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江苏沿海地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2024-05-18 22:56:57冯树春
中国经贸导刊 2024年4期
关键词:沿海地区连云港江苏

冯树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并为江苏擘画“强富美高”宏伟蓝图,赋予江苏“环境美”的殷切期望。江苏沿海地区作为全省“1+3”重点功能区①、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乃至全国区域经济布局中最具成长性的板块之一,具有独特优势和巨大潜力。推进江苏沿海地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江苏“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光荣使命,着眼于发挥江苏沿海地区综合优势、提高全省现代化建设整体水平、推进美丽江苏建设的具体行动。

一、江苏沿海地区的发展基础和主要成效

江苏沿海地区包括连云港、盐城、南通三市所辖全部行政区域,陆域面积3.59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3.75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900万人左右。2009年和2021年国务院先后2轮批复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第一轮规划期至2020年,第二轮规划期至2025年),为江苏沿海地区发展擘画蓝图、提供遵循。十多年来,江苏采取一系列措施,先后出台贯彻落实规划的实施意见、沿海开发五年推进计划(2011—2015年)、六大行动方案②和“十三五”沿海发展规划以及3轮政策意见,第一轮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顺利完成。当前正全力推进第二轮规划主要目标任务的落地落实,江苏省政府出台配套实施方案、构建“1+1+3+3+8”规划实施体系③,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万亿元,2023年超2.3万亿元,为推动江苏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区位优势独特,是落实国家区域重大战略的战略要地

江苏沿海地区处在我国东部沿海的中心地带,处于沿海、长江和陇海蘭新线三大生产力主轴线交汇区域,是长三角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南部毗邻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上海,北部连接环渤海地区,东与东北亚隔海相望,西连新亚欧大陆桥和长江黄金水道,兼有东部“黄金海岸”与长江“黄金水道”优势。两条横向(东西向)线:一条线(连云港这条线)连接“一带一路”,一条线(南通这条线)连接长江经济带,一条纵向(南北向)线连接粤港澳、长三角和京津冀,良好的区位优势为江苏落实国家区域重大战略提供了重要阵地。

(二)资源禀赋优良,是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省的战略空间

江苏沿海地区自然资源丰富,海洋资源综合指数居全国第四位,是我国海洋资源富集区域之一;土地后备资源丰富,拥有约占全国l/4的沿海滩涂,且每年以1万亩左右的速度持续淤涨;拥有近1000公里的海岸线,以连云港港、盐城港、南通港为核心的沿海港口群基本形成;风电资源丰富,是我国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海上风电装机容量1183.3万千瓦,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旅游资源独特,拥有世界自然遗产和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兼具湿地、海洋、森林三大系统。

(三)江海河湖通达,是构建江海河湖统筹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

江苏坐拥大江大海大河大湖,全国独一无二。江苏沿海地区集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淮河生态经济带出海门户、长江经济带新出海口于一体,陆海相连、海河交汇、江海联通,连云港港正全力打造国际枢纽海港,盐城港滨海港区正加快打造淮河生态经济带出海门户,通州湾长江集装箱运输新出海口纳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江苏沿海地区在构建江海河湖统筹发展格局中的独特地位愈加突出。

(四)承载条件较好,是促进资源要素顺畅流动激发潜力活力的战略链接

江苏沿海地区已初步建成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连云港港30万吨级航道全面建成,2023年沿海地区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5.3亿吨,沿海铁路总里程超1200公里,北上南下通道实现贯通,综合交通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初步形成以石化和精细化工、新能源、新材料等为主的特色产业体系,产业结构实现“二三一”到“三二一”的历史性转变,新型工业基地建设初显成效。特别是近年来过江通道的加快建设,推动了江苏沿海地区进一步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长三角一体化带来的要素资源流动、产业外溢效应将进一步显现,江苏沿海地区的潜在优势将更加凸显。

二、江苏沿海地区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

(一)综合实力仍然不强,依然是全省区域协调发展的短板和洼地

2023年,江苏沿海地区经济总量占全省比重不到1/5,人均GDP为全省平均水平的82.3%。南通、盐城、连云港GDP分别为11813.3亿元、7403.9亿元、4363.6亿元,在全省13个地级市排名分别为第4位、第8位、第13位。产业绿色低碳化发展水平不高,制造业基础不够扎实,产业链发展不充分,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明显滞后,2023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为48.6%,低于全省平均水平(49.9%)1.3个百分点。江苏沿海地区中心城市能级不高、带动作用不强,港产城联动发展水平不充分,临海不见海,滨海城镇建设滞后。沿海地区城镇化率为67.4%,低于全省平均水平(74.4%)7个百分点。同时,从产业用电需求来看,受到当前海外绿色贸易壁垒制约,多数出口、外资企业对绿电需求强烈,不仅需满足电力保供,更要满足高比例的绿电需求。而当前沿海新能源顶峰能力偏低,风电在午高峰、晚高峰时刻出力往往处于较低水平;新能源与电力负荷呈逆向分布,大量富余电力必须送往苏南消纳,后续新建煤电、核电机组也主要分布在苏北地区,进一步加剧了北电南送过江断面的压力,增加了断面潮流越限风险。

(二)海洋特色没有充分彰显,沿海三市支撑能力相对不足

走向海洋、经略海洋系统谋划不够,沿海与沿江、沿河、沿湖的战略协同不够,临海区位优势和海洋资源优势没有充分发挥。通常情况下,海洋经济是由沿海城市主导发展的,但从近几年江苏海洋生产总值构成来看,沿海地区占比约为53%,沿江地区占比约为46%,非沿海沿江地区占比仅为1%,全省海洋经济在空间上基本呈现“沿海沿江各占全省海洋经济总量半壁江山”的特征,说明江苏沿海三市推动海洋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相对不足。2022年6月发布的《现代海洋城市研究报告(2021)》评选出全世界范围内有代表性的40个海洋城市,南通、连云港2座城市入选,盐城未入选。该报告的评价体系包括经贸产业活力、科技创新策源、海事资源配置、开放门户枢纽、城市治理能力五大维度、29项指标,根据指标体系计算排名,分为4个梯队。从总体评价来看,南通和连云港均排在第四梯队,说明江苏沿海现代海洋城市建设任重道远。

(三)海洋生态环境问题仍需重视,海岸带综合保护利用有待加强

江苏地处长江、淮河、沂沭泗等流域下游,近岸海域以滩涂为主,平均水深较浅,海水纳污容量小,海水离岸运动弱,污染物不易向外海扩散,若上游因不利气候条件影响大量泄污,将导致江苏近岸海域水质状况产生波动。陆源污染物排放对近岸海域污染影响较为突出,重大环境风险需要有效防范化解,部分区域海洋垃圾仍较为集中,部分海域生态亟待修复。海岸带是沿海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承载地,在严控总量、调优结构、降低排放的政策导向下,从现有能耗格局看,江苏沿海地区在电力、钢铁、石化、化工、水泥、造纸、陶瓷等行业中超过百万吨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重点企业共有106家,约占全省1/5。而江苏沿海地区产能、能耗、污染物排放基数低,海岸带地区空间布局、用地用海、生态保护等方面的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目前各项陆海规划互有侧重、衔接不畅,普遍存在规划重叠、政策不一等问题,统一的海岸带保护利用规划尚未出台,缺乏上位规划对海岸带地区的指导。

三、推进江苏沿海地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推动江苏沿海地区绿色低碳发展,要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突出强优势补短板,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积极打造清洁能源体系,夯实绿色发展生态本底,持续推动制度体系创新,为江苏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

(一)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构筑江苏沿海绿色发展新优势

推进江苏沿海地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要统筹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沿海特色产业壮大和海洋新兴产业培育,进一步提升產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一是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实施传统产业焕新工程,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为导向,支持传统产业开展转型升级试点,推动传统产业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推动传统产业高质量发展。依托南通通州湾建设绿色精品钢产业基地,重点发展高品质特殊钢、高端装备用特种合金钢。

二是发展壮大沿海特色产业。依托连云港国家级石化基地,推进徐圩和盐城滨海、大丰化工园区联动发展,打造具有世界竞争力的石化产业基地。巩固提升化学药、现代中药和生物医药三大优势产业,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医药产业集群和原料药生产基地。聚焦生物基材料、膜材料等产品,强化连云港国家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国家火炬计划东海硅材料产业基地建设,打造高性能纤维材料产业集群。

三是积极培育海洋新兴产业。发挥沿海三市海洋资源比较优势,深化南通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和连云港、盐城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在做大做强海工装备、海洋船舶工业、海洋电力业等海洋优势产业的同时,培育壮大海洋技术服务、海洋信息服务、高端航运服务等海洋新兴产业,构建产业结构合理、创新能力突出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全力推动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积极打造清洁能源体系,蓄积江苏沿海绿色发展新动能

江苏沿海地区要围绕构筑先发优势,长远布局谋划沿海地区清洁能源体系建设,助推江苏沿海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是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根据国家深远海风电规划部署,依法依规组织实施深远海海上风电项目,有序推进存量陆上风电改造升级,实现风电规模化开发和可持续发展,打造国家级海上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鼓励发展分布式光伏发电,充分发挥光伏发电与农林牧渔业等行业协同发展优势,推动分布式光伏与储能、微电网等融合发展。

二是积极构建沿海新型电力系统。分场景推进交直流配网、新型储能、多能互补、源网荷储、虚拟电厂、风光功率预测等新型电力系统技术的创新运用,加强电力调度系统数字化、智能化建设,强化系统调度运行控制能力,实现电网各侧资源可观测、可调控。建立可再生能源和电网调度系统的互补协调控制模式,提高对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消纳与调控能力。

三是积极构建清洁能源创新体系。依托综合能源基地等重大能源工程,推进上下游企业协同开展可再生能源先进技术装备研发、制造和应用,通过工程化集成应用形成先进技术及产业化能力。支持行业龙头企业联合高校及科研院所共建研发创新平台,围绕可再生能源领域相关基础零部件及元器件、基础材料、工艺等关键技术开展联合攻关。

(三)夯实绿色发展生态本底,打造江苏沿海绿色发展新高地

江苏沿海地区要积极探索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彰显特色的新路,充分展现“生态绿+海洋蓝”的美好图景,建设令人向往的生态风光带。

一是推动海洋生态保护和修复。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科学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优化海岸线功能布局,严格控制岸线开发强度,扩大生态岸线和生活岸线,严控自然岸线保有率。实施分类管控,加强对盐城射阳河口以北侵蚀性岸线生态整治修复,建设亲海廊道。加强近岸海域生态保护修复,推进秦山岛、竹岛等海岛整治修复。强化生态系统保护修复,通过退养还滩、退围还湿等方式在淮河入海口等重要河口湿地开展生态修复。科学保护利用滩涂资源,强化滩涂资源和重要滩涂功能区的生态监测,根据不同滩涂类型探索差异化保护修复路径。

二是加强污染防治。强化区域水污染防治,推动近岸海域陆海水污染同步防治,实施入海河流水环境综合整治,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提升城乡生活污水收集和处置能力。持续改善区域大气环境质量,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作防治,推进细颗粒物和臭氧浓度“双控双减”。提高海洋环境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构建海域、陆域、岸线、港口、产业“五位一体”的环境监管体制。

三是提升生态产品价值。探索开展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研究根据核算结果加大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保护补偿力度。大力推进世界级滨海生态旅游廊道建设,以连云港蓝湾百里、盐城生态百里、南通缤纷百里为重点,聚力打造以生态湿地、山海奇观、江风海韵为特色的国际滨海旅游目的地。推动滨海度假、邮轮旅游、海洋文化旅游等海洋旅游产品开发。加大海州湾、小洋口国家级海洋公园建设力度,强化黄海湿地世界自然遗产品牌效应,在加强自然保护地和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前提下,建设一批海滨旅游度假区。

(四)持续推动制度体系创新,探索江苏沿海绿色发展新经验

江苏沿海地区要充分发挥自身区位和资源禀赋优势,积极打造绿色低碳标杆区,推动形成更加多元的创新示范样本。

一是推进盐城打造綠色低碳发展示范区。重点围绕绿色制造、绿色能源、绿色生态、绿色宜居,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绿色产业竞争优势,集聚绿色低碳创新要素,提升产业绿色竞争力,探索具有盐城特色的低(零)碳园区建设路径。目标上,围绕创牌、创特、创新,研发新技术、构建新标准,打响盐城低(零)碳园区品牌。方法上,坚持系统推进、循序渐进、破立并进、合作共进,构建龙头企业带动、政府政策支持、各类机构跟进的协同共建格局;实践上,推动能源清洁化、产业绿色化、设施低碳化、认证国际化。

二是推进连云港构筑蓝色碳汇生态功能区。发挥可再生能源优势和海洋降碳固碳功能作用,立足海洋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实际,以江苏沿海碳汇功能区海州湾示范区暨碳汇司法修复基地为蓝本,打造集蓝色碳汇、生态修复为一体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连云港样板”,带动沿海地区建设成为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重要的蓝色碳汇功能区。

三是推进南通打造绿色产业聚集带。以长三角产业链协同创新、上海大都市圈功能外溢和苏南、沿江产业升级转移为契机,以船舶海工、钢铁新材料、石化新材料等产业为重点,做大做强临港产业,逐步打造万亿级绿色高端临港产业基地,同时大力发展风电、光伏、LNG等清洁能源产业,打造沿海综合能源基地,加快构建江海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成为长三角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

注:

①“1+3”重点功能区:“1”指的是扬子江城市群,“3”分别是江淮生态经济区、沿海经济带、徐州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做这样的功能划分,总的考虑是顺应发展阶段的变化来重塑江苏发展优势,提升江苏未来的竞争力。

②六大行动方案:指的是“十二五”中后期实施的沿海开发港口功能提升、沿海产业升级、临海城镇培育、滩涂开发利用、沿海环境保护、重大载体建设等6个行动方案。

③“1+1+3+3+8”规划实施体系:“1”指的是《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2021—2025年)》,另一个“1”指的是江苏省贯彻落实规划实施方案,“3”指的是南通、盐城、连云港沿海3个市贯彻落实规划实施方案,另一个“3”指的是省级层面制定的3个专项规划,“8”指的是省级部门制定的8个三年行动计划。

(作者为江苏省战略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正高级经济师)

猜你喜欢
沿海地区连云港江苏
2018年广西北海沿海地区考古调查简报
广州文博(2023年0期)2023-12-21 07:20:50
连云港杜钟新奥神氨纶
纺织报告(2022年8期)2022-08-25 08:14:40
5.连云港卷
数读江苏
华人时刊(2021年15期)2021-11-27 09:16:16
江苏连云港:为农民工送上“寒冬暖查”
今日农业(2020年23期)2020-12-15 03:48:26
连云港:为农民工讨薪“撑腰”
今日农业(2020年22期)2020-12-14 16:45:58
数独江苏
华人时刊(2020年15期)2020-12-14 08:10:32
数读江苏
华人时刊(2020年23期)2020-04-13 06:03:48
江苏
华人时刊(2019年21期)2019-05-21 03:30:34
威海沿海地区雾的气候特征及相关影响因子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