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关于文化自信重要论述的理论意义

2024-05-17 12:24任瑞
理论观察 2024年1期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自信

任瑞

摘 要:文化自信是文化主体对自身创造或拥有的文化所具有的信心和信念。坚定文化自信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原创性的内容,是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历史逻辑、现实逻辑和理论逻辑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目标的的重要组成部分,诠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形态,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

关键词:习近平文化思想;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120;D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4)01 — 0017 — 04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1]这种自信凭借文化形式作为依托实现了内在与外在之间的相互勾连,构成了当代中国人民对自身文化高度自信的独特优势。在马克思看来,“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2]从这个意义上而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重要论述是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历史逻辑、现实逻辑和理论逻辑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目标的的重要组成部分,诠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形态,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

一、升华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化思想

无论文化以何种形式存在,它都是人们在一定历史阶段所从事社会实践的产物,反映了特定历史时代的社会生活及其方式的观念表达和精神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完成近代以来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就在于始终把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并坚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3]诚然,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论作为一种对文化现象的科学洞察和前瞻性预判,紧密贴合了理论与现实而进行的具体分析,符合我国当下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基本情况,并给予了一定的现实关照。

其一,把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及其在中国的实践发展推向了一个历史新高度。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重要论述作为对新时代文化领域的原创性贡献,是在承继前人思想基础上的一脉相承的智慧结晶,把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及其在中国的实践发展推向了一个历史新高度。从历史逻辑来看,马克思以往的思想家往往只看到“观念”等精神理想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完全忽视了“现实生活生产和再生产”的基础地位和作用,都属于“观念的历史叙述”,都是文化史观。马克思曾对这种“观念的历史叙述”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历来的观念的历史叙述同现实的历史叙述的关系。特别是所谓的文化史,这所谓的文化史全部是宗教史和政治史。”[4]马克思和恩格斯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和方法,从根本上颠覆了传统的文化史观,系统地阐发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文化思想。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毛泽东、邓小平等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并在实践中将其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人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以往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思想,以“文化自信”凝聚中华民族的精神向背和价值追求。

其二,将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作为指引当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的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对当下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向性和社会价值,它绝不仅是向人类承诺了一个美好的未来,而是要达到“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的实践追求。作为社会意识的文化,它对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上层建筑、社会生活以及人类实践活动所产生的精神生产等进行了反映,并随着物质生产实践活动而折射出一定的思想观念、实体成果。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时代主题发生了重大变化,文化越来越成为像物质生产力一样发挥着改造世界的重大作用,不仅契合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宏大背景,也吻合了当代中国人对美好文化需求的向往。与此同时,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就是根植于对本民族文化自信的丰沃土壤,反映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以及意识形态、思想观念的自信,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全方位领域的自信以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自信,从而成为积淀在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之中的底蕴,凸显文化自信鲜明的民族性和归属感。

其三,诠释了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起着重要的基石作用。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内容广博、蕴意深刻、结构完整的思想体系,涵盖着理论立场、原则和方法论,具有一定广度和深度的普遍性指导作用。从历史唯物主义视野来看,人类社会是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结构性层次所蕴含的并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物质生产等经济因素在社会有机体中起着决定作用,而精神生产反作用于经济等因素,反映了文化是特定历史范畴的产物。社会主义现代化不仅取决于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等的强大,还需要文化软实力作为引领精神发展的思想基石,反映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上层建筑主体、社会生活的思想精神,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先进性优势,诠释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创新发展,发挥文化自信的基础性地位和作用。

二、开拓了中国共产党奋力求索、砥砺前行的文化视野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政党、民族和人民在其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发展等基础上对自身文化的价值认同和坚定信念。在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多年历程中,对于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的良性结合是不断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阐释的有力武器,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对这两大理论成果的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把握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整个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脉络指向。“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5]从文化理论来看,近代以来的中国,从器物、制度直至最终选择了文化,究其本质来看,文化作为变革中华民族的思想理论、价值导向以及精神指向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也就是说只有文化才能完成中国人精神导向的转变,才能夯实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不断探索社会主義文化的发展规律,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时期所取得的伟大成就,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换言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就是坚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因为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成为在文化自觉层面上的先觉主体抑或自为主体,带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在历史行动中凝练出一种对本民族文化在整体意义上的高度自信和认同,并将这种对文化自信充分反映到中国道路、理论、制度以及文化心理和实践活动当中去,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为之坚守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感召力。

透过中国共产党对整个文化视野的百年逻辑来看:一是,高度凝练和概括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涵育过程和发展指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一种创造性的成果,这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高度凝练,而不是仅限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这在结构上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文化的整体认知,增添了新的组成部分,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蕴意奠定了坚实的支撑。二是,从整个路向发展上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理性认识。这种认识是建立在不断发展之基上的新增扩容,而非处于静态方式的看待文化,避免了对文化的形而上的认知,从根本上确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属性和普遍依据,也指向了正在成长中的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生成的文化,遵循了文化发展的过程性原则,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提供了生长的肥沃土壤。三是,注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在对文化进行批判性改造的过程中,坚持“二为”“双创”的方法,从根源上进行改造,保留“合理成分”,从而不断彰显中国精神、中国理念、中国价值,并在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原则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在新的历史方位下,中国共产党应当以高度的文化自信自觉地“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6]。因此,中国共产党是积极引领和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领导主体,坚定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对自身文化在实践创造过程中的理性认知和价值认同,自觉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和重任,不断在实践过程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在历史进步和世界文明的双重境遇中彰显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实现了当代中国文化与之经济、政治、社会、生态等实现同频共振发展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的相统一,诠释了中华民族对根植于内心之中的文化自信的引领和力量之源。

三、丰富和发展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一个国家和民族要想站在时代的前沿,鲜明的理论思维是实现执政兴国、民族富强的导引。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7]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来“具有特定的空间规定性和一定性质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8]的产物,形构了小尺度历史存在的“时代主题”,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也是党和国家正确处理一切问题的出发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个内容严整、逻辑缜密和丰富意蕴的理论体系,体现了历史逻辑、实践逻辑和理论逻辑的统一,丰富和发展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从总体上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核心,以“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为内容,對党的十八大以来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总目标、总任务和总布局给予了全方位的科学决策和战略部署。在文化自信上,习近平在多个重要场合对其进行了阐述,不断扩充内涵和提升重要性,并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将文化自信提升到与其它“三个自信”的并列位置上,并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鲜明地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而且把在此基础上不断地铸就中华文化的新辉煌。提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由此,习近平关于文化自信重要论述的逻辑展开,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现实上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新时代是出卷人,共产党人是答卷人,人民群众是阅卷人。不同时代有不同使命,一代人干一代人的事”的理论诠释,每个时代都有着该时代的“时代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就是要确保在2021年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基础上继续砥砺前行,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矢志不渝的接力奋斗,这就意味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必然要有“科学而又完备的”理论体系作为支撑,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当代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适应中国和时代的发展进步,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和优势,为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强国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理论指引。

首先,丰富和发展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文化范畴。时代引领意识,意识指导实践,实践践行意识。文化作为一种独立的历史外观并不是悬置在人们的实际生活之上的,它的最终意义必然要归于现实的发展过程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博大精深、内容丰富,既是对党的历届领导人思想智慧的凝结和升华,又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的创新发展。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行动指南,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增扩容,有助于把这个思想的精神实质转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源泉动力,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影响。文化对国家的发展进程起着深刻和久远的影响,习近平关于文化自信重要论述的生成和发展就是对文化范畴和领域的最新诠释,将文化从一个从属性的战略地位转变为国家战略中心和重要组成的地位,提升了文化的地位和作用。

站在新历史方位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方位发展和进步的伟大实践,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的一体建设。一方面,强调文化范畴在国家总体布局中来讲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范畴。文化自信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以及思想意识等起着精神引领的作用,文化事业对于经济富裕、政治民主、社会公平、生态良好起着思想支撑的作用。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下,习近平明确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三个问题的解读,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着重加强对文化强国建设各方面的具体措施、政策等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剖析研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进行新时代的丰富。同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味着打赢了这场千百年来关于贫困问题的“战役”,消除了绝对意义上的贫困,但这并不是说我国将消除了相对意义上的贫困,因为相对贫困不仅体现在物质方面,还体现在精神方面,这还要对文化领域进行“深改”,还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从而实现2035年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强国的目标。另一方面,对于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社会主要矛盾范畴是一个有力的杠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深刻变化,从文化来看,这是一个从“总量的激增变化”到“部分质变”的深化,俨然表明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得比以往任何时期都要更加地强烈,呈现出多样化、高层次等需求的特点,因而人们的精神生产活动和精神文化需要也将达到更高阶段,这对于“十四五”时期加快推进社会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诠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涵育路向和发展的历史连续性和民族融合性。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人们的现实生活过程”的观念表达,体现了历史的统一。习近平关于文化自信重要论述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组成部分,以“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作为逻輯起点,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涵育路向和发展的诠释,从整体上对其进行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引,解决在新时代下的有关文化建设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等问题,从而实现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的目标追求。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历史连续性。从总体上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涵盖了“源流形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实形态——革命文化”和“发展形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正在生成的文化”,它的涵育路向体现了历史连续性,表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一脉相承和绵延不绝的,不断推动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进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生成和发展的历史逻辑。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民族融合性。从中华文明的起源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具有主体立场和民族特性的统一,经过了“文化认同——政治认同——制度认同”的逻辑演进,这种认同俨然表明了在文化交流与冲突的过程中,中华文明乃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统一于中华民族这个“大民族”范畴之中的,是几千年以来经过社会历史变迁所形成的产物,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同时,这种认同从主体属性来看是一种身份、政治和思想的认同,这种认同不仅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总之,站在时代新高度下,文化自信作为“四个自信”的基础,必然要深刻领悟其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繁荣昌盛的重要作用,致力于将其作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实践引领。

最后,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布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时代的中国之所以能够建立起一种整体意义上的“文化自信”,不仅在于这种自信有取得辉煌成就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以及思想意识、价值理念的支撑,还在于这种自信是一种科学的理论指引。回朔中国共产党百年逻辑和历史进程,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和崇高的理想的指引下,先后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跃迁,生成了中华民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肯定和认同,形成了深沉厚重和持久力量的文化自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当代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行动指南,不仅源于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科学性、人民性和发展性的理论优势,而且还是根据新时代的实际创新发展了的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全面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思想之基,是对国家、民族、政党和人民在文化上的一种觉解和醒悟,以及对于社会主义范畴下的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深刻认识,把握了文化发展的规律、文化优势的转化以及文化历史的重任之所在。在新形势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布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统筹和把握,强化了对文化自信在认识上的高度自觉,自觉担负起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历史重任。

〔参 考 文 献〕

[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95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J]求是,2021 (08).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10.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3.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709.

[5][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5.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80.

[8]叶险明.“知识经济”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秋 水〕

猜你喜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自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教育途径探讨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选择
融媒体时代如何践行基层群众文化自信
浅析习近平“文化自信”的四个维度
初中语文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