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莉
(合肥一六八陶冲湖中学 安徽合肥 230000)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道德与法治承载着重要的育人使命。核心素养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道德与法治课程要实现的育人目标。如何讲好思政课,落实核心素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如何讲好道理?“讲活”是前提。情境,恰是知识和素养建立联系的桥梁,是把道理“讲活”的起点,因此明确创设什么样的情境、怎样创设情境,对于素养落地尤为重要。
在课程目标的实现过程中,课堂教学是极为重要的一环。近年来,思政课抽象的理论、填鸭式的讲授,让育人课程变成了说教课程,让激情四射变成了枯燥无味,让寓意深刻的哲理变成了学生眼中的假大空,无法真正走进学生的心里,从而出现学生价值判断与实际行动不一致的问题。如何让枯燥抽象的知识变得有趣生动?如何让知识转化为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让理论化为学生内在的价值观?情境教学是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突破口。近几年,情境教学被广泛地应用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情境成为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认识世界、师生和生生互动的重要载体。李晓东教授认为:以话题为基础的教学情境是课程目标呈现的起点。话题,就是教师在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时所使用的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呈现的素材。找准话题,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走进情境,解决不确定情境中的复杂问题,在情境中学会思考、判断、合作和学以致用,能够在讲好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真理的同时,发挥其育人价值,落实学科核心素养。
创设真实情境,就是要遵循学生的认知和心理发展规律,以学生真实生活为基础,真正了解学生的真实需求,突出问题导向,敢正视关注度高、涉及面广的真实问题,在情境和认知的冲突中,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设置真问题、开展真探究,激发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引导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在思维碰撞中启发深思、重识生命、感受生活,实现培育核心素养的目标,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如教学七年级上册“和朋友在一起”,基于学生此年龄阶段的认知和心理特征,课前开展交往调查“你的心事和谁说?”,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出发,激发兴趣的同时,让他们快速置身情境,为后续开展以学生为主体、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作铺垫;在教学七上“走近老师”时,为让学生了解教师职业特点,体会老师的辛苦,创设“教师知识知多少”快问快答情境,让学生在紧张气氛中,直面自己对教师职业了解甚少的现状,从而转变已有的认知和观念,真正走近并了解教师职业,理解教师职业的伟大和光荣;在学习“少年有梦”时,基于学生已通过《开学第一课》了解关于梦想的内容的经验,让学生观看苏翊鸣敢于筑梦、努力圆梦的视频,思考他的“翊鸣惊人”给自己哪些人生启迪、畅想17岁的自己会做什么,在相似年纪的熟悉情境中,感受少年有梦的美好和努力的力量。
因此,落实核心素养,要从学生生活中挖掘素材,从学生熟知的人和事入手,从学生关注度高或感兴趣的社会话题和问题中寻找突破口,用朴素易懂的语言讲道理,把道理讲到学生心坎里,让知识与生活、社会、国家建立联系,真正做到用脑思、用心悟,让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情感得到统一发展,使其最终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落实核心素养,需要转变教学和学习方式,把以书本为媒介间接感知人类经验、知识的学习方式与直接体验的方式结合,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和感知世界。在情境中呈现知识,让学生运用知识解决情境中的问题。随着问题的不断解决,学生深度学习的能力不断提升,形成对知识追求的不竭动力。
无情境不教学,情境素材是情境教学的依附点,教师科学合理地选择和创设情境,是核心素养落地的关键。“八个统一”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建设提出的改革创新方法论,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有效开展情境教学提供了方向的指引。新版《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也指出:“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设置议题,创设多样化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的实践探究和体验活动,……把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方向引领和学生发展有机统一起来。”
2022年版课程标准更加凸显思政课的政治性和思想性。育人的根本在于育德,培育时代新人是课程教学的根本任务。思政教师需要充分挖掘素材本身所蕴含的哲理和寓意,善于发现素材中所包含的正能量,从而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在教学七上“走近老师”时,教师借助书本拓展空间“信息技术时代,学习方式已发生巨大转变,我们还需要老师吗?”,让学生在思辨性的情境探究中,体会教师职业的不可替代,理解教书育人的职业内涵,激发学生尊重教师职业、感恩老师的积极情感,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在学习“爱在家人间”时,通过一首朗朗上口的《游子吟》,让学生在诗词赏析中感受父母对子女浓浓的爱。联系赵一曼写给儿子的绝笔信、国家的三孩政策,让学生在优秀的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新时代的先进文化中品味亲情之爱,感受中华文化中隐藏的浓浓家国情,让学生在突破时空限制的真实和虚拟情境中,感受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内化理论知识,达成价值认同,强化责任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道德与法律规范都不是自发生成的,必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当好编剧提供剧本,当好导演进行指导。学生是素养培养的主体,因此要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角位置,让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中获得感受、经历体验、唤醒意识、积累认知、形成经验,将学习所得内化为自己的素养。育人是教学的根本目的,只有教师和学生双向奔赴,才能真正做到教学相长。在教学“家的意味”时引导学生拍摄一个“家”的短片,构思属于自己的视角,并阐述这样拍摄的理由。学生在编剧和导演双重身份中来回切换,镜头由远及近,家的意味由浅入深。在教学“感受生命的意义”时,引导学生探究怎样的一生是值得的。教师借助教材中刘胡兰和雷锋的人生事迹,在激发学生价值认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是不是只有牺牲自我、一生为他人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学生结合自身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和思考,延展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为了达成素养培育的教学目标,教师需要基于学生的真实生活情境,精心设计活动,精准设置问题,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其学习兴趣,引发其认知冲突,在学生的主动参与下,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将隐性知识外化为显性体验,从而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要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以鲜活实践为素材打开课堂视野,引导学生在知行合一中立鸿鹄志、做奋斗者。”坚持在做中学,是学科层面落实和培养核心素养的创举,以“身体力行”为表现形式,以“体验感悟”为内在特征,能够最大限度实现学科育人目标。在学习七上“守护生命”时,以疫情常态化防控政策为情境,让学生以自身抗疫的经验为基础,分享如何成为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理解生命健康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观看《这就是中国》第200期节目《中华文明就像一颗恒星》,从不同视角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坚定文化自信。在学习“生命可以永恒吗”时,课前让学生绘制自己的家谱,寻找自己的根,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询问长者、翻阅族谱、小组合作等实践活动形式,对生命有时尽、生命有接续有了直观的体验和深刻的认识。在学习“增强生命的韧性”时,让学生以江梦南的成长经历为背景,以自己成长过程中战胜挫折的经验为素材,写一份战胜挫折的行动宣言,作为自己成长的座右铭,使学生在正确认识挫折中找到直面挫折的方法,增强抗挫折能力。在“活出生命的精彩”这一框题中,接续“感受生命的意义”这一目,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和国家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生涯规划这一活动,初次尝试合理规划自己的人生并将这份规划书放进班级的“时间胶囊”中,待到初中毕业时同学们共同开启。在有意思且有意义的活动中,学生深入思考怎样才能活出生命的精彩,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提升对国家的责任感,增强担当精神和参与能力。
“从实践中来”是掌握知识的必由之路,因此教师要从学生喜欢、学生需要、学生能够理解的角度设置学科实践情境和任务,让学生在丰富多样的实践体验中,强化实践意识,将外在知识变成内在素养,促进知行合一。
思政课的教学目标、教材使用、教学管理等方面有统一要求,但具体落实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结合实际把统一性要求落实好,探索不同的路径和方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积极探索议题式、体验式、项目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参与体验,促进感悟与建构。”
(1)情境是议题式教学的载体。通过设置思辨性的议题情境,引导学生对不确定性问题进行发散性思考,对两难问题进行深度思考,在思维冲突中形成价值观念,获得由“境”生“情”的体验。在教学“单音与和声”这一框时,设置情境冲突“佩戴口罩个人不舒服,不佩戴口罩会损害集体利益”,让学生思考: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我们该怎么办?在思维碰撞中,学生理解并认同集体主义,增强规则和责任意识,自觉维护集体利益。
(2)案例式教学通过一案到底,在故事情节的慢慢展开中,用故事化的语言引导学生认同学科知识,使枯燥的内容趣味化,使学生在紧张变化的故事情节中,潜移默化地做出价值判断和选择。在学习八上“善用法律”框题时,围绕“高空抛物”这一社会问题,以小敏爸爸的漫漫维权路为主线,设置“爸爸的医疗费该找谁索赔?在调查无果的情况下,又能寻求谁的帮助?结合小敏家的拮据情况,哪一个法律服务机构更适合?”等问题,让学生在感受法律的温暖和力量的同时,增强法治观念。
(3)体验式教学让学生在体验体悟中,强化认知,寻找合适的方法,将知识与生活有机结合,从而使学生养成一种好的思维习惯。在学习七下“单音与和声”时,以合肥本土疫情防控中学生所在校园落实疫情防控为情境,进行课前小调查:校园生活中,你愿意遵守的规则有哪些、不愿意遵守的规则有哪些?在了解学情基础上,确定本节课的情境线索,设置以下三个层层递进的问题:①佩戴口罩的规则你会遵守吗?②炎炎夏日,全程佩戴口罩的规则你还会遵守吗?③如何化解防疫规则与个人意愿之间的矛盾?请你支着。学生置身其中,寻求对策,既要遵守规则,又要维护个人的合理诉求,认识到规则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有批判精神,学会通过恰当方式表达自己的意见。以学生的生活为半径设置情境,有利于学生快速置身情境,增强责任意识,参与公共生活。
情境的创设和利用是落实新课程标准,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基于学生的真实生活,根据初中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精心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明确真实的学习任务,提出真探究的问题,通过开展学科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尝试运用多种学习方式解决真实情境下的问题,在体验和反思中提升能力,培养正确的价值观,落实核心素养,成长为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