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赤小豆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又名红豆、赤豆、小豆、猪肝赤等,古称小菽、赤菽,为豆科草本植物豇豆属赤小豆或赤豆的干燥成熟种子。赤小豆在秋季果实成熟而未开裂时可拔取全株,晒干后,去除种子和杂质后,再晒干,即可作药用。
如今,我国各地均栽培赤小豆,是世界上赤小豆产量最大的国家之一,也是赤小豆的主要出口国。同时,赤小豆是我国传统杂粮食物,富含蛋白质、膳食纤维、B族维生素等营养物质,是滋养身体的食疗佳品。
赤小豆的药用价值
赤小豆性平,味甘、酸,归心、小肠经,具有利水消肿、利湿退黄、解毒排脓的功效。甘味补脾,性善下行,所以赤小豆对脾虚湿盛、水肿胀满、肢体重困等疗效甚佳。赤小豆外用还可解毒排脓,也常用于缓解皮肤红肿热痛、痈肿、疮毒等症,可搭配清热解毒类中药同用。
古代医家常用赤小豆配伍不同中药治疗伤寒、肠痈等疾病。如今,临床上常用赤小豆内服,以通利水道,祛湿热,缓解肾炎水肿、脚气水肿、营养不良性水肿和泻痢等。
赤小豆就是红豆吗?
药用赤小豆与市场上售卖的红豆虽长相相似,但在很多方面都有所差异。
基原植物不同
赤小豆的基原植物为赤小豆,长达1米或以上;托叶呈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小托叶呈钻形,长10~13厘米;总状花序仅有花2~3朵。
红豆的基原植物为赤豆,高30~90厘米;托叶呈箭头形;小托叶呈卵形至菱状卵形,长5~10厘米,先端呈宽三角形或近圆形;5或6朵花生于总花梗顶端。
种子外形不同
赤小豆的大小整体要比红豆小一些,呈长圆柱形而稍扁、细长,长5~8毫米,直径3~5毫米;表面为紫红色,无光泽或微有光泽;一侧有线形突起的种脐,种脐偏向一端,呈白色,中间凹陷成纵沟,另一侧有条不明显的棱脊;质硬,不易破碎;气微,味微甘。
红豆呈短圆柱形,两端较平或钝圆,直径4~6毫米,更接近于椭圆形;表面呈暗棕红色,有光泽;种脐没有凹陷。
种子质地不同
赤小豆质地较为坚硬,甚至久煮不烂,即便经过长时间煮制,还是一颗一颗的形态,所以使用赤小豆前最好先用热水浸泡1小时后再煮,否则其中成分很难析出。红豆在煮完之后会“开花”,容易出沙,吃起来比较软糯,口感绵密,而且有一种独特的豆香。
主要用法不同
赤小豆与红豆的药用功效相似,但有研究表明,赤小豆含利尿作用的三萜类成分多于红豆,认为其利尿作用更强。《本草纲目》记载:“此豆以紧小而赤黯色者入药,其稍大而鲜红、淡红色者,并不治病。”故赤小豆一般药用较多或用于制作药膳,用来熬汤或煮粥;而红豆因其含有更多糖分,做出来的甜品更好吃,还可用来做红豆沙、红豆饼。
赤色食疗方
赤小豆鲤鱼汤
【用料】赤小豆500克,活鲤鱼1条,葱、姜、盐适量
【做法】将赤小豆洗净,活鲤鱼宰杀干净,加水、葱、姜、盐炖熟,佐餐食用。
【功效】可清热解毒,补虚消肿。
赤小豆粥
【用料】赤小豆30克、粳米50克、白砂糖适量
【做法】先将赤小豆用温水浸泡2~3小时,然后捞出放入砂锅内,加水500毫升左右。以武火先将赤小豆煮烂,再放入粳米,改以文火慢慢熬粥。待粥将熟时,加入白糖,稍煮片刻即可。
【功效】可健脾胃,解热毒,利小便,消水肿,通乳汁,适用于水肿、脚气及中老年人肥胖症等。
赤小豆茯苓瘦肉汤
【用料】赤小豆30克、茯苓30克、瘦肉150克、陈皮少许、姜2片、盐少许
【做法】原材料洗净,赤小豆放入炖盅内加适量水浸泡2小时,随后加入茯苓、瘦肉同煲1小时,饮汤食料。
【功效】可健脾渗湿,利水排毒。
注意事项
夏季属火,外界环境高温炎热,容易出现心火炽盛的情况,这时候适宜吃些赤小豆,但夏季吃赤小豆要先辨清体质。赤小豆有通利水道的效果,《本草纲目》记载:“赤小豆,其性下行,久服则降令太过,津液渗泄,所以令肌瘦身重也。”《食性本草》载:“久食瘦人。”故而在食用赤小豆时应当注意不能久食;阴虚而无湿热者,尿频、小便清长者及孕妇忌用。身体瘦弱的人、消化功能较差的小儿不宜过食赤小豆。服用具有补益作用的中药时,也不宜食用赤小豆,以防影响药物疗效。
责任编辑/李思涵
小贴士
《伤寒论》曾载:“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麻黄二两(去节),连轺二两(连翘根是),杏仁四十个(去皮尖), 赤小豆一升,大枣十二枚(擘),生梓白皮一升(切), 生姜二两(切),甘草二两(炙)。上八味,以潦水一斗,先煮麻黄再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半日服尽。”
红红的“相思豆”可不能入口
唐朝诗人王维曾创作过一首脍炙人口的咏情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其中的红豆是指豆科海红豆属植物海红豆的种子,又名相思豆。相思豆近圆形或椭圆形,表面鲜红色,光亮。因其质地坚硬,不蛀不腐,色艳如血而不褪色,古人常将其制成装饰品随身佩戴,祈求幸福安康。另有源于豆科相思子属的植物相思子的种子,名为相思子,呈椭圆形,平滑,具有光泽,上部约三分之二为鲜红色,下部三分之一为黑色,有剧毒,切勿食用。
中医健康养生2024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