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困惑与转向

2024-05-16 14:50张洋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4年6期
关键词:语文课程教师应语文

张洋

摘 要: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在改革过程中也面临着种种困惑。这些困惑直接影响着课程的开展与教学的改革,影响着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基于此,笔者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分析了当前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中所面临的困惑,并针对困惑进行重新审视,提出相应的优化措施,希望推动小学语文教学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程与教学改革 困惑与转向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06.018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语文教学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教师只有积极进行课程改革,才能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为了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语文的困境,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课程与教学改革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它关系到教育目标的实现,关系到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关系到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的转变,因此,课程与教学改革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新课程改革中,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正面临着诸多困惑。如何正确认识这些困惑并尝试找到破解这些困惑的策略是当前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意义

1.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学习兴趣不高。因此,传统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新课改的发展需求,需要进行改革。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在学生的主动参与中进行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能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2.有利于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在新课改背景下,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学生要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文化科学素养。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通过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教师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和阅读课外书等方式来学习和积累知识,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3.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语文课程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小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初期,对于未来充满着美好的憧憬,教师应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积极思考中探索未知的领域,从而激发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特点进行教学活动设计,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教师也应该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思考,从而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二、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原则

1.坚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原则

从素质教育的目标来看,在新课程标准中,学生的素质被概括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态度、基本能力”。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和提高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在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身心健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中有利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因素,做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和谐统一,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为他们提供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培养他们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鼓励他们敢于提出问题和发表不同意见,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2.坚持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原则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教师应重视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密切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小学语文课程应注重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拓宽学生学语文和用语文的领域。教师要努力探索基于情境、问题导向的深度学习,重视情境创设,加强课内外联系,开展综合性学习。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积极观察、思考、在表达和交流中提高综合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教师要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小学语文课程,鼓励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学习语文,鼓励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

3.坚持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原则

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主要任务是指导学生学习,具有“引路”和“示范”的作用。同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相信学生具有独立发现的能力,尊重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大胆质疑,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教师应给学生提供自由发挥的空间,积极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但不能代替学生进行学习。教师要遵循教学规律和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对教学内容进行加工、组织和处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始终发挥主导作用,又要注意學生的主体作用。教师通过引导、启发、点拨、讨论、质疑等方式,引导和帮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把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结合起来。

三、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困惑

1.教师自身素质有待提升

语文学科包罗万象,教师在掌握基本的教学技能的同时,还必须具备较好的文学功底、文学素养和人文精神,才能向小学生传递语文的内涵。只有拥有了这样的综合能力,才能更好地创造出一个有效的课堂,通过融合、拓展和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习的感染力和穿透力,推动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然而,现在很多语文教师还在照搬过去的经验进行教学,忽视了提高自己的能力,忽视了对知识的学习。在当今社会环境和技术都在发生改变的情况下,教师们对新技术和新理念的理解和掌握也不尽如人意。所以,语文教师的素质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教学效率。

2.指导学生学习的方式方法单一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我们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评价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是一次极好的教育教学改革尝试。但笔者发现,教师们在这次课程与教学改革中,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还不够深刻,不能很好地将新课程理念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结合起来,在指导学生学习时,方法还很单一。大多数教师还是沿用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为本位、以书本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上讲得多、练得多,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被大大压缩了,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由于课堂上大部分时间是教师在讲,学生很少有机会发言,有些学生即使发言,其内容也是言之无物或华而不实。

3.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还没真正落到实处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围绕教学目标,通过自学、互学、群学等方式,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从而让学生学会学习。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看到很多教师并没有真正做到让学生在课堂上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教师在提问的时候总是先叫那些学习成绩好、反应快的学生,对于学习成绩稍差的学生则不闻不问,这无疑是对那些成绩差的学生的不尊重。在语文课堂上,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在课堂上教师更多的是为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而不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笔者认为教师应该给学生以指导和点拨,让他们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去思考,去发现,去探索,去创新。

4.教师对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理解有偏差

新《课标》指出,小学语文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初步的审美能力,受到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审美情趣的熏陶感染。那么,如何才能体现小学语文课程总目标的要求呢?我们不难发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很多时候目标不明確,课堂教学也就没有目标可言。这主要是因为教师没有把握好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的关系。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对课程目标进行深入挖掘,明确教学重点与难点;在开展课堂教学时要合理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与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从而达成课堂教学目标。如果教师对课程目标把握不准,而又没有很好地将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结合起来的话,那么教师在课堂上就很难让学生掌握知识,也就谈不上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5.课堂脱离实际,不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

许多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存在着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过分地依靠教材,在上课的时候,教师总是死板地围绕着教科书上的内容,让学生一遍又一遍地阅读、朗读、背诵,仅仅要求学生将教科书上的知识融会贯通,而忽视了语文的实用价值。如果教学内容不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就不能使他们认识到语言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此同时,因为受到应试考试的影响,许多教师只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他们能力、态度等方面的变化,也不关心他们是否真的学习到了知识,这对他们的全面发展不利。

四、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方向

1.明确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语文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教师在教学中应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相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例如,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让学生观察小蝌蚪的变化过程,同时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蝌蚪成长为青蛙的过程,从而使学生对青蛙产生浓厚的兴趣。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具体情况,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教学内容和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以生为本,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以生为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很强,教师应该在课堂中营造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兴趣,从而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表现机会,让学生主动说出自己对某一篇课文或者某一个知识点的看法,让学生在课堂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

例如,在学习《海上日出》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找出文章中生动优美的段落,并进行赏析。通过这种方法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让语文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因材施教,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新课改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的作用只是引导和指导。小学生具有很强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水平进行提问,让他们主动学习新知识。

例如,在进行《古诗三首》教学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内容,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写作背景,然后鼓励学生在课下查找相关资料。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就相关问题进行提问。这样既能让学生在学习中提高兴趣,又能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欲望。

4.优化课堂教学环境,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学习过程,为了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教师在课堂上要给予学生足够的尊重和信任,尊重学生的意见和想法,营造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采取鼓励性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如“你今天表现真好!”“朗读得真有情感!”等积极鼓励性的评价方式。最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将多媒体技术和传统教学手段进行有机结合,丰富课堂内容,优化课堂环境,从而不断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5.改革课堂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小学语文教师要积极改革课堂教学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对教材内容的讲解,还要善于使用多种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例如,在进行《草原》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将自己带入草原生活的情境中,学生通过朗读课文能够了解草原的美丽风光和广阔无边的景象,再根据自己对草原的了解画出自己眼中的草原,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也可以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同时,教师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想象,使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提高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小学语文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结合不同阶段学生的学习特点,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坚持以人为本,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 王禧《探析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困惑与转向》,《考试周刊》2021年第74期。

[2] 孟翀《整合技术视角下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反思的影响因素研究》,东北师范大学2021年博士论文。

[3] 夏美珺《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困惑与转向》,《安徽教育科研》2020年第4期。

[4] 贾宝凤《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困惑与转向》,《新课程(小学)》2019年第11期。

猜你喜欢
语文课程教师应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语文教师应具备的“文本素质”
小学低年级教师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语文课程改革深化中的学校担当
高中语文课程应该更加贴近生活
教师应上好语文综合性学习课
教师应首先在道德上成为教师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