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和平
(合肥经开实验高刘小学 安徽合肥 230000)
“双减”政策落实以来,众多小学美术教师开始对美术教学质量提升的问题进行了探究,认为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框架下,需要更加关注小学美术课后服务体系的完善,以确保形成更加理想的小学美术核心素养培育格局。在这样的背景下,切实对小学美术非遗社团课后服务课程优化的问题进行探讨,是很有必要的。
为了切实推进“双减”政策落地见效,丰富课后服务内容,满足学生多元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让学生在放学后的一段时间内更好地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进一步传承和弘扬非遗文化,学校美术教师充分发挥自身专业特长,自主研发小学美术非遗社团课后服务校本课程。
基于实践角度而言,小学美术非遗社团课后服务课程优化具有如下几点意义:①培养学生对非遗文化的热爱,增强文化自信。通过学习和体验非遗文化,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和热爱自己民族的文化。②提高学生的美术技能和审美能力。小学美术非遗社团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美术技能,提升审美水平,帮助其更好地欣赏和理解美术作品。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美术非遗社团活动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大胆创新,亲自动手操作,动手能力得以提升。④丰富课后服务内容,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兴趣需求。
总之,在小学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中融入非遗元素,可以以美育人,坚定文化自信,提升人文素养,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对于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也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小学美术非遗社团的创设初衷是:可以成为小学生美术核心素养培育的重要驱动板块,使得小学美术教育教学进入提质增效的状态。尤其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美术教师更应该不断地去进行学情信息的收集、学情信息的研判,在此基础上推动美术非遗社团的创设。在此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其一,首先要遵循小学美术核心素养培育的诉求,研判“双减”政策对于美术教学提出的提质增效的要求,继而生成精细化的小学美术课后服务体系构建目标,这样小学美术非遗社团架构便应运而生;其二,遵循学生的兴趣爱好,对于小学生美术学习的情况进行研判,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继而将他们喜欢的剪纸课程、泥塑课程、扎染课程、马勺课程融入进去,在此基础上慢慢地实现社团课后服务内容的优化,由此营造学生全面发展的环境;其三,鉴于本地区处于农村区域,无论是教学条件还是美术教学师资,都处于相对匮乏的状态,小学生接触非遗文化多数是依靠电视或者互联网媒介来实现的,在进行非遗社团美术活动的时候,可以考虑他们对非遗美术认知情况,考虑可实现的非遗美术活动形式,由此保证实际的美术非遗社团可以更好地在小学美术课后服务体系建设中发挥效能。比如,学生在课余时间喜欢动手剪一些团花剪纸,通过观看纪录片又获得一些关于剪纸的非遗文化知识,考虑到这样的信息获取渠道,教师就决定将此板块纳入实际小学美术活动中去,期望由此引导小学美术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当然,美术教师要能够不断地与学生进行交流,与其他学科教师进行沟通,设定一些美术学习的调研活动。这样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美术学情,在此基础上搭建更有针对性的美术课后服务体系架构。
相比较其他的社团,非遗社团的显著特点就在于民间艺术特色显著。很多学生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及民间艺术保持着浓厚的兴趣,而通过丰富多样的非遗社团活动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这样的课后课程内容可以快速地吸引学生参与,让学生无论是在学习的环节,还是在创作的环节,都能够以主动的姿态融入进去,课堂交互质量也比较高。由此,在实际非遗社团课后服务体系完善的过程中,要以突出民间艺术特色为切入点,切实地进行美术活动内容的优化。例如,剪纸是我国传统的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为了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和传承剪纸艺术,小学美术非遗社团决定组织开展一次以剪纸为主题的美术实践活动。首先,教师通过互联网搜集下载了关于剪纸艺术的相关视频资料并进行整合编辑,在课后服务时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向学生们介绍剪纸艺术的起源、发展、特点和代表作品,让他们对剪纸艺术有一个基本的了解。随后组织学生们欣赏提前准备好的各种剪纸艺术品,让学生们近距离感受剪纸艺术的魅力。教师从中选取一个简单的剪纸图案进行示范,让学生明白剪纸的基本操作方法。再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发放一份剪纸图案,耐心指导学生进行剪纸创作,并在学生创作过程中巡回指导,最后鼓励学生将剪纸作品展示在教室内,组织学生互相欣赏、学习和交流,或者邀请其他班级的同学前来参观,扩大学生的交流范围。另外,教师和学生还能够共同投票评选出优秀作品,并对获奖者进行表彰和奖励。通过此次活动,学生们了解到剪纸艺术源远流长,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通过口传心授、师徒传承等方式传承下来的,表现出较强的传承性和延续性,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学生自然愿意亲自动手创作,更好地传承和弘扬剪纸艺术。
很明显,在实际美术课后服务体系构建的过程中,课程内容的优化是核心板块之一,小学美术教师要能够在此板块进行更多的投入,将学生感兴趣的美术非遗内容引入其中,将学生生活经历中涉及的非遗美术素材引入其中,将与小学生美术教学内容有关联的美术非遗资源引入其中,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吻合的美术非遗资源引入其中,这样才能够形成更加完善的小学美术课后服务内容体系。在实现内容优化的过程中,还应该形成协作机制,确保本校的小学美术教师可以形成团队,共同探讨,协同研究,共享成果。还可以积极以在线的方式,同其他地区的中小学美术教师、高校美术专家学者们相互交流。针对小学美术非遗社团课后服务体系完善的问题进行探讨,这样才能够使得小学美术课后服务内容体系进入更加健全的状态。还有一点,可以对本地区周边的特色文化资源进行调研,思考这些文化资源与美术非遗社团课程内容之间的关联性,在深度剖析之后,可以使得实际美术非遗社团课后服务内容朝着更加多元化的方向进展。必要的情况下,可以与本地区特色文化开发的单位进行交互,确保可以更好地实现合作,由此确保美术课后服务体系的内容有着更大的容量。这对于小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很有价值的。
在小学美术非遗社团创建之后,美术课后服务体系不断完善,还需要针对资源配置进行优化,继而确保小学美术课后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不断提升。详细来讲述,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此时需要注意的节点有:
其一,在“双减”背景下,组织本校的小学美术教师形成非遗社团组织管理小组,针对小学美术课后服务体系的完善问题进行探讨,思考非遗社团创建条件,研判非遗社团运营管理的方法,思考非遗社团在美术课后服务体系建设中的效能,提出各自的意见和建议,形成对应的非遗社团美术课后服务体系构建方案。依靠上述方式,将有限的小学美术教育教学资源、小学美术教学改革资源整合起来,这样可以保证课后服务体系建设朝着更加融合的方向发展。在美术师资配置方面,教育主管部门或者有条件的集团学校可以尝试建立与校外美术培训机构教师合作的机制,从而改善某些学校美术师资力量薄弱的局面。在校内外合作机制中,小学美术教师可以更好地理解“双减”政策的要求,切实地发挥自身在美术课程体系优化中的积极效能。
其二,学校应该正确理解“双减”政策下小学美术课后服务体系建设的价值,并且在此方面给予足够的物质支撑,要设定专门的美术课后服务教室,准备对应的美术教学器材,引入美术教育教学多媒体系统,确保美术教师可以在良好的美术教学环境下去开展美术课后服务,由此营造良好的小学美术核心素养培养格局。在持续性的投入下,小学美术课后服务体系中非遗社团可以更好地发挥自身的效能,更好地传承地区非遗文化,提升美术教育教学的文化自信,让学生了解非遗文化背后的深层意义。无论是非遗社团的创立,还是非遗社团的运营,或是非遗社团的管理,都能够进入比较理想的状态。
其三,营造良好的小学美术学习环境,学校定期对小学美术非遗社团活动中的美术作品进行评选,选择出色的作品,鼓励学生去讲述自己的观点,引导小学生进入美术作品鉴赏中去。在此基础上对于在此板块做得比较好的学生,进行奖赏和鼓励,这样小学美术非遗社团活动的价值才能够不断发挥出来。对于小学生而言,自己在小学美术非遗社团活动中的表现或者成果,可以迅速地被纳入实际的学习成绩考核中去,自然备受鼓舞,由此带着更加积极主动的心态融入实际的小学美术课后服务活动中去。依靠这样的激励机制,小学美术非遗社团在美术课后服务体系完善中的效能也会得到更好的发挥。
其四,结合小学美术学习的实际情况,切实地进行非遗社团美术课后服务体系的优化,这样才能够保证课堂与课后更好地衔接,继而使得美术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比如,一些学生的美术绘画技能比较薄弱,教师可以在课后服务中,合理地引入非遗美术资源,引导学生更好地去进行创作,更好地去进行操作,这样就可以使得美术绘画技能锻炼得以持续。
首先,可以采用互动式、体验式的教学方法。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同时鼓励学生进行分组合作,共同完成非遗项目的制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引导学生提问、发表观点,与学生进行充分互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其次,要注重学生的动手实践和亲身体验。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制作过程中掌握非遗技艺,提高动手能力。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非遗传承人工作室、博物馆等,让学生亲身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增强对非遗文化的认识。在活动过程中鼓励学生记录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心得体会,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反思能力。通过实践教学、体验式教学等方法,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感受非遗技艺,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同时,可以邀请非遗传承人进行现场教学,让学生近距离感受非遗的魅力。最后,应不断提高教师的非遗文化教学能力,可以定期组织教师参加非遗文化知识和教学方法的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参加非遗文化培训、研讨会、讲座等活动,让教师更深入地了解非遗文化的内涵、历史背景和技艺特点。此外,还可以安排教师参观非遗馆、博物馆等地,增进对非遗文化的感性认识,或者鼓励教师进行教学研究,探索更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建立非遗社团教师交流群,分享教学经验、教学资源等,定期组织教师间的听课、评课活动,促进教师之间的经验交流。学校还应建立、完善激励机制,对表现优秀的教师给予表彰、奖励,对小学美术非遗社团教师在职称评定、福利待遇等方面给予倾斜,以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凝聚力。
除此之外,在未来的工作中美术教师还能够通过如下途径对非遗社团课后服务课程进行优化:一是深入挖掘当地非遗文化资源,拓展课程内容,引入更多具有代表性和特色的非遗项目。二是继续优化教学方法,拓展课程合作渠道,与非遗传承人工作室、博物馆、文化馆等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实践平台。三是关注课程评价体系的完善,不断调整评价方式和标准,使之更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教学目标。四是持续加强课程宣传和推广,扩大课程影响力,让更多的学生和家庭受益于非遗社团课后服务课程。
综上所述,在“双减”背景下小学美术教育教学要树立提质增效的意识,懂得合理地依靠课后服务体系构建的方式,提高美术教育教学综合效益。在此过程中,小学美术教师应积极结合美术学情,合理地构建非遗美术社团,关注非遗美术社团课后服务内容的优化及课后服务资源的配置,这样才能够使得课后服务体系的综合效益得以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