装备的防冻处理,避免装备由于低温出现冻结;夏季则要保证装备的散热性能,防止出现过热的情况。
为了确保播种时间的适宜,应该了解当地气候状况和土壤条件,所以播种之前需要对当地的气候进行调查,检测土壤中各种物质的含量,根据小麦、玉米的生长需求进行调整。由于小麦和玉米都属于季节性作物,因此需要考虑气候变化对小麦、玉米的生长情况的影响,结合当地气候和土地条件,以及根据生长周期调整播种时间。应该重视对土壤湿度、温度的控制,为小麦和玉米的生长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小麦的播种温度为5~10℃,玉米适宜播种温度为10~15℃。播种时,也要保证湿度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保证种子和幼苗的顺利生长。
由于部分地区可能会出现异常的气候、天气,因此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比如出现异常天气后,应该根据实际需求适当提前或者延后播种时间。在土地状况不佳的情况下,要在播种之前进行必要的土地改良,保证土地能够满足小麦、玉米的生长需求。
播种之前需要进行土地的平整,去除土地内的大石块、碎石,并处理杂草,让土地能够更加平整和疏松,方便机械装备发挥作用。之后进行土地的施肥和翻耕工作,有效改善土壤和作物的产量。施肥工作开始之前,应进行土壤检测工作,确定土壤的pH情况,选择合适的肥料施肥。施肥结束后还要进行翻耕,保证肥料和土壤均匀混合,以及进行土地保墒工作,为农作物生长提供所需要的水分,确保土壤处于湿润状态,可以采用覆膜、浇灌等方法。完成上述工作后,还需要进行压实覆盖,减少水分蒸发,并抑制杂草生长。
小麦玉米机械化配套种植技术能够有效利用土地资源,但是不同的种植技术、种植方法具有的优势不同,应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适宜的播种、种植方式,充分发挥配套种植的优势。为了充分发挥机械性能,应根据当地状况、生产标准进行装备的选型,做好机械装备的日常维护工作,保证农业生产的整体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