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个维度阐述科学区活动的组织

2024-05-16 04:09吴琳琳
小学科学 2024年14期
关键词:幼小衔接科学素养

吴琳琳

〔摘    要〕  幼儿的习惯、自理能力以及学习能力等显性幼小衔接内容备受关注,幼儿的科学素养最容易被忽视。当前幼儿在园科学兴趣的激发及经验的获得主要依赖于科学活动和科学区游戏的开展,但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少,无法满足幼儿的发展需求,所以科学区的创设及游戏的开展对幼儿科学素养的培养至关重要。本文将从优化科学区环境、活动内容及教师指导三个维度阐述科学区活动组织与实施的有效路径,旨在促进幼儿科学素养的养成,为升入小学做好铺垫。

〔关键词〕  幼小衔接;科学区;科学素养;教师支持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317    (2024)  14    127-129

幼儿的科学素养是指幼儿对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科学常规概念与科学方法的认识和理解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品质。在班级科学区或者科发室中,幼儿可以借助与环境、同伴及材料的多元互动,在探究过程中感知事物的特征、性质以及事物间的相互关系,逐步形成良好的探究品质和科学思维方式。但由于材料、场地等的限制,导致科学区活动内容较为单一、呆板,局限了幼儿的探究。基于幼儿视角,聚焦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经验,作为幼儿园及教师,我们应如何科学有效地提供环境、材料与支持,以提升幼儿的科学素养呢?

一、完善科学区环境创设

(一)空间布局

科学区由材料区、工具区、实验操作区等组成,以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科学经验。考虑到幼儿需要专注地游戏、独立地思考,教师应该将科学区安排在相对安静的空间。此外,科学区要位于“阳光充足”以及“靠近水源”的地方,便于幼儿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尤其是生命科学的探究,更加需要阳光与水源。教师还需重视幼儿科学探究的思维方式,比如:教师可以借助“探索思维导图”,引导幼儿围绕某一探究主题,沿着“我已经知道的”“我想知道的”“我怎么知道的”以及“我的经验与理论”这一线索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借助这种思维方式或问题解决步骤,幼儿耳濡目染地获得了问题探究能力。在经历一段时间的科探活动后,教师与幼儿共同进行总结与梳理,并以“展板”或“图册”的形式进行分享与回顾,以激发幼儿不断发掘新话题的兴趣。

(二)材料投放

1.生命科学类

自然界对幼儿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对生命的好奇心能深深地推动幼儿好奇地追问、大胆地预测、用心地观察、欣喜地分享。根据《幼儿园科学领域教育精要》以及《0~8岁儿童学习环境创设》等专业书籍,我们可以尝试从生物的不同维度进行实践探索,比如“身体特征”“基本需求”“简单行为”“生命周期”“多样性”以及“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六个方面,并追随幼儿的兴趣,合理提供材料支持。针对生物的身体特征,提供豚鼠、乌龟、兔子等小动物,鼓励幼儿关注不同生物的外部典型特征。随着年龄的递增,可以帮助幼儿关注生命形态与功能之间的联系,如对比有无阳光的两片区域大蒜的生长情况,了解生物对阳光、水、空气等的需求。引导幼儿借助观察记录等方式了解生物的行为方式,如观察豚鼠通过钻进物体下面来进行防御,用鼻子觅食。针对生物的生命周期教育,可以帮助幼儿通过亲身实践去体验生物的出生、生长与死亡,如观察蝌蚪的变态过程、开展种植课程等。针对生物的多样性,小班孩子可以观察常见的动植物;中班孩子可以选择一种以上的动植物进行观察比较;大班孩子除了观察比较,还可以借用图片、视频、书籍等形式了解生物的多样性。针对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问题,幼儿可以通过提问、预测、验证与分享的形式获得相关的科学经验。

2.物理科学类

《在0~8岁儿童学习环境创设》中提到,物理科学是关于无生命事物的探究。在幼儿园阶段,教师应引导幼儿关注固体与液体的属性、物体的位置与运动、声音与光的属性和特征。《幼儿园科学领域教育精要》中提出,物质科学蕴含着丰富的基本原理和物理定律,如力学定律,声、光、电、磁、热的基本原理等。关于物质科学的探究目的并不是要让幼儿了解其中的科学原理,而是要通过活动,帮助幼儿积累关于物质科学的经验,为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可以尝试从“物体与材料的特性”“物体的运动”以及“物理现象(声光电磁)”三方面进行实践探索。针对物体与材料的特性,提供丰富的材料帮助幼儿感知物质的特性,包括形状、大小、颜色、轻重等。针对物体的位置和运动,幼儿借助各种对比试验探究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针对声光电磁热等物理现象,购置安全耐用、色彩鲜艳的材料包,更利于幼儿反复操作与探究,从中获得科学经验,如:光可以在透明物质中传播、电是人类生活的重要能源等。

3.地球与空间科学类

地球和空间科学的知识涉及包括天文学、气象学、地质学在内的多重内容,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充满了与之相关的内容。与物质科学的探究目的一样,地球与空间科学领域的探究仅仅是为了积累相关科学经验。可以围绕核心概念,结合四季影响与园本资源,最终确立从“泥土”“石头”以及“水与冰”进行实践探索,帮助幼儿构建经验。针对泥土的探究可以对泥土进行分类,预测不同泥土的吸水性,并观察、记录、验证,最终得出结论。还可以在泥土中放入蚯蚓,观察土壤的变化等。针对岩石的探究,可以对比不同岩石的颜色、硬度、光滑度,或是敲打不同岩石发出的各种声音等。针对冰与水的探究,幼儿需要获得相关的科学经验,教师可借助开放式提问鼓励幼儿大胆尝试,如“如何设计一个防止冰融化的容器代替冰箱?”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满足幼儿的大胆预测與试验,培养幼儿良好的科学态度。

二、改进科学区活动内容的组织

(一)科学区活动与主题活动相融合

基于幼儿现有的科学知识经验以及兴趣爱好等实际情况,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活动主题进行预设与生成。在探索性主题活动中,一步生成科学区活动不现实,有的在主题活动预设中生成,有的在主题活动开展过程中生成。教师在活动实施的过程中根据幼儿发展的实际情况与活动目标的设定,有目的地创设环境、投放多元材料、设计多层次的活动,使不同能力水平的幼儿都能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符合自己水平的游戏内容。通常科学区活动可以作为主题教学活动之后的延伸,有时也可以根据需要前置在活动之前,为主题活动的开展做铺垫。在此过程中幼儿在积极的环境中获得了探究行为的支持,激发对科学探究的持续兴趣。

(二)科学区活动与集体活动相融合

针对难度较大的科探活动,教师需要直接示范或演示,用直观、简明的操作,帮助幼儿清晰地了解操作方法和步骤,迅速掌握探索方法;针对探索难度适中的活动,可以借助实物拍摄的步骤图或绘制的流程图支持幼儿理解、操作,助其养成主动学习、勤于思考的习惯;针对探索难度较低的活动,可以秉持“幼儿在先,教师在后”的教育理念,将“先试后导”的教育思想应用于幼儿科学活动之中,重视通过感官、体验的过程去发现事物变化的起因和内部联系,把教学变成一种动态的学习活动,引导幼儿学会学习,提升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科学区活动与家庭教育相融合

幼儿在科学区的探究活动可以延伸到家庭教育之中,比如在探究生命科学的活动中,幼儿对植物向光性的特征非常感兴趣,教师可以与家长进行沟通,建议家长在阳台或院子里设置一个“科探区”,保持幼儿对某一主题的探索欲望,以获得更多的有益经验。除了幼儿园科学区活动,家庭也可以结合幼儿当前主题活动内容,设计相关的亲子小实验,帮助幼儿树立关注与探索周围事物的意识。对于不同的家庭,可以提供不同支持策略,并主动为家长提供科探流程与说明,及时收集幼儿科探记录表,组织交流分享,借助墙面呈现幼儿在家的活动记录与表征、实验照片以及家长感悟,激发幼儿兴趣,鼓励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科学探索,与幼儿园科学区活动形成互动与互补。

三、优化教师在科学区中的指导

(一)遵循规律,分层指导

根据皮亚杰的儿童思维发展理论,我们可知幼儿的思维发展表现出三种样态,幼儿早期的思维以直觉行动思维为主,中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末期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

1.对小班幼儿的指导策略

随着动作能力的发展,小班幼儿虽然认知范围与水平在不断地扩大,但是思维方式却有比较明显的直觉行动性,他们不会事先计划行动,认知活动也是在行动过程中不断进行的。所以选择的活动内容应是幼儿生活中常见的内容,将幼儿难以理解的科学知识寓于一些简单的、具体的现象中。比如小班种植活动“大蒜养成记”,幼儿基于自己的生活,自己动手探索出了大蒜的种植窍门和生长规律。

2.对中班幼儿的指导策略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中班幼儿的抽象思维开始萌芽,他们能主动关注身边较熟悉的事物,在说出其基本特征的同时还能进行简单的比较。鉴于此,中班的科学区内容可以探索季节的变化与常见的动植物,例如“拥抱大树”,教师引导幼儿发现大树的生长变化、相同树木不同季节的差异等。还可以選择生活中常见的材料或物品,让幼儿了解它们的用途,并能利用身边的废旧材料,选择运用工具进行简单的制作,例如自制自动小车、饮水机等。同时还应充分调动幼儿的身体感官,积极感知事物的特征,幼儿通过看、闻、摸等操作体验不同物质的性质。

3.对大班幼儿的指导策略

大班幼儿的创造、合作意识开始增强,他们能在直接经验中了解一些事物的规律和特点,初步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所以大班科学区活动要有探索生活中常见事物表象与特征的内容,如沉浮试验,引导幼儿利用生活中各种物品进行操作,感知沉浮现象。其次还要渗透反映事物与现象之间内在联系的知识,例如,幼儿午餐时发现勺子正反面照出不同形象的现象后,教师在科学区提供多种材料让幼儿继续探索各种各样不同镜子的成像和凹凸镜的基本原理。最后还可以借助常见科技产品,了解其与人类的关系。

(二)基于观察,优化调整

教师应观察并记录幼儿在科学区主动学习的外在表现,思考材料与内容的调整。若显示出“大多数幼儿的主动性学习表现较少”,教师将借助观察跟进和师幼互动了解幼儿缺乏探究主动性背后的原因,像探究内容难度较高或脱离幼儿生活、幼儿兴趣不浓、材料不够开放、教师未及时介入等。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了“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的要求,它指出教师要“充分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帮助幼儿逐步养成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探索和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等良好的学习品质”。教师在组织科学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应先充分了解幼儿的学习特点,从幼儿角度来选择、设计适宜的活动,激发其对科学探究的兴趣,树立科学的态度,不断提升科学素养。在不断探索实践中,为幼儿创造更为适宜的科学成长环境,坚持进行活动剖析,争取在正确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为幼儿走进小学打好基础,助力幼小衔接。

参考文献

[1]胡钰皎,卓进.幼小衔接背景下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和培养[J].基础教育研究,2022(3).

[2]梁婷.幼儿园科学探究有效策略研究[J].天津教育,2021(36).

[3]刘华.贯彻幼小衔接文件精神,做好入学准备教育[J].福建教育,2021(29).

[4]冀俊芳.提升幼儿科学素养的关键在教师[J].现代职业教育,2017(35).

[5]罗维.浅析幼儿教师在幼儿科学探究学习中的角色[J].成功(教育),2013(5).

猜你喜欢
幼小衔接科学素养
如何培养学生真实记录的科学素养
践行美好教育 培养科学素养
如何在日记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注实验数据 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幼儿园如何做好数学教育的幼小衔接
又看“幼小衔接”
简谈大班幼儿跳绳能力的培养
重视“幼小衔接”幼儿教育更出彩
农村幼儿园“幼小衔接”的“五步走”
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加强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