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科学教育集体教学模式

2024-05-16 02:45冯丽娟
小学科学 2024年14期
关键词:科学教育创新实践幼小衔接

冯丽娟

〔摘    要〕  幼小衔接是当今教育背景下教育工作者们关注的一个重要话题,幼儿园阶段的科学教育对于做好幼小衔接、培养幼儿良好学习品质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如何利用集体教学来开展科学活动,发挥科学教育的最大化价值,促进幼儿各方面能力发展?本文分析了科学教育对于幼小衔接的重要性、现今科学教育中集体教学模式的传统框架与问题,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实例进行了幼儿园科学教育中运用集体教学模式的一些实践与思考,通过日常教学实践发现在科学教育中运用集体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主动探究精神、合作能力等良好的学习品质和科学素养,为幼小衔接做好坡度的衔接与递进。

〔关键词〕  幼小衔接;科学教育;集体教学模式;创新实践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317    (2024)  14    121-123

幼小衔接作为幼儿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情况下,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在这一阶段,幼儿需要从幼儿园的游戏主导型学习环境顺利过渡到小学的知识学习主导型环境。幼儿园科学活动中的集体教学模式,作为幼小衔接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其创新与实践显得尤为重要。通过优化集体教学模式,不仅可以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还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合作能力和良好学习品质,为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科学教育对于幼小衔接的重要性

幼小衔接是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阶段,对幼儿的身心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这一阶段,幼儿面临着学习环境、生活方式、社交圈子等多方面的转变,需要适应新的学习要求和社交规则。

在此阶段的科学教育,我们所希望实现的目标:一是有助于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通过幼儿积极、热情地参加各种科学活动,初步了解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进而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为将来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是有助于激发幼儿的探究力。在科学活动中,幼儿能主动探索科学现象,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手段,发现问题,并努力加以解决。三是对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有帮助。在科学活动中,幼儿需要运用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等高级思维能力来理解和解决问题。

因此,要认识到幼小衔接阶段对于培养幼儿科学兴趣和增强科学素养的重要性,根据幼儿的认知和发展特点设计活动,营造一个互动式、体验式的学习环境,活动中给予幼儿“试错”的机会,尊重幼儿的想法,鼓励幼儿大胆进行表达分享,为幼儿创造一个开放、宽容的学习环境,为幼小衔接做好准备。

二、科学教育集体教学模式的传统框架与问题

(一)执行流程的基本框架和常规的集体教学模式

“教师授课—幼儿听课”的方式通常是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中传统的集体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教师是知识的传递者,而幼儿则是知识的接收者,教师会先介绍概念、原理或现象,然后通过演示、讲解等方式将这些知识传递给幼儿。幼儿则通过听讲、观察、模仿等方式来学习。这种模式讲求的是知识的系统性和整体性,讲求的是权威,讲求的是师资力量的支配。

(二)传统集体教学模式在科学活动中的优势和限制

优点一是系统性:教师在保证幼儿学习有条理的情况下,能做到有计划、有步骤地讲授科学知识;二是高效:短时间内可向大量幼儿传递相同的知识,提高教学效率;三是便于管理:集体教学有助于幼儿的课堂秩序维护,有助于教师对幼儿的管理和引导。限制一是互动不足,幼儿在与教师的互动合作中,处于难以激发学习兴趣、互动能力不足的被动接受状态;二是传统格局关注整体进度,幼儿个体差异难以顾及;三是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促进科学素养不足。幼儿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缺乏参与感和体验感,孩子對一些科学概念可能只有记忆,而对其背后的科学理念、科学方法却没有真正了解和掌握。

三、创新科学教育集体教学模式

在幼小衔接的背景下,为了更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我们提出以下针对性的、创新性的集体教学模式。

(一)凸显幼儿主体地位

幼儿主体是将幼儿置于学习的中心,通过引导他们提出问题、假设、实验和得出结论,培养他们的主动探究能力。

一是设计开放性提问,激发幼儿兴趣。在科学活动“有趣的影子”导入环节,教师设置开放性问题帮助幼儿梳理已有经验:“刚才我们和谁一起跳舞,屏幕上为什么会有影子?你还在什么时候看到过你的影子呢?你知道有关影子的秘密吗?”在探索操作环节,运用“有什么办法把大象的影子变大呢?你发现了什么秘密?哪些材料和方法可以让影子有亮闪闪的眼睛?”等问题让幼儿发现影子的产生、变化与光之间的关系,获得光和影子的感性经验。开放性的问题充分体现了幼儿为主体的学习地位。二是提供丰富材料,增强动手实践能力。如中班科学活动“有趣的转动”中,提供风车、套圈、光盘、易拉罐、绳子、铅笔、筷子、纸杯、陀螺、雪花片、齿轮等材料,通过动手动脑探索怎样让两种物体合作转动起来,发现生活中有关转动的有趣现象。

三是允许幼儿试错,提高表达表现能力。对于幼儿不成功或错误的操作,教师要给予幼儿试错的机会,鼓励幼儿在观察、操作和探索中获得成功,同时注重给予幼儿表达自己的机会,让幼儿用符号、图画、语言等分享自己的操作结果。

(二)学习与游戏整合

在游戏中学习,能提高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对于科学活动更是如此。大班科学活动“幸运帽子店”,其目标一是多维度感知帽子的特征,积极参与“幸运帽子”兑奖并大胆表述;二是在游戏情境中运用观察比较、分类排除等方法找到符合条件的帽子,体验匹配游戏的乐趣。活动中基于大班幼儿已有一定的观察、分类、匹配等经验,通过“观察特征,自主分类—帮助客人挑选帽子—尝试记忆图形数量—掷骰游戏,快速站圈—自主设计,再次游戏”等环节,逐步增加难度:一是在材料投放上,提供分类操作板自主分类—提供带有信息图卡的帽子玩骰子游戏—提供贴纸让幼儿自主设计帽子再次游戏;二是在游戏玩法上,从满足1个骰子条件—同时满足2个骰子条件—同时满足3个骰子条件,让幼儿在排除骰子随机干扰因素的情况下,在游戏情境中进行匹配。这些既锻炼幼儿的观察分析能力,又提升思维的灵活性,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习得数学经验,体验到数学的有趣,为接下来的帽子店游戏做好经验铺垫,还可以让幼儿与生活进行链接,发现寻找、感受分类给生活带来的便利和帮助。

(三)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

教师可以在科学活动中运用数字化工具,增强幼儿的学习体验。交互式白板、平板电脑或者一些为幼儿设计的应用程序等,这些都能让科学活动变得更加立体、鲜活。

一是可以进行互动教学,如中班科学活动“寻找国王”,运用平板,结合形状、颜色等设计多条寻找路径,让幼儿根据线索寻找“国王藏在哪”,互动性和体验性强;二是运用数字工具进行记录和分享,这样的形式省去了教学具准备的浪费,又能增强幼儿的合作参与度和积极性;在大班“毕业布置我来帮”活动中,各小组利用平板的记录结果,可以非常便捷地进行分享展示。通过同伴间的协商、分工、合作完成统计毕业准备的任务,进一步提升幼儿的观察力和归纳能力,体验到数学的重要性和趣味性。

(四)加强与其他领域融合

如何在科学活动中渗透其他领域的内容和知识,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回归幼儿生活,设计生活化的综合活动。如“幼儿园的竹子”,既可以从科学方面让孩子观察植物生长过程,观察竹叶和竹茎,还可以让幼儿进行数的学习,数一数竹叶,又可以让孩子进行艺术方面的创作,进行观察写生。二是挖掘故事中的科学元素开展教学。《田鼠太太的项链》《好饿的毛毛虫》《小老鼠过河》《是谁嗯嗯在我的头上》等,这些绘本都蕴含着丰富的科学和数学元素,可以引导幼儿在欣赏绘本、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秘密的探索,如《好饿的毛毛虫》可以让幼儿理解毛毛虫到蝴蝶的变化过程;《小老鼠过河》可以提高幼儿的计数和观察能力。三是在角色游戏中渗透。如在角色游戏“超市”中,幼儿可以扮演顾客和服务员进行买卖,买卖的过程中幼儿理解了货币的概念,增强了对数加减运算的认识,在游戏中理解了数概念。

四、创新科学教育集体教学模式的实践应用与效果评估

(一)实践应用

在本区域内公办幼儿园实施创新集体教学模式时,我们选择了一个班生数为30人的大班作为实践对象,时间上保证每周至少一次科学集中教学活动,内容可以是来源于幼儿生活的,也可以是当下的一些热点科学问题,或是绘本和游戏中的科学,形式上则灵活根据活动内容选择,有室内的,也有走出幼儿园的。在“植物生长的秘密”这个活动中,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亲手种植植物,观察并记录植物的生长过程。他们不仅了解了植物的生长需要阳光、水分和土壤等基本条件,还学会如何照顾植物、观察记录生长情况等技能。同时,我们鼓励家长参与到这个活动中来,向家长发放家庭科学实验指南,指导家长如何在家中与幼儿一起进行简单的科学实验,如“土豆发电”“自制望远镜”等,不仅增强了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互动,也让幼儿在家也能继续探索科学的奥秘。

大班科学活动“有趣的循环”中,我们充分利用社区和家园资源,让幼儿走出幼儿园区感受身边的循环。幼儿通过和爸爸妈妈一起寻找、在班级进行集中分享发现:公交车的路线是循环的,歌曲也可以进行循环播放,钟表的转动轨迹是循环的,一周7天、一年中的12个月也是循环的。这样的集体教学模式达到了双赢的效果。

(二)效果评估

为了评估创新集体教学模式的实践效果,我们对参与活动的幼儿进行了多次问卷调查和观察记录。通过统计分析,我们发现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和参与度明显提高。大部分幼儿表示喜欢参加科学活动,认为这些活动很有趣也很有意义。他们都愿意参与更多的科学探索和实验活动。同时,我们还观察到幼儿在科学活动中的表现越来越棒。他们能够积极参与各种科学探索和实验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认真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结果。在与同伴的合作中,他们也能够相互协作、共同解决问题。这些表现都说明,无论是科学素养还是探究能力,幼儿都有了明显的提高。此外,我们还向教师和家长广泛收集了反馈意见。教師们认为创新集体教学模式能够更好地满足幼儿的学习需求和发展要求,提高教学效果和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家长们也表示支持这种教学模式,认为它有助于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

在幼小衔接背景下,科学教育集体教学模式需要不断创新与实践,以适应幼儿的发展需求。通过以生活化的科学、学习与游戏融合、整合跨学科知识、利用多媒体工具等策略,为幼儿创造一个更加有趣、有效、有意义的学习环境。未来,我们可以进一步探索如何将更多的创新元素融入科学活动中,为幼儿全面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

参考文献

[1]赵静.幼小衔接背景下幼儿园科学教育的教学策略[J].现代教育科学,2017(6):116-118.

[2]陈芳.基于幼小衔接的幼儿园科学教育课程创新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8(12):102-105.

[3]李敏.幼小衔接阶段幼儿科学教育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19(5):84-88.

[4]张华.基于幼小衔接的幼儿园科学教育集体教学模式研究[J].教育探索,2019(7):44-47.

[5]王晓燕.幼小衔接背景下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J].学前教育研究,2020(4):70-73.

[6]王丽.幼儿园科学活动中集体教学模式与幼儿合作能力的培养[J].当代学前教育,2021(2):48-51.

猜你喜欢
科学教育创新实践幼小衔接
简谈大班幼儿跳绳能力的培养
重视“幼小衔接”幼儿教育更出彩
浅析班组文化建设与创新实践
在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中克服小学化倾向
STEM对我国科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启示
高中地理的创新教学研究
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新时期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意义
农村幼儿园“幼小衔接”的“五步走”
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相互融合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