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镕键 张侨
[摘 要]在研究生教育不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地方普通本科高校专业学位硕士点的设立,对于培养高层次人才服务地方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基于此,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的培养以“再地化”思想为指导,总结出“四个环境、三个主体”的培养模式,在招生、课程建设、实践3大方面充分体现了政府、企业、高校协同育人的作用,在案例建设、课题申报、毕业论文质量等多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并带动了旅游管理本科获得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的培养经验,对于全国诸多地方普通本科高校专业学位硕士点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与现实意义。
[关键词]地方普通本科高校;专业硕士;“再地化”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24)04-0119-05
20世纪90年代,英国人类学家托马斯·菲利普提出“再地方化”(relocalization)的概念,认为外来的人口融入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中,并让当地的地方特色得以保留[1]。在专业硕士培养中,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吸纳了不少外地的生源,并借助本地资源进行培养,让他们充分了解本地的特色和社会发展需求,毕业时尽可能留在本地就业,参与地方建设,这就是“再地化”思维的体现。
MTA(Master of Tourism Administration,旅游管理专业硕士)是专业硕士的一种,于2010年3月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立。本文的案例研究对象是三亚唯一的公立高校——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其MTA教育注重通过加强本地行业实践来保障专业硕士培养质量,与三亚地方政府、企业积极合作,重视“再地化”,积累了多个主体协同创新培养专业硕士的经验,为全国诸多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的专业学位硕士“再地化”研究提供了参考。
一、海南热带海洋学院MTA教育的理念与举措
(一)政府、企业、高校协同育人的“再地化”理念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MTA教育“再地化”的核心思想是动态地顺应政治、经济、社会、技术的外部环境变化,发挥本地3大微观主体的协同培养作用,实施“四个环境、三个主体”的协同培养模式。
在政治环境方面,近十余年来海南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从国际旅游岛发展到海南自贸港,旅游业都属于其核心产业。因此,本地的政府、企业、高校对MTA教育的发展都给予了高度重视,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在经济环境方面,虽然海南整体经济实力不强,但近年来也在持续进步,高端景区和酒店知名度较高。然而,大部分从事旅游的企业面临较大的生存压力,当地薪酬水平较低,因此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对MTA教育的收费很低,每年的学费是1万元。
在社会文化环境方面,尽管海南整体教育水平有待提高,但自2018年自贸港设想提出后,吸引了一批外地大学生在海南政府机构、旅游企业、高校工作,他们工作5年(大专)或3年(本科)即可符合MTA报考条件。因此,大三亚地区的这部分大专和本科毕业生成为海南热带海洋学院MTA招生的重点对象。
在技术环境方面,海南的旅游交通条件得到了显著改善。得益于环岛高铁、“井”字形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海南省被确定为全国首个全域旅游创建省[2]。此外,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大数据、云计算等开始在海南旅游业中运用,为海南的政府、企业、高校提供了良好的信息技术条件。无论是在线会議交流、旅游企业的虚拟信息技术运用,还是疫情防控期间海南热带海洋学院的网络复试、在线讲座、网络招生等,海南的软硬件信息技术环境都可满足需求。
(二)MTA教育核心环节的理论分析
招生、课程建设、实践是MTA教育的3个核心环节。这几个环节既能突出专业硕士培养的地方特色,也能体现政府、企业、高校的协同培养作用,让地方普通本科高校不断顺应地方需求的变化,为当地持续输送高层次人才。
在招生方面,海南热带海洋学院采用“深挖本地生源”的策略,这一思路符合经济学界著名的科斯定理。科斯定理认为某些条件下,经济的外部性或者说非效率可以通过当事人的谈判而得到纠正,从而达到社会效益最大化[3]。目前全国MTA招生存在一种现象:第一志愿上线人数不足,调剂生忠诚度偏低(同时调剂多所学校),有时需要组织多次复试才能招满,招生成本较高。因此,海南热带海洋学院MTA教育中心联合当地政府、企业,加强本地招生宣传,并实行“第一志愿优先录取”的制度,全力吸引本地生源。通过与本地考生通话或面对面交流的形式,打消其报考疑虑,坚定其第一志愿报考海南热带海洋学院的决心,从而提高第一志愿上线率,减轻招生压力。
在课程建设方面,特色课程无疑是MTA教育的亮点所在。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教育资源有限,如果不分重点地进行课程开发,将难以在与其他高校同类专业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于是借鉴美国哈佛大学著名战略学家迈克尔·波特提出的“专一化战略”思维进行特色课程的打造[4]。也就是依托三亚的滨海特色旅游资源、特色气候、特色文化开展MTA教育,不仅成本相对较低,而且也容易打造特色课程。这是其他高校MTA教育不易模仿的。
在实践方面,以共赢思维为指导。就经济学角度而言,共赢就是利益共同体运作的收益组合符合经济学中的“帕累托改进”,使一些人的情况得到改善的同时, 也要使其他人的状况至少不变坏[5]。实践课程、毕业实习、案例联合开发、实践基地建设等实践内容,都不是靠单一主体可以完成的。由于海南热带海洋学院MTA研究生去外地实践的成本较高,因此其大部分实践活动都会选择大三亚地区的合作伙伴。实践环节由地方政府、企业、高校多主体协同完成,为确保其合作的可持续性,这些利益主体需从MTA研究生的实践成果中获得所需价值,形成利益共同体,以实现共赢。
(三)招生、课程建设、实践环节的具体举措
1.重视本地生源,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招生方式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MTA招生工作充分发挥了当地政府、企业、高校的协同育人作用。因为旅游业的发展得到政策扶持,政府比较重视,企业也希望员工专业层次得到提高,所以对海南热带海洋学院MTA教育中心的招生宣传工作给予积极支持。
在政府渠道方面,主要是线上转发海南热带海洋学院MTA的招生简章,如海南省旅文厅的领导在旅游部门工作群转发,三亚市委宣传部的导师在微信朋友圈分享。此外,三亚市旅文局指导下的社会团体三亚市旅游行业协会联合会,其成员包括三亚市的旅游行业协会联合会、旅游景区协会、旅行社协会、体育旅游协会、邮轮游艇协会等十余家旅游协会,也在相关工作群转发招生简章信息。
在企业渠道方面,线上的招生简章转发后,还要进行线下的招生宣讲与见面交流答疑。海南热带海洋学院MTA行业导师的所在企业是招生重点。以三亚旅游文化投资集团为例,其下辖的三亚大小洞天旅游区(5A级景区)、天涯海角游览区(4A级景区)、鹿回头风景区(4A级景区),实力非常雄厚。其集团董事长在海南热带海洋学院MTA教育中心担任行业导师,这就吸引了不少集团员工积极报考。三亚作为全国五星级酒店比例最高、度假酒店最多、国际高端品牌最集中的区域,酒店员工也是不可忽视的生源。景区方面,海南省的6个5A级景区有3个在三亚,另外3个分别位于与三亚相邻的保亭、陵水,也属于大三亚地区。
在高校渠道方面,线上线下的招生沟通都比较频繁。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旅游学院和其他学院的教师经常在微信朋友圈转发本校MTA招生简章,海南热带海洋学院MTA招生简章的微信公众号每年访问量都在3000人次以上。在读和已毕业的研究生大多在海南工作,且以三亚地区为主,他们也会积极推荐同事报考海南热带海洋学院MTA。由于是熟人推荐,有报考MTA意愿的学员往往会直接联系,进行详细了解与沟通,效率较高。
2.课程建设重视本地特色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MTA课程设置并非由学校单方面决定,而是随着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技术环境的变化进行动态调整,同时充分尊重政府、企业的需求,对课程进行联合打造。
在政府方面,全国MTA教指委是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指导下的全国MTA教育的专业性组织。文旅部在2018年成立,这对旅游行业的文旅融合具有重要意义,也对旅游教育产生深远影响。因此,海南热带海洋学院MTA教育中心根据全国MTA教指委的规定,和全国其他MTA高校一样开设了7门指定的旅游核心必修课程。在选修课程的设置方面,海洋旅游、休闲度假旅游2个方向体现出三亚的地方特色。同时,根据文旅部的文旅融合精神设立了文化旅游方向,并开设了旅游文化创意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与人文旅游资源、民俗民族文化与旅游特色开发等选修课程。
在企业方面,中共中央、国务院2020年印发的《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明确表达了对国际旅游、全域旅游、康养旅游、体育旅游、邮轮游艇旅游、海岛旅游、生态旅游的支持,因此开展上述旅游业务的企业成为海南热带海洋学院MTA教育的重点合作对象,并围绕“大三亚”旅游经济圈的企业需求动态调整了MTA培养方案。从特色课程的实际效果来看,“三亚游艇旅游游客体验研究”“邮轮产业链视角下三亚邮轮旅游竞争力研究”“‘一带一路国际旅游合作背景下的‘南海国际旅游经济圈构建研究”“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背景下海南海洋旅游发展策略研究”等选题获得了省级研究生课题立项,并与海洋旅游相关专业课的设置息息相关。
在高校方面,海南热带海洋学院MTA教育中心集中课程组的团队力量进行课程建设,每门课的课程组由2位授课教师及1名助教组成,根据案例教学的要求进行教学案例开发。例如,具有海洋特色的三亚实践基地蜈支洲岛共有3个团队,开发了3个不同的MTA课程案例,分别应用于旅游营销与策划、旅游目的地开发与管理、服务管理3门课程。此外,根据每门课的特点配备合适的授课教师。例如民俗民族文化与旅游特色开发课程的授课教师是本校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黎族通史”的主持人,课题参与者也是这门课的课程组成员。他们带领MTA研究生到海南黎族文化比较典型的五指山、保亭等地开展实践课教学,激发文化旅游方向学生对黎族文化旅游的浓厚兴趣,并成功申报文旅部“专业研究生重点研究扶持项目”。
3.依托本地资源深入开展实践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每届MTA研究生开展实践活动时,外部环境可能都有一些新的变化,需要与当地政府、企业始终保持良性的合作关系。
在政府方面,海南省教育厅2015年支持海南热带海洋学院与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联合申报建立“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并给予基地40万元的建设经费。此外,海南热带海洋学院MTA实践课经常去三亚市旅文局下属的市民游客中心考察,毕业实习也有机会在三亚旅文局等政府部门进行。海南省社科联、三亚市社科联动员对动态变化的旅游热点问题进行申报时,海南热带海洋学院MTA导师也会带着研究生积极申报相关课题。
在企业方面,海南热带海洋学院MTA教育中心与众多三亚著名旅游企业联合建立了校外实践基地,为研究生提供了毕业实习机会。部分旅游企业的高管受聘为行业导师,到海南热带海洋学院举办旅游专题讲座,并在互动问答环节与研究生一起探讨疫情影响下的海南旅游业发展等现实问题。
在高校方面,海南热带海洋学院MTA的课程大部分实践教学案例以及研究生的科研选题、毕业论文选题都是围绕海南尤其是大三亚地区旅游业来开展的,而且具有较为明显的时效性。例如在国家大力倡导“脱贫攻坚”的时期,对三亚乡村旅游扶贫展开了研究;在文旅部提倡“非遗旅游”时期,对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槟榔谷景区展开民族特色非遺旅游研究。鉴于当地旅游业环境的不断变化及企业的持续创新追求,深入企业了解最新情况是产出有实际价值成果的关键。指导老师对本地区的情况非常熟悉,尤其当研究对象是校外导师所在企业时,研究生在进行实地考察、访谈、问卷调查中能得到很大的帮助。只要其素材采集工作扎实,相应的研究质量就有了较好的保障。
二、海南热带海洋学院MTA教育的成效
(一)获得了充足的生源保障
与同为管理类联考的MBA、MPA相比,MTA起步较晚,知名度和招生规模存在差距。根据全国MTA教指委秘书处所在的南开大学的数据,2019年全国报考MTA研究生的人数总共为4386人。当年的MTA高校为104所,平均每所的报名人数约42人,而报考海南热带海洋学院MTA的人数就有378人,几乎占到全国报考人数的1/10,远超平均水平。
2022年,虽然旅游业受到新冠疫情的强烈冲击,海南热带海洋学院MTA报名人数仍达到了414人,第一志愿上线人数达到78人,在全国处于前列。由于招生重点聚焦于本地旅游行业,因此创建了微信招生群与考生进行充分的前期沟通,成功吸引了不少资质不错的考生,从而确保了良好的生源质量。目前已毕业和在读的MTA研究生超过了500人,大部分生源来自5A级景区、市委市政府、酒店等单位。
(二)案例建设、课题申报、毕业论文工作成效显著
在案例建设方面,全国MTA教指委2014年开始进行中国首届MTA优秀教学案例的评选,已举办6届,总计有58个优秀案例入选。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共有3个具有地方海洋旅游特色的相关案例入选国家级优秀案例,入选数量位于全国高校第3名,与江西财经大学并列地方普通本科院校第1名。
在课题申报方面,获得国家部委和海南省立项的研究生课题数量可观。2015年,原国家旅游局开始推出“万名旅游英才计划”,包括针对MTA的研究型英才培养项目。2018年,国家文旅部成立后,其专业研究生重点研究扶持项目至今已立项400多项课题。其中,海南热带海洋学院的MTA研究生共立项11个,在全国排名第9,与华侨大学并列地方普通本科院校第3名。
此外,海南热带海洋学院MTA研究生已成功申报43项海南省研究生创新科研课题,这些课题主要围绕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或是自贸港背景下海南旅游业发展来开展,充分体现了海南本地特色。
在国家高度重视研究生毕业论文质量的大环境下,海南热带海洋学院MTA研究生的毕业论文质量经受住了检验。截至2022年,MTA毕业生共有12篇获评省级优秀论文,且抽查合格率为100%。
(三)带动了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在2021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是除海口市以外海南省唯一的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并拥有旅游管理省级重点(扶持)学科、省级特色专业、省级教学团队、省级精品课程和国家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等成果,入选了首批海南省“双百”人才团队,还成功申报了文旅部“海岛旅游资源数据挖掘与监测预警技术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这些成绩都与MTA硕士点的导师及实践基地的支持密不可分。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MTA实践基地与本科实践基地在很大程度上是重合的,因此在本科生培养过程中,其起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积极作用。海南热带海洋学院MTA硕士点导师具有较强的实践意识,除了指导研究生也指导本科生申报各类相关项目。MTA导师指导旅游管理专业的本科生成功申报了原国家旅游局及现在的文旅部的各类大学生团队项目,总数达到8个,为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总结与展望
专业硕士的协同培养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近年相关的实践经验和国家政策最新导向来看,专业硕士培养的“再地化”具有很好的研究前景。所以,本地区政府、企业、高校如何在专业硕士培养的具体环节中进行协作,海南热带海洋学院MTA教育中心这个案例具有借鉴意义。海南热带海洋学院MTA教育“再地化”历程如下文所述。
2015年,琼州学院更名为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并经历了从五指山民族地区到三亚滨海地区的发展历程,海南热带海洋学院MTA教育也因地制宜,将海洋旅游作为重要研究方向。
2018年,文旅部成立,海南热带海洋学院MTA教育中心也高度重视文化旅游类课程建设。通过课程的学习,有研究生成功获得了文旅部70项专业研究生重点研究扶持项目中的1项,项目名称为“文旅融合背景下民族地区非遗研学旅游研究——以海南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为例”。此外,为响应中央2018年“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建设要求,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增设了海岛旅游等具有海南旅游特色的选修课,并有3个教学案例被评为全国MTA优秀教学案例。
2020年,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申报国家一流本科专业,MTA导师将专业硕士重视实践教学的经验应用于本科生培养工作当中,将依托本地特色旅游资源申报的文旅部的大学生团队项目写入国家一流本科专业申报材料中,为其申报成功作出了贡献。
2021年,海南省社科联的省级邮轮游艇研究基地落户于海南热带海洋学院,该基地的多位邮轮游艇企业高管被聘为MTA海洋旅游方向的行业导师,进一步深化了政府、企业、高校围绕本地海洋旅游特色资源开展研究生教育的合作。
总的来说,海南热带海洋学院作为一所普通的二本院校,与国内重点院校差距较大。但因其地处著名滨海旅游城市三亚,其MTA教育始终重视本地需求,与当地政府、企业建立了密切的协作关系,在招生规模、教学案例、实践基地建设等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这充分证明了不断围绕本地需求发展MTA教育的有效性。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MTA教育“再地化”思路促成地方政府、地方企业、地方高校形成利益共同体,能有效改善政府、企业、高校这3类主体因考核重点不同而协同育人效果不佳的状况。地方高校若能围绕本地特色和资源优势,在专业硕士培养中与当地政府、企业形成合力,便能在地方政府政策制定及资金支持、校企合作、研究生就业等方面得到更多助力。
本文探讨通过专业硕士“再地化”的实施将地方高校与当地政府、企业更紧密地联系到一起,为地方高校专业硕士培养的协同创新研究提供了一条值得深入探索和实践的思路。
[ 参 考 文 献 ]
[1] 孙九霞,马涛.旅游发展中族群文化的“再地方化”与“去地方化”:以丽江纳西族义尚社区为例[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4(4):60-67.
[2] 海南成为全国首个全域旅游创建省[EB/OL].(2016-01-31)[2021-08-13].http://www.gov.cn/xinwen/2016-01/31/content_5037763.htm.
[3] 陈书荣,陳宇. 在科斯理论视角下完善“三权分置”[J]. 南方国土资源,2018(8):16-19.
[4] 杨程. 迈克尔·波特战略管理理论浅析[J]. 中外企业家,2012(17):113-114.
[5] 杨艳.“帕累托改进”[J].卫星与网络,2010(Z1):11.
[责任编辑:庞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