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室护理中保温措施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的改善探讨

2024-05-16 15:28郭慧玲
中国伤残医学 2024年5期
关键词:舒适度股骨体温

郭慧玲

(全南县人民医院手术室,江西 赣州 341800)

股骨粗隆间骨折作为常见下肢骨折类型, 在骨折发生后,患者髋关节活动受限,伴有明显疼痛,对其身心健康造成严重的危害[1]。 对于股骨粗隆间骨折,临床上主要采取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进行治疗,通过对骨折端进行复位和固定,可促使骨折逐渐愈合,使得髋关节功能逐渐恢复[2-3]。 然而,由于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属于侵入性操作, 需将患者皮肤及皮下组织切开,会导致术中血液部分丢失,加上术中为确保手术顺利进行, 通常需应用麻醉药物对患者进行麻醉处理,易导致患者体温下降,体温下降过多会导致术中发生低体温、凝血功能障碍,不利于手术效果[4-5]。为保证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经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的效果,在围术期施行护理干预具有其重要意义,常规的护理措施在针对性方面相对缺乏, 在干预后患者往往无法取得理想的护理效果, 而术中保温护理是一种针对术中体温降低采取的具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 主张针对术中体温下降的相关因素开展干预,护理措施在针对性方面更强,为探讨保温护理措施对于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中落实所起到的作用,本研究选取2021 年1 月—2023年5 月我院骨外科收治的62 例接受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将患者随机分成2组后分别采取常规围术期护理、 常规围术期护理和术中保温护理措施,对比两种护理方案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我院骨外科收治的62 例接受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62 例患者随机分成2 组,各31 例。 对照组男16 例,女15 例;年龄65~84 岁,平均年龄(71.35±6.02)岁;ASA 分级为II 级10 例,III 级21例;研究组男17 例,女14 例;年龄65~86 岁,平均年龄(71.68±5.94)岁;ASA 分级为II 级9 例,III 级22 例。2 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本研究项目经由医院医学伦理学委员会审批、通过,并征得了患者及家属同意。

(1)纳入标准:经X 线、CT 及MRI 检查,股骨粗隆间骨折得到确诊;老年人,年龄不低于65 周岁;具备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指征, 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在围术期保持清醒意识。 (2)排除标准:合并骨性关节炎、骨肿瘤;合并严重感染;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伴有认知障碍。

1.2 方法

对照组中选择围术期常规护理模式,具体如下。(1)术前:在访视患者时,结合健康知识手册,为患者讲解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对于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的作用、优势,列举既往经由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后获得良好预后的相同病情案例,使得患者得到激励,提高患者对骨外科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信心。 让患者勇敢说出内心想法, 判断其心理方面是否存在异常情况,如有异常,需开展分析,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做好术前相关检查工作,并做好术前准备。 (2)术中:入室后,对患者体位进行指导,以自觉舒适的仰卧体位为宜, 在患者局部突起皮肤与床面接触位置垫好软垫,并在术中严密监测生命体征。 在手术医师进行手术操作时,积极配合手术主刀医师的操作,及时递送手术器械。 (3)术后:待患者麻醉苏醒后将其送回病房,与病房护士做好交接,嘱咐病房护士做好患者术后生命体征监测工作。 在访视时,向患者说明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产生疼痛感的原因, 科普针对术后疼痛感的镇痛方法,并依据季节和气候特点,对于病房内温度和湿度进行调整,标准为患者感觉舒适,还需对于噪声进行积极地处理, 尽可能创造一个安静且舒适的术后养病环境。

研究组在围术期常规护理基础上增加术中保温护理措施,具体为:在患者入室前1 小时,开启空调对手术室内温度进行调整, 设置温度为26~28℃,提前准备好手术室。 在患者入室后,将空调温度调节为22℃,保持恒温模式。对手术部位进行消毒时,因碘伏在蒸发时会带走热度, 此时需注意对患者皮肤进行保暖处理。 在术中输注液体或应用冲洗液前,选择恒温液体,避免液体温度低而致体温受到影响。 在手术操作过程中,应用毛毯覆盖患者肢体,并全程做好体温监测工作。

1.3 评价指标

对于手术中生命体征指标的变化情况进行对比,分别在术前与术中切皮后30 min 测量体温、收缩压、舒张压。 对比2 组并发症发生率、术后恢复时间(包括术后卧床及住院等项目耗费的时间)、 护理满意度,并对比护理前、后2 组的各项指标如舒适度、心理、睡眠状况、生活质量。

护理满意度:在护理结束后,由患者对于护理服务进行评价, 应用医院自制满意度问卷, 问卷满分100 分,0~59 分为不满意、60~80 分为一般满意、81~100 分为很满意,满意=(很满意+一般满意)/总例数×100%。

舒适度:对于患者的舒适感进行评估,评估时的工具主要为GCQ 一般舒适度量表, 量表对于28 个条目从1~4 分计,总分范围在28~112 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舒适度越高。

心理: 心理层面测评的指标通常有焦虑和抑郁两项评分,其测评工具为Zung 教授编制的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将最高分值设置为100 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心理健康情况越不容乐观。

睡眠状况: 在夜间对患者入睡潜伏期和实际睡眠时长开展监测, 监测设备为多导睡眠监测仪。 同时,在夜间开展针对患者睡眠质量的评估工作,测评工具为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将分值最高设置在21 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夜间睡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越严重。

生活质量: 生活质量测评工具选择世卫组织生活质量测定简表(WHOQOL-BREF),量表将生理、心理、 环境和社会关系四个方面的测评分值最高设置为100 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生活质量水平越高。

1.4 统计学分析

选择SPSS 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数资料以(n,%)表示,对比行χ2检验,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以()表示,在对比时组间选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用配对样本t检验。 当P<0.05 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 组术中生命体征指标变化情况对比

术中切皮后30 min 时,2 组体温、收缩压、舒张压均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切皮后30 min 时,研究组体温、收缩压、舒张压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2 组术中生命体征指标变化情况对比()

表1 2 组术中生命体征指标变化情况对比()

注:与同组术前对比,#P<0.05;与对照组对比,*P<0.05。

?

2.2 2 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2 组在术中及术后各类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开展对比,研究组中关于术中低体温、术中凝血障碍、术后切口感染的总发生率比对照组更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2 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n,%)

2.3 2 组术后恢复时间对比

对比于对照组在术后卧床及住院等多个项目耗费的时间,研究组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 组术后恢复时间对比(,d)

表3 2 组术后恢复时间对比(,d)

注:与对照组对比,*P<0.05。

?

2.4 2 组舒适度和心理评分对比

护理前,2 组在舒适度、 心理方面测评的分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2 组在舒适度、 心理方面测评的分数对比于护理前结果均有明显的改善,而与对照组对比,研究组在舒适度方面经测评得到的分数更高, 研究组在心理方面测评的分数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4。

表4 2 组舒适度和心理评分对比(,分)

表4 2 组舒适度和心理评分对比(,分)

注:与同组护理前对比,#P<0.05;与对照组对比,*P<0.05。

?

2.5 2 组睡眠状况指标对比

护理前,2 组在夜间监测及测评的夜间睡眠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2 组在夜间监测及测评的夜间睡眠各项指标均比护理前得到显著改善,而对比于对照组,研究组关于入睡潜伏期、实际睡眠时长监测得到的数值更好,该组在睡眠质量方面测评得到的分数更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5。

表5 2 组睡眠状况指标对比()

表5 2 组睡眠状况指标对比()

注:与同组护理前对比,#P<0.05;与对照组对比,*P<0.05。

?

2.6 2 组生活质量评分对比

护理前,2 组在生活质量四个维度测评得到的分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2 组在生活质量四个维度测评得到的分数较之于护理前均出现显著的增高情况, 而在组间对比生活质量各维度的分数, 研究组比对照组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6。

表6 2 组生活质量评分对比(,分)

表6 2 组生活质量评分对比(,分)

注:与同组护理前对比,#P<0.05;与对照组对比,*P<0.05。

?

2.7 2 组护理满意度对比

2 组中关于护理满意度的调查结果显示,在总满意率方面,研究组的数值比对照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7。

表7 2 组护理满意度对比(n,%)

3 讨论

股骨粗隆间骨折属于临床常见的下肢骨折类型,多发生于交通事故、高空坠落事故中,患者发生骨折后会出现髋关节肿胀、 疼痛情况, 出现下肢缩短、 外展及外旋畸形情况, 导致髋关节活动受到限制,在其日常生活中带来极大的不便,致使其生活质量严重下降[6-7]。 如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在发生骨折后未能及时得到治疗,或患者骨折端愈合不良,易引发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增加治疗难度,对于患者预后产生严重影响[8]。 因此,在股骨粗隆间骨折发生后,临床上需对患者尽快开展有效治疗。

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是一种用于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中的主要手段, 在手术中通过将股骨粗隆部位的皮肤及皮下组织切开,显露骨折端,对骨折端进行复位,再采用内固定材料对骨折端进行固定,可促使骨折对线,有利于促进骨折端在术后愈合,实现恢复髋关节功能的治疗目标, 其对于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有效性得到临床一致认可[9-10]。然而,由于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中的手术操作属于有创性操作, 会在一定程度上刺激患者机体, 患者在骨折后伴有软组织挫伤、血肿等情况,术中及术后易发生并发症,会对患者术后康复造成不良影响,不利于预后,故为改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后的效果,有必要在围术期对患者开展护理干预[11-13]。

以往,在围术期的常规护理措施中,术前护理以简单宣教为主,术中护理以体位指导、生命体征监测为主,术后采取生命体征监测、疼痛教育、环境护理等措施, 在一定程度上可对于围术期存在的护理问题进行解决。 然而,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中,对于患者骨折处皮肤及皮下组织进行分离后, 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失血情况, 再加上术中患者接受麻醉药物的麻醉处理,患者易出现失温情况,致使其生命体征波动幅度较大,影响到止血效果,还会增加术后发生并发症的风险,不利于预后,因此,对于术中体温下降情况,护理方面需予以重视,在制定护理方案时需对这一问题予以考虑, 而常规护理措施在这方面缺乏针对性的干预。

术中保温护理是一项针对性强的护理措施,对于患者在术中容易发生的体温下降问题采取了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如采用毛毯、空调等设备,利用恒温液体, 对于患者术中可能出现的体温过低情况进行预防[14-15]。 为探讨术中保温护理在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中应用所起到的作用, 本次研究对于2 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分别施行常规围术期护理、常规护理+术中保温护理,经对比后发现:相比于术前的体温、收缩压、舒张压,对照组在术中切皮后30 min 时的各项指标均明显降低 (P<0.05),研究组在术中切皮后30 min 时的各项指标则未发生显著变化(P>0.05);2 组在术中及术后各类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开展对比, 研究组中总发生率比对照组更低(P<0.05);对比于对照组在术后卧床及住院等多个项目耗费的时间,研究组更短(P<0.05)。 上述研究结果说明了术中保温护理对于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术中体温下降情况可起到有效的预防作用, 使患者生命体征在手术过程中保持稳定, 并降低术后并发症风险,避免患者因发生并发症而致术后康复延迟。

本次研究中还对于保温护理在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中应用是否会影响舒适度、心理、睡眠、生活质量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在护理后,与对照组对比,研究组在心理测评方面的两项分数、睡眠质量方面测评的分数均更低,研究组在舒适度、 生活质量方面测评得到的分数均更高, 研究组中患者对于护理服务的总满意率更高(P<0.05),说明术中保温护理对于患者舒适度、心理、睡眠、生活质量等多个方面均可起到改善作用,究其原因为:术中保温护理切实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避免患者术后康复受到影响, 从而减轻患者生理和心理方面的不适,使其夜间睡眠得到改善,使其在日常生活中的生活质量得到提升, 并对护理服务给出更加满意的评价。

综上所述, 在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围术期护理中, 落实术中保温护理措施可帮助患者维持术中体温恒定状态, 减小术中生命体征波动,有利于降低术中低体温及术后并发症风险,对患者舒适度、心理、睡眠及生活质量均可起到良好的改善作用,使其更加满意于护理服务。

猜你喜欢
舒适度股骨体温
体温低或许寿命长
基于用户内衣穿着舒适度的弹性需求探讨
股骨近端纤维结构不良的研究进展
改善地铁列车运行舒适度方案探讨
体温小问题,引出大学问
体温值为何有时会忽然升高?
某异形拱人行桥通行舒适度及其控制研究
老年人的体温相对较低
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PFNA和倒置股骨髁LISS钛板治疗的临床观察
怀孕中期胎儿孤立型股骨短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