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晓艳, 苏巧珍, 李慧
(1.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广东广州 510405;2.广东省中医院,广东广州 510120)
搐鼻法为中医外治法之一,是指把药物研成细粉,吹入或自行吸入鼻腔内,起到通窍取嚏的作用。周杰锋等[1]提出,以药物或物体作用于鼻腔,从而达到治病的目的,可统称为“搐鼻疗法”。 搐鼻法以鼻腔作为药物通道,药物可为液体、粉末或固体,药物刺激鼻腔,通过取嚏或出涎、出脓血为治疗起效手段。现代的鼻腔给药类似于搐鼻法。现代药理学研究结果显示,鼻腔用药主要从以下两大通路进入中枢及外周循环:①药物被嗅神经元摄取随轴浆流动至嗅球,进而到达嗅脑[2],或通过延伸分布在嗅区的部分三叉神经分支传入至中枢[3],或在嗅区薄弱的血脑屏障组织部位通过胞吞或扩散方式进入中枢及外周循环[4]。②鼻腔黏膜有丰富的毛细血管网、静脉窦及动静脉吻合支,药物可通过毛细血管到达中枢及全身循环。
搐鼻法因其具有宣通肺气、疏泄腠理、振奋元气、升清降浊、通经络、开窍、祛邪的功效,又兼具药量少、易操作、起效迅速的特点,在古代医籍中广泛应用于急救、头面五官、妇科、儿科、瘟疫等领域,是具有特色的中医外治法之一。以下通过对中医典籍的整理并结合现代研究成果,从搐鼻法的中医取效机制、搐鼻法的临床应用、搐鼻法常用药物、搐鼻法使用注意事项等方面探讨中医搐鼻法,以期为搐鼻法的现代中医临床运用提供参考。
1.1 鼻为邪之出入通道之一
中医认为,诸窍乃人身之门户也,邪从毛窍、鼻窍、口窍而入。《素问·五脏别论》[5]曰:“五气入鼻,藏于心肺。”鼻窍是邪气入里的一个重要通道,同样鼻窍也是一个祛邪外出的通道。
《中国历代名医医话大观》[6]记载张仲景的论述:“客气内入,嚏而出之是也。”《素问·刺法论》[5]中提及瘟疫如何防护时指出:“不相染者……避其毒气,天牝(天牝,鼻也……毒气从鼻来,可嚏之从鼻而出。)从来,复得其往,气出于脑,即不干邪。”《医宗金鉴》[7]在种痘篇亦详细记载了鼻内种痘苗的五脏传送之理,即邪气如何由鼻窍进出的机制:“鼻者,肺之外窍也。水苗种法,以苗塞鼻中,其气先传于肺,肺主皮毛;肺传于心,心主血脉;心传于脾,脾主肌肉;脾传于肝,肝主筋;肝传于肾,肾主骨;痘毒藏骨髓之内。感苗气而发,其毒自骨髓尽达于筋,肾脏之毒解矣;自筋尽达于肌肉,肝脏之毒解矣;自肌肉尽达于血脉,脾脏之毒解矣;自血脉尽达于皮毛,心脏之毒解矣;自皮毛尽达于颗粒,肺脏之毒解矣。五脏之毒层递而解,然后毒化浆成,收靥落痂。此种痘传送之次序也,不可不知。”搐鼻法所用药物也具有“五脏传送之理”,药气入鼻,藏于心肺,经肺由心布散全身。
此外,从中医经络循行来看,鼻是经络气血密集之处,通过十二经脉与脏腑相通。鼻与肺相通,肺主一身之气,取嚏通关开窍,肺气宣通,气机畅利。
1.2 取嚏与吐法类似,具有通滞、祛邪外出、升提、解肌作用
《中国历代名医医话大观》[6]云:“盖嚏中有发散意,与吐略同。”搐鼻取嚏在某种程度上是吐法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为吐法的变通。《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记载:“病人手足厥冷,脉乍紧者,邪结在胸中,心下满而烦,饥不能食,病在胸中,当须吐之,宜瓜蒂散”。邪结于胸中,须吐之;邪在头面,可搐而嚏之。这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5]的“其高者,因而越之”的治疗原则不谋而合。可见,搐鼻可治疗病位较高的疾患。
搐鼻的祛邪外出作用依靠嚏的发生。嚏是一种常见的生理表现,在疾病向愈之时也可产生。中医认为,常人之嚏是“畜门”之气一时滞而不上,下出于鼻而为嚏。《王孟英医学全书·(随息居)重订霍乱论》[8]提及:“取嚏以通气道,则邪气外泄,浊气可出,病自松也。”病邪由皮毛入肌腠,皮腠经脉不通,嚏既能使一时停滞之气流通环转,令皮腠经脉相通,也可在嚏发生之时祛邪从鼻窍而出。由此可知,搐鼻取嚏可通滞并祛邪外出,是治疗一时气滞实证的疗法。嚏既可作为邪气外出的一个表现,也可作为预后的一个标准。能取嚏可治,不能取嚏难治;有嚏则生,无嚏则死。
此外,搐鼻取嚏还具有解肌、升提的作用。《理瀹骈文》[9]云:“连嚏数十次,则腠理自松,即解肌也。”搐鼻取嚏能升提,升清则阳不壅于上、不陷于下,不至于有降而无升,亦能降浊气,取嚏与“清阳升而浊阴自降”的理论相吻合。
中医古籍中,搐鼻法最常用于急性病症;其次,在内科、妇产科、儿科、眼科、耳鼻喉科疾病及传染病中也可散见其运用。
2.1 急性病症
梅全喜等[10]发现,《肘后备急方》采用鼻药疗法治疗急症的药方总共有27 首,可见其在急症方面的运用之广。中医认为,牙关紧闭、不省人事、中风、猝死等危急情况属于气上闭而不通之证,除可采用家喻户晓的安宫牛黄丸、苏合香丸等内服药辨证治疗以外,还可采用搐鼻取嚏法。古代中医文献即记载了关于缢死、魇死、溺死、冻死采用生半夏、皂角、细辛搐鼻治疗之法。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芳香开窍药经鼻可提高脑损伤后昏迷患者的脑血流速度,改善脑损伤区脑血流,对脑损伤后昏迷患者有较好的促醒作用[11]。葛琴灵等[12]观察了芳香开窍剂雾化对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所致的脑血管痉挛患者的影响,结果发现,经鼻中药雾化吸入可缓解此类患者的血管痉挛,降低脑血流速。
2.2 内科疾病
2.2.1 头痛 古籍中采用搐鼻法治疗偏头痛的记载较多,如明代李中梓的《医宗必读》[13]有“生萝卜汁仰卧注鼻,左痛注右,右痛注左”“随患人左右搐之”等描述。付高爽等[14]通过检索《中华医典》,发现中医古籍中关于经鼻腔给药治疗头痛的处方共有169首。由此可知,搐鼻法治疗头痛在古代应用较广泛。
嚏在某种程度上是吐法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故而可治疗病位较高的疾患。采用搐鼻法治疗头痛时,若按六经辨证,则太阳头痛的搐鼻药多选用川芎、独活、羌活、麻黄,分布在柴胡带(少阳经循行部位)[15]的少阳头痛的搐鼻药多选用柴胡,阳明头痛的搐鼻药可根据黄煌教授的药证思想而选用石膏、白芷[16],太阴头痛的搐鼻药多用半夏、南星,少阴头痛的搐鼻药多用细辛;若按八纲辨证,风寒入脑的搐鼻药多用萝卜汁,风热头痛的搐鼻药多用青黛、蔓荆子、郁金、薄荷,寒湿头痛的搐鼻药多用红豆、羌活、麻黄、连翘、瓜蒂、麝香,湿热头痛的搐鼻药多用赤小豆、苦瓜蒂,气血两虚头痛的搐鼻药多用川芎、细辛、蔓荆子、薄荷、蓖麻子。现代研究报道搐鼻散剂鼻腔给药能有效缓解头痛的急性发作[17-19]。
2.2.2 黄疸、臌胀 明代薛己的《外科发挥》记载了搐鼻取嚏法治疗黄疸。治疗黄疸内热时,搐鼻多用瓜蒂末、赤小豆。瓜蒂苦能涌泻,赤小豆能燥湿,二药合用契合黄疸多湿的病机。现代临床报道雷火灸联合搐鼻法可治疗肝硬化腹水患者,且搐鼻法可通过搐鼻的开泄作用,使心肺通调水道的功能恢复正常[20]。
2.3 妇产科疾病
《理瀹骈文》[9]记载了应用搐鼻取嚏法治疗妇产科的相关疾病,认为“凡欲升者,均可以嚏法升之也”。若出现盘肠生产(即生产时子肠脱出),多单用一味生半夏末或者皂角末搐鼻,或用细辛、麝香、全蝎;转胎(即胎位不正)多用搐鼻取嚏,以使脏腑摇动而胞自反上;胎压膀胱、小便不通时,亦可用搐鼻法,因其能升提其气,从而使小便自下。
2.4 儿科疾病
搐鼻取嚏法因其简单操作,极大地降低了对患儿配合度的要求,因此搐鼻取嚏法在儿科疾病中的应用较具优势。但由于搐鼻取嚏受药物本身能否取嚏的限制,故搐鼻法仍只是在治疗小儿客忤、暴死、中恶、伤风感冒、小儿时疫等病症时应用较多。《大医马氏小儿脉诊科》[21]记载,针对小儿惊风、昏迷不省、口噤者,先用搐鼻开关散,以探其安危,然后再辨证用药。搐鼻取嚏法治疗惊痫、昏迷不省的代表方为搐鼻散,组成药物为川芎、藿香叶、牙皂、白芷、细辛、辰砂;口噤多用郁金、藜芦、瓜蒂搐鼻取嚏。《医宗金鉴·儿科心法要诀》也提到生半夏、皂角、细辛、薄荷各等分,研细末,用笔管吹入鼻中,可治疗惊风搐搦神昏。
2.5 鼻、眼、咽喉科疾病
鼻与五官彼此相通。治疗鼻渊,多用郁金、川芎、青黛、薄荷、小黄米等药物。治疗鼻衄时,野骆驼粪干末搐鼻是记载最多的方式。现代医家王世彪[22]用单味皂荚末搐鼻治疗鼻鼽,获得较好的疗效。搐鼻法治疗鼻息肉的药物多用雄黄、瓜蒂、绿矾、麝香。
搐鼻法治疗眼科疾病的用药如下:治疗目生翳障的药物可单用鹅不食草,也可用藜芦、丁香、川芎、藿香;治疗赤眼翳障,多用凌霄花、闹羊花、苓苓香;治疗风热眼肿难开,多用雄黄、辰砂、细辛、冰片、麝香;治疗倒睫多用石斛、川芎或单用木鳖子。刘金生运用北京中医药大学研制的“头痛立安”速效滴鼻剂治疗眼科疾患,取得了较好的疗效[23]。
搐鼻法治疗喉闭不开、牙关紧闭多用搐鼻散、夺命通关散,或用鸭嘴胆矾、草乌头;失音可用细辛、皂角;治疗鱼刺、骨头卡喉,多用皂角末。
2.6 瘟疫
宋代庞安时在《伤寒总病论》中记载:“避瘟疫论……入温家令不相染,研雄黄并嚏法。水研光明雄黄,以笔浓蘸涂鼻窍中,则疫气不能入,与病人同床亦不相染。”可见,采用雄黄涂鼻法可避瘟疫,其机制可能与保护鼻黏膜,防止病邪入侵有关。《中医辞海》[24]收录了沈善谦在其《喉科心法》提出的措施,即在探望瘟疫患者后,需洗手,并取搐鼻散嗅之,取嚏后可以防护。这与现代医学中的呼吸道传染性疾病的防护相吻合,通过取嚏的方式可清除鼻腔内附着的病毒。
搐鼻法较之汤剂,药物用量较小,起效较快。汤剂药物即便是单味用药,剂量通常在3 g 以上,且汤剂起效相对稍慢。搐鼻法仅靠鼻腔的狭小空间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且所选取的药物以药性较锐为特点,故能起到用最小药量而达起沉疴之效。搐鼻方的药物组成通常药味较少,药物组成多较固定。单味药的搐鼻方常用药物有鹅不食草、皂荚、生半夏、瓜蒂,这些药物能刺激鼻窍引起喷嚏。配伍组成的药物中,细辛、皂荚两味药常配对应用,此二味药皆辛散之药,能透顶通关醒神;皂荚、麝香配伍,麝香开窍之力更强,且在储存过程中可防止皂荚被虫蛀;瓜蒂常与赤小豆配伍,取瓜蒂苦能涌泻,赤小豆燥能胜湿。
搐鼻法常用药有皂荚、赤小豆、鹅不食草、瓜蒂、生半夏、细辛、麝香、荜茇、藜芦、蓖麻子、川芎、莱菔子等,结果见表1。
表1 搐鼻法常用药物及其功效与主治Table 1 The list of the commonly-used herbs for sneeze-inducing nasal application therapy and their therapeutic actions and clinical indications
中医古籍文献记载,在使用搐鼻法时最好口腔含水或咬铜钱一枚,以防止药末进入咽喉、气道引起呛咳;也记载用绢帛包住药物然后纳鼻。《目经大成》记载,搐鼻之药药少性锐,搐之宜缓而不宜急,体弱及久病人禁用[36]。《急救广生集·岐天师别传》记载纳鼻孔中的药丸后,“有清涕流出,即将丸取出,痛即愈,永不再发。倘不急将丸取出,久留鼻内,必致脑髓流出,反成不可药救之症。切记切记”[37]。可见搐鼻疗法的药物也有一定的副作用。王爱荣[38]指出,应用搐鼻药后,涕泪痰涎较多的应及时擦拭,以免堵塞鼻孔。钱苏海等[39]认为,对于血压过高、脑血管破裂风险较大的患者,取嚏可能会引发脑出血,而孕妇连续喷嚏可能会导致流产。可见搐鼻疗法有一定的禁忌证。
综上,搐鼻取嚏是吐法形式的变通,具有祛邪外出、开窍通滞、解肌、升提的作用,起效迅速,用药精简且较便捷。虽搐鼻法现代药理机制已较明晰,但因鼻腔给药的药物剂型较粗糙及单一,搐鼻疗法的现代应用受到一定限制。随着搐鼻后的调护、鼻腔黏膜的保护、剂型优化措施的不断完善,搐鼻疗法有望在现代临床应用方面得到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