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生班级管理能力提升策略研究
——以“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课程为例

2024-05-17 16:37樊萌萌
科教导刊 2024年11期
关键词:师范生班级班主任

樊萌萌

(西安思源学院基础教育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38)

1 课程定位及目标

“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是师范生重要的专业课程之一,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能掌握班级管理、班主任工作的相关理论知识以及班级管理的具体内容和方法,能对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初步形成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班级管理工作实际问题的能力,能让学生具备从事班主任工作的能力,逐步树立科学的班级管理观念,热爱班级管理和班主任工作,为以后从事班级管理和班主任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课程的主要内容包含班级组织的认识与管理、班级管理的理论基础、班级管理中的激励、班级常规的理论与实践、课堂教学管理、学习指导与作业管理、班级环境布置、班级人际关系管理、班级文化的营造与管理、班集体的建设与管理、班干部的选择与培养、班级活动的设计与组织、偏差行为与偶发事件处理、思想品德教育与学生操行评定、班主任工作研究、班主任的专业发展等。从课程内容设置来看,该课程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是一门综合性课程。

“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课程的目标是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班级组织和班级管理的相关理论知识,进一步领会班主任工作的理论和方法原则。学生具备班级管理的能力和开展班主任工作的能力,能够进行班级日常管理、组织以及班级文化的营造,具备作为一名班主任的素养。学生能将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的知识与能力应用到具体的工作实践中,热爱班级管理和班主任工作,具备作为一名合格小学教师的基本素养。

2 当前存在的问题

2.1 学生对班级管理知识内化程度不够

笔者在当前“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的课程教学实践中发现,部分学生对班级管理知识及班主任工作的重视度不够,对于班级管理知识和相关技能的掌握仅仅停留在书本和课堂中教师对相关知识的讲解。张巧沂等人对教育实习中高校师范生的班级管理现状进行问卷调查也发现,部分师范生的班级管理知识存在缺陷、班级管理能力存在短板[1]。此现状对于学生班级管理能力的提升显然是不利的。掌握课本中班级管理的相关知识是对师范生最基本的要求,除此之外,学生如何将课本的班级管理知识与其他专业课知识相结合,如何将教师课堂所讲的知识内化为自己头脑中的知识,如何将课内班级管理知识与日后班主任工作实践相结合显得更为重要。

2.2 班级管理能力的培养主体较为单一

师范生的班级管理能力一方面需要在专业教育的理论课堂中通过专业课教师讲授来实现,另一方面,还需要在教育实习和实践活动中通过一线优秀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的经验传递来实现。当前,对于学生班级管理能力的培养主要依靠的还是专业课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中对理论知识的讲解,多为教师讲,学生听,而整个培养过程中一线优秀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参与得较少。一线教师的经验与经历是促进师范生班级管理能力快速发展的有效渠道,当前仅依靠专业课教师对师范生班级管理知识和能力的熏陶是不利于师范生班级管理素养的提升的。

2.3 缺乏班级管理实践能力的培养

班级管理能力是一项极具实践性的能力,最终学生要将其应用至班主任的各项工作当中。师范生的班级管理能力不仅需要在学校专业教育的理论课堂中实现,而且还需要在各类教育实习和实践活动中去不断磨炼。比如,人际沟通与协调能力、对于偏差行为的处理能力、班级文化的组织与建设能力、课堂教学管理能力等都是学生班级管理实践能力的体现,不能只靠课堂中的理论讲授来获取,而需要学生通过实践来内化这些能力。当前,对于教育类专业学生班级管理能力的培养主要依靠课堂理论知识讲授,而缺乏对班级管理实践能力的训练。张琴在研究地方师范院校师范生班级管理能力培养时提出,当前师范生能力培养体系存在滞后性,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仍然存在[2]。因此,除了基本的在课堂上需要掌握的班级管理知识外,如何将学生的班级管理实践能力也提升上去成为值得思考的问题。

3 班级管理能力提升策略

3.1 提高自身认识,强化相关知识和能力

第一,作为师范生,在思想意识上要提高自身对于班级管理和班主任工作相关知识的重视度。班级管理是当代教师必备的能力,没有管理能力的教师,难以成为优秀的教师;缺乏管理艺术的教学,不可能是优质的教学[3]。因此,班级管理的能力是教师十分重要的专业能力之一。教育类相关专业的本科生,要将班级管理的知识和能力作为衡量自身教师专业能力的标准之一,要激发自身对于班级管理知识的认同。在先修的专业课程中,教师可以向师范生潜移默化地说明班级管理能力的重要性,让其内心有初步的认同度。只有师范生自身对于班级管理的知识和能力认同度高,重视度高,班级管理知识和能力才能内化为其自身的知识结构。

第二,明确的自我规划能激发师范生对班级管理能力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一方面,师范生要有意识地进行自身职业生涯规划,主动规划自身专业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明确班级管理能力的重要性和提升途径。班级管理知识和能力是需要做好长期学习规划的一种职业知识和能力。师范生要提前做好学习规划,在理论课堂上充分理解、掌握相关的工作方法和原则,在实习过程中通过不断实践充分构建能力结构,在后续步入工作岗位后,也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班级管理知识,与时俱进。另一方面,师范生要通过多种渠道激发自身对班级管理能力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加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愿意学习班级管理知识到热爱学习班级管理知识。激发学习的动机,实现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班级管理知识。

第三,强化班级管理相关知识和能力,促进师范生的职业认同感。班级管理能够带给学生真实的体验,并且能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产生新的想法与实践愿望,这对于提升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4]。因此,师范生要通过学校提供的专业教育和自身对于班级管理知识的自学,不断革新自己的班级管理理念,加深对学生学习特征和心理特征的了解,从而提升自己的班级管理能力,促进自身职业认同感的发展。班级管理能力和师范生的职业认同感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一方面,师范生通过班级管理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成功应用,获得满足感和自我效能感,从而提升其对于教师职业的认同;另一方面,师范生的职业认同感高,会促使其主动自愿地丰富自身的班级管理知识,以此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职业认同感。

3.2 发展协同育人,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

第一,构建协同育人模式,为师范生班级管理能力的培养提供多元化主体。面对当前师范类专业班级管理技能培养主体单一的问题,如何提供多元化的培养主体成为相关专业人才培养中亟须解决的问题之一。高校应加强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地方中小学校等建立合作关系,共同促进教师教育的发展。双方应充分沟通交流,分工合作,资源共享,在协同育人的基础上,多主体促进学生班级管理能力的提升。地方中小学为师范生提供教育实习见习的场所和资源,高校为地方中小学提供相应的资源和科研助力,双方合作共赢,促进共同发展。师范生班级管理能力的培养主体多元化,与“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课程本身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的定位更为契合。

第二,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助力师范生班级管理能力提升。开设相关专业的高校合理进行班级管理相关课程的安排、设计和实施,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多样的学生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相关理论素养和职业情怀。另外,中小学负责为相关专业的学生提供见习、实习等机会和场所,可以为高校课程建设提供咨询,选拔优秀教师参与高校教学活动,选派优秀班主任担任实践导师,指导师范生的实习见习活动[5]。还可以增加一线优秀班主任与师范生直接交流经验的机会,也可以在优秀教师担任师范生实践导师时,增加对于师范生班级管理技能的指导,将师范生班级管理能力的提升落到实处。只有校内外资源通力合作,充分发挥协同育人模式的作用,师范生的班级管理能力才能得到充分发展。

3.3 完善实训机制,适量增加实践课时和活动

第一,完善实训机制,凸显班级管理技能的实践性特征。当前,针对师范生班级管理技能的培养仍停留在理论课堂当中,仍为教师讲,学生听,这对于师范生构建系统的班级管理理论知识网络是有好处的,但实践环节的缺乏却制约了师范生班级管理能力的提升。因此,开设相关专业的高校和培养单位应不断完善实习、实训机制,尤其是在实习过程中注重增加与课堂管理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等与班级管理能力培养相关环节的设计,增设相关考核标准,让学生真正将班级管理技能重视起来。通过不断完善实训机制,让班级管理技能体现在实习、实训的各个环节,充分凸显班级管理技能的实践性特征。比如,在实习前,进行岗前培训,通过相关专业课程的开展,利用案例分析、情景扮演等方式,让学生建立知识网络。在实习中,实习教师注重对实习生的一对一指导,切实提高学生的班级管理操作能力。在实习末期,注重完善管理制度与方法,量化和质性评价相结合考评学生相关能力,而且学生自身也要做好自我总结和反思,将班级管理的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充分结合,不断提升自身的班级管理能力和素养。

第二,增加班级管理实践课时,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提升师范生的班级管理综合能力。杨震在对顶岗实习学生班级管理能力的调查中发现,顶岗实习生班级管理问题凸显,存在课堂秩序难以维护、突发事件难以处理、被动参与班级管理等问题[6]。说明相关专业的学生不仅需要理论武装,同时也需要实践环节的支持。因此,开设相关专业的高校和培养单位可在原有理论课时安排的基础上,增加班级管理的实践课时,可安排学生进行丰富的案例分析、班级活动的设计与组织、班干部选举情景模拟、班级文化的创设与布置等,开展系统的技能性实训,增加实践课时的趣味性和可操作性。还可以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比如,班级管理经验分享,可邀请小学一线的优秀班主任或教师分享自身在班级管理过程中的丰富经验。也可举办参与过实习的高年级优秀学生代表进行如何在实习中迅速提升自身班级管理技能的分享会,学生之间年龄相仿,共同点多,这样的经验分享更能增强学生参与的热情。也可以用提问、情景模拟、话剧等形式举办班级管理技能竞赛,邀请专业课教师及实习学校教师代表担任评委,切实保证活动效果。利用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师范生的班级管理能力也是可供参考的形式之一。

猜你喜欢
师范生班级班主任
如何做好一个班主任
班级“四小怪”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如何构建和谐班级
夸夸我的班主任
班主任
不称心的新班级
师范生MPCK发展的策略
浅析师范生PCK知识的构建
高中班主任的自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