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歌“炼句”鉴赏题解析

2024-05-17 12:59李应梅
云南教育·中学教师 2024年4期
关键词:词人诗句赏析

李应梅

高考诗歌语言的鉴赏包括:鉴赏关键词(炼字)、鉴赏重点句(炼句)和鉴赏语言风格。2022年全国新高考I卷魏了翁《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宋词),2022年全国新高考II卷李白《送别》,2023年全国新高考I卷林希逸《答友人论学》(宋诗),2023年全国新高考II卷林浦《湖上晚归》(宋诗)均属此类。由此可知高考实行“双新”后,炼句更是考查的热点,从考查趋势看,2024年高考诗歌炼句题考查的概率比较高。

一、常见命题方式

试卷上诗歌炼句设问方式有以下六种:①请对这首诗××句(联)进行赏析。②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某句的妙处。③这句诗最具表现力,试简要分析解答。④前人认为XX句“xx”,请结合评价简要赏析。⑤这首诗的xx句,有人认为xx更好,你赞同哪种观点。⑥X句对表情达意的作用?请简要的分析。可以说,古诗炼句的问题模式换汤不换药。在教学中,要教会学生一定要有一个清晰的思路,这样在答题时才能够得心应手。

二、常考类别

诗歌具有表达简洁、内涵丰富的特点,一首诗往往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和细腻的感情。因此,赏析诗歌的语言,往往是赏析诗歌的句子的美妙之处。“炼句”是一种较高层次的鉴赏,赏析诗句题综合性很强,自由度很大,可以从诗句的含义、语言的特点、表达的技巧、行文的结构、内容情感五个角度,来突破鉴赏炼句题。

(一)从诗句含义出发,品味炼句

对诗句含义的理解,大多数都是言外之意的诗句。根据诗中所表现事物的特点,联系现实、知人论世,这样就能轻而易举地找到品味诗句的钥匙,快速总结出诗歌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杜甫的《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一》一诗的颔联是“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有何含义?请简要分析。颔联为“辗转流离,家乡越来越远;桂花攀折,天空如此远阔”,其中,“蓬”,指的是小草,迎风飞转,所以叫“飞蓬”,诗人借用“转蓬”比喻自己漂泊的人生,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漂泊的忧伤。诗人触景生情,“转蓬”象征诗人漂泊在外,无依无靠的孤单情感,空有一颗归家之心,却无处还乡的悲伤凄凉之情。“行地远”是指诗人此时正处在偏远凄凉的夔州,用这种方式表达了他反对战争的强烈之情。“行地远”和“仰天高”表达了诗人远离朝廷、不被赏识的苦楚。通过以上分析,就可以整合出答案,即①我身体如飞蓬,辗转飘零在非常遥远的异乡;想要爬上月宫折桂枝,可是天空那么高远,无法实现的无奈之情溢出纸面。②表达了诗人饱受战争之苦、漂泊无依无靠的悲伤,以及远离朝廷、怀才不遇的苦闷之情。

(二)从语言特点出发准确炼句

从诗歌的句式出发,有些句子倒装,形成一种错位的美。诗歌句子倒装的作用:一是为了追求“新意”而改变词序、句序、结构的情况。比如钱起的《谷口书斋寄杨初阙》,“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这两句,正常语序应该是“新雨后怜竹,夕阳时爱山”,假如使用的是正常的语言顺序,就难以表现出新意,也会缺乏意蕴,颠倒是为了突出和强调所表达的感情。二是为了让句式错落有致,产生參差之美而使用倒装的情况。比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此句正常语序为“神游故国,应笑我多情,华发早生”。词语颠倒了顺序和前面描绘的周瑜形象是“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呈现出了错位美。三为了突出某种特定的情感,诗人在写作时有意改变语序。比如:北宋词人叶梦得《水调歌头·秋色渐将晚》一词中,“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这两句,后一句应该为“黄花报霜信”,此词将“霜信”放在“报黄花”的前面,表面上是在写荒寂的风景,实际上是在突出他晚年的“悲凉”情怀。四为了符合音韵的要求而把词语颠倒过来的现象。比如王维《山居秋暝》中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这两句,诗句中的“归浣女”是“浣女归”的倒装句子形式,“下渔舟”就是“渔舟下”的倒装句子形式。这些诗句词序的改变,使整首诗的句式变化多样,不沉闷、不单调,营造出不见其人、先听其声的艺术效果。

(三)从表达技巧出发赏析炼句

一般来说,高考所选的句子都是在表达上有特色的句子,鉴赏时要看到它们在表达上的特色。在赏析重点诗句时,要注意诗句所运用的表达技巧,从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等方面进行赏析,找出它们在表达上的特殊之处。从这个角度来看,它是一种隐藏表达技巧的测试题。比如《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本诗中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这题是考查学生对诗歌句子意思的把握能力,被称为“炼句”题型。在回答这个问题时,我们首先要把诗歌的标题、作者、注释和诗歌结合起来,了解诗歌的整体内容,然后从内容、手法、情感等角度重点分析诗句。要根据规范答题的要求,有条理地组织答案。第一步理解意蕴,第二步多角度赏析,主要是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出发。首先,点出修辞,此句“下笔春蚕食叶声”,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其次,展开分析,把写字的声音比作春蚕咀嚼桑叶的声音,生动地写出考生应试的情景,用声音烘托考场的寂静与肃穆;最后,指出诗人通过这样的描写,抒发了才华横溢的考生敞开心扉的喜悦之情,

通过上面的分析,就可以整合出答案,即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考生写答卷的声音就像春蚕吃桑叶的声音,生动而贴切;作者以动写静,用春天蚕咬树叶的声音描摹考生在纸上写字的声音,生动而贴切地反映出考场肃穆宁静的气氛;③表现出了作者面对这种情况的时候,信心满满的愉悦之情。

(四)从行文结构出发洞察炼句

赏析句子,无论是判断技巧还是分析效果,都离不开句子在诗歌中的位置。因为高考题主要选的是律诗(七律为主,五律为辅),下面就以律诗为例来说明,如何结合结构来赏析句子。从句子的位置出发,将其置于全文的整体框架中,使句子不脱离正文。由于句子在文本中的不同位置,可以看出其功能甚至表达技巧都是不同的。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所选的句子位置,一般情况有三处:第一处首句,有开篇、点题、奠定基调之妙;第二处中间句,有转折文意、承上启下之效;第三处尾句,或升华主题,或意味深远,或首尾呼应,篇末点题。

高考赏析律诗,多选首联。例如:《除夜》,本诗首联“夜久谁同坐?炉寒鼎亦澄”颇为精巧,请简要赏析。这类问题的答案通常由三部分组成:诗歌的内容、使用的技巧、表达的效果和作用。答式基本上是,该联(句)用了什么手法,然后根据诗歌的内容,分析其具体表现的手法,再写手法运用所表达的效果,最后指出所表达的情感。“谁同坐”,以设问开篇,只有炉寒鼎澄陪伴自己,其实是无人同坐,无人陪伴自己,标题《除夜》,点明写作时间,除夕之夜,世人大都热闹团圆,而作者的境遇不同,呼应标题。“寒”,跟“暑”相对,冷清;“澄”,澄清,一反节日的热闹氛围,写出了环境的清寒,凸显人物的孤独、失落。通过上面分析,就可以整合出答案,即以设问开篇,只有炉寒鼎澄暗示无人相伴;呼应标题,以“夜”破题,起句自然;“寒”“澄”二字一反节日氛围,凸显孤寂清寒。

其次赏析颔联颈联的表达效果。比如《送房明府罢长宁令湖州客舍》,本诗的颈联“未满先求退,归闲不厌贫”为“转”,体现出了怎样的变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根据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颈联在结构中起到“转”的作用,这个“转”,主要表现在内容的转变和表达的转变。通过以上分析,答案即是表达上,由上文叙述和议论相结合转换为写景;情感上,由上句对友人的赞美之情,转换为表达对朋友的依依不舍的深情,表达了对朋友的无限美好祝福之情。从而使全诗波澜起伏,避免了平铺直叙,融情于景,含蓄隽永。

再次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尾句,或升华主题,或意味深远,或首尾呼应,篇末点题。例如:《临江仙》(2023年全国甲卷),词的结尾两句“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被后代的评论家称赞为“绝妙”之句,请分析其妙处。“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两句,可从“景”与“情”等多角度展开分析。可从景物描写、意象选取、情感表达角度进行分析,分三点作答。景色描写:由前一句“春近”可知,结尾两句为词人对东溪春景的想象,并非实景。词人以“柳”和“梅”的状态概括早春景色,通过“垂”“谢”两个动词的运用,以及“江上影”“雪中枝”的两相对照,将初春柳枝低垂、倒映江中,冬雪未融、梅花尚在的早春景色描写得淋漓尽致,使想象中的景色跃然纸上,具有动态美。意象选取:词人以“柳”作为早春景色的核心意象,着力描绘了柳枝垂江的姿态。“柳者,留也”,“柳”既象征着春日万物生长的活力,也可成为离别情思的代名词,词人以柳寄情,表达了离别前的不舍之感,体现了两人间的真挚友情。

通过上面分析,就可以整合出答案,即词人通过想象,描绘出一幅早春美景,“垂”“谢”两个动词的运用使虚写之景具有动态之感,“江上影”对照“雪中枝”,使景色层次丰富而又充满韵味。词人选取“柳”为描写对象,垂柳依依,随风摇动,“柳”与“留”同音,传达出词人对友人的不舍,显示了词人和他的朋友们之间深厚的友谊。词人邀请朋友们在不久的春天相聚在东溪,把离别的忧伤融成一片春光,表达了对相聚之日的渴望,伤感中蕴含着乐观豁达的情愫。

赏析尾联的思路同赏析其他联一样:先点明结句的手法(通常手法是虚写、以景结情、卒章显志等);再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尤其要指出蕴含的情感。结句如果是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效果就是含蓄蕴藉;结句如果是戛然而止,效果就是言有尽而意无穷;结句如果是直接抒情,效果就是直抒胸臆,点明主旨,卒章显志。结构上一般是照应前文(标题),首尾圆合,使结构完整。

(五)从内容情感出发咀嚼炼句

理解所给句子的基本意思,进而把握其情感内涵,这是句子赏析的前提和基础。炼句要注意从以下角度展开:理解句意及情感。宋代董颖的《江上》,“待汝成荫系钓舟”这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内容,作简要的分析。整首诗都在写诗人心中的江景,诗人虽然传递着淡淡的忧伤,但场面开阔,风格明快,不处于压抑之中,表现出诗人宽广开朗的精神气质。“等你成荫系渔船”一句话可谓出其不意,神来之笔,出人意料。用一个“系”字,既能表达自己的别离之情,又符合柳枝纤细的特点,用词新颖恰当。通过分析,答案即诗人一生被迫外出漂泊,明天大概又要登船,所以诗人希望在柳条垂绿的时候,用柳条把我的渔船系好。这既表达了对友人的恋恋不舍之情,也表达了他们对稳定幸福生活的憧憬。

对景物诗句的赏析。写景的诗句,首先对诗句表现出的景物作具体描摹,再赏析关键句子,用什么样的表达技巧方法,写出景物特点进行赏析。比如《严郑公宅同咏竹》(2009年天津卷),请理解赏析“色侵书帙晚”这一句。“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写出了严郑公的宅院里,大约生长着一丛绿意葱茏的新竹,初生的竹竿,一半的竹子还裹在壳里,青翠柔嫩的竹梢刚从院墙里探出头来。因为是新生的,所以表现出特别旺盛的生命力,一旦破土而出,就顽强地向上生长,努力挣脱竹笋的束缚。一个“绿”字,看似平实无奇,却统领全篇,播散着清新宜人的氛围,透露出幼竹的勃勃生机,长势喜人。这首咏竹诗,“新梢”这两个字是整首诗的诗眼,杜甫所赞美的新竹和青竹,就像刚刚来到剑南的杜甫本人,为严武幕府效劳,此竹既可以为“书帙”增添色彩,为“酒樽”遮凉,还可以体“净”身“香”的妙用,只是杜甫借用咏竹来比喻自己的才德,希望能得到贵人的培养和提拔,最终“拂云”见日,守得云开见日明。通过以上分析,可以整合出答案,竹林的葱郁之色溢出窗棂,映照在书卷上,使人产生黄昏即将来临的错觉;“晚”是错觉,烘托出了新竹色的郁郁葱葱,抒发了作者对竹子的热爱。

三、炼句题解题步骤

在考试中,学生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明明能读懂诗,还觉得答得很好,但失分却很严重。究其原因,是因为对诗歌鉴赏的答题模式不清楚,思维不缜密,只能浅浅地作答,从而常常遗漏要点,只有记住答题步骤,才能快速整合答案,提高得分率。

以2023年全国新高考I卷林希逸《答友人论学》为例分析。诗的尾联,提到魏了翁的名言,“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结合本诗的主题,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作答此题可按下面三个步骤进行:第一步审清题干。诗的尾联提到魏了翁的名言,“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考察内容),结合本诗的主题(考察角度),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考察方式)。第二步理清思路。结合整首诗,理解诗句的含义,描述诗歌的具体内容。指出这首诗在用词、句式、风格等方面的特点,特别是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并分析它们的功能和效果,根據其在全诗中的位置,分析该诗对全诗结构的作用,从而指出这首诗歌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根据考查内容,首先应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再结合诗歌主题,即诗人的治学主张并分析其内涵。魏了翁的名言意思是不要在卖花人扁担的箩筐上看那些桃花与李花,只有在树梢枝底观赏桃李,才能领悟到其绚烂的精神内涵,表明箩筐里的花虽然也绚丽多彩,但是经别人采摘挑选的花,不仅离开了其生存环境,还始终远离了观赏者的趣味,失去了生机活力;只有亲临树下才能看到生机盎然的桃李。结合诗歌内容可知,诗人阐明了自己对求学的看法,引用魏了翁的名言,从亲身看花发表议论,表达出回归本源,才能获得学习态度的真谛,就如同在树稍枝底观赏桃李,就能领悟到其朝气蓬勃。第三步组织答案,规范作答。根据步骤二的分析,先回答魏了翁名言的本义,然后结合诗歌主题,“看桃李”与求学的联系。即可组织答案为:此句说明只有亲自去树下观赏才能真正感受桃李的朝气蓬勃、生机盎然。以“看桃李”说明求学也应回归本原,亲身实践,事必躬亲,方知事物真谛。

猜你喜欢
词人诗句赏析
六一来了
论词人择调与审美联想
词人的职业
可以“吃”的诗句,你见过吗
读诗句,写成语
林逋梅妻鹤子
步辇图赏析
Alfred & Emily——在谅解和赦免中回望赏析
巧用诗句育新人
词人的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