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史互证

2024-05-16 18:23刘志坤
中学生阅读·高中·读写 2024年4期
关键词:北归彭阳分水岭

刘志坤

“颂其诗,读其书”,一定要“知其人”“论其世”。孟子启发后人形成“知人论世”的研究方法。民国时期,史学大师陈寅恪更是做出“诗史互证”的全新示范,在其拓荒之作《元白诗笺证稿》里,他说,如果我们能汇集文人作品,仿照史家编年体例,参订其时间先后,研究其空间离合,“必有启发”。

陈寅恪这个观点让入耳目一新。读诗,也是读史;读史,亦利于读诗。当我们博考时事,搜寻诗人在时间和空间里的行踪、选择时,对诗作会不会更能产生共鸣?对诗人会不会更能产生共情?

李商隐是大诗人,其诗《自南山北归经分水岭》却非名作,因此在关于有唐一代的诗选中,几乎难以发现其踪迹。但是,一旦和若干史料对读,我们就会发现本诗包含着极为丰富的时空内容。

自南山北归经分水岭

[唐]李商隐

水急愁无地,山深故有云。

那通极目望,又作断肠分。

郑驿来虽及,燕台哭不闻。

犹余遗意在,许刻镇南勋。

诗人说,这次北归,经过分水岭,极目望去,水急山深,云雾缭绕;怀想我们往日之情谊,如今一别永隔,不禁肠断。

我们不禁要问:诗人和谁分离,才有这种摧肝断肠之感呢?

郦道元《水经注》引《汉中记》云:“蟠冢以东,水皆东流;蟠冢以西,水皆西流……故俗以蟠冢为分水岭。”郑樵《通志》云:“分水岭在汉中府略阳县东南八十里,岭下水分东西流。”两书说法相合,则所指应为一处,此分水岭在汉中,应无异议。考《旧唐书·令狐楚传》,开成元年(836)四月,令狐楚任检校左仆射、兴元(今陕西汉中)尹,充山南西道节度使。因此,清人朱鹤龄断言,此诗“必为令狐楚作也”。

那么,令狐楚和李商隐是什么关系?为什么令狐楚在汉中,这篇作品就一定是为他而作?要回答这两个问题,就得继续放大时空线索,向前追溯李商隐的身世。

李商隐虽对外宣扬“我系本王孙”,但与两百年前的李唐帝王攀亲,只能在所谓血统上获得安慰,对改变现实境遇没有多大帮助。李商隐一宗,连续三代寡孤。他的曾祖父29岁去世,祖父“以疾早逝”。当他的父亲在江南幕府突发疾病辞世时,李商隐作为家中长子,不过9岁。“四海无可归之地,九族无可依之亲”的绝望,被迫“佣书贩舂”贴补家用的压力,很可能影响到李商隐的心理状态,使其敏感、忧郁、感伤,进而影响其诗风。

大和三年(829),约19岁的李商隐向令狐楚投赠作品,得到其赏识。令狐楚不仅对他视同子侄,让其和儿子结交共游,后来更是破格招其入幕为巡官,亲自授以今体章奏之学。前任宰相对自己恩礼有加,李商隐自然感激莫名。

开成二年(837)刚入冬,令狐楚病重,当时李商隐正在长安准备参加候选,遂弃考匆匆赶赴兴元。颈联所说的“来虽及”(虽然来得及见最后一面)应指此事。《舊唐书·令狐楚传》记录了令狐楚临终对李商隐的嘱托:“吾气魄已殚,情思俱尽,然所怀未已,强欲自写闻天,恐辞语乖舛,子当助我成之。”原来,令狐楚想让李商隐帮助自己完成呈给皇上的最后一道奏书,希望朝廷能对在“甘露之变”中被宦官“贬谴诛戮”的大臣施以宽赦。“犹余遗意在”中的“遗意”应指此事。李商隐另有《撰彭阳公志文毕有感》一诗云:“敢伐不加点,犹当无愧辞。百生终莫报,九死谅难追。”彭阳郡公是令狐楚的封号,可知其墓表由李商隐完成。“许刻镇南勋”(允许我刻下您镇守南方之功勋)应指此事。人死为大,因此谀墓之文甚多,但李商隐认为,令狐楚担得起墓表中的所有赞誉。

据《汉书》,汉代的郑当时常在长安郊外安排驿马,宴答宾客“常恐不遍”,渴慕长者“如恐不称”;据《战国策》,燕昭王为郭隗筑黄金台,以延揽天下名士。那么,李商隐在颈联中连用两典,自然是赞美令狐楚礼贤下士、大有古风了。

诗人这次途经分水岭,乃是护送令狐楚灵柩入京。抵京后,诗人另有一诗赠幕府同僚:“梁山兖水约从公,两地参差一旦空。谢墅庾村相吊后,自今歧路各西东。”此次一别,大家各奔东西,天高地远,诸路纷歧,我们栖栖遑遑,又该去哪里呢?

有学者认为,令狐楚之死,乃是李商隐生平之一大“分水岭”。此后,诗人陷入党争风波,多年沦落。如果令狐楚不死,诗人或是另一种命运。

猜你喜欢
北归彭阳分水岭
春雁为何北归
从彭阳姚河塬卜骨刻辞看西周早期西北边域族群关系
“全民阅读·书香彭阳
——我是朗读者”第一期开机录制
《北归》——杭盖乐队2020巡回演唱会
清扫者
神是亲戚
2019,一定是个分水岭!
彭阳县小流域治理转型升级浅议
“华北第一隧”——张涿高速分水岭隧道贯通
分水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