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春龙 雍贤治
[摘要]随着人工智能技术愈发成熟,融合新闻采编的各个环节都开始应用人工智能,这不仅使得记者的职业身份日趋模糊,更在一定程度上侵占了记者的生存空间。对从事新闻生产的记者来说,无论是主动拥抱新技术带来的改变,还是对大势所趋的被动妥协,都将被技术的浪潮裹挟向前。文章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新闻采编的背景下,以记者的职能变化为议论中心,通过分析人工智能技术在新闻采编中的优势与局限,提出記者进行角色重塑、提升素养的举措,从而帮助记者适应“人机共存”的新时代,开拓新闻生产新领域。
[关键词]人工智能;新闻采编;记者角色;重塑;采编素养
随着技术浪潮的袭来,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对许多行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更对以新闻业为代表的文化行业造成了空前的影响。对新闻业来说,新闻生产方法与流程被人工智能技术重构。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依靠大型语言模型技术、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大数据分析技术等在新闻采编过程中的信息采集、内容生产、效果呈现以及信息发布等环节得到广泛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广泛应用于新闻采编表现在从介入原先技术含量不高的写稿工作扩展至对采、写、编、评等多环节的渗透,这无疑宣告了人工智能技术引领新闻生产新一轮变革的开始。
一、技术洪流下被忽视的群体
目前,学界对人工智能技术的研究聚焦于技术本身在新闻业中的实践运用[1],包括对采编工作产生的影响[2],也讨论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新闻生产的隐忧,更对新闻业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然而,学界在着力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对新闻业的宏观影响和采编过程的中观影响时,应更加关注技术浪潮下从事新闻采编工作的微观个体—记者。
记者作为职业源远流长,历经数百年的演变和发展,已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信息传播者。记者记录时代的变迁,见证历史的进程,促进社会的公正和进步,可以说,记者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然而,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时代需求的转变,记者的工作内容、工作方式、角色定位等相比传统媒体时期早已不同,当前记者需要具备更加开阔的视野、能够掌握现代化技术等。总而言之,新时代对记者提出了更高的职业需求,而人工智能技术也使本就处于转型期的记者面临更多挑战。智能化的信息采集和内容生成方式不仅使记者在采编过程中的“把关人”“意见领袖”等角色形象弱化,还使部分新闻采编工作被人工智能技术替代,这无疑继续增添了记者的职业危机感。
目前,学界对技术浪潮下的记者群体关注还较少。有学者从学理上分析ChatGPT在当前新闻生产中的弊端,证明记者的不可替代性[3];也有学者通过数据研究发现写作机器人的出现会导致记者岗位需求的下降以及记者信心的减弱,促使记者岗位、性别比例和年龄比例的调整[4];还有学者总结人工智能视域下记者所面临的挑战[5]以及人工智能技术为记者带来的机遇。
上述研究根据人工智能技术当前的运用范畴证明了记者的不可替代性,也涉及人工智能技术对记者产生的影响,但对记者受人工智能技术影响出现的职能变化问题以及促进记者适应新角色的具体措施仍缺乏体系性的研究与归纳。因此,文章根据人工智能技术影响下的新闻生产变化来探究人工智能时代记者在新闻采编工作中的职能变化及其角色转变的措施。
二、人工智能时代的新闻生产之变
新闻报道的可信度和权威性都建立在数据、信息和事实的基础上,记者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开展信息收集活动,才能接近新闻事实,获取真相。而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新闻生产的基础也是数据、信息和事实。这彰显了新闻生产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天然契合性[6],两者共有的以信息为中心的底层逻辑使人工智能应用于新闻生产如鱼得水并重塑新闻采编流程。
(一)信息采集打破时空维度
信息采集活动为新闻采访报道提供信息,是为记者提示新闻方向的重要环节。当前,信息采集除了记者现场收集方式,还包括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在网络上捕获数据信息。人工智能技术以大数据库为支撑,通过对网络大数据进行收集和整合,集纳现有网络中用户产生的数据踪迹、言论信息等,并打破时空的限制,将具有关联性的信息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形成相关信息网,既延展了资料收集的宽度,又通过资料的全面汇总为记者提供多元化思考的方向。此外,人工智能技术也被应用于现实环境中开展信息采集活动。各大媒体机构可以利用现有技术进行新闻传感器系统建设,通过公共设施传感器、媒体自身传感器系统及用户侧传感器等[7]进行信息挖掘。“记者+人工智能”的协同信息采集不仅使信息收集总量大大提升,为新闻内容创作提供更加多元的素材,还提高信息采集的效率,进一步解放生产力,让记者从海量数据采集工作中解放出来,更代替记者从一些危险现场中采集信息,提升了记者的安全保障等。
(二)多元内容促进媒介融合
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教授浦尔在《自由的技术》中提及媒介融合指各种媒介呈现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随着时代不断更迭,以ChatGPT、文心一言、DeepBrain AI等为代表的人工智能不仅可以根据指令自动生成大量文本,还能生成图片、音频、视频等不同形式的新闻内容。AIGC的一体化多元产出与媒介融合的概念不谋而合,既满足了融合新闻多种媒介形式的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媒介融合的步伐,为融合新闻内容生成按下“加速键”。此外,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新闻采编还使新闻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新闻产品呈现形式更加生动形象。例如,《山西日报》推出的人工智能虚拟主播“晋小新”通过运用语音合成、人脸建模、图像合成等多项技术,可实现随时播报、远程互动等功能,不仅使用户视听观感更佳[8],还使电视新闻产品的产出更为迅捷。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内容生成自动化,除了丰富新闻内容,还加快了新闻生产速度,进一步满足了融合新闻报道的时效性需求,使得用户的信息获取速度更为迅速,增强了用户的体验感。
(三)智能分发技术打造私人定制
在传统媒体时代,用户对新闻信息的获取较为被动,新闻生产在一定程度上缺乏针对性。而在人工智能时代,新闻生产打破了空间限制,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使得以用户为中心的新闻分发模式出现。人工智能通过抓取大数据库中的用户数据收集用户的需求、喜好、生活场景等信息,使用户画像更为清晰,进而根据用户画像分析定位目标群体并定制个性化内容,匹配定制化产品,最后通过算法技术精准推送,完成精准营销。智能新闻分发技术与个性化新闻定制产品相结合的方法,不仅降低了新闻分发成本,提高了新闻分发的效率和精确度,还通过极具针对性、趣味性、互动性的新闻内容增强了用户的阅读体验,为用户提供了便捷的知识服务。
三、人工智能时代记者的角色重塑
人工智能技术对记者生存空间的逐步压缩激发了记者的强烈危机意识。当前,记者应根据自身优势以及人工智能技术在新闻生产流程中的不足,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力、思辨力、判断力等,积极地进行角色转变,塑造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一)资料采集者变事实核查者
人工智能因其对大数据的超强抓取能力,成为网络信息收集的绝佳利器。但是,人工智能只能对网络信息进行收集归纳,并不能对信息真伪做出判断。当前,各种信息纷繁复杂,人工智能对大数据进行分析的过程极易受到网络虚假数据的干扰,导致新闻的真实性、客观性受到影响。这会使媒体的公信力受损,更会给用户带来负面影响。因此,事实核查工作变得尤为重要。从某种角度来讲,人工智能技术信息采集的便利性、快捷性使得记者对事实核查工作压力倍增。媒介环境更迭带来的“信息爆炸”也导致如今新闻报道的总量相比以往提升了成百上千倍。这需要记者更加重视事实核查工作。在资料采集过程中,记者需要从单纯的资料采集者转变为新闻事件的观察者、事实核查者,并依靠自身的判断能力、推理能力、分析能力等,对海量信息进行去伪存真、去粗留精的处理,从而把握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客观性以及新闻价值,满足用户和社会的信息需要,肩负起传递真实、报道真相的责任。
(二)文本组装者变价值探索者
喻国明认为,在人工智能新闻写作逐步升级换代的大背景下,只会对新闻要素、新闻素材进行拼接的媒体工作者已经无法适应行业的发展需求。那么在此情况下,记者又该如何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避免被人工智能浪潮湮没?在碎片化、浅显化信息充斥的时代,人工智能撰写的新闻报道仅是将迎合热点的事实传递给用户并停留在事实表征的描述上,缺乏对事实真相的深度探析和价值挖掘。因此,记者需要为用户厘清新闻事件的过程和联系,揭示新闻事件的意义,满足用户对观看有深度、有价值的新闻报道的需求,主动反映社会问题,传递人文关怀。也就是说,记者不应仅是信息的传递者,还应是价值的探索者。记者应将机械性工作让渡给人工智能,投身于更有意义的价值探索工作,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发现能反映问题、具有社会价值、能传递温暖、值得用户广泛关注的事件,并通过自身专业能力深度挖掘与分析事件,对事件的详情、背景、联系以及影响进行深究,使新闻报道更加具有深度性与启迪性,以帮助用户进一步了解真相,认清事物规律,为用户带来全新的思考角度与思考方式。记者对新闻事件的价值探索,除了能为用户提供对世界更加深刻的认知,还能体现人文关怀,反映时代精神,传递人间温情。
(三)信息传播者变舆论引导者
人工智能算法將信息精准推送到目标用户面前,能够满足用户的个性化信息需求,但聚合类新闻客户端采用的用户个性化内容推送方式极易导致“信息茧房”的形成。在“信息茧房”中,符合用户喜好的信息以及和用户意见相一致的内容宛如“回声室”一样,不断强化用户自身意见,极易导致用户群体间产生隔阂,加剧用户群体极化,从而产生圈层摩擦和“沉默的螺旋”现象,不利于营造正能量舆论环境和打造网络清朗空间。因此,记者需要打破传统窠臼,主动根据网络舆情进行观察、研判、分析,再通过议程设置正确引导复杂的舆论。第一,记者需要把握好多元信息平衡,将具有重大社会价值的新闻通过算法技术运用传递至不同圈层,开阔用户的信息视野。第二,记者需要担当“意见领袖”,通过意见输出、与用户互动等方式,增强用户黏性。
(四)技术运用者变创新思考者
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是基于对过往大数据的“排列组合”而形成的,其生成内容实质为过往碎片信息堆叠而成的杂糅体。此外,人工智能基于呆板的逻辑算法,不具备人类的审美能力与观察感知能力,导致生成的新闻缺乏实质性创新,因此人工智能很难被认为具有创新能力。人工智能的最终归宿只能是新闻生产的技术助手[9],是帮助记者适应人工智能时代信息迭代速度的工具,而非新闻生产的主体。新闻产品的创新离不开记者,记者拥有智慧、情感、创造力等特点,具备信息感知、情感体验、独立思考、社会互动等能力,这些能力是新闻报道创新思维形成的重要因素。
在新闻生产中,记者需要坚持自身的主导地位,以独特的视角和思考去观察社会各种新现象;运用自身艺术表达能力丰富新闻表达形式,并打造创意性的新闻产品,从而满足当下新闻市场的需求。总而言之,记者需要从单纯的使用技术转变为运用技术进行创新,不拘泥于当前的新闻报道形式,充分发挥自身的创新能力,拓展与众不同、富有新意的新闻形式,创作更多优质的新闻内容。
四、人工智能时代的记者采编素养
(一)政治素养
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明确“要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聚焦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这个首要政治任务,围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的文化使命,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新闻报道是宣传思想文化的主要阵地,但是人工智能因其开放性的数据库信息、语料库等,在一定程度上使生产的新闻产品存在脱离实际情况、扰乱思想认识的风险。
因此,在人机协同的新闻生产过程中,记者需要对人工智能数据库、语料库及其生成的内容进行严格筛查,做好新闻产品的把关。对人工智能新闻的把关需要记者具备过硬的政治素养,这也是记者最为重要的核心素质。这就要求记者加强政治理论、法律法规等的学习,增加政治理论储备,提高政治站位。
(二)数字素养
数据已成为当今社会绕不开的话题。人工智能因其强大的数据抓取能力、分析能力等,在新闻生产中出现的频次越来越高。人工智能在助力记者从机械性工作中解放的同时,也存在技术主导的隐忧。技术本身存在运行“黑箱”以及技术层级的限制[10],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记者职权被人工智能消解。而人工智能的日益完善,导致记者对其越发依赖,从而使新闻生产被技术所捆绑。对此,记者需要学习各种技术,如编程技术、数据分析等技术来提升自身的数字素养,以认清人工智能的生产逻辑,更好地驾驭和监督人工智能,使其更高效地助力新闻生产。
(三)艺术素养
人工智能机器人写作的优势在于算法不带有人类感情,能以相对客观的角度展现事实原貌。但是,人工智能因其异于人类的思维模式与欣赏水平,生成的内容缺乏艺术性和温度,仅适用于“流水线”式的信息生成,不能给用户带来美的享受。对此,记者需要通过参加培训、自发学习等提升对艺术的认知、鉴赏和表达能力,从而在新闻采编过程中融入艺术元素。另外,在新闻报道中记者通过艺术化的语言、图片等方法呈现事实,既能展现新闻事实的原貌,又能给用户带来舒适的观感和美的享受,从而使新闻内容更加深入人心。
(四)人文素养
新闻报道除了对“理性”的追求,还应追寻“人性”关怀。新闻是人的新闻,新闻学本质上来讲是人学,新闻精神是人的精神[11]。因此,记者应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坚持有利于社会、有利于人民的价值导向,以手中之笔反映人民心声,传递人性温暖,并将自身思考、立场融入报道,通过媒介引发用户同频共振,激起用户对事件的关注。记者人文素养的养成既是本职责任的需求,也是其与人工智能形成差异化竞争的关键。记者可以通过新闻报道凝聚人文关怀,贴近用户的内心,让用户感受到新闻对“人”的关怀。
五、结语
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新闻采编在一定程度上侵占了记者的新闻生产领域,压缩了记者的生存空间,但是也推动了记者的转型。人机协同是新闻生产不可逆转的趋势,记者在了解人工智能的功能与影响后,更应思考如何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记者需要通过对自身角色认知的主动重塑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学习来提高新闻生产效率,并发挥自身优势来弥补技术的缺陷,以人机协同的形式促进新闻生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郝雨,文希.AI嵌入新闻生产的强势与限度:人机关系视域下ChatGPT与记者的新闻职业主场争夺[J].编辑之友,2023(11):52-58.
[2]梁莹.人工智能写作与新闻采编的融合与创新[J].新闻潮,2023(07):37-39.
[3]张梦,陈昌凤.智媒研究综述:人工智能在新闻业中的应用及其伦理反思[J].全球传媒学刊,2021(01):63-92.
[4]匡文波.记者会被机器人取代吗[J].新闻与写作,2017(09):59-62.
[5]傅一晟.人工智能视域下记者角色的嬗变与升级[J].新闻传播,2020(21):76-77.
[6]叶桐瑞,刘明洋.生成式AI的技术渗透与新闻业的伦理反思[J].青年记者,2023(16):89-91.
[7]薛瑶瑤.人工智能技术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应用[J].记者摇篮,2023(10):93-95.
[8]刘慧芳.虚拟主播来“抢饭碗”了[N].山西日报,2023-12-20.
[9]张路正,梁恺俊,张晨.大型语言模型之于新闻采编:机遇·挑战·进路:基于ChatGPT对话实例分析[J].新闻论坛,2023(05):91-95.
[10]荆学民,李圆.论微观政治传播中技术主导的隐忧及其消解[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21(01):101-110.
[11]杜骏飞.新闻是人,新闻学是人学[J].国际新闻界,2018(02):2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