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与“被吃”的轮回

2024-05-18 07:56:12油宇清
三角洲 2024年10期
关键词:蛆虫礁石罐子

油宇清

《品彻·马丁》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威廉·戈尔丁的代表作。全书写的是二战期间,一个叫马丁的军官因军舰被鱼雷击中,被海浪冲到海中的一块礁石上,为求生存独自在恶劣的环境中拼死搏斗,最终发疯、死去的故事。但是,作者同时又在书中穿插了一系列如红色的龙虾,水里沉浮不定的玻璃小人的死亡意象,以暗示马丁其实早已死亡,“海中礁石”不过是他在强烈求生意志的催动之下幻想出的世界。在全书结尾,作者更是以一句“他连防水靴都没有来得及踢掉”,向我们点明了马丁一开始就已死亡的事实。

作者这样评价马丁:“对一个极力求生的人,牙痛总要比灭绝好,那就是炼狱的可怕的秘密,那就是反抗上帝的灵魂拒绝放弃的世界。”马丁异于常人的强大贪欲,使得他在死亡面前牢牢抓住自己的性命不放,从而以自己的牙齿为原型创造出了一个独立于死亡事实之外的想象世界。尽管这个世界同样痛苦无比,但是马丁为了保全他蝼蚁般渺小卑鄙的自我,竟对痛苦和磨难甘之如饴,如是作者便揭示出了“炼狱”的实质:执着于自己的贪欲和罪恶的人必将万劫不复,丧失灵魂得救的可能。

作者的评价、小说中将礁石与嘴巴相联系的一系列暗示,以及马丁自己对礁石的形容,(“我要把外面那三块礁石叫作牙齿”),无疑向我们证实了,马丁幻想的这座礁石的原型正是他的嘴巴。那么,为什么在众多事物中,马丁偏偏选中了自己的嘴巴作为其幻想世界的原型?而作者选中“嘴巴”这一意象,以此作为马丁在小说大部分文本时间里的活动场所,究竟有何深意?本文拟从小说中涉及“嘴巴”的描写入手,分析书中的食物意象,从另一个角度探讨该书的内涵。

精神的炼狱:无乐趣的进食和饮水

强烈的求生本能,让马丁在自己的死亡事实之外构筑了一个在礁石上求生存的幻想世界。为了求生,马丁不得不在恶劣的环境中寻找能吃的东西,他所寻觅到的食物就构成了作品独特的食物意象体系。由于这些食物纯粹是马丁幻想出来的,它们一定程度上是马丁自我意识的反映,这也是《品彻·马丁》的食物意象不同于其他小说的原因。

在小说中,马丁“吃”过的食物共有四种:贻贝、海葵、海草和巧克力。进食前,“饥饿使他的胃一阵阵收缩,像两只手似的在他衣服下面乱抓。”按理说,“饿了吃糠甜如蜜”,饥肠辘辘的马丁应该会因食物的摄入感到愉悦。但是,我们可以看到,无论哪一种食物,都没有带给马丁生理和心理上的满足感,相反,它们无一例外都使得马丁的进食过程痛苦无比。

书中的贻贝亦称海虹,是一种生活在海滨岩石上的双壳类软体动物,它的营养价值很高,在我国有“海中鸡蛋”的美誉。然而在书中,它却成了一种不尽如人意的食物,在马丁对贻贝的吞噬中,完全看不到一丝快感:“他把肉一口吞了下去”“他每吃一口总要停上一大段时间”。作为常规食物的贻贝尚且如此,其他几种食物就更难以下咽了。马丁吃的另一种食物——海葵,是一种水生肉食动物,它的触手上有一种特殊的、能分泌毒素的刺细胞,所以海葵是不能生吃的。因此,马丁吃完海葵以后,“只觉得胃里一阵阵难受。”然而,作者却把有毒的海葵比喻成“一把糖果”,更加凸显了马丁经历的残忍性。而本就无味的海草更是被马丁像莴苣叶一样咀嚼,与食物带给人的愉悦相去甚远。

如果说上述三种食物被马丁拒斥,是因为它们的味道令人不堪忍受,那么“巧克力”使马丁痛苦,则完全是作者对马丁进行惩罚的意图在起作用了。在礁石上时,马丁搜索自己的防水服,找出一张揉皱的巧克力包装纸,并在这张包装纸的折缝里发现了一块巧克力碎屑。从生理层面看,巧克力的原料可可中含有可可碱和咖啡碱,这两种物质可以使人感到愉悦。而从社会层面看,巧克力作为一种消费符号,历来是与快乐、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然而,在小说中,巧克力却没有给马丁带来丝毫的愉悦。“巧克力的甜味刺得他舌头发痛,霎时间他感到一阵难受,但这种味道立即就消失了。” 原本象征着“生之喜悦”的巧克力之味,不仅使马丁痛苦而且转瞬即逝,不得不令人重新思考文中巧克力的象征意味。联系到“水”在通常情况下“生命之源”的象征意义,或许可以将小说对巧克力的描写与对淡水的描写相对照:

多年以来石头上积满了红色的砂土,最后把上面的小洞全堵住了,因此在这茫茫大海之中才有了这一汪淡水。不过,这种局面十分脆弱,只要你用手去轻轻一碰它,水就会流掉,他的生命也就完了。

在这里,作为生命之源的淡水具有同样的特点:转瞬即逝,给人希望同时又令人痛苦。再联想到马丁在礁石上求生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到:

巧克力的甜味在马丁齿间消逝的过程,与马丁的生命在礁石的“嘴巴”里湮灭的过程何其相似。因此,“巧克力”就象征着马丁炼狱般的处境,是他轉瞬即逝、怀抱希望同时又无比痛苦的第二次短暂“生命”的真实写照。

由此可见,单一的“痛苦”构成了马丁进食的主基调。食物和水本来能给人带来满足和愉悦,但在小说中,它们带给马丁的却尽是痛苦。这与其说是马丁在自己幻想的世界中,在潜意识里对自己的罪恶进行惩罚,不如说包含了作者的一种价值判断。作者有意进行这样的安排,以表现马丁因为过分想要保存卑鄙渺小的“自我”而陷入的精神炼狱。

“吃”与“被吃”:铁皮罐子里的蛆虫

提起蛆虫,人们会本能地感到反感、恶心。但在《品彻·马丁》中,蛆虫却成了一道由中国人创立的美味。在彼得的醉话中,中国人把一条鱼放进铁皮罐子,埋入地下。等鱼被蛆啃食殆尽之后,蛆虫就互相吞食。“小的吃更小的,中等的吃小的,大的吃中等的。”最后“只剩下一条奇大无比的天下无敌的蛆虫,这就是一道最珍奇的美味”。然后,中国人就用铁锹把铁皮罐子挖出来,将蛆虫端上餐桌,大快朵颐。

这原本只是一个醉汉的疯话,但是在小说中,却多次出现了和“铁皮罐子”有关的描述和联想。首要的自然是彼得自己的描述:“在一个铁皮罐子里到处乱爬,这滋味可不好受,丹麦是最糟糕的罐子之一。”小说上文提及的父母亲和叔叔等,显然与莎士比亚的名剧《哈姆莱特》有关。在哈姆莱特眼中,整个世界是“一所很大的牢狱,里面有很多监房、囚室、地牢;丹麦是其中最坏的一间”。小说在这里将世界与铁皮罐子相提并论,不能不说耐人寻味。那么,“蛆虫”又对应着什么呢?在马丁发疯的前夕,他心头产生了一个疯狂的想法:“如果把这个该死的罐子里其他东西都吃掉,我就能够活下去。”因此,蛆虫在书中显然暗示着人,蛆虫互相吞食的行为其实就是人们为求生存相互倾轧、自相残杀的过程。

在小说中,多次出现了“吃”这个字眼,而且都与小说的主人公马丁紧密关联。结合马丁本人的经历,我们可以看到他的一生就是将别人“吞食”的一生。他生性贪婪、自私,是个典型的利己主义者和恶棍。他信奉弱肉强食的人生法则,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他不顾纳特与自己的友谊,胁迫纳特的未婚妻玛丽跟自己发生关系,在护航舰遭受鱼雷攻击的那一刻又企圖谋害纳特。因此,他“吃”了彼得、“吃”了乔治、“吃”了玛丽,还打算“吃”纳特,就像蛆虫吞食比自己弱小的同类那样,他残害一切他遇到的人,他就像他在道德剧中扮演的“贪婪”一角一样,企图把双手所触及的一切都纳入腹中。

然而,最大的蛆虫尽管能吞食所有的同类,却也免除不了最终被挖出来吃掉的命运。在某些更为庞大也不可知的存在面前,马丁自己又何尝不是任其宰割的存在?当马丁所栖身的护航舰遭受鱼雷袭击,产生一阵破坏性的震动时,马丁的脑海中清晰地浮现了“被吃掉了”四个字。当马丁置身于海中礁石上,精神在疯癫的边缘徘徊时,“铁锹敲击铁皮罐子的声音又出现了。”这张将马丁彻底吞食的大嘴,究竟是命运、报应,还是不可知的邪恶力量?对此作者给出了解释:“他并不是为了肉体的生存而奋斗,而是面对将要毁掉肉体并将它扫除的力量,即黑色闪电,也就是上帝的同情,为了继续保持自我而奋斗。”结合马丁濒临疯癫时,文中多次出现的“黑色闪电”这一意象,可以得知这张嘴巴指的就是上帝。在西方的文化语境里,上帝往往是与“灵魂得救”联系在一起的。但在拼命保持肉体和自我的马丁面前,上帝的意图却变成了一张将其吞噬的巨大嘴巴。在马丁看来,他就像那摆在中国人餐桌上的最肥美的蛆虫那样,成为了上帝的餐桌上的一道最美味的菜肴。因此,戈尔丁在对马丁进行辛辣讽刺的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个百折不挠的灵魂终究逃不过命运捉弄的几许无奈。

自食的悲剧:欲望与恐惧之狱

至此,我们大致可以了解,马丁为什么选中自己的“嘴巴”来营造他的幻想世界。“嘴巴”是马丁的欲望所在,也是他的恐惧所在。马丁怀有强烈的贪欲,这种欲望在他心中形成了执念,使得他如同自己的外号(在英语中,pincher一词原意指“钳子、夹子或者虾蟹的螯”)一样,牢牢抓住自己目力所及的一切东西,将它们拆骨入腹。但是,马丁的心中同样有着恐惧,这一点从他落水后以自己的嘴巴为原型幻想出一个世界就可以看出。当欲望和因欲望而起的行动走向极端,保存自己的物质存在和过于膨胀的自我就成了马丁必须面对的挑战。因此,在面对死亡时,马丁的恐惧必然比他人更甚。他越是肆无忌惮地“吞食”他人,越是担心自己遭受同样的命运。最终,在马丁的潜意识里,他把将他毁灭的力量想象成了一张黑洞洞的巨大嘴巴。

但是,这张“嘴巴”对于马丁而言,不仅是外在的威胁,更是一种内化的存在。小说中有一段文字,清楚地揭示了所谓“礁石”其实就是马丁自己的嘴巴:“他的舌头舔着他的两排牙齿……触到峭壁起伏不平的边缘,沿斜坡往下,经过一道道痛楚的沟沟,到了红狮饭店那里的平滑的表面,就在牙床被的上方——他对在大海中间一块与世隔绝的正在蛀蚀的礁石有一种驱之不去的既熟悉又痛苦的感觉,如今他明白这是怎么一回事了。”

而在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关于礁石及其周边环境的描写,与马丁口腔中沟壑的起伏和牙齿的排列是吻合的。“正在蛀蚀的礁石”其实就是指马丁的一颗痛牙。然而,如果说马丁正是以自己的嘴巴为原型幻想出了他置身其上的礁石,那么这无疑是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险恶隐喻——马丁被他自己的嘴巴吃掉。小说中有一个细节,为这一隐喻的内涵作了提示。当马丁置身于茫茫大海中一块孤零零的礁石上时,为了不让自己疯掉,他采取各种方式提振自己的精神,其中一条措施就是给礁石的各个部位起名字。当他看到外面的三块小礁石时,他想到,这三块礁石可以叫作“牙齿”。但是接着他就全身剧烈颤抖,甚至连肌肉都紧张起来。他惊恐地说:“不,不能叫牙齿!”在这里,马丁恐惧的原因是很明显的。因为,如果把前面的三块礁石叫作“牙齿”,马丁自己就无疑处于一张大大的“嘴巴”中央了——而这无疑是他最恐惧的事。

作者将马丁置于他自己的嘴巴之中,用意是很明显的——他要向我们展示贪欲和恐惧将一个灵魂慢慢缠绕致死的过程。马丁的自我被欲望和恐惧掠夺一空,因此他虽生犹死,如同行尸走肉。正是由于执着于他的贪欲和罪恶,马丁才作茧自缚,将自己的灵魂推向万劫不复,就像他幻想中的嘴巴“吃”掉了自己那样。作者希望以此警醒世人:执着于贪欲与罪恶的人,必将堕入精神的炼狱,万劫不复;而唯有毁弃贪欲的人性,灵魂才有得救的可能。

(作者单位:喀什大学)

猜你喜欢
蛆虫礁石罐子
蛆虫清创治疗严重感染创面的临床疗效观察
一罐子清风
《蛆虫》中以振教为表现形式的乌托邦思想研究
糖果罐子
童话世界(2018年35期)2018-12-03 05:23:00
礁石上的美人鱼
拥抱
文学港(2016年12期)2017-01-06 11:37:45
礁石爷爷
夏日罐子沙拉
环境与生活(2016年6期)2016-02-27 13:47:06
我地首次发现中蜂体内蛆虫
中国蜂业(2016年12期)2016-01-30 01:41:19
碎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