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国家认同感培育探究

2024-05-17 16:37郑建芸
科教导刊 2024年11期
关键词:认同感培育院校

郑建芸

(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 广州 510440)

1 国家认同感的界定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社会思潮风起云涌,文化价值观冲突加剧影响和重塑着人们的国家认同感,这成为国家认同感建设中的现实境况。对此,国家认同感成为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研究话题,他们从政治学、哲学、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民族学等不同的角度对国家认同感这个概念进行分析。国外学者主要从国家、民族、个人等层面来解读国家认同感的内涵。例如塞缪尔 亨廷顿在《失衡的承诺》中指出,国家认同感是一种全体公民的意识,而不是个人的意识;本尼迪克特 安德森在《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一书中指出,国家认同感就是民族认同;埃里克·霍布斯鲍姆在《民族与民族主义》中指出,国家认同感是一种感情依托,人们依靠这种情感依托才能够正常生活。近十年来,国内关于国家认同感的探讨非常热烈,各位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来研究国家认同感的内涵。例如,佐斌教授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提出国家认同感是人们对自己国家成员身份的知悉和接受;郑富兴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提出国家认同感是指个人承认和接受所在国家的政治主张特性和民族文化特性,进而产生的归属感;布玛丽亚木·买买提提出国家认同感是国家情怀,是一种深刻的情感联结,它源于个人对国家的尊重、理解以及尊崇。

综观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我们认为,国家认同感是指拥有某一个国家公民身份的人基于对自己的国家成员身份的认可,由此认可和接纳所属国家的政治制度、历史文化、风俗传统、道德价值观念等而产生一种的国家归属感。这种认同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国民意识和政治资源,是维系国家存在和发展的关键纽带以及增加国家向心力的重要源泉,具体表现为以国家为中心,支持、认同国家,在和平年代能够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在危难时刻愿意为国家奉献自我,甚至牺牲自我。

2 高职院校大学生国家认同感培育的时代意义

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社会中最积极、最具有创造力、最具有生气的社会力量,是国家的栋梁和希望,在中国社会发展中起到其他社会阶层无法取代的重要作用。青年大学生是否对国家有着强烈的认同感,是否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事关未来中国的前途与命运。当前国际风云多变的环境和国内不断推进的改革,对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感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和影响。因此,加强大学生国家认同感的培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意义,是时代精神所在、时代价值所需、时代使命所在、时代要求所系。

2.1 时代精神: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价值凝聚力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既要有经济、政治、科技、军事等强大的硬实力,也需要思想、文化、价值观等软实力的引领。其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国家软实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在大学生国家认同感的培育上,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导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引导大学生对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形成正确的认识,增强他们的国家认同感,使他们能够凝聚社会共识,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伟大事业建设中。

2.2 时代价值: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进文化归属感

随着全球化的到来,西方国家的文化思潮也逐渐涌入中国进入大学校园。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未完全确定,面对西方文化思潮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冲突,容易受到不良文化的影响和误导,导致价值选择上的偏差。中国有着五千年的历史,在这五千年历史中所形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文明沉淀和智慧源泉,不仅体现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也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提供了丰厚滋养。这对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进文化归属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3 时代使命:凝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增强历史使命感

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时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人民对国家有高度的认同感。郑永年于2004 年在《环球时报》发文指出:“任何一个近代民族国家都包括两个重要的方面,一方面是民族国家制度,另一方面是境内居民的国家认同……如果没有国家认同感,已经建立的民族国家就没有稳固的心理基础。”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之间的历史、文化、传统、宗教等存在着差异,加上中国地大物博,地区之间的发展差异比较大,由此而导致的政治心理、经济心理和社会心理也有比较大的差异。如果不能有效整合这些差异,形成共同的认同感,民族的凝聚力就无法增强,就会影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要有效整合这些差异,提升国家认同感就需要有共同的理想。当前,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学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青年力量,是国家的希望和民族的未来。他们对国家认同与否,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否能够实现。加强对大学生国家认同感的培育能够稳固青年爱国力量的思想基础,凝聚青年的力量,使得他们更清晰地了解自身肩负的历史使命。

2.4 时代要求:勇做新时代的追梦人,激发时代责任感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到:“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大学生是国家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生力军。其国家认同感的高低不仅关系着自身素质的高低,而且还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未来。大学生只有从心里真正认同国家,才能在实际行动中积极拥护党和国家的政治权威,主动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把爱国主义转化为报效祖国的实际行动。在大学阶段,大学生思想活跃,求知欲旺盛,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加强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感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牢固的马克思主义观、正确的国家观,能从整体上增强他们的国家认同感,从而激发他们勇做新时代的追梦人和勇于承担时代责任。

3 高职院校学生国家认同感培育面临的挑战

当前,社会中出现了利己主义、普世价值、新自由主义、民族主义和消费主义等多元社会思潮,影响了主流价值观的传播及主旋律的弘扬,削弱部分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感。

3.1 经济全球化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感

T·莱维在1985 年提出了“经济全球化”这个概念。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日益成为紧密联系的一个整体,促使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合理配置以及资本和产品的全球性流动。经济全球化对每个国家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经济、市场和技术都越来越具有全球特征,进一步削弱了民族性和地方性的影响力,一定程度上导致国家认同危机的出现。在这样的情况下,经济全球化对大学生国家认同感也产生一定的影响。部分大学生把市场经济的规则、等价交换的原则放大化,运用到学习和生活中,更多考虑个人的得失,比较少考虑到国家、社会和民族的责任和使命,导致出现急功近利的倾向,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缺失会削弱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出现不愿意承担国家和时代赋予青年的历史责任和时代使命的情况。

3.2 文化多元化淡化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感

在全球化之下,世界各地借助互联网媒介加快了多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各种思想文化传入我国。这些思想文化中不乏先进的思想,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文化交流伴随着文化渗透与颠覆。当前,在我国出现了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泛娱乐主义等各种社会思潮。在面对这些多元文化冲突的时候,有些大学生由于理想信念不坚定和思想认知不足等原因,缺乏全面的了解和理性的判断,渐渐迷失在各种复杂多样的文化思潮中。他们的价值观受到巨大的冲击,从而造成了他们的民族精神淡薄和国家认同感减弱。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更加自信自强、富于思辨精神,同时也面临各种社会思潮的现实影响,不可避免会在理想和现实、主义和问题、利己和利他、小我和大我、民族和世界等方面遇到思想困惑,更加需要深入细致的教育和引导,用敏锐的眼光观察社会,用清醒的头脑思考人生,用智慧的力量创造未来。”

3.3 信息网络化影响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感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5G 通信技术的升级以及手机、电脑等终端的普及,信息的传播出现了网络化的趋势。民族国家需要一定的社会、地域、文化、政治、人口为基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带来的信息的无国界传播,突破了时空的界限,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的身份认同产生了影响。在网络空间中,信息传播虽然打破了国家、地域的限制,但是信息的内容和价值取向依然反映了特定国家的地域特征、民族特征、文化传统、社会制度。大学生可以在网络世界中交换和分享各种各样的信息,享受数字信息带来的方便和快捷,但是在网络中不同价值观、文化、社会制度和传统之间的碰撞和冲突也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特别是网络暴力和网络谣言,更是给大学生的思想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由于他们还不具备清晰的分辨力,加上他们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容易被网络时代的信息所误导。这样,学生原来所认可的价值观念、文化、制度等会受到怀疑甚至批判,这将会削弱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感。

4 高职院校学生国家认同感培育策略

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感不是与生俱来的,其形成离不开后天的培育。高职院校需要提升国家认同感培育理念、丰富发展国家认同感培育的内容,拓展国家认同感培育的方式,形成教育合力,多管齐下提升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感。

4.1 理念提升: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国家认同感的重要前提

高职院校学生国家认同感的培育必须提升教育理念。第一,树立国家认同感培养常抓不懈的教育理念。当前,经济全球化、价值多元化、信息网络化成为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大学生国家认同感的培育正面临复杂多变的局面。大学生国家认同感教育承担着培养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心的职责,这关系到“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也是高职院校一项基础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我们必须树立常抓不懈的理念,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培养工作,一刻都不能放松。第二,强化时代新人理论引领。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新要求。这一重要思想观点,深刻回答了党在新时代“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根本问题,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这对于我们进行青年成长成才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用时代新人理论来引导高职院校学生国家认同感的培育具有很强的时代性、针对性和现实意义。第三,强化高职院校学生国家认同感培育的合力培育体系。学生国家认同感的培育不能单独地依靠学校某个部门或者某个老师来完成,而必须要协调教育中的各个相关因素形成合力体系,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与力量参与大学生国家认同感的培养,为学生国家认同感的培育提供广阔的空间,才能取得真正的培养效果,真正提升学生的国家认同感。

4.2 内容创新: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国家认同感的根本保证

内容作为教育的载体,具有重要的作用,是提升教育效果的根本保证。在高职院校学生国家认同感的培育中,只有创新教育内容,才能有效地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国家认同感。一方面,完善高职院校学生国家认同感培育的内容体系。国家认同感在很多大学生看来,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他们并不清楚国家认同感具体有哪些方面的内容。因此,高职院校要明确大学生国家认同感的培育应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针对大学生国家认同感培育制订出完整的内容体系,形成一个长效系统的内容引导机制,给学生明确的教育指引,让学生不断从中汲取科学智慧和理论力量,深刻理解和把握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以理论涵养家国情怀,从而提升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另一方面,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必然要承担起对大学生进行国家认同感培育的责任,要发挥培育学生国家认同感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另外,高职院校要推进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将大学生国家认同感培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在大学生国家认同感培育教育上的同向同行。

4.3 方式多样: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国家认同感的动力基础

高职大学生国家认同感的培育方式要注重将思想问题与现实问题相统一,不断丰富国家认同感的培养方式,通过拓展国家认同感培育的教育阵地、丰富国家认同感的教育方式和精选国家认同感培育的教育时空多管齐下来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国家认同感。

第一,拓展高职院校学生国家认同感培育的教育阵地。高职院校学生国家认同感的培育不仅需要课堂上的理论讲授,也需要在社会实践中锻炼成长,才能完成社会化过程,从而提升其国家认同感。所以,学校应拓展国家认同感的教育阵地,与企业、博物馆、爱国基地等共建实践基地,把学生国家认同感培育从理论课堂拓展到社会实践的一线阵地,让学生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中潜移默化地提升国家认同感。

第二,丰富高职院校学生国家认同感的教育方式。大学生国家认同感的培育不能仅限于理论的传授,而是要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来育人。例如利用社团、第二课堂、公益组织等开展比赛活动、参观访问、三下乡、志愿服务等润物细无声的形式来提升学生的国家认同感。

第三,精选高职院校学生国家认同感培育的教育时空。在对学生进行国家认同感培育时要紧跟时代的发展,充分利用网络教育平台进行国家认同感教育,打造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国家认同感培育教育时空。例如,在新媒体上培育正能量的学生典范,适时推送传播爱国主义的经典作品,为学生提供健康、丰富的网络精神食粮,为大学生营造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网络教育环境。

猜你喜欢
认同感培育院校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浅析大学实习英语教师的身份认同感
职业认同感对新入职护士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基于实证的高职教师组织认同感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