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衡
1984年,我的人生有一个小挫折。也许是境由心生,我注意到当时的一个社会现象。
当年被打成右派的知识分子,虽都落实政策回城工作,结果却大不相同:有的人身体垮了,学业荒了,不能再重振旗鼓,只能在家养老;有的人却神奇地事业复起,演戏、写书、搞研究等,又成果累累,身体也好了——其中有一个原因就是在最困难的时候他们没有停止读书,反而趁机补充了知识。
我又联想到“文革”中很多学者都是靠读书挺了过来,并留下了著作,如季羡林的《牛棚杂忆》、杨绛的《干校六记》。有感于此,我写了一首小诗以自勉:“能工作时就工作,不能工作时就写作。二者皆不能,读书、积累、思索。”我的一位朋友,受挫折后就去读书,他说读书可以疗伤,后来学术上也很有成就。只要有阅读,人就不会倒、不会老。
什么是阅读?阅者,看也——但是比看要深一些,它不是随意地观看,是有目的地带着问题观看,是一个思维过程,边看边想。
钱学森年轻时在美国读书,几个好朋友相约,大家都不看电视。他到晚年还自己剪贴报纸。文字有一种神奇的诱导人思考、丰富人精神的功能。
(節选自《人生谁能无补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3年8月版,有校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