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润红 宋小娜 韩之怡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各行各业在增大外贸领域人才需求的同时,也对外贸领域人才培养、特别是外贸领域课程设计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新的时代背景下,我国外贸领域人才培养在更趋国际化的同时,也必然更加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树立。如何高质量推进国际贸易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命题,也是新时期实现贸易强国战略目标的重要保障。
一、国际贸易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一)品德塑造: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
国际贸易课程的课程设计,往往偏重于专业理论与知识的传授,重点考察学生对相关领域概念定义、分析框架的掌握程度,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这种“抽象”的一般性课程教学设计在理论知识的传授上相对高效,但由于缺乏价值观方面的研讨,容易导致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不了解其学科背景及相关前提假设背后所蕴含的人文价值导向。加之在校学生社会阅历较浅,抵御诱惑能力不强,政治观念与思想不够成熟,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如果不加引导很可能形成不正确的三观。因此,要想落实立德树人、人才培养的现实要求,就必须要深化国际贸易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程度。
(二)能力培养:有助于学生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国际贸易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将为学生提供新的学科视角,丰富学科方法体系,并通过相互作用形成新的学科领域。一方面,国际贸易专业领域所关注的实际问题将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良好的教学背景,例如共建“一带一路”、经贸摩擦、地缘政治冲突等现实素材,都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和良好的抓手。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为国际贸易课程提供更高层次和更广维度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将打破一般教学体系下“去政治化”的“一般化”分析框架。
(三)体系建设:有助于打开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新局面
尽管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这一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但从具体实践来看,二者仍然存在部分脱节问题。因此,如何实现二者融合突破、打造融合样板,进而总结融合规律、推广融合经验,最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广泛深度融合,是目前非常重要的命題。在诸多课程中,国际贸易课程具有高度涉外性,学生可以直接接触到不同国家对于同一现象的意识形态差异。如果能够在国际贸易课程中讲好中国故事,从学生角度看,将更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入脑入心”,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学科融合角度看,将为其他意识形态领域冲突较弱的学科提供更有信服力的实践路径。
二、国际贸易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基础情况
(一)保障力量不足
一是“国贸+思政”师资力量不足。国际贸易课程具有较高的专业性与知识壁垒,而思想政治教育又对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二者相叠加对于专职教师而言更有挑战性。二是学校重视程度不够。目前仍有部分学校存在无专职思想政治教师、行政教师兼任思想政治教育课代课教师的情况,导致即使是以“思政为主,国贸为辅”的课程教育也难以完全开展,更遑论二者的深度融合。三是教师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解存在偏差。部分教师将思想政治课程视为单纯的政治说教,并将课程融合简单操作为专业课上讲政治理论,导致“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两张皮。
(二)课程内容质量不高
一是课程内容老旧,学生学习兴趣不足。部分学校和教师在课程内容设计上没有做到与时俱进,课程内容并未根据国际形势变化进行相应调整,知识体系没有及时更新,导致在进行“双教融合”时无法就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反馈。二是课程形式单一,学生参与感不足。课堂教学主要形式仍然为“灌输式”教学,即使学生参加互动,也多为形式上的PPT展示,难以起到真正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尽管部分学校尝试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但实际应用场景主要是学生自主学习特定时长的网课,课程交互性偏弱。
(三)考评机制不完善
一是学生层次的最终考评形式主要还是以专业知识考试为主,国际贸易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交叉的部分在最终得分中体现不足。此外,学生的最终考评形式较单一,缺乏与具体实践相关的考核形式与标准。二是教师层次的考核缺乏明确的指标,单纯以试卷评分或者科研发表为标准显然不足以完全体现国际贸易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过程中的教师自身努力情况。三是目前对于学校层面相关绩效的考察更多停留在“规模”或者“数量”上,对教育“质量”的评价手段和激励手段不足,导致不少学校进行融合教育的积极性不高。
三、国际贸易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路径
(一)挖掘和提炼课程思想政治元素
国际贸易课程作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核心课和基础课,属于社会科学课程,与意识形态问题高度相关。应当结合学科特点和课程培养目标,挖掘和提炼与之契合的思想政治元素,适度适量融入思想政治元素,做到“润物细无声”。一是通过经典案例或统计数据等直观向学生展示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对外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二是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发展模式和经济外交领域的大政方针,增进对外贸发展动态的了解,增强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三是应通过对经贸摩擦等典型案例的辨析,明确法律红线,增强制度自信和危机意识,提升学生利用辩证思维解答国内外热点贸易问题的能力。
(二)探索和改进课程思想政治教学模式
在课程思想政治教学中,应将思想政治元素如“盐”一般融入教学实践的“各种食物中”,帮助学生在尝出“盐味儿”的同时“自然而然吸收”。一是鼓励学生自觉查阅思想政治资料,形成观点,在线上教学群或线下课堂展示交流,并借助视频、图片等影像资料让学生感受其中蕴含的思想政治元素,加深对课程中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的理解。二是引入既与国际贸易专业知识相关又包含思想政治元素的典型案例,纳入项目式教学,鼓励学生组队对典型案例进行研究分析,并以报告写作、视频制作、情景模拟等形式进行汇报交流。三是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等教学方法开展课程思想政治教学,以抛砖引玉的方式提出问题,鼓励学生认真思考并参与讨论,引导学生在思想碰撞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建立和完善课程思想政治考核体系
课程思想政治内容为学生德育素养培育提供重要保障,因而对课程思想政治考核评价体系应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展开。从“教”的方面看,高校本身应当进一步明确和细化课程思想政治教学考核内容,严格审核所用教材的科学性和思想性。在此基础上,鼓励教师主动在课程讲授过程中多元化融入思想政治教学活动,定期或不定期对教师的教学课件、教学大纲等进行抽查。从“学”的方面看,应当更加注重学生在知识、能力和价值塑造等层面的总体增值情況,多元化课程考核方式,适当增加自主学习、小组讨论等平时成绩的比重,淡化标准答案,激发学生对授课全过程的参与度和重视度,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提升学生学习的整体效率和质量。
四、政策建议
(一)持续完善国际贸易课程教材编写工作
在国际贸易课程教材编写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对“四个自信”“二个维护”“五个认同”、家国情怀、大政方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课程思想政治相关内容的引入,从专业拓展知识、典型案例、章节总结、课后作业等方面加入课程思想政治内容,可采用新型活页式教材,做到及时更新。必要时,可集中配套开发信息化教学资源,及时补充最新、最鲜活思想政治案例。也可以通过增加实践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走上一线,亲身感受我国对外贸易取得的显著成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二)不断提升任课教师课程思想政治意识和能力
专业任课教师应在加强党的理论学习、提升政治敏感度和自身道德修养学习提高的同时,强化我国对外贸易方针政策等专业知识的学习,增进对国际前沿与热点问题的了解,提高把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教学相结合的意识。在立足课堂教学资源优势的基础上,从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角度出发,以培养学生辩证思维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为重点,担当起专业引导与思想引领的双重任务,从而实现“三全育人”。
(三)进一步创新课程思想政治建设模式
针对专业任课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水平不高以及思政课教师专业知识不足的难点堵点,可进一步创新专业任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交互方式,鼓励实行专业任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听课和研讨制度。一方面,思政课教师可以在随堂听取专业任课教师授课的过程中,初步构建国际贸易的知识框架;另一方面,专业任课教师在随堂听取思政课教师授课的过程中,进一步了解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内外时事。在此基础上,专业任课教师和思政课教师可根据自身的专业知识进行深入探讨,从而更好地将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内外时事融入国际贸易的课程设计中。
〔本文系北京信息科技大学2022年课程思政项目“中国对外贸易课程思政的建设与实践”(项目编号:2022JGSZ21)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北京信息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