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乙神针”在岭南的传播与改良

2024-05-17 08:22郑洪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年5期
关键词:神针良方灸法

郑洪

(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中医药博物馆,浙江杭州 310053)

“太乙神针”又名雷火针、雷火神针,是指将药物加艾绒配制成的艾条点燃后按压熨于穴位的方法。关于“太乙神针”的发展源流,已有较多研究。其刍形见于元末明初的道教术数著作《法海遗珠》,至明中期《神农皇帝真传针灸图》出现“火雷针”之名。“太乙神针”之名则首见于清初韩贻丰所撰的《太乙神针心法》[1]。之后,“太乙神针”由韩贻丰传至范毓馨,再经范毓䭲传于世间,之后出现多种著作[2]。

太乙神针及其前身雷火灸,被认为是“实按灸”的代表,“成为实按灸的两大代名词”[3]。实按灸的基本特点是用药物加艾绒制成灸具,其隔具早期曾用符纸,后来“统一以隔七层红布为准”[3],其方法基本定型。在有关“太乙神针”的不同著作中,出现过将太乙神针改良为隔姜并罩以面碗来施灸的形式,名为“太乙神针灸法”,但所用的灸具仍然是添加了药物的艾绒。“太乙神针灸法”由清代河北沧州的叶圭创制于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以下均为公元纪年)。不过,目前有资料表明,太乙神针有另一种隔姜灸法,可能是范毓䭲改良的方法,其创始时间可能更早,且唯独在岭南流传。为比较和考察两种方法异同,以下将“太乙神针”的实按灸法称为“经典法”,而此种隔姜灸法称为“别种法”,对其来源与特点进行考述,以期为临床灸法的拓展提供思路。

1 范毓䭲在岭南传播太乙神针简况

清朝康熙年间,韩贻丰首先将雷火针法改称“太乙神针”,但其所著《太乙神针心法》一书未透露神针配方的药物组成。后来韩贻丰传给山西介休的范毓馨时,颇为郑重其事,要求范毓馨呈上“恳传《太乙神针》投词”,并许下承诺:“毓馨自得法之后,决不敢浪授轻传,妄泄秘妙;决不敢贪财图利,措索穷人;决不见艳冶而起淫心,藉医渔色;决不敢受师恩而昧根本,饮水忘源”[4],之后才予以传授。

范毓䭲是范毓馨的弟弟,他们的父亲范三拔是当时的晋商巨富。乾隆《介休县志》卷10 载:“范毓馨,三拔长子。”卷9 载:“范毓䭲,三拔季子,字培兰”[5]。县志记载证实了范毓馨与范毓䭲为兄弟关系。据考证,范毓䭲约生于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卒于乾隆十六年(1751年)[6],武举出身,曾任湖南桂阳营总兵,雍正十年(1732 年)任广东潮州镇总兵,乾隆元年(1736 年)任广东提督。乾隆六年(1741年),任直隶正定镇总兵而离开岭南。

现存范毓䭲作于雍正丁未年(1727 年)的《太乙神针·原序》载:“岁在癸巳,幸获《太乙神针》一书。”按其生活年代,“癸巳”当为康熙五十二年(1713 年),这比《太乙神针心法》中韩贻丰正式授此法于其兄范毓馨的康熙丙申年(1716 年)还要早。范毓䭲称“十余年来每遇风寒暑湿及沉痼之疾,针治无不立愈”,他在湖南任职就“增订针法穴道证治各条,付之梨枣,广为流传”[7]。到广东任职后,范毓䭲仍继续推行此法。

据后来周雍和整理的《太乙神针》序言所载:“雍正间粤东潮州总镇范公毓䭲号培兰者,留心寿世……适有道人踵其署而传其秘,号曰‘太乙神针’……即多制药针,详列症治,遍送世人”[8]。从这些记载来看,周雍和可能获得的是从潮州传抄出去的方法,但未见到范毓䭲的序言,也不知太乙神针的真正来历。据其记载,先是绍兴人王大德获此针法,又传给同乡沈士元,1772 年浙江人周雍和从沈士元得此法,重加整理,以《太乙神针》的书名刊行。此后各种流传版本中,大部分是依据周雍和整理本重刻的。据这些资料,太乙神针在清代主要源于范毓䭲的公开传播,经江浙人士推广而逐渐广泛流行。

2 太乙神针的流传与改良

清中期以来,各地出现了多种以“太乙神针”为名的著作,可见其流行情况。各书记载亦有小异,清代19 种不同“太乙神针”著作的简况及神针配方见表1。

表1 清代不同“太乙神针”著作简况及神针配方Table 1 Overview of the works about Taiyi moxa-stick moxibustion therapy issued in Qing Dynasty and the composition of the moxa-stick prescriptions

由表1可知,以上各传本中大多数著作都提到该法是由范毓䭲传出的。神针配方的药味上稍有区别,有研究者已经进行了梳理[9],总体上区别不大,本文将其统称为“经典法”。各书的体例上还有一处较明显的区别,即在对穴位介绍和病症主治的书写形式上存在差异,如有的分开分绍,有的将穴位位置附于病证主治之中,但主要内容基本一致。

部分版本附有后人的增补,并记载两种太乙神针的改良方法。太乙神针改良法之一见于1856 年叶圭的《太乙神针灸法》,该著作介绍了面碗隔姜法,仍用太乙神针艾条,只是灸法改为隔姜灸,另加一个面碗罩在艾炷上。此种是“经典法”的隔姜改良法,也曾被多种版本收载。改良法之二是1874 年潮州和广州的两种版本中(表1 的⑨⑩)附录的由区范心所传的“太乙灸法”。该法的特点是不用太乙神针法艾条,而是改用药块进行隔姜灸,形式上差异较大(详见后文)。不过由于其药物也是使用类似配方制成,故仍可视为“太乙神针法”,以下称为“别种法”。经进一步考证,该法还有更早的来源记载。

3 岭南医书所见的太乙神针“别种法”

1874 年两种广东版本《太乙神针》所附的“太乙灸法”,经考察更早见于1813 年的《经验良方》一书,并且是直接以“太乙神针”来命名的。

清中期以来,岭南地区经济渐兴,医药出版也日益繁荣,出现了一些影响很大的验方类著作。其中最有名的是顺德周桂山所辑的《经验良方》。周桂山名其芬,1813 年中举,后曾任刑部员外郎,曾广泛收录医方,“于见闻所及以试验者,录之广其传”。周桂山在1808年应试时就刊行道教书《太上感应篇》,自称获报应验,其《经验良方》一书就附刻于《太上感应篇》之后,后随该书多次刊刻。其中载有“太乙神针”方,其组成药物为:真麝香、川乌、草乌、生南星、生半夏、雄黄、雌黄、丁香、细辛、威灵仙、蜈蚣、硫黄,共12味,不加艾绒。制备过程是将除硫黄外的各药研细末,先将硫黄浓煎,后加入各药末,制备成块,“凡治病时,即取黄豆大一粒安放姜上,对正穴道,用火燃点”[10]296-297。

上文即“别种法”的详细内容。与“经典法”相比,相同之处一是其灸料同样是用多种药材制备,二是“用针法”中的穴位介绍和证治选穴等大部分相同,可见两法基本同源。不同之处在于,“别种法”的形式属于隔物灸法,而非实按灸,“经典法”为“以红布七层安于穴上候针”,而该法则“用生姜一片如钱厚,安于穴上候针”。《经验良方》在“用针法”后记载其来源时,就同时强调其以隔姜为特点:“此方得自范培兰先生,其用法隔姜一片”[10]296-297。

目前所见,《经验良方》有两个版本,一种收载492 方,每方有编号,其第一方即为太乙神针方。另一种方数较少,也无编号,无太乙神针方。《广州大典》影印的广东中山图书馆藏本《经验良方》即为前者,书前有收藏者按语指出:“此书为顺德周桂山孝廉所辑,清嘉庆时年间人。其后又择其精者附印于《太上感应篇》之后”[10]289。这说明有“别种法”太乙神针方的《经验良方》是全本,表明此法在嘉庆时已经流传于岭南。此法还被其他岭南方书转载,如1894 年出版的流行甚广的符霁光《符乐善堂经验良方》,则全文照录此法。

在潮州和广州刻本的《太乙神针》中,其“太乙灸法”是作为附录出现的,二书的主体仍是“经典法”。二书有嘉禾人松亭居士所作的“原序”,称于己未年之秋客居岭南,其家藏有太乙神针一书,用此法治愈朋友的疾病,后加以刊刻。松亭居士的真实姓名和生平无从查考,其所说的“己未年”或应是1859 年。浙江嘉善人陈士松于1872 年在潮州获此本,指出“松亭居士刊本久佚,近人传钞,讹夺过多,穴道图尤甚,因仿内经图说校正”,与宜兴人汪川如一起整理后刻行于潮州。据称,陈士松是当时广州有名的师爷,“幕游闽粤数十年,历膺各大府之聘,为粤幕第一人,声名藉甚”[11]。他两年后退隐返乡,返广州时见市面无此书,于是托付给同乡兼姻亲俞宗杰再加以刻行,即1874年的广州本。

然而,陈士松在潮州和广州刊刻的《太乙神针》书中却只字未提曾在这两地为官的范毓䭲。这可能与山西介休范氏家族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破产,家产被朝廷查抄有关。但范家毕竟不是大逆之罪,北方各地传刻的版本依然出现他的名字,可见并非政治原因。只能猜测陈士松所获的松亭居士版本中未曾提到范毓䭲。根据这两个版本中的记载,“太乙灸法”是由区范心所传,区氏不知何许人。其记载的方式,先是列出药方,次述隔姜用法,证治则略去,书中说:“证治与前同,应免重刊。”这表明区范心提供的内容本来是有证治部分的,可以判断他应是转抄自《经验良方》。

4 改良的太乙神针“别种法”的特点

目前所见,除上述岭南医书外,其他所有关于太乙神针的版本都未记载“别种法”。《经验良方》中隔姜灸太乙神针“别种法”从何而来?书中明确提出源自范培兰(即范毓䭲)。鉴于范毓䭲曾任广东潮州总镇和广东提督,在当地曾着力推行太乙神针,这一说法应可信。之所以与“经典法”不同,推测是范毓䭲在广东应用过程中,结合岭南地域环境特点而进行的改良。

从配方来看,“别种法”减少了各种行气活血药物,而加用川乌、草乌、生南星、生半夏,其蠲痰通痹效果更强,符合岭南多痰湿、多痹痛的特点。用法改为隔姜灸,则比实按灸更温和。据薛昊等[12]的研究,点燃后的雷火神针温度比清艾条要高,实按灸虽然隔了七层红布,若操作不当,仍有灼伤之虞。岭南炎热多汗,人们更畏惧灼伤。这种改良方法,应该是后来出现的,仅在岭南流传。

唐代《外台秘要》谈及灸法应用时曾指出:“灸不过三分……若江南岭南寒气既少,当二分为准”[13],说明在灸疗中也应注意“因地制宜”。“太乙神针”作为一种临床有显著效果的灸疗方法,在岭南出现的改良方法,也与地方气候环境有一定关系。太乙神针的“经典法”与“别种法”在疗效上是否有区别,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猜你喜欢
神针良方灸法
董氏奇穴联合透灸法治疗感冒后咳嗽验案
灸法治疗“未病”
家庭灸法轻松缓解眼疲劳
缓解腰痛有良方
远离斑秃 不再尴尬——用家庭灸法辅助治疗斑秃
写作得良方,下笔如有神
爱眼有道系列之八 夏日洁目良方
神厨棱
舒淇晒素颜针灸照,“神针”能让人变美还能治过敏?
借问学科哪家强?尽言洄服有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