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讲好中国故事”的特点、策略、启示
——以习近平总书记出国访问讲述的小故事为例

2024-05-17 21:15王晓飞
关键词:话语总书记世界

王 泰,王晓飞

(1.内蒙古民族大学 世界史研究所,内蒙古 通辽 028043;2.内蒙古民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内蒙古 通辽 028043)

近年来,中国学界对习近平总书记讲好中国故事相关思想的研究日益增多,大多集中在习近平总书记讲好中国故事的话语风格、国际传播等方面。

《习近平讲故事》《平易近人·习近平的语言力量》《习近平用典》等著作,阐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外交话语内容和风格,《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习近平外交演讲集》主要介绍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外交思想。

国内学者主要研究习近平总书记讲好中国故事的语言特色、思想内容、国际传播等方面。一部分学者认为,这些著作深入阐释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表达特点、策略、对讲好中国故事的启发,为习近平外交思想等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素材。另一些学者认为,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话语生动表明了中国主张,对消除文化隔阂、彰显习近平外交思想,实现对中国特色全球治理理念的话语构建和传播,提升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和国际话语权建设具有重要启发。此外,一些学者深刻解读了习近平外交话语蕴含的国家身份和形象建构,以及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构建进行思考。

国外学者在相关研究方面,主要聚焦于研究习近平总书记讲述中国故事的具体讲话、演讲、文章提出方法论和意义。这些研究也为笔者提供了一些参考观点。

笔者梳理了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以来出访会谈、公开演讲、在国外主流媒体公开发表的署名文章,分类归纳习近平总书记讲述小故事的内容,分析这些故事的话语特点、策略、实践效应。习近平总书记在提出“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1]系列论述时,对外讲故事的实践既丰富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也对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讲好中国故事、“遵循国际传播规律,做到精准传播”[2],使“中国声音”响彻世界具有启示意义。

一、精神内核:“于无声处听惊雷”

习近平总书记出国访问时,善于通过讲故事、举事例、摆事实的方式,把中国的发展优势和综合实力转化为话语优势。面对宏大的中国叙事主题,习近平总书记从小切口切入来反映大主题,深刻、透彻地理解、把握、运用那些“既是中国传统文化之‘道’,也是中国改革发展之‘道’,还是中国参与世界治理、与各国携手打造命运共同体之‘道’”[3]的小故事。习近平总书记讲述的小故事,蕴含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文化,驳斥不实论调,重构国外民众对中国真实的、立体的、全面的认识,达到“无声胜有声”的境界。

(一)讲述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友好交往的故事,回击“中国霸权论”

“习近平主席在首尔大学的演讲强调了人文交流的重要性,他指出:‘国家关系发展,说到底要靠人民心通意合。’”[4]习近平总书记讲述中国人民与各国人民友好交往的故事,让世界了解各国与中国交往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人民心通意合是促进国家关系持续发展、合作共赢的关键。

百姓故事,是习近平总书记讲故事的内容特点。习近平总书记以目标受众为导向,讲述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友好交往的故事。平凡人的伟大善举、生活的点滴变化等接地气的百姓故事,是中国人民的现实生活,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道”,让世界明白中国发展是让广大中国人民过上好日子,也是让世界更公正、更美好。

某些西方学者依据西方国家发展的历史逻辑提出的中国“国强必霸”的歪理,在中国与世界人民友好交往的历史和现实故事面前不攻自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将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5],“中国人民不接受‘国强必霸’的逻辑”[5]。中国是世界上唯一将“坚持和平发展道路”[6]写进宪法的国家,中国是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Permanent Mmembers of the United Nations Security Counci)迄今派遣联合国维持和平部队(United Nations Peacekeeping Forces)人员最多的国家和联合国第二大维和摊款国,“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7]。

(二)讲述中外文化交流的故事,反击“文明冲突论”

从“陕西省法门寺出土的琉璃器”到“白马驮经与玄奘西行”,从“冼星海大道”到“新加坡大学生看中国”等等,习近平总书记重视人类文明的多样性,经常在国际场合讲述中外文化深度交流的故事,分享多样文明中的共同价值,推动不同文明平等对话。习近平总书记既援引中外优秀文化经典著作、典故、名言、谚语、俗语等,也给它们赋予新的时代定义和内涵,传递文明交往的宽广视野,传播中国文化,彰显中国气度,塑造国家形象,密切国家之间关系,这是习近平总书记讲故事的话语特点。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向世界阐述中国新的文明观——“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8]。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外交场合作出的“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9]和“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倡导不同文明交流互鉴”[10]等阐述,为促进世界和平发展、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中国精神的指引。

世界应对当下面临的挑战和威胁,需要从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中国“倡导不同文明交流互鉴”[11],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开放体系。”[12]从汉代的张骞出使西域开辟“古丝绸之路”,到如今的“一带一路”倡议;从带动世界变革、推动欧洲文艺复兴的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到如今影响全世界的中国“新四大发明”[13],文明交流互鉴的途径不断拓展。中国通过文明交流互鉴对话会①、第二十四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即北京冬奥会,Olympic Winter Games Beijing 2022)、太湖世界文化论坛②等实际行动,有力地回应了“文明冲突论”(Clash of Civilizations)。

(三)讲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故事,回应“中国崩溃论”

讲好中国故事,首先要讲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故事。在新征程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14],这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知。“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15],中国始终“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16]。如今,中国已经拥有对世界环境产生深远影响的强大能量,中国经济稳健前行,“中国崩溃论”可以休矣。

(四)讲述“一带一路”倡议将人类命运共同体付诸实践的故事,应对“中国威胁论”

“一带一路”倡议经得起时间和实践的检验,“‘一带一路’正在成为造福世界的‘富裕路’,惠及人民的‘幸福路’。”[17]习近平总书记到外国访问时,以“一带一路”倡议为载体,向世界讲述人类命运与共的故事,提出新型国际关系、正确义利观、全人类共同价值等系统的核心话语,形成中国话语与全球治理话语体系的呼应。核心政治话语的创新包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意蕴符合世界普遍价值追求,“话语共同体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有机组成”[18],被越来越多的国家理解、接受、认同。“中国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外交辞令,而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内在要求”[19]。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指出:“中国的发展是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中国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20],有力地反驳了西方话语宣扬的“中国威胁论”。

习近平总书记讲述的中国故事,破谬论、立形象,为世界贡献“中国之治”和“中国之智”,传播中国声音、中国理论、中国思想。一个个故事如同滚滚惊雷一般,击碎了“中国威胁论”“文明冲突论”等不实言论。

二、坚定自信:“不畏浮云遮望眼”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21]习近平总书记在“两个大局”的时代背景下,提出讲好中国故事、加强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全面论述,运用灵活的策略,将中国故事的“好”与传播方式的“妙”相融合,拓展、充实国际传播工作的规律性认知和方法论。

(一)习近平总书记出国访问时讲故事的策略

讲好中国故事,打造集事实、情感、形象、道理于一体的故事矩阵。习近平总书记从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四大主题出发,精选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生动素材,深入挖掘中国故事的当代价值和世界意义,借助事实、形象、情感、道理四个关键元素,讲述塑造国家形象、传播价值理念、增进文化认同的中国故事,提升中国故事的说服力、感染力、影响力。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述,展示了真实的中国,他将“道”蕴藏于故事,将中外人民的感情和国家友谊贯穿在故事之中,用思想真理赢得世界的认同,展现了中国作为文明国家、负责任国家、社会主义国家的立体的、全面的新形象。

第一,以受众为中心,增强中国故事的国际传播质效。“要采用贴近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群体受众的精准传播方式,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21]习近平总书记遵循国际传播规律,注重传播策略,考虑地域和文化的差别,寻求与国外受众在利益、情感等方面的共通之处,创新运用时空坐标和他国文化谱系,打造受众普遍接受的文化符号,围绕“一国一策”“一域一策”“一群一策”,主动设置内容议题,在跨文化传播中讲好中国故事。

第二,对外话语守正创新,形成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从“和而不同”到文明交流互鉴,从“大同世界”到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守正创新,将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同世界话语体系相互融通,讲好中国与世界的主流叙事,在世界议程中传播独特的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形成话语优势。

(二)习近平总书记出国访问讲故事的传播效果

“中国话语传播的效果如何,直接关系中国道路中国理论的影响力主导力,以及在当今世界各国的认知度认同度,也关系到新时代中国‘强起来’目标的实现程度和中国文明对世界的贡献度。”[22]习近平总书记作为中国故事的第一主讲人,从历史和当前、民族和国家、个人和民间层面出发,讲述中华民族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文明交流互鉴等故事,在中国故事的国际传播中体现中国事实、发展经验、价值追求,在中华文化吸引力、中国话语影响力等多维度发挥积极作用。

第一,增强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同感。国外政要、学者、记者、普通民众通过习近平总书记讲述的中国故事,看到并且高度认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及中国对世界发展和人类进步带来的深刻影响和变化、作出的积极贡献。澳大利亚联邦人文学院(Australian Federal College of Humanities)院士马克林(Colin Mackerras)教授,多年走访、研究中国,著有《我看中国:1949年以来中国在西方的形象》(ChinainMyEyes:WesternImagesofChinaSince1949)等著作,让世界了解真实的中国;俄罗斯政论家尤里·塔夫罗夫斯基(Yuri Tavrovskiy)的《习近平:正圆中国梦》(XiJinping:TheChineseDreamisComingTrue),是俄罗斯出版的第一部关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著作。多年来,国外学者出版的书籍、媒体记者撰写的文章、世界各国共产党的党报党刊等,正面宣传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消除政治、经济等方面带来的文明交流的窘境,体现在上述内容之中。

第二,为中国走向世界树立正面的国家形象。“纵观世界历史长河,在全球性公共问题面前,任何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而良好的国家形象的塑造往往取决于各国为了世界集体利益而做出的尝试和努力。”[23]习近平总书记运用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整体的中国事实,“让世界更好地理解中国,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23],进一步增强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相互了解、理解、信任,既树立了中国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导者、建设者、维护者的国家形象,也彰显了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第三,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讲好中国故事是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和文化软实力的巧传播战略”[24],在为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提供话语内容的同时,也为中国文化软实力创造共有的世界价值观话语。习近平总书记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层次的内涵和价值,推动越来越多蕴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价值理念、文艺精品、文化成果走向世界,不断增强中华文明以文化人的感召力。

第四,话语创新,收获丰硕的外交成果。国际话语权是大国之间较量的一个重要方面,“只有着眼世界意义和时代意义的国际话语能力才能引领中国国际话语体系通达世界”[25]。习近平总书记从国际传播综合影响、中华文化穿透力、亲和友善的中国国家形象、中国话语感召力等方面发力,“中国更加有意识地提升自身国际话语权,体现在世界经济、政治、外交、技术和规则制定等多个领域,国际话语权的内涵和外延都进一步扩展”[26],为中国带来丰厚的外交成果。“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一带一路”倡议被写入联合国大会裁军与国际安全委员会(General Assembly-Disarmament and International Security Committee)的决议[27,28],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扭转了西方国家狭隘的文明观,生态文明理念影响并且引领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带有中国立场的对外话语,为国际合作、世界秩序、全球治理提供了新角度和新方案。

习近平总书记巧借古代中国之治的智慧成果讲好中国故事,让关心中国的人获得新认识,让猜疑中国的人逐渐解疑释惑,增进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政治互信,推进中国与世界各国在经济、文化、能源等多领域务实合作,凝聚多边主义共识,促进地区协调发展,扩大中国的朋友圈。

三、实践启示:“风物长宜放眼量”

习近平总书记准确把握中国在世界的历史方位,以历史眼光和全球视野解读中国故事,阐释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客观评判世界事务,拿出中国方案。基于此,有了新历史方位,讲好中国故事是长期的历史任务。我们要具备“风物长宜放眼量”的战略眼光,解决好讲什么、怎么讲的问题,实现中国故事向国际化叙事转变的目标。

(一)讲述什么样的中国故事

讲述中国故事,要紧扣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聚焦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讲好新时代中国伟大实践,讲出中国人民的精气神,讲清中国与世界的命运与共。

第一,全面准确生动讲好中国梦。“习近平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要争取世界各国对中国梦的理解和支持”[29]。中国梦是当代中国最宏大的叙事主题,讲好中国梦的故事,要从国家、民族、人民三个层次的梦想的基本内涵,讲出中国梦是和平梦、发展梦、合作梦、共赢梦,与世界梦同行、与各国梦相通。中国人民正在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努力奋斗,14亿中国人民筑梦、逐梦、圆梦的素材是中国故事不可缺少的部分。范卫平在《纪录片要讲好三个维度的“中国故事”》一文中认为:“要想了解中国,想知道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想知道中国人对自然、对历史、对世界、对未来的看法,一定要关注那些平凡而勤劳、普通而伟大的中国人奋斗圆梦的故事。”[30]

第二,讲述中国式现代化的故事。作为人类文明的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丰富的内涵、显著的特点、重要的意义、深远的影响,是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的核心内容。“中西比较视域、历史纵深视域、全人类共同价值视域是理想切入点”[31],多讲述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故事,既要讲述生动、形象的具体故事,也要讲述故事里蕴含的价值理念,让世界真正了解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中国。

4.培训需求预测分析的方法具有多样性。企业培训必须采用多种方法进行综合分析,才能获得准确的培训需求,进而保证培训具有合理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第三,宣传介绍当代中国的价值观念。“当代中国价值观念来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融合于对人类共同价值的探索和认识,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的价值观念体系”[32],象征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把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贯穿于国际交流和传播方方面面”[33],让外国人了解、接受中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讲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中国道路、文化、制度、理论的价值表述出发,讲清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次的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继承了中华传统文化价值观念中的合理因素,同时也借鉴和吸收了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内在地包含着反映人类共同价值的基本观念。”[34]

第四,讲述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对中国共产党的宣传阐释,帮助国外民众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真正为中国人民谋幸福而奋斗,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35]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造了伟大成就;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对外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故事,要“加强构建……中国共产党执政叙事体系”[36],在国际社会重建“中国观”“中共观”。

第五,讲述中华文明的故事、新时代的中国故事、多维度展现中华文明的魅力。“要立足中国大地,讲好中华文明故事,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要讲清楚中国是什么样的文明和什么样的国家,讲清楚中国人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展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人文底蕴,促使世界读懂中国、读懂中国人民、读懂中国共产党、读懂中华民族。”[37]溯源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探究中国的发展现实,坚定文化自信,用中国话语讲好中华文明的故事,讲好中国人“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天下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丰富中华文明的传播内容,增强中华文明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二)如何讲好中国故事

讲好中国故事,需要立足人类文明,树立并且自觉运用大历史观,全面理解中国理论和中国实践的关系,用好丰富的中国故事资源和素材,做到故事所讲与受众所听契合、情感表达和阐述道理融通、自述与他述结合,使世界人民全面、客观地认识、认同中国。

第一,从人类文明的维度坚持以大历史观讲述中国故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38],我们要“以‘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的‘大历史观’为出发点”[39],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看待由中华文明拓展到人类文明的演进过程,从中华文明演进史乃至人类文明史中剖析讲好中国故事的具体方法。讲好中国故事,离不开它的历史依据和现实基础,“要讲好中国故事,既要讲清历史上中国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从日常衣食起居到近代以来对西方思想文化发展的各种影响,都可以看到中华文明的影子;又要讲清楚中华文明在当代的创新性发展,尤其要讲清楚新时代中华文明的发展进步为人类文明赋予的新内涵。”[40]。

第二,全面理解中国理论与中国实践的关系。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需要通过创新中国理论来解读中国实践,通过创造更辉煌的中国实践来完善中国理论,更全面、更透彻地解读中国故事的思想伟力和精神张力。中国式现代化等实践是中国独有的而西方国家不曾经历的,实践证明,西方理论的“履”不适合中国实践的“足”。讲好中国故事,需要将中国实践和价值内核植入其中,让世界看到“发展中的中国”和“理论中的中国”。

第四,“想讲”与“想听”相结合,加强对外话语体系和能力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35],“融通中外就是要求我们的叙事与国际受众相关联,符合传播效果的‘接近性’和‘有用性’。”[41]基于中华文明和中国国情,中国提出全球治理观、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等多个能够融通中外的新概念和新范畴并且积极付诸实践,为解决全球难题提供中国智慧。实现中外话语体系融通,中国需要从传播者的视角转换到受众的视角,契合国外受众的文化背景、语言习惯、思维方式,找准中国与世界的利益交汇点、情感共鸣点、话语共同点、价值共通点,用现代话语表达中国特有的精神实质;主动提升设置中国故事议题的能力,将陈情与说理相结合,促使全球性公共议题与“一带一路”“全人类共同价值”等独具特色的中国国家议题相呼应,形成中国对外传播的议题体系。

第五,巧借外力,将“自讲”与“他述”相结合。在国际传播中,中国人作为主体“讲述者”,需要主动承担讲好中国故事的责任和使命,整合叙事力量,持续扩大讲好中国故事的国际朋友圈。外国记者既是中国故事对外传播的第一对象,也是中国形象国际化塑造的重要中介;外国政要和国际友人等能够为中国对外话语传播和国际形象塑造发挥积极的影响。我们要分析区域和国别以进行精准传播,鼓励引导海外华人、国外普通民众、各领域的海外专家学者、外国留学生等讲述中国故事,实现中国故事从“表达”到“抵达”。讲述中国故事,应当用好“组合拳”,借助“古今中外法”形成中外联动,多层次、多类别、多族群的中国对外话语传播体系,奏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交响乐,向世界讲述更生动的中国故事,传递更坚定自信的中国声音、中国理论、中国思想。

外交层面讲述中国故事,体现更多的是外交部部长王毅所说:“身处动荡变革的时代,人类需要和平共处、合作共赢的外交新哲学。”[42]习近平总书记在国事访问时,站在历史和哲学的高度,加深对讲好中国故事的历史考量和哲学思考,将中国与世界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这一过程显示了强大的思想张力和大国领袖的个人魅力,呈现给世界一个真实、立体、全面、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

[注 释]

①文明交流互鉴对话会,由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所属中国国际交流协会主办。第一届文明交流互鉴对话会于2019年11月28日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举办,相关报道见https://www.chinanews.com.cn/m/shipin/cns/2019/11-28/news839901.shtml;第二届文明交流互鉴对话会于2022年1月10日在北京举办,相关报道见http://cnews.chinadaily.com.cn/a/202201/15/WS61e22596a497a-3107be024fd.html;第三届文明交流互鉴对话会于2023 年7 月3 日在北京举办,相关报道见http://www.rmlt.com.cn/2023/0901/681904.shtml。

②太湖世界文化论坛,英文为World Cultural Forum(Taihu,China),成立于2008年3月12日,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管,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批准的以论坛为组织名称的全国性社团组织,论坛年会每两年召开一届,网站为http://www.thffc.com/wmdzz.php。

猜你喜欢
话语总书记世界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习总书记“下团组”
总书记的话儿记心上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我爱你和世界一样大
彩世界
奇妙有趣的数世界
世界上所有的幸福都是自找的
总书记的告诚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