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荣誉学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024-05-17 16:37尹芳芳
科教导刊 2024年11期
关键词:荣誉生源办学

张 琪,尹芳芳

(无锡太湖学院商学院 江苏 无锡 214000)

荣誉学院是高校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专门设立的教育组织部门,是高校教学组织与管理模式创新发展的主流趋势。美国是最早开展荣誉教育的国家,而中国在近60 年后,于20 世纪80 年代才开始探索荣誉学院的发展与建设[1]。1978 年,中国科技大学创办的少年班成为中国最早的荣誉学院代表。随后,高校教育管理者和师生实施荣誉教育的意识与意愿逐渐增强。2009 年,“拔尖计划”正式启动,标志着中国荣誉教育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也象征着荣誉教育范围进一步扩大。2016 年,教育部正式提出“双一流”计划,标志着中国荣誉教育发展成熟阶段的到来,为高校荣誉学院提供了全新的发展契机,推动了中国拔尖创新人才育人体系的升级与优化。当今社会,培养荣誉学院拔尖创新人才对于提高育人成效、提升高等教育整体育人质量尤为重要。

1 高校荣誉学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荣誉教育是高校适应社会先进科技发展、提高社会服务职能的重要改革手段,荣誉学院是为创新型国家建设输送精英人才的主阵地。自2009 年“拔尖计划”提出以来,各高校积极展开荣誉教育创新改革,并取得了一定成就,比如组建一流师资梯队、配置高水平智能化教学设施、构建规模充足的实训基地等。但在实践过程中,仍存在一些影响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1 生源选拔标准单一狭窄,过于侧重专业成绩考核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的设计与制订依托于高校特色学科或者重点发展学科,且不同时代对拔尖创新人才的具体要求不同,生源选拔标准随着高校办学类型和重心、时代发展的不同阶段而发生变化。但目前部分高校的荣誉学院拔尖人才培养模式选拔标准单一狭窄,过于侧重专业成绩考核,与核心素养理念相违背。首先,成绩依旧是部分荣誉学院拔尖创新人才选拔的重要依据。大一年级荣誉学院选拔生源的方式是“申请+考核”,即学生填报高考志愿或者提前批次申请,荣誉学院通过筛选学生申请,确定考核名单,组织提前批考试,或者以高考成绩为最终决定依据。成绩导向的选拔方式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核,无法保证所选拔学生的生源质量。其次,许多高校已然意识到高考成绩导向选拔的弊端,优化了选拔制度,在荣誉学院实行竞争机制,在大一下半学期或者大二上半学期增设测试,在选拔标准中增设了学生创新兴趣、能力、竞赛情况等指标,但该类指标在综合考评中只占很小的比例,主要还是以学业水平测试成绩和选拔考试成绩为主,并未彻底打破“应试教育”制度。

1.2 生源质量扁平现象严重,与普通专业学院生源同质化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高校提升办学质量、践行创新型人才培养战略的有效途径,是针对基础能力强、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愿的优秀学生展开的精英式教育。因而,其生源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高校荣誉学院拔尖创新人才的育人成效。然而,目前部分高校荣誉学院生源质量扁平化现象比较严重,与普通专业学院生源整体质量趋于同质化。一方面,部分高校的荣誉学院直接以高考分数或者自主招考分数来保障生源质量,比如浙江工业大学的健行学院、北京大学的元培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的英才学院等,不同高校内部普通专业招生投档成绩与荣誉学院投档成绩差距不大。另一方面,多数高校荣誉学院是在大一下半学期或者大二上半学期展开拔尖创新人才选拔,所录取学生的综合实力虽然略高于其余学生,但差距并不明显。比如,山西大学三立学院在学生入学之后即进行宣讲,有意愿的学生可以申请考核,参加选拔考试,专业根据学生的高考综合成绩和物理特长表现确定考核名额,从约150名学生中筛选25 人左右进入三立学院,参与物理学科拔尖计划。整体而言,高校荣誉学院与普通专业学院生源质量的差距逐渐减小,无法体现出拔尖创新人才的培育优势。

1.3 人才培养模式传统局限,高校荣誉学院缺乏发展特色

纵观现阶段各高校荣誉学院的办学方式,其人才培养模式仍然传统局限,呈趋同性发展。具体而言,其一,国内部分高校荣誉学院的办学模式趋同性严重,导致育人结果违背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比如,部分高校荣誉学院生源选拔以高考成绩为主、课程设置以实践课程开发为主、教学方式仍以课堂讲授为主、教师团队以校内教师为主等。通过这种相同的标准、相同的环节来设计与安排教学,导致育人成效没有差异性,个性化培养与特色化培养缺乏,违背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初衷。其二,院校特色化办学与个性化发展意识缺乏。特色化战略是实现大学定位,巩固学校竞争优势,打造学校核心竞争力,促进学校长期稳定发展的重要手段。但是当前一些办学层次较低的高校盲目借鉴国内外一流院校的办学经验,忽视本土化发展,影响荣誉教育质量。

1.4 国际合作培养建设滞后,拔尖人才国际视野培养不足

培养国际化人才是荣誉学院办学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建设创新型国家、提高国家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渠道。对此,国内高校荣誉学院应不断拓宽学院国内外沟通交流渠道,搭建荣誉学院国外交换生稳定平台,为学生与国际文化直接交流提供机遇。然而,现阶段,部分高校荣誉学院办学过程中,国际合作培养建设机制滞后,拔尖创新人才国际视野培养不足。具体而言,一是已有国际交流项目的质量有待提升。如今,国际合作已经成为高等教育转型发展的主流趋势,各种层次的高校及高校内部不同的学科专业发展目标中都涉及培养国际化人才这一项。而荣誉学院作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主要场域,其交换生项目的发展质量从高等教育领域来看竞争力并不强,比如一流院校的普通专业发展水平高于普通院校荣誉学院的国际化发展项目[2]。二是荣誉学院的国际交流项目与其他院系具有相似性与趋同性。目前,多数荣誉学院的国际合作项目形式主要包括夏令营、交换生、国际专业讲堂等,育人项目的时长与场地相对不稳定。以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卓越学院为例,其国际合作的主要形式是借助寒暑假去国外高校进行访学和调研,而华东师范大学各个专业的学生都可以申请“2+2”联合培养项目,可见荣誉学院的办学形式与其他专业学院较为相似,导致部分学生参与荣誉学院的意愿与积极性不高,国际交流流于形式。

2 高校荣誉学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的现实路径

基于对高校荣誉学院现实价值的理性阐述及其办学面临现实困境的客观分析,本文提出高校应构建多元化、多层次人才选拔标准,建立差异化、互异化生源衡量体系,引进数字化、信息化实践教学资源,健全交互式、访学式留学教育制度,促进高校荣誉学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

2.1 构建多元化、多层次人才选拔标准,重视综合考查

人才选拔是高校荣誉学院提高入院门槛、保证生源基本质量的重要途径。对此,高校应构建多元化、多层次人才选拔标准,结合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与高校荣誉学院办学定位,综合考查生源情况,设置科学合理的人才选拔体系。其一,以高考成绩、自主招生考试成绩为主,辅以综合素质面试考核,展开生源选拔。笔试是反映学生学习能力和知识文化掌握水平的直接方式,荣誉学院生源选拔应坚持应用高考、自主招生考试、保送等方式划定优质生源的范围,以“笔试+面试”、申请考核制等多元化方式对学生的心理素质、科研志向、抗压能力、个性化发展潜力和意愿等进行系统考查[3],把好荣誉学院入口端,适当延长考核链,以期选拔最优秀的学生。其二,构建动态选拔机制。荣誉学院的学生规模与数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动态监测学生发展的过程中,对于无法满足荣誉学院育人标准或者无法适应荣誉学院办学节奏和教学压力的学生可采取劝退方式处理,同时允许学生通过荣誉学院安排的考试进入荣誉学院,享受更加优质的教学资源。

2.2 建立差异化、互异化生源衡量体系,聚焦高素质学生培养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输出端主要集中于高精尖科技研究领域,此类人才具备引领某一科技领域发展的责任与能力。对此,高校荣誉学院招生应建立差异化、互异化生源衡量体系,区别于普通招考,聚焦于高素质、高水平学生。首先,从招生宣传方面来看,应结合院校特色学科或者优势学科,提高学院知名度。高校荣誉学院应借助信息化宣传渠道和方式,在学校官网具体说明荣誉学院办学优势、办学特色及办学模式,吸引优质生源。其次,从招生计划的安排来看,一是要积极响应国家政策要求,调整招生规模;二是要考量社会市场发展的未来趋势,调整荣誉学院专业设置;三是要结合院校自身办学实力,设置科学合理的生源标准。最后,从学生选拔考核的角度来看,应坚持严格入口,选拔真正拔尖的学生。荣誉学院生源选择应坚持自主招生方式,以高考成绩为辅助衡量工具,区别于普通专业招生生源选拔。

2.3 引进数字化、信息化实践教学资源,创新育人模式

实践教学体系是高校荣誉学院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保障和根本基础。对此,高校应不断完善并优化教学管理资源,比如管理制度设计、实践基地建设、优质教师资源引进等,创新荣誉学院办学模式和体系,为学生的个性化、实践化发展提供基本保障。其一,完善并优化实践教学管理制度,为育人体系提供规范管理的依据。具体而言,高校应优化优秀生源管理制度,明确学生引进、动态流动及管理等规范条例,构建荣誉学院内部教师与学生管理规章制度,提高荣誉学院内部教学管理效率。需要注意的是,规章条例的设置不仅应充分考虑荣誉学院育人的根本目标,而且应考量优质人才培养的独特价值,确保荣誉学院教学与行政相关管理事务由荣誉学院全权负责,赋予荣誉学院较大的办学自主权[4]。其二,强化校企合作,加大经费投入,优化荣誉学院实践教学基础设施。荣誉学院应立足自身办学优势,与区域龙头企业、科研组织机构等建立合作关系,充分运用外部实训基地的教学科研资源;同时增加资金投入,引进数字化实验室和智能化实验设备。其三,组建专门的实践教师团队。导师制是高校荣誉学院办学的独特机制,对此,荣誉学院应积极引进国内外优秀教师,组建一支跨学科、跨专业的教师队伍。

2.4 健全交互式、访学式留学教育制度,培养国际视野

国际化视野是拔尖创新人才的必备素养,是影响中国高等教育走出国门、走向全球并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对此,高校荣誉学院应健全交互式、访学式留学教育制度,为拔尖创新人才国际视野的培养提供渠道。首先,借助专业群建设的力量,积极获取国际交流的机会。普通地方高校可以借助专业群建设主动与国内一流高校进行沟通交流,以联合培养的形式为学生争取更多国际交流的机会。比如,山西师范大学可以与华中科技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院校研究项目成熟的一流院校建立稳定联合育人项目,争取一流院校更多的国际化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接受更高水平的国际视野熏陶与培养。其次,提高本校国际交流项目的基本质量。高校荣誉学院应客观审视院校原有的国际交换生项目,剔除价值或意义不高的交流项目,带领学生参加高水平的国际会议,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国际交流项目。最后,丰富现有的国际化交流形式。除了交换生制度之外,还可以增加“2+2”双学位制、本硕博连读机制等,比如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学院、研究生学院学生的培养方式“2+2”国内两年加国外两年育人模式[5]。

猜你喜欢
荣誉生源办学
长洲怡生源记货单考论
农村生源不是“摇钱树”
获得的荣誉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荣誉得主们都说了些什么?
高校生源危机:“狼真来了”
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获奖荣誉统计
关于独立学院建设研究生生源基地的探索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