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佳
摘 要:坚守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原则,能够保障教育过程的稳定性,帮助学生从根本上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相关内容。但目前部分教师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目标意识不清晰,校内缺少教育原则落实的监管体系,以及教师缺少对教法的优化研究,导致教育原则的落实出现了思维教条化、实践缺位化和逻辑知识化过强等一系列问题。对此,建议教师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原则的深层次研究,在理清原则规律的基础上,确认教育重点,并且严格按照其具体要求践行教育工作;还要积极开展实践方面的教学,帮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含义,掌握将其应用到教育实践的能力。
关键词: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原则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9052(2024)04-0130-03
作者简介:刘 佳(1989.01— ),女,汉族,江苏省泰州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基金項目:江苏省教育厅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新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培育研究”(项目编号:2021SJB1146)。
引言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内容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主,去阐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一般规律。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立足于人类科学知识的基础上,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1]。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是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来更好地认识世界,重点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世界的立场和观点,帮助学生建立以马克思主义为主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和适应社会。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形式会受到时代环境的直接影响,对此想要保障教育的根本质量,就需要立足于新时期的发展视角,对新时期内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原则展开深入分析。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育原则
(一)一般性原则
第一,理论实践高度结合原则的根本意义是,如果在思政教育过程中只传递理论知识,而不引导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内化知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就只能停留在浅层,无法从更深层视角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更无法基于现实世界,对世界进行哲学性角度的深刻思考,学生也就无法形成认识世界的切实能力。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对现实生活的具体实践需要建立在从事实出发、尊重客观实际情况的基础上,需要透过事物表象对其本质进行判断,了解事物普遍存在的矛盾和逻辑抽象性,才能更客观地认识世界,解决世界存在的问题。因此,马哲主义的一般性原则,首当其冲就是对理论和实践的高度结合进行明确要求。
第二,重视历史并讲求逻辑的原则,强调学生在了解历史的过程中,必须带有逻辑性去思考。意义在于,逻辑能够筛选历史过程中真正有价值的事物。一旦缺少逻辑性,对历史的看待和理解也会沦为抽象、无意义的认知。逻辑从历史经验中产生,但同时逻辑也是真正有价值的历史经验。学生对历史的了解和分析必须做到去伪存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历史也不应屈从于逻辑,而是要用历史的真实性去对逻辑进行辨析和解释。简言之,逻辑和历史相互渗透,学生也必须在二者之间找到一种平衡,全面认真地分析历史,带着逻辑性去考察历史。
第三,对抽象和具体相互平衡的原则,则是为了在马哲主义的哲学性和学理性之间探究均衡的必要方法。哲学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抽象特征,但如果只将思维停留在抽象理解的范围内,就无法将思想上升到解决世界问题的层面。故而马克思强调对哲学知识的应用必须做到具体和抽象相互平衡、相互统一。人们可以从具体逐渐进入到抽象理解的过程中,也就是从现实出发,对社会存在的哲学本质进行研究。人们也可以从抽象到具体入手,对抽象的哲学观点进行科学性的具体研究,从而将看似虚无缥缈的哲学思想,辩证规划为一种有迹可循的思想形态。整体来看,一般性原则所强调的是学生看待事物的方式必须达到二元统一。
(二)具体性原则
第一,批判性原则指的是在研究任何一种理论时,无论该理论在哲学界有怎样的理论地位,学生都必须带有批判性的眼光,对哲学思想进行合理怀疑。要怀疑一切思想,并且要带着对事物的思考对理论所揭示或披露的真相进行反思。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育,要求学生拥有怀疑和否定一切的勇气。也正是因为马克思本身对现实世界和既有的理论经验拥有怀疑和批判的意识,才形成了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因此学生必须建立坚定的、独立的批判性思维,才能成为现实的审视者。
第二,辩证性原则指的是,在看待或接受某个观点时,找到该观点矛盾和统一之处,从更全面性的眼光,运用更系统性的科学逻辑,对该观点进行辩证性看待。即辩证性原则要求学生对新事物的判断和吸收,需要建立在动态发展审视的基础上。不能盲目相信任何一种观点,而是基于独立主观的思维方式,去揭示事物本质。更要通过实践来反复确认理论观点的正确性以及理论观点与现实之间的联系。即便自身思想意识本能排斥某个观点,学生也要以辩证的眼光认真核实该观点的正确性,及其存在的矛盾,以及矛盾产生的原因。如此学生才能形成更加强大且客观的思维能力。
第三,创新性原则指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对事物进行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即学生必须具有不安于现状的积极性,能够在现有物质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改变。并且具有独特的独创性思维,能够根据自己独有的思维方式对事物进行主观性改变,使之成为具有创新特性的全新事物。之所以对学生的创新性加以要求,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认为事物的理论应该以发展性为主。想要实现长期不断发展,就必须对现有物质进行怀疑,并且要带着更具发展性的眼光,对事物进行创新,如此才能不断丰富和发展人们看待世界的理论体系。
二、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原则落实的现存问题与根本原因
(一)教师教育原则认知不清晰,教学思维教条化特征明显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大学生会受到来自互联网的错误思想思潮负面影响。要提升大学生的信息甄别能力,帮助其建立坚定的思想意识形态,关键在于培育大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世界、厘清现实问题的能力。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目标是通过哲学思辨,来帮助学生形成更客观看待事物的方式方法,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世界观,提升其思想道德素质,形成良好的创新、怀疑、批判精神。然而,许多院校内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原则并未得到充分落实,教师忽略了对学生思辨意识、批判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育,令整个课堂充斥说教性意味。这不但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会令学生无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2],难以生成用科学眼光看待世界和解释世界的方法。
(二)教育原则落实缺乏监管,教学实践缺位化现象明显
在部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许多教师都混淆了思辨和辩证之间的差异性,从而令教育工作脱离了辩证性原则,转而以思辨形式为主。思辨和辩证的区别在于,在哲学视角内思辨指的是运用逻辑推导,进行纯理论、纯概念的思考,没有客观坐标作为依据。而辩证指的是看问题的眼光全面,使人们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对客观事物辩证发展过程的正确反映[3],以便于从本质上更系统完整地认识对象。而当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以思辨形式为主时,就会导致哲学教育过于重视理论而轻视了实践的重要性,从而令课程成为空洞的文字听说课,更会导致教育过程的历史性和逻辑性被分割,不利于学生以科学视角看待世界。产生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校方并未对教师是否落实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原则进行有力的监管,从而导致思政课堂的非客观推导占据主位,促进强化理解的实践教学明显缺位。
(三)教师所选教育方法不恰当,教学逻辑知识化转变明显
结合上文来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绝对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的课程,而是要提升学生的智慧水平,让学生自主形成认识世界、批判世界和创新世界的思想意识。但许多教师在开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过程中所选择的教育方法不恰当。例如,未按照哲学的形式开展哲学教育,或采用单一的教授式、讲述式教学法来开展教学,使得学生的自主性、创新性和创造性思维被压制,更使得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课堂成为单纯的知识呈现类课程。教师无法培育学生形成更立体的逻辑思考能力,也不重视对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统一。这一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是教师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研究不够深入,使得教育方法无法与哲学教育的具体要求相匹配。
三、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原则贯彻落实的路径
(一)深层次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原则,厘清原则规律确认教育特点
要从根本上提升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原则贯彻落实的质量,教师应当积极开展对教育原则的研究。务必要从深层次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相关要求,厘清基于原则的具体内容和规律,以此来确认教育特点。首先,一般性教育原则是坚持用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理论和逻辑相扶持、抽象与具体相平衡的原则来开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4]。其次,具体性原则是对一般性原则的完善落实。如果说一般性原则是教师教学设计阶段的必要考量,那么具体性原则就是需要渗透在教育话语教学策略和教学实际当中的内容。故而,在每次开展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都必须培育学生的批判、创新精神。对理论知识讲解务必要与实践活动相吻合,应以带领学生认识世界为前提,将理论知识作为学生的理论武装,在带领学生参与到认识世界的过程中,让学生在研究历史和研究政治的过程中,有效掌握科学认识世界的方式方法。但教师也应该注意教学过程中实训材料的选择,需要使用具有实用性价值,也就是基于新时代发展、能够揭露社会本质的案例材料来开展教学。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结合学习的过程中,借助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对现实世界的解读,以及合理、更贴合实际的对照案例,对社会建立更立体、清晰的认知印象。教师也需要基于社会案例,设置一些能够启发学生创新思维的课题,令学生每次接触到社会案例时,都必须对社会案例产生独立见解。这可以进一步提升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知程度。
(二)认真落实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原则,顺延原则要求践行教育规划
在具体开展并落实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原则的过程中,教师需要认真践行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原则的具体规划。首先,必须帮助学生形成世界观与方法论辩证统一的思考能力[5],也就是学生需要形成在不同情况下,应用不同理论展开思考的意识。对此,教师在讲解某个理论或分析某个社会现象时,可以就某个课题要求学生反复从不同视角展开辩证分析,务必要让学生形成多角度思考的思维习惯。并且教师需要基于学生的想法,与学生就“合理性”和“哲学性”展开探讨,不但要引导学生产生独立想法,更要帮助学生辩证看待和分析自己的想法,从而有效提升学生思维上的辩证能力。其次,教师要保证在哲学教育过程中,所使用的例证符合具体的教学情境。要让学生意识到哲学理论是在生活中凝练而生的哲学,这可以帮助学生更完善地领会哲学与现实的对应关系。这就需要教师大量举出政治或社会基层相关的例子,也可以沿着我国发展的历史时间线,逐一为学生解释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哲学主义思想在现实社会中贡献了怎样的力量,在哪些政治规划和社会形态中有所投射。该部分中,主要教学任务仍然是通过认知拓展帮助学生建立对世界的客观印象,但印象的建构要逐渐开始深入。再次,在具体开展哲学史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本着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原则,引领学生分析哲学理论基于哪部分历史而产生,产生的契机是什么,由此帮助学生理清历史和哲学观点之间存在的必然关系,以此来促进学生掌握,在批判和怀疑历史中生成独特思想的技巧;还要将哲学、历史和现实有效串联,帮助学生更清晰建构对世界的印象。
(三)积极开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教学,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创造个人价值
考虑到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对实践教学的明确要求,建议教师积极开展马哲实践教学,帮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提升马哲理论水平。但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教学的开展也需要注重理论的适用性,要在开展实践教学前,确保实践活动所需的理论知识,是学生已经装备的理论知识基础。理论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建立对社会实践的疑问,如此才能让学生更主观、更有目的性地参与实践活动。例如,教师可以在讲解马克思哲学当中对现实领域批判这一理论观点时,以我国重要历史时期的发展转折点作为实例。让学生自主探究历史转折出现的根本原因,及历史人物对当时的历史环境作出了怎样的批判,批判的相关观点与当时的历史时期具有怎样的对应关系,等等。在学生就这些问题展开思考时,便能够有效将对马克思哲学的理论积累,有效联系到现实当中。重点在于,教师需要在引导学生研究历史的过程中,强调思维的逻辑性,并不断引导学生对现实进行怀疑、批判和创新。
结语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基于科学思想而成形的哲学理论体系,为学生提供了更客观科学认识世界的方法,是学生解释世界和认知世界的强大的哲学武器。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的质量保障,建立在充分尊重其教育原则的基础上。基于原则开展教育,能够尽可能维护马哲教学活动的整体质量。而教育者与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的教育基本原则的关系,应当一以贯之的是教师承担着高等学校阐释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原则、落实马克思主义哲学要求的责任义务。而当下我国教师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并不深入,对其教育原则落实的相关问题理解不透彻。在学生亟需提升世界观视野的当下,教师必须深刻意识到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独特价值,并积极改变教育的具体形式,以此来有效规避可能产生的教育困境,令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与时代发展保持同步,有效转化为学生思想政治意识的理论武装,促进学生思维科学发展、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王瑞香.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观发展研究[D].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9.
[2]李乐.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策略[J].中小学电教,2022(8):61-63.
[3]“辯证”与“辨证”[J].贵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21,43(3):97.
[4]刘豫萱.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哲学自觉研究[N].山西市场导报(地方级),2023-10-19(D03).
[5]任维东.让马克思主义哲学回归大众[N].光明日报(中央级),2015-07-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