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生融合视角下旅游类专业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策略研究

2024-05-17 11:34赵耀孟丽琴
安徽农业科学 2024年9期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

赵耀 孟丽琴

摘要  乡村振兴战略是未来一段时间中国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并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广大高校依托自身科研、教育、资金、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优势成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的核心力量。对于众多拥有旅游类相关专业的广西高校来说,虽然在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具备着专业应用、人才智力、教育培训和旅游数据优势,但依然会遇到政策落实不到位、协调机制不顺畅、服务能力受限制、研究平台与队伍不合理的问题。基于此,提出在共生融合的理念指引下,通过树立系统共生的服务理念、打造共建共享的学科体系、拓展共立共振的服务领域、强化共生共赢的服务人才等措施为区内旅游类高院校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有力保障。

关键词  共生融合;旅游类专业;乡村振兴战略

中图分类号  F30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4)09-0107-05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4.09.024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Research on the Strategy of Tourism Professional Services for Rural Revitaliz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mbiosis and Integration—Taking Guangxi Universities as an Example

ZHAO Yao1,MENG Li-qin2

(1.School of Hospitality Management,Guilin Tourism University,Guilin,Guangxi 541004;2.Guangxi Guilin Huayu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Service Co.,Ltd.,Guilin,Guangxi 541004)

Abstract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is the key for China to promote sustainable economic development,coordinate 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ultimately achieve common prosperity in the coming period. Relying on their advantages in scientific research,education,capital,expertise,and personnel training,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ve become the core force driving the comprehensive implementation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For many universities in Guangxi with tourism-related majors,although they have advantages in professional application,talent intelligence,education and training and tourism data in help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they still face problems such as inadequate policy implementation,poor coordination mechanism,limited service capacity,unreasonable research platform and team. Based on this,this paper proposes that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concept of symbiosis and integration,measures such as establishing the service concept of systematic symbiosis,building the discipline system of co-construction and sharing,expanding the service field of co-development and resonance,strengthening the service talents of symbiosis and win-win can provide a strong guarantee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of tourism colleges in the area.

Key words  Symbiotic integration;Tourism majors;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基金項目  2023年自治区级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研究与实践项目(XNK2023018);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GXGZJG2021A037)。

作者简介  赵耀(1981—),男,河南扶沟人,教授,在读博士,从事乡村旅游与旅游经济研究。*通信作者,高级工程师,硕士,从事民族经济与区域旅游研究。

收稿日期  2023-07-01;修回日期  2023-07-20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为乡村振兴战略设置了三阶段的目标任务,随后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年)》。2020年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胜利完成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第一步,也让乡村发展迈向了新的阶段;2022年10月16日,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明确了乡村振兴战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的重要意义,在持续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围绕农业产业、民生保障、乡村文化、治理体系等多方面均需要更加精准、更加专业的投入与实践。这既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同时也需要组织协调更加全面的力量,這其中高校的专业优势和人才优势具有较强的推动力,有利于为新时期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

1  相关文献综述

1.1  旅游共生理论研究

共生理论最早由美国生物学家马古利斯(Lynn Margulis)于1970年出版的《真核细胞的起源》一书中正式提出[1],其阐释了不同物种的有机体融合共生的现象。随后,共生理论在不同的学科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国外学者Stringer等[2]把共生理论应用到了社会心理学与旅游学研究中,之后国内学者也开始在旅游学研究中进行了多方面的实践与理论探索,比如谢冽等[3]将共生理论分解为共享共建共赢,以此来探讨乡村旅游促进乡村振兴的理论逻辑;朱慧芳等[4]比较分析了红色旅游资源与乡村旅游资源共生关系;向程等[5]则通过个案探讨了乡村旅游多主体生产的模式;还有部分学者对共生理论如何更好地推动乡村旅游的生态系统建设进行了多方位的研究。高校在服务乡村振兴的过程中需要凝聚多方资源,作为旅游类专业来说因其所涉及的产业融合性特别强,也势必需要进一步强化资源共享与系统共生。

1.2  旅游服务乡村振兴研究

旅游类专业是指以文化旅游及休闲业为主要就业方向的专业总称,包括了旅游管理、酒店管理、餐饮管理、旅游景区管理、旅行社管理等相关专业类型,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内涵也在不断地延伸和扩展。

国内众多拥有旅游类专业的高校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进行了多方面的实践,也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效,其中一个共同的特点是都比较注重借助自身旅游专业的优势,对乡村资源进行全方位的利用与开发。在新文科、新农科、新工科和新医科的建设新要求指导下,拥有旅游类专业的高校也在不断探索服务乡村振兴的新路径。从现有的研究来看,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发展乡村旅游与促进乡村振兴方面。吕南南等[6-9]探讨了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来推动乡村振兴的机制与对策,这也是高校旅游类专业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最为普遍和针对性的实现路径,旅游类专业设置与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有着更高的契合度,尤其是围绕现代休闲农业、创意农业以及林业、牧业、渔业等产业,可以通过“产业+旅游”的融合发展模式更好地促进乡村实现振兴。比如旅游与医疗康养的结合,利用乡村优良的生态环境,为当地居民和旅游消费者提供独具特色的康养度假产品和健康咨询服务。另外,吴儒练等[10-11]则从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协调角度对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进行了测度,并进一步阐明了发展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的良性互动关系。②旅游类专业人才培养方面。马晓路等[12]对旅游类高校如何通过建设人才基地来推动乡村旅游发展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李松志等[13-15]则探讨了乡村振兴背景下旅游人才的培养模式与过程,分析了市场对旅游人才的需求的调节作用。除了专业人才培养之外,旅游类专业高校也不断加强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比如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和乡村旅游经营者的培训等方面,通过探索多样化、多层次、多渠道服务乡村振兴所需人才的培养机制建设,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③利益相关者与乡村治理方面。郭连文等[16]从权威善治的视角对陕西袁家村的旅游治理机制进行了分析;陆枭麟等[17]则对近郊乡村旅游治理模式进行了对比,以此探索政企合作与乡村自治的优缺点。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来实现乡村振兴的道路是多元化的,其过程涉及企业、村民、游客、政府等多方利益,需要探索总结针对性、差异化的治理路径,更好地推动乡村振兴。④乡村文创产品设计方面。张高德[18]对乡村旅游文创产品设计及应用进行了探讨,提出了面向生活日常开展文创产品设计的思路;施爱芹等[19]则从互动体验的视角分析了乡村旅游文创IP的设计原则与做法。

综合来看,现有研究比较多的是探索拥有旅游类专业的高校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的个性化表征,即如何依托并发挥自身旅游类专业力量和办学特色,从而更好地达到推动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目标;而从综合性视角进行阐释的仍然较少,因此,如何综合利用好政策优势,对接市场需求,有效整合资源,最终形成乡村振兴发展的合力,实现高校发展与乡村振兴的探索共生融合显得意义重大。广西天然拥有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尤其是各具特色的民族村寨,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对实现乡村振兴具有多方面的积极影响。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公布的数据,2021年,广西全区乡村旅游接待游客约3.86亿人次,占全区国内旅游人数的48.40%;乡村旅游消费约2 584.81亿元,占当年全区国内旅游总消费的28.50%。对于广西区内众多拥有旅游类专业的高校来说,全面服务乡村振兴,做大做强合理均衡的文旅产业格局,从而推动广西乡村产业成为促进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2  服务现状与领域

2.1  服务现状

2019年,根据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广西教育厅印发了《广西高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实施意见(2019—2022)》的通知,广西拥有旅游类专业的高校围绕科学研究支撑、能力建设提升、人才培养提质、乡村振兴助力和成果推广转化“五大行动计划”来助推乡村全面发展。2021年全区共有75所学校、2万余个团队、7万余名大学生参加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广西赛区选拔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共对接11 544户农户、362个合作社、891个企业及352个其他单位,签约项目数673个,帮扶总人数6万余人,产生经济效益3 500余万元。从旅游类专业高校的实践来看,服务乡村振兴的路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1  科学研究提供决策建议。

当前互联网发展持续变革,一方面借助旅游大数据的信息资源优势,旅游类专业高校可以更好地研判乡村旅游地所面临的资源环境、客源市场、产品创新、热点区域等相关情况,构建旅游类专业高校服务乡村全面振兴的特色模式,助力乡村旅游地特色化、多元化以及可持续发展,为服务乡村振兴提供全面的决策参考与政策建议。另一方面,广西高校围绕乡村振兴建立多个旅游研究智库和平台,将研究理论与现实问题有机结合,群策群力为乡村振兴提供旅游视角的解决方案。比如广西大学、桂林理工大学、桂林旅游学院等高校参与广西旅游产业发展相关规划的编制与意见征求;桂林旅游学院为广西40余个市县的旅游发展提供咨询服务,派遣专家组指导相关市县成功创建各类旅游品牌达到200多个。

2.1.2  专业教育提升人才质量。

高校主要为乡村振兴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20],从培养方式上看,大体上包括了全日制学历教育和非全日制的继续教育2个方面,它们共同构成了旅游行业人才梯次发展总体态势。据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的统计,截至2020年,广西高等教育普通本专科在校生为1 076 408人[21],其中旅游类专业在校生为23 976人。除了提升全日制旅游人才的培养质量之外,区内各个旅游类专业高校也在不断探索通过与各个帮扶主体或合作对象进行常态化旅游培训的机制,构建涵盖不同需求层次的旅游专业技能应用与管理培训体系。比如广西师范大学历史与文化学院举办了多期乡村旅游从业人员技能培训班,针对青年创客、新农人等新兴职业群体,累计培训人次达到5 000余人次;桂林旅游学院作为广西旅游产业人才小高地,针对乡村干部、乡村旅游从业人员与致富带头人、乡村旅游电商达人、乡村民宿经营管理者等先后培训旅游从业人员1万余人次,培养了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旅游专业人才队伍,有力提升了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整体职业素养。

2.1.3  学科体系对接产业布局。

从专业设置来看,以旅游类专业为特色的广西高校重点围绕文旅行业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来进行专业的设置与调整,从行业层次来看主要涉及旅游营销、旅游景区、旅游交通、旅行社、主题游乐、文博展馆以及酒店民宿等细分行业类型,同时结合文旅产业发展的综合性和延展性,形成以旅游类专业为核心、其他相关专业为拓展面向乡村振兴的全方位专业建设体系和发展格局,突出学科交叉与融合,在专业应用上契合了乡村振兴的需求和产业发展的实际。

2.1.4  成果转化推动创新创业。

旅游类专业高校通过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红色旅游策划大赛、乡村旅游电商大赛等赛事积极对接乡村资源与产品,开展创新创业实践,建立高校、企业、乡村、农户多位一体链条式的产业发展模式,以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成果推动乡村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2021年广西大学生乡村振兴创客中心就为第二届广西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新创业大赛获奖团队开展了成功转化洽谈会,多个获奖项目进行了签约[22]。

2.2  服務领域

据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网站公布的全区普通高等学校名单(截至2021年9月30日)显示,广西共有85所高校,其中本科高校38所[23],目前共有42所本、专科高校开设有旅游类专业,主要覆盖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会展策划、休闲服务与健康管理、研学旅行管理与服务、景区开发与管理、风景园林、邮轮旅游、智慧旅游与大数据等多个专业方向(表1)。

由表1可知,广西区内众多开设旅游类专业的高校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上具备独特的优势,在专业发展方向上比较容易形成合力,从而在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中,通过充分挖掘自身资源,有效地推动乡村资源向旅游资源转变,乡村产品向旅游产品转变,传统农民向新型职业农民转变,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不断拓展服务领域(图1)。

3  影响因素

从现阶段来看,广西旅游类专业高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效果也受到内外部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

3.1  外部层面

3.1.1  政策依托与实施保障。

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国家与自治区层面均发布了多个相关政策文件,如何引导高校发挥自身优势来服务乡村振兴是政策制定与实施的关键。基于乡村振兴的根本来看,聚焦在产业、人才、文化、组织、生态五大方面,政府在出台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与实施细则的时候对农林类专业有所偏重,而有关旅游类专业服务方面的指向性并不明确;或是提出了旅游助推乡村振兴的方向,而在保障措施上又未能充分体现,从而影响了部分旅游类专业高校对政策应用的效果。最突出的就是未能结合旅游学科特点和专业优势制定服务乡村振兴工作方案,旅游资源整合和协调机制不够顺畅;也有部分设置旅游类专业的高校将更多的资源和精力集中在其他专业服务乡村振兴上,对旅游类专业无暇顾及;或是受限于自身的整体实力和管理模式,无法真正有效激励教师群体积极主动参与到乡村振兴服务工作中,最终影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效果。

3.1.2  市场需求与发展趋势。

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大方向的同时,旅游类专业高校在工作实践中面临复杂多变的市场需求,需要全面调研和科学研判才能更好地面对。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让消费者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释放,反向旅游、订制化旅游逐渐成为新的消费主张。一方面需要掌握旅游消费者动态变化的需求特点,为乡村旅游的准确定位,打造市场青睐的旅游产品,探索适应旅游市场需求的发展道路;另一方面也需要能够满足乡村居民的发展需求,通过参与乡村旅游实现自我价值。因此,要求旅游类专业高校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中要具备更加长远的眼光,把握好文旅产业发展的趋势。

3.2  内部层面

3.2.1  人才流动与研究水平。

从旅游类专业人才培养来看,目前虽然开设旅游类专业的高校数量在增加,但相对于市场需求来说,整体招生人数仍然较少,且一部分毕业生选择区外一、二线城市就业或者其他行业就业,影响了旅游专业人才的整体质量。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统计,全区 2021 届高校毕业生区内就业人数为 176 249 人,占就业总人数的 69.18%。其中本科生 64 660 人,占本科生就业人数的61.08%[24],虽然主要以广西地区就业为主,但不可忽视的是仍然有接近40%的本科毕业生选择外省就业,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旅游类专业人才服务乡村振兴的整体质量与效果。

从旅游类专业高校的研究力量来看,高层次的乡村旅游研究智库与专业平台依然较少,区内旅游类专业高校依托自身平台建立了部分旅游智库、学会和相关学术研究机构,但大部分研究平台建立时间较短,研究方向与专业构成不完善,研究配套资金紧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成果的时效性,减弱了成果对社会实践的指导意义和相关决策部门的参考价值。

3.2.2  能力建设与服务范围。

旅游类专业具有较强的应用性,与其他专业在学科交叉、内容互补、综合应用上具有良好的学科融合特点。目前来看,广西区内拥有旅游类专业高校的整体实力仍需要加强,尤其是在旅游学科专业结构设置的整体性、课程内容与行业需求的匹配性等方面。从服务的范围和领域来看,在现有服务乡村发展领域的基础上,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乡村发展与乡村治理也在不断遇到新问题和新挑戰,比如在当前乡村旅游个性化消费的趋势下如何不断创新乡村旅游产品,增强旅游消费者的体验?如何统筹协调村庄集体利益与村民个体利益等,这些问题也给拥有旅游类专业的区内高校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机遇,尤其是在专业人才培养上需要更加突出相关课程的融合性,在实践中不断拓宽服务乡村振兴与发展的工作领域与范围,增强服务乡村振兴的能力。

4  优化对策

随着相关政策的调整,围绕乡村旅游业发展的各类要素需要重新整合,对于拥有旅游类专业的高校来说,共生融合的思维要求既要在本校内部进行专业交叉与融合,也要考虑在校际间建设助推乡村振兴的专业共同体,共同为乡村全面发展助力。

4.1  树立系统共生的服务理念

系统共生的服务理念要求高校在服务乡村振兴中充分依托国家和自治区出台的各类政策文件,这些政策文件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指明了方向。因此,区内设置旅游类专业的高校要利用好政策对实践的支持效应,突出旅游产业关联性强、乘数效应高的特点,强化旅游类专业通过促进乡村旅游发展而逐步推动乡村振兴的实践能力和最终效果。既注重宏观层面上政策应用的适应性调整,同时也要在微观层面上确保政策执行与乡村旅游实践的共生性。

4.2  打造共建共享的学科体系

以服务“三农”为根本目标,对旅游学科体系建设适时调整。一是围绕乡村旅游促进乡村振兴的实践以及行业发展需求来考虑旅游学科建设的综合性和侧重点,进而根据乡村振兴发展所需要的专业方向设置差异化的课程体系,比如桂林旅游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依托广西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突出民族旅游和非遗文化课程内容,有力支持了广西特色旅游资源和产品的开发利用。二是以融合发展的视角完善旅游类专业的设置规划,可以根据区内旅游类专业相关高校类型的学科特点,在专业发展方向上突出旅游学科与其他优势学科的融合,从而更好地为促进乡村振兴而服务。比如旅游管理+艺术设计、旅游管理+风景园林、旅游管理+城乡规划、旅游管理+土地管理等均可以实现有效的结合,增强旅游学科综合服务能力。

4.3  拓展共立共振的服务领域

近年来,广西区内旅游类专业高校积极投身全区乡村旅游的提档升级,广西各级旅游景区和旅游度假区、乡村旅游重点村、康养基地、田园综合体等多项文旅品牌获得了大幅增长,也给当地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收益。随着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逐步深入和国家对新冠疫情防控政策的进一步放开,区内高校可以更好地结合未来乡村旅游发展趋势来为不同的乡村旅游地提供个性化、差异化的发展策略咨询。因此,这在客观上也要求区内旅游类高校具备较为全面的服务能力,不断创新和拓展与消费市场有效对接的服务领域和服务内容,增强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韧性,可以通过专家工作站、乡村振兴实践基地、旅游服务站等形式在充分发挥高校综合实力的同时统筹考虑五大振兴之间的互动关系,形成可持续的服务输出效力。

4.4  强化共生共赢的服务人才

区内旅游类专业高校必须紧紧抓住人才培养这个核心功能,紧跟时代发展的需要,不断探索与创新乡村振兴旅游人才培养模式。一是从自治区层面来看,要高度重视高校办学特色和办学水平,持续加强旅游类专业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构建乡村旅游人才学历提升与继续教育双体系,从知识素养到实践能力不断强化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职业教育工作力度,全面建立多样化、高水平的特色高等文旅人才培养体系,增强服务地方文旅高质量发展和实现乡村振兴的能力。二是从广西区内高校自身来看,要集中优势资源,建立旅游行业人才培养平台,定期开展基层人员培训,更新知识、提升能力;通过定向培养、人才流转等方式,解决乡村旅游从业人员“招不来、留不住、用不上”的突出问题,切实为实现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5  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广大涉旅高校发挥自身优势,参与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衔接中,是文化旅游赋能乡村振兴的新路径,也是实现乡村人才振兴和乡村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将为全面实现乡村振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MARGULIS L,SAGAN D.Lynn Margulis:The life and legacy of a scientific rebel[M].White River Junction, Vermont:Chelsea Green Publishing,2012.

[2] STRINGER P F,PEARCE P L.Toward a symbiosis of social psychology and tourism studies[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84,11(1):5-17.

[3] 谢冽,杜洁. 共生理念下乡村旅游促进乡村振兴的实践逻辑与优化策略[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16(5):111-116.

[4] 朱慧方,时朋飞,俞筱押,等. 贵州红色旅游资源与乡村旅游资源共生系统研究[J].资源開发与市场,2023,39(3):377-384.

[5] 向程,李环,李月娴,等. 乡村旅游空间生产多主体共生模式研究:以四川省阆中市五龙村为例[J/OL].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07-02[2023-02-05].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64.1006.N.20210701.1142.018.html.

[6] 吕南南. 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模式及策略研究[J].成都工业学院学报,2022,25(4):84-88.

[7] 杨建春. 民族村寨旅游高质量发展促进乡村振兴的机制及对策[J].贵州社会科学,2022(9):140-147.

[8] 冯炜娟,田世政. 乡村振兴背景下安康市农家乐乡村旅游发展路径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22,61(17):160-167,235.

[9] 黄静云,刘心雨,席攀,等. 基于居民感知的乡村旅游驱动乡村振兴的作用机制与优化研究[J].湘南学院学报,2022,43(5):117-124.

[10] 吴儒练. 中国旅游效率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测度及时空演化[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23,39(1):111-119.

[11] 韦安,何玲玲. 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耦合协调关系测度:以广西桂林市为例[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23,43(1):44-52.

[12] 马晓路,许霞,张哲乐. 旅游类高校建设乡村旅游人才培训基地的思考[J].四川旅游学院学报,2014(4):1-4.

[13] 李松志, 雷彬, 李澜. 乡村振兴背景下地方高校旅游专业“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1(4):65-68.

[14] 于桐.乡村振兴战略下辽宁高校旅游专业产教融合育人模式构建与实施[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22,24(3):109-112.

[15] 梁慧.乡村振兴战略下旅游酒店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现代职业教育,2022(8):31-33.

[16] 郭连文,张妍,徐虹,等. 权威善治视角下乡村旅游目的地治理演进机制研究:以陕西省袁家村为例[J].人文地理,2022,37(5):171-182.

[17] 陆枭麟,严亚磊. 政企合作与乡村自治:近郊旅游式乡村治理模式比较研究[J].乡村论丛,2022(6):59-66.

[18] 张高德. 乡村旅游文创产品设计及应用[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2,43(4):209,219.

[19] 施爱芹,董海奇,郭剑英. IP创意视阈下乡村旅游文创的设计价值及互动体验[J].社会科学家,2022(3):50-55.

[20] 张超男. 河南省地方高校服务乡村人才振兴战略路径研究[J].河南农业,2022(9):42-44.

[21] 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 高等教育普通本专科学生数[EB/OL].(2020-07-20)[2023-02-05].http://jyt.gxzf.gov.cn/zfxxgk/fdzdgknr/xjfb/gxjysjvb/2019jysj/t7593853.shtml.

[22] 谭冰亮,黄恩薇.广西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新创业大赛优秀项目实现成果转化[EB/OL].(2021-01-11)[2023-02-05].http://k.sina.com.cn/article_6824573189_196c6b90502000z63x.html.

[23] 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 全区普通高等学校名单 (截至2021年9月30日)[EB/OL].(2021-10-26)[2023-02-05].http://jyt.gxzf.gov.cn/zfxxgk/fdzdgknr/xjfb/sjtj/t10599131.shtml.

[24] 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 广西2021届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EB/OL].(2021-12-20)[2023-02-05].http://jyt.gxzf.gov.cn/zfxxgk/fdzdgknr/qtndbg/jyjlbg/P020211220334507283139.pdf.

猜你喜欢
乡村振兴战略
农村改革四十年的演变轨迹及其新时代新征程
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及举措
新农村呼唤更多的知识型“新农人”
乡村振兴战略中传统民居的保护与开发
哪些农村民生问题亟待解决
实现乡村产业兴旺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的若干重大关系
新时代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大理论与实践创新
他山之石,来自日本的“乡村振兴战略”
“党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基层治理创新
论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