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仲亮 崔 军 卢建新 李 达
(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足踝外二科,辽宁 沈阳 110000)
足部骨折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骨折类型,足骨主要是由跗骨、趾骨、趾骨组成,足部骨折大多是因为暴力导致的,距骨骨折在暴力的作用下也会出现牙根骨骨折,根骨又是由于薄的皮质骨壳组成的,所以,骨折的发生率相对也比较高[1]。有临床研究表明,足部骨折的发病率正在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其中中青年人群是骨折的高发人群,而足部骨折的发生率占所有骨折患者的30%左右,主要是指足骨连接的地方出现了部分断裂或者完全断裂,如果患者不能得到有效的治疗,对患者足部功能的恢复有很大的帮助[2]。由此可见,实施有效的治疗方法尤为重要,可降低术后关节功能障碍、关节疼痛与骨折畸形等并发症的发生概率,促使踝关节功能尽快恢复。在以往临床上治疗足部骨折主要选用的是空心钉,近些年随着临床医学技术的不断完善与发展,生物可吸收材料在临床上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已经成为了目前治疗足部骨折的主要方式[3]。生物可吸收材料在植入人体之后,极少会出现的不良反应与排斥反应,并且材料可以自行溶解,因此,患者在骨折部位愈合之后不需要进行二次手术,可以避免对患者造成的影响,也可以减少对患者身体的伤害[4-5]。基于此,本研究选取我院2019年1月—2020年6月收治的120例足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针对空心加压螺钉与可吸收材料的治疗效果展开研究。现报告如下。
选取我院收治的120例足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60例。研究组男42例,女18例;最大年龄70岁,最小年龄35岁,平均年龄(47.12±5.52)岁;趾骨骨折32例,跖骨骨折21例,距骨骨折7例;对照组男40例,女20例;最大年龄71岁,最小年龄36岁,平均年龄(47.22±5.86)岁;趾骨骨折30例,跖骨骨折22例,距骨骨折8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获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纳入标准:经临床CT检查确诊为足部骨折;均是因为外伤所致;对本次试验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2)排除标准:免疫系统及血液疾病;严重心脑血管疾病及重要器官障碍疾病患者;精神疾病、沟通障碍;骨肿瘤、骨结核病理性骨折患者。
2组患者均采用仰卧位的方式接受治疗,给予患者进行腰硬膜外麻醉,待麻醉起效之后应用止血绷带来绑患侧肢体,来减少出血量,随后对患者进行手术治疗。
对照组采用空心加压螺钉治疗,根据患者的骨折情况选择平面相应的切口,并切开皮肤与皮下组织,根据手术的方式来选择是否暴露骨折位置。并将血肿清除干净,并对其进行骨折复位,在C型臂X线下来观察患者的骨折复位情况,确保骨折正确复位。安装导向器,达到加压效果,帮助维持复位,并且将螺钉置入其中来控制方向。先测量需要螺钉的长度,实际选择的长度应该在测量长度的基础上减去2 cm,并将螺钉置入骨内,根据尾部螺纹的长度,用粗钻钻孔,再用细钻钻孔,保证螺钉可以全部置入,并旋转螺钉。螺钉应该拧至骨面的下方,并缝合切口。术后给予抗生素等预防感染治疗。
研究组采用可吸收材料进行治疗。如果患者是内踝骨折,应该装在内侧作一顺弧形切口,并保护好大隐静脉,完全暴露骨折端之后,对骨折部位进行复位,并用钳夹来临时固定,并在骨折部位的两端钻孔,随后将可吸收螺钉拧入其中并进行固定。针对跟骨舌形骨折患者采用闭合复位,用两枚螺钉在跟腱两边跟骨下方进行骨折固定。针对关节内骨折患者,应该采用外踝下方作手术切口,在直视下暴露跟骨,并对其进行复位,应用两枚可吸收螺钉来横向固定跟骨的后关节面,再用两枚螺钉固定跟骨关节下方,四枚螺钉形成一个框架式固定。针对跖趾骨骨折患者,在背侧作一个手术切口,多发性骨折在相邻的跖骨之间进行入路,暴露跖肌腱骨折端,并根据患者髓腔的大小选择粗细合适的钻头,对骨折两端的髓腔进行扩髓,操作医生在直视下进行复位,依据患者不同的骨折类型选择不同的方式来置入可吸收棒,针对横行骨折患者,应用经跖骨头置入方式,沿着跖趾关节的背面切开,暴露出跖趾关节,并用钻头经跖骨头逆向钻孔,选择直径与钻头一样的可吸收棒,将棒尾埋在跖骨头当中,进行一期缝合。
(1)近期治疗效果。患者治疗6个月后,对患者的关节功能进行评价,采用的是ATM评分系统,满分为100分,优:90~100分,患者经X线检查骨折部位愈合良好,足部功能基本恢复正常,未出现并发症,不影响日常行走与跑步;良:80~89分,患者经X线片检查骨折部位恢复较好,足部功能显著改善,未出现明显的并发症,可正常行走,但不能正常跑步;差:0~69分,患者经X线片检查骨折部位未愈合,足部功能尚未恢复,存在错位、伤口感染等并发症,行走时可见跛行,无法跑步。总有效率=(优+良)/总例数×100%。
(2)远期治疗效果。治疗12个月后评估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评价标准与近期治疗效果相同。
(3)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采用的是Baird-Jackson踝关节功 能评价量表,量表内的分数在0-100分之间,分数越高表示患者踝关节功能恢复越好。
(4)并发症发生率。包括关节功能障碍、关节疼痛与骨折畸形,总发生率=发生人数/总例数×100%,总发生率越低表示患者治疗效果越好。
(5)疼痛评分。采用的是视觉模拟评分法(VAS)[3]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评分进行评价,目视标有10个数字的标尺,0表示无痛,10表示剧烈疼痛,总分为10分,评分越高表明患者疼痛越明显。
(6)生活质量。采用SF-36评分进行评价,包括2个方面8个维度,均以百分制评分,得分高表示患者生活质量越好。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组近期治疗效果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近期治疗效果对比
研究组远期治疗效果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远期治疗效果对比
治疗前,2组踝关节功能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踝关节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对比(±s,分)
表3 2组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对比(±s,分)
组别例数治疗前治疗后研究组6075.15±3.4592.65±5.41对照组6075.24±3.5586.05±6.84 t 0.1415.862 P 0.8880.000
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2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治疗前,2组VA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2组疼痛评分对比(±s,分)
表5 2组疼痛评分对比(±s,分)
组别例数治疗前治疗后研究组607.76±1.172.34±1.05对照组607.65±1.184.01±1.22 t 0.5138.037 P 0.6090.000
治疗前,对照组:生理功能(66.85±3.58)分,生理职能(65.76±2.76)分,躯体疼痛(65.96±3.05)分,总体健康(66.05±3.12)分,生命活力(67.36±4.01)分,社会功能(65.43±2.43)分,情感职能(66.12±2.74)分,精神健康(66.28±1.85)分。研究组:生理功能(66.92±3.48)分,生理职能(65.57±2.81)分,躯体疼痛(65.85±2.89)分,总体健康(66.14±3.21)分,生命活力(67.27±3.87)分,社会功能(65.38±2.38)分,情感职能(66.22±2.69)分,精神健康(66.18±2.02)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对照组:生理功能(77.58±1.53)分,生理职能(73.85±1.23)分,躯体疼痛(74.63±1.58)分,总体健康(78.63±1.14)分,生命活力(74.23±1.51)分,社会功能(75.05±1.28)分,情感职能(75.36±1.48)分,精神健康(76.58±1.42)分。研究组:生理功能(87.45±1.44)分,生理职能(85.63±1.48)分,躯体疼痛(87.15±1.12)分,总体健康(88.54±2.05)分,生命活力(84.32±1.68)分,社会功能(85.69±1.85)分,情感职能(85.74±2.03)分,精神健康(86.85±1.58)分,研究组SF-36量表中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足部承担着身体的体重,是行走与站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骨折的发生概率相对比较高。足部骨折是较为常见的骨折类型,足部发生骨折之后对人体的影响也比较大,不但影响着人的正常行走,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也有非常大的影响,如果患者不能及时接受治疗,会给患者带来较大的伤害[6-7]。发生足部骨折后若有明显的骨折移位现象则需要尽快采取手术治疗进行复位,重建骨折部位的骨性结构,避免对患者日后的生理功能造成影响。近些年,临床医疗技术不断进步,在骨折的治疗中也取得了较大的成效,长期临床观察发现在治疗足部骨折时运用空心加压螺钉技术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空心加压螺钉手术治疗在临床上经常应用,具有定位准确、手术操作简单、加压固定牢固等优点,帮助患者固定骨折部位,并取得了较好的愈合效果,但是,患者还需要经过第二次手术取出螺钉,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较大的影响[8-9]。在临床实际治疗中无论采取何种方式进行固定很少有提到选取关节面骨折块固定物,在治疗距骨骨折严重的患者时复位以及固定操作中均具有较大的难度,很容易发生距骨缺血坏死以及创伤性关节炎等症状,很多患者因后期并发症二次入院治疗,所以不仅要为患者选择最有利的治疗方案,还要选取最佳的固定材料。在临床医学事业的不断进步下,可吸收材料在临床上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并大大减少了二次手术的概率,提高治疗效果,并且与人体松质骨比较一致,在固定之后,患者可以充分的吸收与分解。同时,还会将其逐渐向骨折端转化,帮助骨折进行塑型,促使骨折端快速愈合[10-11]。此外,患者应用可吸收材料治疗之后,还能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概率,减轻患者的疼痛程度。从本次研究中可以发现选用可吸收材料进行固定能够保证骨折块加压并坚强固定,关节面的骨折块与植骨块固定的也较为牢靠,可有效维持骨量,稳定骨折关节,保持关节面完整性,同时也恢复了距骨关节的解剖结构,为后期临床治疗以及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参考依据。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近期及远期治疗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踝关节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SF-36量表中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与空心加压螺钉治疗相比较,可吸收材料能够帮助患者骨折部位快速愈合,提高康复效果,促使患者踝关节功能可以在短时间内恢复正常状态,还能有效控制骨组织与材料之间的排斥反应的发生,继而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可以保证患者的预后[12-13]。事实上,与金属材料的螺钉相比,可吸收材料的螺钉具有很多的优势。此种材料的可靠性比较高,可以与人体的松质骨保持在同一水平线上,经过固定后,可以被人体吸收与分解,继而避免二次手术对身体的影响[14]。随着自身骨折部位的不断愈合,可吸收材料也会不断被身体溶解,最终将应力转变为骨折端,辅助患者完成骨折的塑形,加速骨折部位的愈合速度。此外,可吸收螺钉材料主要是聚左旋乳酸合成材料,有着比较好的生物相容性,植入之后具有较高的安全性,患者而不易出现炎性反应或排斥反应[15]。张延松[16]在研究中显示,经过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踝关节功能评分为(92.61±6.27)分,对照组患者的踝关节功能评分为(86.02±6.89)分,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VAS评分为(3.11±1.24)分,对照组患者VAS评分为(6.52±1.12)分,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与本研究中治疗后研究组与对照组踝关节功能评分为(92.65±5.41)分与(86.05±6.84)分,研究组踝关节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与对照组VAS评分分别为(2.34±1.05)分与(4.01±1.22)分,研究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果比较接近,这就进一步证实了可吸收材料的应用效果,空心加压螺钉能够有效的施加压力,固定效果更好,在这种生物力学环境下更有利于骨折的愈合,而选用的可吸收材料在机体内维持强度的时间更长,能够满足患者骨折愈合的需求,有着较好到的可行性与有效性,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足部骨折患者应用可吸收材料治疗效果比较好,可明显提高患者近期与远期治疗效果,促使踝关节功能尽快恢复,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可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