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蒙古族诗人延清对杜甫诗歌的接受

2024-05-17 21:15刘红红
关键词:庚子纪事诗韵

刘红红

(内蒙古科技大学 文法学院,内蒙古 包头 014010)

晚清蒙古族诗人延清诗歌成就突出,庚子事变前,创作有《蓬莱仙馆诗》两卷,《丙午春正倡和诗》《锦官堂七十二候试律诗》《锦官堂诗草》等诗集。庚子事变后,延清创作的《庚子都门纪事诗》六卷全面反映了庚子事变的过程。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延清奉帝命赴车臣汗部,以沿途的所见所闻为背景创作了四百余首诗,辑成《奉使车臣汗记程诗》三卷。延清《庚子都门纪事诗》《奉使车臣汗记程诗》发扬杜甫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在思想性及艺术性方面均有独特之处。笔者不揣简陋,以延清这九卷诗为例,阐述延清对杜甫诗歌的接受。

一、延清诗歌内容题材上的现实精神

延清创作有一千多首诗歌,大多数作品反映了清朝末年列强入侵、百姓困苦以及漠北生活,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其中又以反映庚子事变的《庚子都门纪事诗》及表现漠北生活的《奉使车臣汗记程诗》尤为突出。

(一)《庚子都门纪事诗》对庚子国变中京城沦陷的纪实表述

光绪庚子(1900年),汪凤池为延清《庚子都门纪事诗》作序:“余同年友柏,紫丞水部,得《都门纪事诗》三百余首,无所讳,无所饰,所谓直书其事而义自见者,杜陵遭天宝之乱,即所见闻,形诸歌咏,论者推为诗史,紫丞此作,其亦同此志也夫。”[1]148汪凤池指出延清《庚子都门纪事诗》直书其事,将诗人在庚子国变中的所见所闻见诸笔端,与杜甫在安史之乱后创作的诗歌有相似之处。光绪辛丑(1901年)夏五月,曹福元为延清《庚子都门纪事诗》作序:“紫丞素工诗,赡智丰学,迥轶侪辈,近持《庚子纪事诗》六卷相示,自初及终,事核词哀,独抒忠爱,论者以杜少陵诗史、白香山新乐府例之,诚哉无忝然……余度紫丞意,盖欲使读是编者亦如目击惨毒景象,知危知惧,振奋精神,靖内绥外,以佐吾国家中兴之业。”[1]149曹福元交代延清《庚子都门纪事诗》的写作意图在于发人深省,引起国人振兴中华的斗志。李恩绶《庚子都门纪事诗补序》:“庚子拳匪之变,铁君居京师,虎口余生,啸歌不废,得诗数百首,凡忧生念乱之言,纪事表忠之作,皆卓然可传。”[1]204《庚子都门纪事诗》既有忧生念乱之言,又包含纪事表忠之作,下面具体论述延清诗歌对这些现实题材的反映。

其一,延清旗帜鲜明地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揭露其烧杀抢掠的罪行。如《都门杂咏》《纪事杂诗三十首》等是这方面的代表作。诗人描写侵略者狂轰滥炸,《纪事杂诗三十首》之十六:“夜半炮声起,听之心骇然。初疑我军发,几欲轰塌天。晨兴即起视,弹落如珠联。无屋不掀破,有垣皆洞穿。争路勇已溃,守陴兵非坚。加以火药罄,事难张空弮。生不丽谯据,死多沟壑填。陡闻辘轳转,不断声连连。虏炮隔城击,环攻东北偏。相持未终日,城阙难保全。”[1]154诗写侵略者半夜袭击炮轰京城,第二天早上京城“无屋不掀破,有垣皆洞穿”,一片断壁残垣的荒凉景象,家园荒芜,满街尸骸枕藉,百姓不幸罹难。京城被八国联军占领。《纪事杂诗三十首》之十七:“回戈去睥睨,炸炮轰云霄。悠悠旆旌偃,岌岌楼橹摇。凶锋及一试,额烂头还焦。乞降固非计,万众魂已销。督战不闻命,白旗空际飘。东隅四门启,敌进如春潮。草木失依附,难藏狐鼠妖。穷搜遍城社,遇者何能饶。衣并积尸委,杵随流血漂。池鱼尽殃及,岂止城门烧。”[1]154诗写城破之后,八国联军烧杀抢掠,清政府不战而降,导致战争的连连失利。无辜的民众惨死在列强的刀枪之下,尸横遍野,整个京城血流漂杵。繁华的京城浓烟四起,一片火海。侵略者还大肆掠夺京城财宝,延清《纪事杂咏二十首》描写了强盗们在浓烟烈火中进行疯狂抢劫的行为:“不独求真宝,图书内府多。搜罗知户口,中亦有萧何。森严兵卫撤,执戟久无郎。五凤楼前地,今成校武场……金穴铜山外,难穷府库财。一朝楂客至,搜括厌装回。也效汤开网,沽名特纵囚。近闻尊狱吏,听讼白云楼。岁运万艘粮,输来不涸仓。惜哉非我有,贱粜斗升量……朝来车络绎,运出帝城中。仪器制何工,西人契圣衷。即今归海外,台上但空空。撤屋供炊爨,灾连选士场。御诗碑尚在,屹立在公堂。多少栋梁材,全归敌国来。”[1]182侵略者疯狂掠夺京城财宝,京城皇家王府平时搜罗天下金银珍宝于内廷密室,而一旦城破敌来,这些珍宝被侵略者尽数掠去,来往车子络绎不绝,侵略者将这些珍宝盗走海外。延清痛斥八国联军的强盗行径,也为痛失无数的国宝而扼腕叹息。

延清还进一步对庚子失败的原因作了探讨,它在《感事》《秋日感事用少陵〈秋兴八首〉韵》《纪事杂诗》等诗里,对清朝统治者大敌当前不积极备战、坚决抗敌,而是采取两面派手法,表面支持义和团对敌宣战,实际上引狼入室想利用列强势力镇压义和团的行径作了批驳描写。《咏事五首用杜少陵〈诸将〉诗韵》其三:“敌骑东来罢举烽,畿疆门户失重重。君忧社稷呼苍昊,兵过村闾少素封。都下弃戈如此战,关中转饷仗谁供。有人货殖方陈夏,蹂躏何曾解恤农。”[1]164诗写清政府大敌当前,丢盔弃甲,不战而降。《都门杂咏七律二十四首借用吾乡于子威先生金坛围城纪事诗韵》其七:“九门楼橹已全摧,不见勤王劲旅来。翻手难为天下雨,惊心但听地中雷。城狐社鼠仍余祟,丛爵渊鱼总见猜。鼎养几人占覆餗,安危谁是救时才。”[1]160诗人渴望有救时之才的干将能拯救民族于危难之中。

其二,描绘了庚子事变中百姓的苦难。延清描写了都城沦陷,围城人民在侵略者铁蹄蹂躏下,度日如年,备受煎熬的生活情况。《挽庄瘦岑孝廉礼本即用征诗册中耿伯齐农曹道冲诗韵》:“畿疆息烽火,残垒余四郊。联军并辔出,班马鸣萧萧。凤城恣蹂躏,祸患何时消。”[1]177描写了战事虽停,京城满目疮痍,侵略联军招摇过市,恣意蹂躏沦陷区百姓的情形。《都门杂咏七律二十四首借用吾乡于子威先生金坛围城纪事诗韵》其十六:“驱车怕过正阳桥,弥望西南土尽焦。难怪千家燕市哭,真同一炬楚人烧。花天酒地今零落,府海官山昔富饶。差幸残生余虎口,回思魂尚黯然消。”[1]160诗用今昔对比的写法,写列强入侵给人民带来的浩劫。曾经繁华富庶的北京城几乎被夷为平地,正阳门外惨遭焚烧,昔日繁华的京城正阳桥如今化为焦土。又如《雪夜围炉筋拔灰小诗,无复费敲推,满胸磊垒全浇尽,况约来朝更赏梅补纪事诗六首四叠前韵》其一:“重整棋枰兴酒樽,一家如寄古篁墩。《离骚》读罢心都醉,折得梅花带雪吞。”其二:“蚁命余生出热锅,寄居差幸不离橐。危城坐困乌薪贵,三月长安断骆驼。”[1]173诗写京城百姓在春寒料峭中没有柴烧。《东城曲十首》其一:“哈达门东望,人家遍插旗。一般缝尺布,颜色合时宜。”[1]177描写了列强划分势力范围,强令人民悬挂诸色国旗,实行宵禁“点灯严令下,宵小禁横行”,并网罗强盗,人民苦不堪言的情况。[2]庚子国变中的百姓,除了受到侵略者的侵扰外,还备受官吏汉奸的迫害。延清《危城五首》其三:“翩翩年少半衣冠,面目而今顿改观。横鼻镜夸新模小,称身袍厌旧时宽。巾沾瑞露香殊桂,卷吸名烟臭胜兰。不识人间羞耻事,乘车戴笠满长安。”其四:“门外执鞭迎白帽,座中行酒逐青衣。豪酋也解怜狐媚,丑类偏能假虎威。”[1]158京城沦陷后,诗人目睹了官吏汉奸的丑恶嘴脸,满怀悲愤地刻画了他们的丑恶形象。这些无耻官吏,改头换面,鼻梁上横跨小眼镜,衣冠楚楚,随身携带西洋香水,吸着卷烟,耀武扬威于京城做侵略者的爪牙。他们牵马执鞭献媚于侵略者,狐假虎威施虐于同胞。这些民族败类不知羞耻,卖国求荣,经诗人形象的刻画将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张宝森《〈庚子都门纪事诗〉序》云:“凡骄兵悍卒之搜牢,氐帅羌豪之蹂躏,志士忠臣之慷慨,贞姬烈媛之从容,冷官薄宦之颠流,谊友良朋之讯慰,莫不绘形镂态,摧色摹声,组辞则俯拾齐梁,叙事则仰宗汉魏,又岂仅括遗山之重史,续元相之宫词已哉。”[1]14《9庚子都门纪事诗》笔下的人物,包括搜刮百姓的骄兵悍卒、蹂躏京城的八国联军、慷慨殉难的志士忠臣、颠沛流离的官员、国难中互相问讯的友人等等,这些人物均描摹逼真。《纪事杂诗三十首》其一:“惨睹帝京陷,流离情不堪。改装杂韦布,逃命投冠 。士夫面难识,童仆肩共担。徒步国门出,阱中诸苦谙。四郊尽寇盗,性比狼尤贪。遇之剥衣履,非惟囊争探。苟得脱身免,舍财心亦甘。狡哉吏胥辈,如兔窟有三。窖金并埋玉,秘密谁能参。争如善罗掘,殷富钞宣南。”[1]155诗写京城失守,百姓流离失所。在这首诗中描写了三种人:一种是丢鞋遗帽、纷乱逃命的市民;一种是埋金窖银、兔有三窟的官吏;还有一种是趁火打劫、性比狼贪的强盗。在侵略者的枪炮之下,又摊上了贪婪、狡猾、自私的官员,再遇上趁火打劫的强盗,人民群众所遭受的灾难可想而知。延清在这里向我们描述了一幅“乱世灾难图”。

其三,歌颂爱国者勇赴国难的壮举,赞扬志士忠臣之慷慨之气。中国人民历来有反抗侵略、热爱祖国的优良传统,虽然由于清朝统治者腐败软弱,致使京津沦陷、人民遭殃,但一些真正爱国的将士官员、人民群众与那些苟且偷生、卖国求荣的官僚汉奸截然不同。他们勇赴国难,不惜为国捐躯,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爱国之歌。诗人满腔热情地歌颂了这些爱国者。《庚子都门纪事诗》第五卷《豹皮集》题“表忠诗”,全是这方面的内容。“全卷集中描写赞扬了为国捐躯的将士和以死报国的忠臣。其中有《凤集庭副都护翔》、《聂功亭军门士成》《裕寿山制军禄》、《李鉴堂制军秉衡》等。”[3]如《延松严将军茂五排二十韵》小序言:“松严将军,正白旗内务府汉军人。同治癸亥科进士,由礼部司员荐升卿贰,当联军入城时,举火自焚死……”[1]18《5裕寿山制军森、子熙吉甫祭酒元三首》小序言:“寿山制军,正白旗满洲人。由刑部司员、京察记名外放,历任兼圻。当联军攻破天津府城,退驻北仓。联军进攻,率师堵御,师败殁于阵……吉甫祭酒,正白旗满洲人。光绪己丑科翰林,当联军北犯,闻父死于国难,己痛不欲生。迨城破后,知不可为,遂仰药死。”[1]188这三首诗提到父子二人俱殉国难。《李鉴堂制军秉衡五排二十二韵》《聂功亭军门士成一首》分别写钦差大臣李秉衡、直隶提督聂士成为国捐躯。《纪事杂诗三十首》写到庚子事变中,高节之士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城亡殉社稷,国破余山河。君在可无死,小臣心靡他。成仁愧良友,乡里荣鸣珂。灵秀萃长白,流芳名不磨。幸得养士报,半皆由巍科。况有武夫辈,捐躯尤足多。阖户或仰药,举家或悬罗。或葬燎原火,或投深井波。两间此正气,当续文山歌。顽钝独无耻,贪生将如何。万方产珍异,岁岁输京华。三百年积聚,世界成花花。唯解富人慕,不闻贫士嗟。性情巨室吝,风俗豪门奢。天心忌盈满,报不毫厘差。今兹值离乱,莫保身与家……”[1]154这里写到京城被八国联军攻破之后,不堪受辱、为国捐躯的仁人志士或仰药而亡,或悬梁自尽,或投井而死。作者对他们全节而终的行为评价很高,认为他们的高风亮节堪与宋末写作《正气歌》的文天祥相比。

(二)《奉使车臣汗记程诗》对漠北地区的多元展现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延清三月初十日离京,历涉37个台站,行程近万里,顺利抵达车臣汗部,完成了致祭奠礼,满载着丰硕的创作于五月二十二日返回京师。意气昂扬、壮志满怀的延清在这次外蒙古之行中得诗三百九十二首,结集为《奉使车臣汗记程诗》。其中和景褑诗58首,和宝鋆诗57首,和他人诗28首,余者249首均属已韵自题之作。在形式上以五、七言律诗为主,二十韵至五十韵的长歌有14首之多。他以现实主义笔触,从历史沿革、现实状况及自然风貌等方面,全面反映了漠北地区的情况,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审美价值。

其一,为研究漠北地区历史、风俗、宗教提供宝贵的资料。李钟豫《〈奉使车臣汗记程诗〉序》:“今岁子澄有奉使车臣汗之役,往来阅七十余日,途间得诗四百余首。于塞外风土人情以及草木鸟兽,事无巨细,靡不形诸歌咏。昔人称子美为诗史,此集何多让焉。轩采风,太史之职也。子澄洵可谓不负此使矣。”[4]87李钟豫指出延清《奉使车臣汗记程诗》在描写塞外风土人情方面的独特地位,有纪史的文献价值,堪与杜甫相比。延清对蒙古族风俗有着浓厚的兴趣。他出使车臣汗部“侯馆停车早,闲中问俗来”,在行程中认真考察民俗,以期通过民间传承来寻检外蒙古地区生活变迁的踪迹。《鄂罗胡笃克蒙古包午尖五排四十韵》是描写蒙古族人民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的一篇佳作:“斗室身聊寄,毡庐顶竟摩。团栾新卧榻,安乐小行窝。浆酪三时备,橱箱四壁罗。安炉支铁架,设馔涤铜锅。土锉香同袅,尘羹味亦和。壁衣纹绘凤,门帖篆描蝌。古制如蒙服,平居总革靴。体材男子健,颜色女儿酡。足大同舒雁,眉弯不扫蛾。氍毹身下坐,璎珞鬓边拖。山耸双肩宇,潮生两颊涡。朱颜怜少妇,白发悯衰婆。若辈安游牧,何人敢斥诃……夏暑裘仍著,春寒冻欲呵。”[4]109诗中自注,“凡蒙古包门极矮,出入最不便。”“门上所贴似是春联,亦蒙古文。”“蒙古无论男女皆著皮靴,靴头上翘,俗呼为朝天靴”。通过诗歌及注释,可知蒙古族人民的生活习俗。蒙古族为游牧民族,蒙古包门较矮,而蒙古族人多数身材魁梧,故出入多有不便。门上所贴春联用蒙古文写成。饮食方面,蒙古族以奶酪等奶制品为主。服饰方面,蒙古族无论男女,喜好穿靴头上翘的皮靴。蒙古族女性不裹脚,是为天足。她们喜欢在两鬓佩戴长长的璎珞,坐在地毯上。气候方面,“夏暑裘仍著,春寒冻欲呵”,外蒙古地区春夏之际的气候仍然很寒冷。延清还描绘了外蒙古地区的商业贸易。《将抵布楞》《路过买卖街商人陈列货物招人购买诗以纪之三首》等诗即反映商业贸易的情况。《将抵布楞》:“山势檥杈桠尽有棱,天然石炭叠层层。日中为市人争赴,买卖街原近布楞。”[4]125诗中自注:“山麓支帐房,两架中列货物,蒙人络绎往购,谓之买卖街。”《路过买卖街商人陈列货物招人购买诗以纪之三首》其一:“为觅蝇头利,奔驰路几千。求沽藏椟玉,赚取守囊钱。驼橐凭携带,牛车佐贸迁。日中为市处,远亦到胡天。”其二:“不须询物价,无复有便宜。利或逾三倍,偿非责一时。帐多添鼠尾,钱贵薄羊皮。交易成宾主,非徒贸布丝。”其三:“颇获经营益,遑辞转运劳。招徕支野幕,出入核泉刀。吸彼膏兼血,酬他革与毛。通商非下策,安得尽弦高。”[4]125诗下自注:“来此贸易者,皆直隶张家口、山西、包头镇人。”这些诗歌描写商人不畏长途跋涉,经营贸易。前往库伦经商的商贾多为河北张家口、山西、包头等周边地区。商人们以牛车装载货物,贸易交换为物物交换。商贾交往的场所迁徙无定所,不限于台站。这些作品对于了解当时外蒙古地区的商业贸易情况,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其二,描写边地的自然风光。延清对行经之地的地表地貌包括山石、泉水、黄河、戈壁沙漠等景观作了描摹,对漠北的气候如风沙、严寒、雨雪等状况作了具体描写。《奉使车臣汗记程诗》描写了漠北边塞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习俗。作者吸取了古代边塞诗的艺术营养,创作了一些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诗篇。《初行草地二首》《蒙古包》《书所见二首》等诗,状写漠北地区山川景物形象生动,韵律谨严。延清《途中纪所见三首》:“野味频思一脔尝,我来塞上见黄羊。”[4]11《7又见角鹰翔集树杪》:“飒爽英姿迥不侔,结巢树占最高头。奋威冬野曾擒兔,养气春山岂化鸠。风力掀腾舒铁爪,电光闪烁侧金眸。羽毛何日能丰满,行见高骞在九秋。”[4]129这里描写的成群迅速奔跑的黄羊及飒爽英姿的角鹰,均为漠北特有的景观。“李钟豫称其‘于塞外风土人情以及草木鸟兽,事无巨细,靡不形诸歇咏。昔人称子美为诗史,此集何多让焉!’李说不免有过誉之处,但其在描写塞外风土人情方面,确有独特地位”。[5]

其三,抨击时弊、表现民生疾苦。《昨纪游溥恩寺诗意有未尽补撰五古四十韵》描写底层穷苦牧民的生活:“两餐乳分犊,百结衣悬鹑。加以岁屡旱,草枯屈不伸。驼马多坐毙,瘦骨空嶙峋。”[4]120诗下自注:“蒙人日唯两餐,早以炒米一碗和水食之,晚以釜熬盎茶盐炒米少许,和以牛羊乳数碗,大家分饮而已。虽有牛羊亦不忍日食之。”而描写郡王贝勒牧主活佛的生活则是“桐珪应辑瑞,萱屋又称觞。蛮锦彰文彩,龙涎检异香。”一面是贫困交加,衣不遮体,生计无着,另一边锦衣玉食,华屋美酒,贫富贵贱形成鲜明对比。梅叟(何乃莹)评延清《昨纪游溥恩寺诗意有未尽,补撰五古四十韵》云:“摹写蒙古人情风俗,语多真切。收句尤妙。”[4]120他如《感赋用宝文靖公诗韵》《归路所经过地方苦旱可悯也,诗以纪之》等诗,对牧民的劳苦生活表示深深的同情。再如《又二首》:“占地来农父,移家慨梵王。当年游牧地,寥落少牛羊。”[4]108批评乱垦荒种地、破坏草场的现象,至今仍有其合理性。

赵曾望《〈奉使车臣汗记程诗〉序》:“戊申(1908 年)春,君六十有三岁矣。出使车臣汗部,奠醊蒙古藩王,逴乎远哉!君故蒙古旧族也,故于其疆圉之名字,山川之形势,既且人民风俗、群生草木之繁庑,又无不稽之于典籍而征之于阅历。皇华原隰,六辔濡丝,冒霏霏雨雪而往,望依依杨柳而来,费时垂一百日,得诗逾三百首。盖善用其行路万里之余闲,且能补其读书万卷之所不及矣……君则一举而寓之于诗,亦自咏而歌之。虽君无南仲之武功而文采风流,柔服远人,亦庶几与南公比美。”[4]86南仲是周宣王时的大将,曾率师出征猃狁。赵曾望赞扬延清《奉使车臣汗记程诗》记录漠北地区山川形势、人民风俗等内容,其诗歌文采风流。以怀柔的政策,关怀远方的宾客,团结不同政见的人,其功劳堪比西周时有赫赫战功的南仲。汪凤藻《奉使车臣汗记程诗》跋云:“今年春,子澄奉使车臣汗部,往返八千里,阅时七十日,得诗至三百数十首,裒然成集,岂直与文靖公、景学士相颉颃而已哉。既返乃手录全稿,乞徐花农、何润夫两前辈逐加评骘,复属不侫校勘而是正之。老杜《北征》、昌黎《南山》满幅琳琅,得快先睹。”[4]143汪凤藻把延清《奉使车臣汗记程诗》对沿途见闻的丰富记录比作杜甫《北征》、韩愈《南山诗》。

二、延清在诗歌艺术上对杜甫的心追手摹

光绪二十七年(1901 年)五月,张宝森作《〈庚子都门纪事诗〉序》。其序言云:“汇之为一编,分之为六集,曰《虎口》,曰《鸿毛》,曰《蛇足》,曰《鲂尾》,曰《豹皮》,曰《狐腋》……组辞则俯拾齐梁,叙事则仰宗汉魏……”[1]149《庚子都门纪事诗》分为六部分,内容广泛,描摹逼真,叙事及艺术水平较高。

(一)叙事性的增强

延清在《庚子都门纪事诗》诗题中标明写作时间,记录诗人在庚子事变中的所见所感,具有诗史的特点。如《七月二十一日都门不守后三日作》《京师自遭乱以来,四方音问不通已逾五月,顷闻宣武门外有邮政局可托寄信,喜甚,因作书,报南中亲友,时闰八月十三日也》《九月初送按南中亲友信,喜而赋之,仍用前韵》《冬至二首借用少陵〈小至〉诗韵十一月初一日》《初六日重题一首》《立春日作庚子十二月十六日》等诗题中明确标明写作时间。除了标明写作时间,延清以“纪事”“感事”“书所见”命名的诗歌有《纪事杂诗三十首》《纪事杂咏二十首》《感事用杜少陵〈哀王孙〉韵》《都门杂咏七律二十四首借用吾乡于子威先生金坛〈围城纪事〉诗韵》《东南济急会筹助士商无微不至可感也,诗以纪之》《永定门外新修铁路,二郎庙镇江义地适当其冲,因偕赵贯之比部前往踏勘,遂将被占坟座迁葬迤南隙地,为赋五排五十韵以纪其事》《过东交民巷书所见》《京师内外各仓多为他人所据,俄国悯我兵民困苦,开仓赈之,诚难得也,诗以纪之》《雪夜围炉筋拔灰小诗,无复费敲推,满胸磊垒全浇尽,况约来朝更赏梅补纪事诗六首四叠全韵》《京师戏馆向设正阳门外,自遭焚毁后,梨园子弟久无所归,甚可悯也,闰八月杪闻得新开戏馆甚多,悲喜交集为赋二绝》《紫禁城即分兵守护,大内不准军人阑入乾清门,闻之甚慰,感志以诗》等。《过东交民巷书所见》:“巍然馆舍都依旧,望里旗飘五色斜。三辅新传战事停,帝京景物半凋零。王师死抗无刘濞,虏使生还有郝经。北指鸿沟分界限,西征鱼水志朝廷。迎銮道左知何日,盼取河桥柳色青。”[1]178诗写八国联军入侵北京,东交民巷成为外国使馆,京城景物凋零、满目疮痍。

(二)悲愤悱恻为主的风格

郭锡铭《庚子都门纪事诗》序:“子澄试帖诗最工,早已风行海内。其杂体诗积有二千余首,多未付刊。兹独综其去年危城扰攘时所为诗,得三百八十余首,分为六集,出以示余。受而读之,有浑涵蕴藉者,有悲壮苍凉者,又有悱恻缠绵,若讽若规,如怨如慕者,不名一端。要无非性情所流露。昔浣花翁有诗史之称,今钱塘盲叟有《诗铎》之辑。是编出,其可接武杜陵、嗣音张仲乎。”[1]150这里表明《庚子都门纪事诗》风格多样,包括浑涵蕴藉、悲壮苍凉、悱恻缠绵等风格。而这些诗歌的共性均是诗人情感的真实流露,可与唐代杜甫有“诗史”之称的诗作及清代张应昌《清诗铎》编选的反映社会矛盾和黑暗现象的作品相媲美。锡瑕评价《庚子都门纪事诗》云:“子澄夫子学识卓越,雅负史才而平居独好言诗。遭庚子京师之变,见闻既确,发为吟咏,得古近体诗若干首,皆缘情直达,悱恻缠绵。”[1]150锡瑕表明《庚子都门纪事诗》“缘情直达,悱恻缠绵”的特点。杜甫诗歌以“沉郁顿挫”的风格为主,“沉郁”就内容而言,杜甫诗歌从关心国事时局、忧念民众出发,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和社会、苍生融为一体,所以他的诗博大、深沉、厚重,加上他的忧患意识,后世就以“沉郁”来作为概括杜诗内容风格的主体方面。“顿挫”主要是指语句与章法的抑扬张弛。“沉郁顿挫的风格是指杜诗运思深刻,感情浓烈,声情悲壮,而又忠厚缠绵,含蓄蕴藉,回环往复的特点。”[6]所谓“沉郁顿挫”即悲哀之情沉着蕴藉,寓主观于客观。

延清《庚子都门纪事诗》诗歌风格以“悲愤悱恻”为主。“悲愤悱恻”既有蕴藉成分,更多的是直露其主观感情。杜甫的“沉郁顿挫”有其博大精深之美,延清的“悲愤悱恻”亦有自己观点显豁的优点。延清突破了“怨而不怒”“哀而不伤”传统抒情范式的拘囿,专意以深沉愤激的笔触尽情抒发内心的感慨,大胆斥责社会积弊。如延清《秋日感事用少陵〈秋兴八首〉韵》其四:“河山真似一枰棋,著子全输信可悲。黑白未分争道候,仓皇犹记出宫时。”[1]165批评清朝统治者的昏聩无能。他如揭露侵略者罪行,刻画官僚汉奸丑恶表演,反映人民痛苦生活,描写外蒙古地区牧民悲惨处境的诗篇,在叙事中往往加入自己悲愤的情感。“从这点讲,延清叙事诗杂有抒情成分。在如实反映社会现实中,表明自己喜怒哀乐,令读者深受感染”[7]。如《寄胡燕笙观察俊章二首即用见寄〈自述诗〉韵》:“我寄崇文坊,去天只尺五。城阙归焚如,茫茫入惨睹。乌栖犹借枝,虫蛰等坏户。皂帽希管宁,羁縻境尤苦。节效苏武持,此心幸有主。安敢跻古人,耻追俗流武。”[1]174这首诗在客观叙述京城的荒凉破败中抒发诗人的故宫黍离之悲及故国之思。用管宁皂帽的典故,表明自己淡泊守节隐居之志。用苏武牧羊的典故,表达对朝廷的忠心。延清以悲愤悱恻为风格特征的大量诗作,展示了庚子事变给国家、民族带来的空前灾难,传达了延清这位“感时终日百忧攒”[1]160的爱国忧时者的心声,“在激发义愤、令人齿冷之余,又能引发读者对战争结果、国家局势的深入思考”[8]。

《奉使车臣汗记程诗》途中所见风物气象与诗人积极乐观的心境相得益彰,诗风主要表现为两种倾向,一是沉雄,二是奇丽。雄浑风格的如《路经滑骨山用景佩珂学士诗韵二首》其一“雪晴山色亦空濛,路出乌兰哈达中。鸟译方言讹滑滑,龙蟠佳气胜匆匆。轮扶梦续还乡远,笳拍声传出塞雄。车岂如船吹得转,打头不怕孟婆风。”[4]112幽秀风貌的如《到吉斯洪果尔作用宝文靖公诗韵》:“恍入珊瑚海,红黄土作堆。石花新晕结,沙草宿根培。螺磴山千叠,牛涔水一杯。峨峨瞻鄂博,高踞岭云隈。”[4]115梅叟(何乃莹)评云“幽秀绝伦,别饶风趣。”

三、延清诗歌在形式表现上对杜诗的模仿

延清通过使用杜甫诗韵、将杜甫个别诗句拓展延伸为整首诗、使用集杜诗或个别使用杜甫诗句等方式,表现出对杜甫诗歌的极大认同。

(一)用杜甫诗韵

延清《庚子都门纪事诗》有多首使用杜甫诗韵创作的诗歌,他在诗题中即直接标明用杜甫诗韵。《庚子都门纪事诗》卷二《鸿毛集》用杜甫诗韵的诗歌有《感事用杜少陵〈哀王孙〉韵》《重题借用杜少陵〈得家书〉诗韵》《赠郭子新锡铭二首借用杜少陵〈南邻〉诗韵》《咏事五首用杜少陵〈诸将〉诗韵》《送信怀民观察勤之官粤东三十韵借用杜少陵〈送郭中丞兼太仆卿充陇右节度使〉诗韵》;《庚子都门纪事诗》卷三《蛇足集》用杜甫诗韵的诗歌有《秋日感事用少陵〈秋兴八首〉韵》《冬至二首借用少陵〈小至〉诗韵》。《庚子都门纪事诗》卷四《鲂尾集》之《冒雪归来,车中闻曲,用少陵〈赠花卿〉韵》:“舞衫歌扇胜缤纷,弦管声高欲遏云。雪满长安花正落,龟年一曲不堪闻。”[1]177《庚子都门纪事诗》卷五《豹皮集》之《宋仰初侍御承庠二首借用杜集〈哭李常侍峄〉诗韵》《崇文山尚书绮五排十韵借用杜集〈哭李尚书之芳〉诗韵》《李鉴堂制军五排二十二韵借用杜集〈哭台州郑司户苏少监〉诗韵》《钟味纯侍卫祺一首借用杜集〈闻高常侍亡〉诗韵》《徐荫轩相国二首借用杜集〈承闻故房相公灵榇自阆州启殡归葬东都有作二首〉诗韵》《崇鹤汀讲学一首借用杜集〈别故房太尉墓〉诗韵》《聂功亭军门士成一首借用杜集〈哭李尚书之芳〉重题诗韵》《韩小山比部一首借用杜集〈哭长孙侍御〉诗韵》《王槐庭参戎二首借用杜集〈过故斛斯校书庄二首〉诗韵》。

延清这些诗作所用诗韵包含了杜甫《哀王孙》等古体诗、《秋兴八首》《诸将》等七律组诗、《哭台州郑司户苏少监》五言排律、《赠花卿》绝句等各种类型。如《赠郭子新锡铭二首借用杜少陵〈南邻〉诗韵》其一:“有道先生垫角巾,市朝能隐不妨贫。慵抛簪组亲朋远,解读诗书子弟驯。方驾昌黎倾太学,同舟元礼挽仙人。那堪共话沧桑事,廊庙何时政一新。”其二:“妖氛三辅起黄巾,家室粗完幸我贫。鸿鹄高飞翻是累,虎狼饱食渐能驯。管生皂帽成同侣,杜老青鞋忆远人。偷得浮生闲亦喜,迎銮转盼岁华新。”[1]162杜甫《南邻》:“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栗未全贫。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白沙翠竹江村暮,相对柴门月色新。”延清这两首诗分别用到杜甫《南邻》诗的“巾”“贫”“驯”“人”“新”诗韵。值得注意的是,延清借用杜甫相关诗韵,往往在诗歌内容上表现出与杜甫诗歌情感表达的相似度,如延清《豹皮集》中对庚子国变中殉难的忠臣义士讴歌的诗作,使用了杜甫哀悼亡友故人的《哭李常侍峄》《哭李尚书之芳》《哭长孙侍御》《闻高常侍亡》诗作之诗韵。

(二)将杜甫诗句拓展延伸成篇

延清将杜甫诗句拓展延伸为四首诗歌。如《庚子都门纪事诗》卷一《虎口集》之《书感用杜少陵〈喜达行在所〉第一首韵即借“辛苦贼中来”句衍为四首》其一:“恨不从西狩,銮舆那遽回。忧危元鬓改,蒙难素心灰。此日关山隔,何时道路开。朝天唯有梦,辛苦贼中来。”其二:“患难何能共,甘言别主回。燕归辞故垒,蠹去胜残灰。豢养憎他负,樊笼乞我开。还乡应自慰,辛苦贼中来。”其三:“自汝城西去,愁肠系九回。平安闻竹报,岑寂拨松灰。日月愁边过,乾坤乱后开。倚闾亲望慰,辛苦贼中来。”其四:“方别翁姑去,旋携子女回。眼枯愁裹泪,心冷劫余灰。蔓草城边覆,槐花陌上开。徒行随过市,辛苦贼中来。”[1]157杜甫《喜达行在所三首》其一:“西忆岐阳信,无人遂却回。眼穿当落日,心死著寒灰。雾树行相引,莲峰望忽开。所亲惊老瘦,辛苦贼中来。”这首诗写杜甫冒着生命危险逃出被安史叛军占领的长安,历尽艰险到达唐肃宗临时政府所在地凤翔的曲折复杂心情。延清这四首诗歌既用杜甫《喜达行在所三首》第一首“回”“灰”“开”“来”诗韵。又借杜甫《喜达行在所》“辛苦贼中来”句,并将其拓展衍化为四首诗作。诗人于诗下自注:“七月二十一日,城破后闻两宫出狩,本拟追赴行在。嗣以道途梗塞,不克成行。坐困危城,偷生人世。不禁愧愤交并也。”“城破后奴仆均辞去。”“东城自五月十七日以来,既受义和团之欺凌,又被武卫军之抢夺,余家密迩,岌岌可危,因于七月中旬,令儿妇携孙男女辈避之西城母家。城破后四日,年儿前往探看。翌早方回,知尚粗安,余心稍慰。”“儿妇母家在锦石坊街集祉卫,初犹安静。至七月杪,外国人时来搜刮,不得已复避之邻家。八月初一日,年儿又前往探看,知不可留,乃令儿妇等随同徒步归来,迨抵家时,困愈不堪,余见之悲喜交集,不觉涔涔泣下也。”延清以四首诗记录了庚子国变后京城沦陷,诗人扈从不及,坐困危城。城破后奴仆各自逃命,北京东城受到义和团、武卫军的欺凌抢夺,诗人把家小安顿在西城避乱。不幸的是,没过多久,西城受到八国联军的搜刮,延清的家人不得不再次避乱,徒步抵家。战乱时期诗人见到亲人,不禁悲喜交集,潸然泪下。

(三)集杜诗或个别用杜甫诗句

延清《庚子都门纪事诗》卷六《狐腋集》诗歌共67首,均为集唐诗。卷名“狐腋”,取意在博学约取,以彰才力,《文心雕龙·事类》:“是以将赡才力,务在博见,狐腋非一皮能温,鸡蹠必数十而饱矣。是以综学在博,取事贵约,校练务精,捃理须核,众美辐辏,表里发挥。”[9]《狐腋集》体现了延清知识渊博,才力丰赡。延清本卷67首538句选用了150位唐代诗人的成句,其中杜甫诗句最多,达122句,其次白居易19句,再次张九龄、刘长卿、李白各9句。从这里可以看出,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白居易对延清诗歌创作的影响最大。其中集杜诗有《锡聘之同年近以集成七律二首见示因依原韵改为五律以报之集杜》《再叠前韵集杜》《三叠前韵集杜》《四叠前韵集杜》《五叠前韵集杜》《六叠前韵集杜》。除了《狐腋集》多用集句诗外,《鲂尾集》中也有集杜诗。延清《又承鼎铭见寄诗庚子除夕巡夜来归,深宵不寐,万感纷攒,因家及国,不禁悲从中来,爰集杜工部句得五古四章聊以寄怀》其一:“乾坤含疮痍,杂种抵京室。所遇多被伤,残害为异物。川谷血横流,寒月照白骨。至尊尚蒙尘,生理焉得说。”其二:“挥涕念行在,旌旗晚明灭。潼关百万师,忧虞何时毕。威弧不能弦,对酒不能吃。恸哭苍烟根,如觉天地窄。”其三:“豺狼沸相噬,野鼠拱乱穴。地轴为之翻,悲泉共幽咽。仰视天地改,出入暗金阙。亲宾纵谈谑,使我潜动魄。”其四:“鸟惊出死树,苍崖鸣时裂。朝野共枯槁,杀气恃炎炽。恨无匡复姿,益叹身世拙。老夫情怀恶,逼仄何逼仄。”[1]183这四首五言古体诗全部用杜甫的诗句集合而成。主要使用杜甫《北征》:“乾坤含疮痍,忧虞何时毕。”“所遇多被伤,呻吟更流血。”“遂令半秦民,残害为异物。”“至尊尚蒙尘,几日休练卒。”“新归且慰意,生理焉得说。”“挥涕恋行在,道途犹恍惚。”“回首凤翔县,旌旗晚明灭。”“潼关百万师,往者散何卒。”“鸱鸟鸣黄桑,野鼠拱乱穴。”“恸哭松声回,悲泉共幽咽。”“猛虎立我前,苍崖吼时裂。”“缅思桃源内,益叹身世拙。”“老夫情怀恶,呕泄卧数日。”“夜深经战场,寒月照白骨。”《留花门》:“胡尘逾太行,杂种抵京室。”“胡为倾国至,出入暗金阙。”《送樊二十三侍御赴汉中判官》:“川谷血横流,豺狼沸相噬。”“威弧不能弦,自尔无宁岁。”“恸哭苍烟根,山门万重闭。”“恨无匡复姿,聊欲从此逝。”《送李校书二十六韵》:“对酒不能吃”“每愁悔吝作,如觉天地窄。”“众中每一见,使我潜动魄。”

《庚子都门纪事诗》卷六《狐腋集》之《锡聘之同年近以集成七律二首见示,因依原韵,改为五律以报之集杜》:“道屈善无邻,泥涂任此身。群凶弥宇宙,四海尚风尘。战哭多新鬼,生涯似众人。市桥官柳细,腊近已含春。”[1]196这首诗既使用锡聘之七律诗歌的韵脚,依次和韵,又集合杜甫诗句而成,分别用到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韵》:“才高心不展,道屈善无邻。”《送陵州路使君赴任》:“霄汉瞻佳士,泥涂任此身。”《寄张十二山人彪三十韵》:“群凶弥宇宙,此物在风尘。”《奉酬李都督表丈早春作》:“望乡应未已,四海尚风尘。”《对雪》:“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上韦左相二十韵》:“回首驱流俗,生涯似众人。”《西郊》:“市桥官柳细,江路野梅香。”《不离西阁二首》:“地偏应有瘴,腊近已含春。”此外,《挽庄瘦岑孝廉礼本即用征诗册中耿伯齐农曹道冲诗韵》:“魂兮返南园,濠梁应见招”[1]177句借用杜甫《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谷口旧相得,濠梁同见招”诗句。《和铭辅臣虞部见示即事诗六首用原韵》:“门前无复故人来,欲吊忠魂拟八哀。”[1]179诗下自注:“杜集《八哀诗》盖为亡友而赋者”。延清创作大量集杜诗,主要原因在于延清所处的境遇与老杜相近。

除了《庚子都门纪事诗》多用杜诗外,《奉使车臣汗记程诗》也表现对杜诗的模仿。延清《京北道中六首》,玉可评曰:“极似老杜。”[4]91延清《宿察汗陀罗盖二首》,玉可评曰:“纯似老杜。”[4]107延清《鄂罗胡笃克蒙古包午尖五排四十韵》,玉可评曰:“魄力直逼少陵。”[4]109延清《花开德勒苏漫成用国朝陈廷奕诗韵》《又二首》,梅叟评曰:“用陈公韵诗,浑脱流利。下二首,渊雅朴老,雅近少陵,收笔尤妙。”[4]126延清《吉洪布拉嘠五排四十韵》(第七堆台一百二十里译言甘泉),玉可评曰:“不减老杜。”[4]129延清《暮宿吉洪布拉嘠见有榆树成林往游其下》,梅叟评曰:“《林下》二诗,魄力沉厚,几入少陵之室。”[4]129这些评语均着眼于延清与杜甫诗歌的相似性,表明延清对杜甫诗歌的学习及认同。

四、结语

延清诗歌反映了晚清特定的时代背景,在创作上具有浓厚的现实主义精神。庚子事变期间,延清困处北京,目击乱离,《庚子都门纪事诗》以纪实笔调记录了庚子国变中京城沦陷的情形,抒发诗人忧国忧民之情。《奉使车臣汗记程诗》展现了漠北地区的自然风物及民情风俗。艺术特征上,延清诗歌表现为注重叙事性,风格以悲愤悱恻为主。诗歌形式上,延请使用杜甫诗韵、集杜诗等方式模仿杜诗。总之,延清以杜甫的精神、情感和思想激励自己,不但学习杜甫的思想、人格,写作时也努力追慕杜诗的手法。延清诗歌在题材内容、艺术特征、形式表现上均受到杜甫的影响,这既源于延清经历庚子国难与杜甫历经安史之乱的相似性,同时也体现了蒙古族诗人延清对杜甫诗史精神、现实主义创作及杜甫精湛诗艺的认同。

猜你喜欢
庚子纪事诗韵
杨塘纪事
庚子春节感怀
战“疫”庚子春 担当看人大
庚子吟絮(六则)
正月纪事
菊花诗韵
学抖空竹纪事(外四首)
四季诗韵
书风诗韵
书风诗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