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艳
摘 要:在当前的教育教学环境中,随着教学目标与要求的不断提升,大单元教学逐渐成了一种趋势。因此,小学语文教师也需要加强相关教学工作。同时,由于许多传统教学方法与手段都显露出了一定的局限性,不同程度影响了预期教学目标的实现,所以每个教师都需加强教学改革,引入创新元素,优化教学实践。在大单元教学活动中,小学语文教师可以科学引入信息技术,最大限度发掘其辅助教学的价值,提升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 信息技术 大单元教学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06.020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为了更加顺利地实现预想教学目标,小学语文教师都慢慢开始重视大单元教学,并强了对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为改善教学效果付出了努力。但在实际当中,由于种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一些教师在借助信息技术开展语文教学工作的时候遇到了一些问题与阻碍,无法最大限度发挥信息技术的辅助教学力量,更无法完成既定教学任务。由此,在平时开展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工作的时候,教师不仅需要创新引入信息技术手段,还需持續不断探究如何更恰当地整合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尽力优化每一次教学活动,最终顺利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一、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中引入信息技术的必要性
当前阶段,在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过程中,科学引入信息技术逐渐成了一种趋势。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利用信息技术的必要性也渐渐得以显现。
具体包括:利用信息技术元素,教师可以更加顺利地改善学生的学习态度,引导他们热情地投入学习活动,提高课堂学习效果;借助信息技术中的生动元素,教师可以营造良好的课堂环境,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促使学生高效完成课堂学习任务;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下,教师可以改变教学内容的抽象性,降低教学难度,促使学生准确理解语文知识,迅速提升语文素养;基于信息技术,教师可以最大限度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实现个性化教学,尽力给每个学生针对性的指引,促进学生学习进步。教师要在各个环节加强对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帮助学生化解学习问题,解决诸多困境,优化学习效果。
鉴于以上所述现实情况,当前针对小学阶段的学生开展语文教学工作的时候,每个教师都需要在全面考虑学情的前提下,选择合适的时机科学引入信息技术元素,并尽力发挥其最大价值,提高大单元教学成效。
二、信息技术背景下的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策略
1.利用趣味元素导入,激发学生语文单元学习兴趣
在新时期的教育教学环境中,随着学生主体作用的日益显现,小学语文教师都慢慢认识到了集中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兴趣与热情的重要性,并为此采取了主动措施。但从结果来看,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很多时候并不能达到预期,无法最大限度获取学生的支持与配合,不利于教学计划的施行。同时,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信息技术逐渐展现出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与价值,并慢慢得到了教育工作者的认可与重视。综合以上所述,在对小学生进行语文单元教学活动时,各任课教师就有必要基于信息技术进行趣味元素导入,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为完成单元教学任务奠定良好基础。
例如,在引导学生阅读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草船借箭》《景阳冈》等课文的时候,为了更加顺利地完成既定任务,帮助学生实现预想学习目标,教师首要做的就是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教师可以预先搜索相关影视作品《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并从中截取与课文相关的片段,然后在课堂导入环节通过计算机等信息技术设备播放给学生,在为课堂增添动态元素的同时,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其次,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设备为学生播放课文朗诵录音,并鼓励学生仔细聆听,自主模仿诵读,之后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积极上台进行朗诵表演,展现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另外,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教师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趣味游戏活动,据此生动引入单元新知。在基于信息技术进行趣味元素导入的过程中,教师通常可以顺利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为其顺利完成单元学习任务奠定良好基础。
2.引入丰富教学资源,营造动态单元教学环境
从以往的教育教学经验可知,在平时的小学语文学科教学过程中,如果所处课堂环境较优,师生将更加积极地投入教学活动,高效完成既定教学任务,相反,如果课堂教学环境不佳,无论教师还是学生的主动性都将减弱,进而无法高效开展课堂教学,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与此同时,在传统课堂上,许多小学语文教师所借助的资源较为单一,这样不仅无法实现高效教学,还可能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阻碍其进步。由此,在实际针对小学阶段的学生开展语文单元教学工作的时候,各任课教师就有必要利用信息技术引入丰富的教学资源,营造动态的单元教学环境,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
例如,在组织学生学习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摔跤》《它像一颗挺脱的树》《刷子李》等内容的时候,为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就要转变教学理念,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引入丰富的教学资源,优化教学实践。教师在简单讲解本单元知识之后,就可以通过信息技术设备为学生播放一段经典影视作品,要求学生仔细观看并进行思考探究,然后,教师可以从他们中任选一个人在大家面前描述视频主要人物外貌与性格等方面的特征。在合适的时候,教师还可以通过计算机等信息技术设备为学生播放一些生活画面集锦,立体呈现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然后为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鼓励学生运用课上所学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等进行文字描述。之后,教师可以从他们中任选两人到讲台上朗读自己所写文字内容,并就此与大家展开讨论交流。除以上所述,教师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组织学生进行基础知识抢答竞赛活动,即为学生展示一个个预先设计的问题,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最终回答正确较多的学生获胜,并可以获得一定的奖励。通过信息技术引入丰富教学资源,教师通常可以顺利营造活跃的单元教学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效率,促进学生语文学科素养的迅速提升。
3.提供个性化学习指导,提高学生单元知识学习效率
小学阶段各班级当中的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有着不同于他人的学习特点与学习需求,因此也就需要得到教师的个性化指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水平。在实际教学当中,有些教师对此认识不足,并没有开展个性教学工作。同时,有些教师虽然对上述现实有了深刻认知,并付诸行动,在各环节融合了个性元素,旨在取得预想教学效果。但是从结果来看,各任课教师在进行个性教学工作时明显存在诸多问题与不足,不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面对上述现实情况,实际开展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时候,每个教师都有必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在各阶段为学生提供有效的个性学习指导,促进学生的进步。
例如,在引導学生学习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内容的时候,基于对所教学生的全面了解,为了更加顺利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教师有必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个性学习指导,促进学生高效学习。在预习阶段,教师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表现,根据结果将他们划分为不同的层次,接着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难度的预习作业,同时利用信息技术向他们发送相应的预习辅助资料,帮助学生提前掌握尽可能多的单元新知,为课堂学习奠定良好基础,优化学习效果。在课堂上进行单元知识提问的时候,教师也需要提前了解各个学生当前的语文能力水平,然后通过信息技术设备为学生展示不同难度的问题,要求相应的学生进行思考解答,高效进行练习。最后,进入课后练习阶段,教师为学生布置相应作业任务之后,可以通过计算机、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手段与各个学生建立紧密联系,便于在课后阶段随时与每个学生进行交流,了解他们在练习中遇到的问题与困境,从而根据各个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针对性指导,帮助他们跨越练习障碍。通过信息技术加强个性学习指导,教师可以提高学生的单元知识学习效率,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迅速提高。
4.创设直观学习情境,降低语文单元知识学习难度
在小学阶段,语文是非常重要的一门教学科目,且其虽然与理科科目相比难度较低,但是也具有一定的学习难度,学生在学习中不可避免会遇到重重问题,影响最终的学习效果。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是许多语文学科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使得学生无法迅速理解领会其中的内涵。在以单元知识为主要内容开展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时候,以上所述内容体现得尤为明显。由此,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小学语文教师就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直观的学习情境,降低语文单元知识学习难度,提高学生单元学习效率。
例如,教师在语文课堂上组织学生学习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当中《桥》《穷人》《金色的鱼钩》等文章的时候,为了帮学生降低学习难度,优化学生学习效果,教师就需借助信息技术适时创设直观情境辅助教学。在为学生分析课文内容的时候,为了配合口头分析讲解,教师可以通过计算机等信息技术设备为学生展示一张张直观形象的图片,其中包括:黎明的时候,大雨瓢泼而至,山洪从山谷里奔涌而来;洪水消退,一个老太太在人们的搀扶下来到原来的木桥处,来祭奠她的丈夫和儿子;桑娜用头巾裹住西蒙的孩子,将他们放在自己的孩子旁边,并拉上了帐子。在信息技术直观情境的辅助下,学生势必可以更容易理解教师所讲内容,深入探知各篇文章的思想感情,提高单元学习效率。
5.发送微课视频资源,优化学生课外复习实践效果
在小学语文单元教学过程中,在完成课堂任务之后,教师通常需要指导学生进行复习学习活动,以夯实课上所学知识,巩固并提升单元学习效果。但一直以来,许多教师都习惯放任学生自主复习,或者适时给予学生一定指导,但是却难以取得预想成效。与此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微课教学手段应运而生,并逐渐在各环节展现出较大价值,值得各任课教师加以应用。综合以上所述,在针对小学生进行语文单元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就有必要通过信息技术将微课视频资源发送给各个学生,优化学生课外复习实践效果。
例如,在组织学生学习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中《少年闰土》《好的故事》《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等内容的时候,教师在为学生布置课后复习任务之后,还有必要借助微课资源加以辅助,优化学生的复习实践活动。在临下课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互联网渠道,将课堂上播放过的微课发送给每个学生,助力学生的复习活动。在此过程中,学生可基于自己不理解的知识点反复观看某一段微课内容,精准探究其内涵与所蕴含的情感。同时,在观看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随时暂停进行思考,以顺利解决复习中遇到的疑问。另外,在学生完成基础性复习学习任务之后,教师还可以向能力较突出的学生发送一些名师讲课片段,并为学生提供难度较大的思考问题,从而有效拓展学生语文思维,促进其进行更深入的学习活动。这样,几乎每个学生都将顺利优化课外单元复习效果,提高语文综合能力与素养。
6.布置课外差异作业,增强学生学习动力
一般而言,小学语文课堂的空间和时间都是有限的,学生在此期间一般只能完成基础性的学习任务,难以实现理想的学习目标,无法使自身的语文综合能力达到预想水平,所以,他们还需要在课外参与更进一步的学习活动。鉴于学生之间存在诸多差异与不同,教师不能一味坚持统一的教学思想,否则将难以顺利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无法实现教学目标。所以,在平时针对小学阶段的学生进行语文单元教学工作的时候,每个教师都需为学生布置课外作业,并在信息技术支持下融入差异元素,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顺利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例如,教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琥珀》《飞向蓝天的恐龙》等内容的时候,在完成课堂教学计划之后,教师有必要重点布置相应作业任务,并促使学生积极进行相关实践活动。在临下课的时候,教师可以综合分析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表现,并据此将他们划分到不同的层次。然后,教师就可以通过互联网将不同的作业任务发送给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针对性练习。另外,在学生参与课后作业练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在信息技术的助力下随时了解学生的情况。如果发现有学生完成作业比较吃力,甚至慢慢产生了一定的厌学情绪,那么教师就可以适当为其减少部分作业任务,促使学生集中精力进行练习;如果发现有的学生能够轻松完成课后作业,慢慢失去练习的热情,教师就有必要进一步发送给学生一些难度较大的作业任务,鼓励他们自主探究。这样,在差异化作业任务的驱使下,教师能够有效提升单元学习效果,迅速实现培养目标。
总之,在当前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单元教学模式的应用逐渐成了一种趋势,所以,小学阶段语文教师都有必要加强单元教学工作,努力完成既定教学计划。同时,鉴于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小学语文教师还需科学引入信息技术元素,并优化具体方式与方法,充分发挥其价值与作用,提高语文单元教学效果,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水平的大幅提升。
参考文献:
[1] 吴国华《“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单元教学要素的实现路径探究》,《新课程研究》2022年第28期。
[2] 田风翀《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语文单元教学构想研究》,《基础教育论坛》2022年第15期。
[3] 张楠《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主题单元教学的策略研究》,《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0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