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功能训练器应用于颈椎病术后患者对其上肢握力、运动功能的影响

2024-05-16 15:28沈皓珍刘月明徐思源彭梦萍
中国伤残医学 2024年5期
关键词:训练器握力肌力

沈皓珍 刘月明 徐思源 彭梦萍

(华中科技大学协和深圳医院手外骨二科,广东 深圳 518052)

颈椎病为常见的骨科疾病, 且随着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其发病率逐年增高,且趋于年轻化。 该病临床常分为四型,并具有不同的临床症状、体征,手术治疗仍是该病的重要手段之一[1]。 有文献表示手术治疗十分重要,但术后的康复训练是影响疾病预后的关键[2-3]。 常规的康复训练重在大众化、常规化,难以注重每个细节,并且在训练过程中无法难以定量,导致效果较为局限,临床应用受限。 本研究国内丁小萍等[3]研制的手功能训练器应用于颈椎病术后患者,该训练器材携带方便、 操作简便, 且配有训练记忆元件,可定时、定量按计划督促患者训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4]。 在此基础上,利用微电极产生的电脉冲对特定脑区进行刺激,实现对脑区的激活或抑制,进而调控相应脑区的兴奋性。 本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90 例颈椎病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 探讨手功能训练器的应用价值。 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 年1 月—2020 年12 月我院收治的90例颈椎病患者为研究对象, 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研究组,每组45 例。纳入标准:经颈椎CT、X 线片或者MRI 检查证实为颈椎病, 提示颈椎钩椎关节增生、张口位凿状突歪斜,颈椎曲度变直。 排除标准:由肩周炎、风湿性肌纤维组织炎等引发的颈椎病;具有颈椎感染、脱位、肿瘤、结核史者;伴有严重心、脑、肾等器官功能障碍者。 对照组男28 例,女17 例;年龄47~65 岁,平均年龄(58.98±6.81)岁;病程1~15 年,平均病程(5.34±0.67)年。 研究组男25 例,女20 例;年龄43~65 岁,平均年龄(58.13±6.29)岁;病程2~15年,平均病程(5.41±0.71)年。2 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本研究经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 病情允许下,术后1周开始进行上肢功能训练, 如手握弹力球, 手持哑铃,吊单杠、吊环等,空手握拳,伸指练习,每个动作都是五指伸展,掌心朝天,五指弯曲,拳头尽量握紧,维持5 秒;再次将手指伸直到最大限度,维持5 秒,做一个拉伸动作。 10~15 下/组, 间隔10 秒, 早晚5次,并进行腕、肘、肩关节的屈、伸、展、旋转动作,以患者能耐受为止。 研究组采用手功能训练器完成康复训练。 (1)上肢训练:利用手功能训练器进行手握力、上肢肌力、上肢运动训练(腕、肘、肩关节的屈曲、伸、旋转、收、展等训练),15~30 分钟/次。 (2)手部增强训练:运用手用力练习,将手指伸出,依次伸向第1~5 个指环,手指进行抓握,以克服弹性带的阻力,握住握力球;握紧拳头,维持5 秒,将手指伸直到最大,维持5 秒;按患者手上的力度调整松紧度,如患者感到弹性不足,可调整松紧度以增大弹性;在患者感到弹性过大时, 可通过逆向调整弹性调整器来减小弹性。 10~15个/组,间隔20 秒,早晚5 次。 (3)手摇车训练:功能性电刺激采用手摇车训练器(德国麦迪卡科技有限公司Medica Medizintechnik GmbH,国械注进20162191359), 功能性电刺激的部位选择患者探测的三角肌、肱二头肌及肱三头肌,系统内根据患者运动角度一次给予主动肌及拮抗肌的刺激,强度在0~100 mA,根据患者的耐受力进行调整,训练前根据患者的肌电反馈调节电刺激的强度, 实现动态肌力的补偿,患者肌肉收缩与电刺激达到平衡状态,根据患者耐受调阻力大小,角速度维持在30 转/分钟。 1~2 次/d,持续12 周。

1.3 评价指标

(1)手握力、上肢肌力:于训练前、训练4、8、12周后,采用肢体功能康复检测仪评估患者手握力、上肢肌力水平。 (2)肢体麻木:以患者自我感觉评价肢体麻木情况,其中麻木难以忍受则为严重,存在麻木但能忍受则为明显,存在麻木但很弱则为轻微,无麻木则为无。 (3)运动功能:于训练前、训练4、8、12周后, 运用简易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分法量表评价患肢体运动功能。 该量表包括平衡、肢体运动、关节活动度和疼痛4 个项目,总分66 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肢体功能越好。(4)表面肌电特征:训练前、训练练4、8、12 周后评估表面肌电图。 患者采取舒适体位,肱二头肌,肱三头肌局部使用碘伏,采用MyoMove-EOW 表面肌电仪进行检测, 每块肌肉牵伸3次,每次间隔放松5 秒,采集表面肌电图的均方根值(RMS),数值越大表示患者肌肉力量越大。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1.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 组上肢握力水平比较

训练前,2 组上肢握力水平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4、8、12 周后,2 组上肢握力均大于训练前,且研究组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2 组颈椎病患者上肢握力水平比较(,m/kg)

表1 2 组颈椎病患者上肢握力水平比较(,m/kg)

注:与同组训练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

2.2 2 组上肢肌力水平比较

训练前,2 组上肢腕部、肘部、肩部肌力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4、8、12 周后,2组上肢腕部、肘部、肩部肌力均高于训练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2 组颈椎病患者上肢肌力水平比较(,m/kg)

表2 2 组颈椎病患者上肢肌力水平比较(,m/kg)

注:与同组训练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

2.3 2 组上肢麻木状况比较

训练前,2 组上肢麻木程度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12 周后,研究组上肢麻木程度轻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3。

表3 2 组颈椎病患者上肢麻木状况比较(n,%)

2.4 2 组Fugl-Meyer 评分比较

训练前,2 组Fugl-Meyer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4、8、12 周后,2 组Fugl-Meyer评分均高于训练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4。

表4 2 组颈椎病患者Fugl-Meyer 评分比较(,分)

表4 2 组颈椎病患者Fugl-Meyer 评分比较(,分)

注:与同组训练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

2.5 2 组表面肌电特征比较

训练前,2 组肱二头肌与肱三头肌RMS值及协同收缩比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4、8、12 周后,2 组肱二头肌与肱三头肌RMS值及协同收缩比均较训练前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5。

表5 2 组颈椎病患者表面肌电特征比较()

表5 2 组颈椎病患者表面肌电特征比较()

注:与同组训练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

3 讨论

颈椎病早期仅表现为颈部疼痛不适, 随着病情的进展,尤其是脊髓型颈椎病往往合并上肢无力、麻木、功能障碍,严重者对患者身心健康影响重大[5]。 手术治疗有利于早期促进患者病情恢复, 但术后仍可能存在部分症状。 因此,如何进行术后的康复训练成为临床关注的重点。 常规的康复训练缺乏计划性、针对性,难以满足每个人的需求,尤其在细节处理上存在缺陷,从而导致效果欠佳。 本研究借助手功能训练仪器进行康复训练,不仅能计划性地训练,还能达到目标锻炼量,从而提高训练效果。 对于肌力较差患者而言,手握力对于完成生活中的一些动作非常重要。本研究结果显示, 多样化的康复训练可以改善患者手部的握力,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相吻合,表明多样化的康复训练可以促进手部的精细活动和手部肌肉的握力[6]。 指操与手力增强练习结合起来,可以强化患者的手部动作及上肢的力量训练, 从而提高手部的握力及上肢的肌肉功能。

颈椎病术后康复训练极为重要,尤其是手部握力、肌力的早期训练,是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关键。有研究表明手部握力可客观地反映手部肌力改变[7]。本研究显示,训练4、8、12 周后,2 组上肢握力均大于训练前,且研究组大于对照组(P<0.05)。 这说明手功能训练器协助康复训练可有效提高颈椎病患者术后手握力。 本研究中选用的多功能训练器可对上臂、前臂、手部多部位,肩、肘、腕、手指关节多关节,肩胛肌、背阔肌、胸大肌等多肌群进行系统训练,更有利于多方面恢复; 另外其具有训练数据显示、 储存功能,在训练过程中动态掌握训练量、质,使得训练更高效;而且通过储存的训练数据,由康复医师进行大数据分析,评估训练效果,可及时提出改进意见,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8]。 多样化的康复训练可以提高老年患者的脊髓功能, 颈椎病患者在麻醉后马上做功能锻炼,可以避免长期不动导致的肌肉僵硬和挛缩,促进炎症和水肿的消退,加快神经修复的速率,让感觉功能得以及时的恢复; 在患者进行早期康复训练的过程中,护士与患者的交流与配合,对患者的心理构建起到了强有力的支持作用, 在脊髓功能的恢复过程中发挥着更积极的作用,加快了康复的过程[9-10]。

研究还发现,训练4、8、12 周后,2 组上述部位肌力均高于训练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 训练12 周后,研究组上肢麻木程度轻于对照组(P<0.05)。 这进一步提示手功能训练器的优势。 分析原因为,手功能训练器可优化上肢各肌群、关节训练的重力,选择合适的训练量, 可促进上肢各肌群、 关节更易被挤压、牵拉;另外该训练器可动态观察训练过程中各种数据、储存训练数据,有利于调整训练参数[11]。通过康复训练增加患肢的血流量, 促进偏瘫区域的血液循环,改善血小板聚集能力,从而有效缓解患病部位的缺血缺氧状态。 其次康复训练所产生的神经生物电及节律, 通过刺激周围神经激活大脑运动皮层使上肢肌肉能够产生功能性运动, 搭建正确的兴奋传导通路,促进运动功能的恢复。 其次,功能性电刺激通过唤醒患者本体的感受器,进一步调解肌肉的兴奋,通过训练特定肌肉群的收缩能力,促进机体的恢复[12]。

FIM 评分是评估患者在干预后行动功能恢复的重要指标。 训练4、8、12 周后,2 组患者Fugl-Meyer评分均高于训练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肱二头肌与肱三头肌RMS值及协同收缩比均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手功能训练器的应用有助于手功能的恢复。 考虑与该训练器可提高上肢握力、肌力,减轻麻木感有关。 康复训练是以患部为中心,以旋转运动为基础, 针对特定部位的肌肉进行定向刺激,以达到协同动作的目的,利用电刺激于外周及中枢神经系统,促使肌肉主动收缩,激活高级运动中枢,重塑功能皮层。 其次,功能性电刺激训练具有引导性,在预先设定的动作靶点下,通过反复训练,诱发脑内神经重塑, 在皮层内建立起特定的兴奋性记忆,从而改善中枢对四肢的控制能力。 通过合理的电刺激,建立起正常的躯体感知反馈,是实现肢体正常运动功能的有力保障。 在电刺激作用下,肌肉收缩可加强关节和肌肉之间的信号传递, 加强运动神经皮层,诱发大脑功能重塑。 此外,基于功能电刺激的运动训练也具有针对性,通过实时的动作反馈,可以充分调动患者的潜能, 使其能够完成相应的动作来提高肌肉的功能, 同时也可以刺激患者全身肌肉的有力收缩,加速上肢肌肉的恢复。

综上所述,对于颈椎病术后患者,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进行手功能训练器辅助训练,可有效改善上肢握力、 肌力及麻木水平, 从而改善上肢运动功能。 本研究还存在以下不足之处:一是纳入样本量较小,样本量偏小不利于结果分析;二是部分患儿的观察时间较短,无法全面评价疾病转归,且观察时间较短对后续的研究结果分析也不利。 在后续研究中,可持续扩大样本量,开展多中心、大样本的深入研究,进一步验证和完善研究结果, 为临床诊疗决策提供更加可靠的参考价值。

猜你喜欢
训练器握力肌力
握力测量方案的研究进展
巧练握力益康寿
等速肌力测试技术在踝关节中的应用进展
两种握力计测量社区中老年人握力值的一致性评价
连续被动式运动训练器转速切换协调控制方法
虚拟维护训练器在飞机维修课程中的应用实践
28天肌力恢复,告别夏日肌肤后遗症
散打训练对大学生肌力与肌耐力的影响
造就美肌力 一日之际在于晨
能锻炼握力的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