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彩玲
摘 要:本文以新版语文课程标准为背景,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首先对文化自信的内涵进行解析,它包含认同信心、热爱继承、关注参与和了解借鉴四个维度。然后从激发文化认同、弘扬热爱文化、关注当代文化和对比借鉴文明成果四个方面提出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策略。最后从课程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创新、评价方式多样和环境氛围熏陶四个方面设计实施路径。
关键词:文化自信 语文教学 新《课标》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06.032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到一个重要的历史阶段。在此背景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对语文课程进行了重构,强调要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作为语文教师,肩负着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的重任,应采取什么样的教学策略,让学生真正产生文化自信,成为新时代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栋梁之材呢?本文就这一问题展开论述。
一、文化自信的内涵:认同中华文化,坚定相信中华文化的生命力
新《课标》明确指出,文化自信体现为“学生认同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信心”。这里的“认同”是认知的内化,是理性地看待传统文化的积极态度,而“信心”则更多地体现在情感层面的认可与热爱。
在语文课堂上,我们要让学生真正认同中华文化,就需要从中华文化的根基入手,让学生深刻理解中华民族共同的血脉记忆。例如,在学习有关中国历史文化的课文时,不能仅停留在事件记叙的层面,而要引導学生体会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认识到正是这种精神支持着中华民族的延续发展。另外,面对当代社会的多元文化格局,教师更需要引导学生区分主流价值取向和边缘价值取向,树立正确的文化认同,防范文化颠覆和自我怀疑。
在坚定信心方面,我们要让学生认识到,中华文化是在长远历史进程中逐步积淀、升华而形成的灿烂文明,蕴含着丰富的真善美价值导向。面对当今世界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中华文化以其巨大的包容性吸收同化外来文化的精华,使自身得到不断丰富和发展,这充分体现了中华文化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
具体来说,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首先需要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华文化的源流。中华文化拥有5000多年的历史积淀,是全球独一无二的文化。教师可以围绕中华文化的悠久历史,组织学生学习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成果,如孔子“仁义礼智”思想、道家追求天人合一的思想、墨家崇尚兼爱非攻的思想等,感受古人智慧的深邃;学生要学习中国古典艺术的千姿百态,如诗词楹联、书法绘画、京剧戏曲等,领略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这些学习都有助于学生认识中华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独特的价值理念。中华文化强调天人合一、阴阳调和,崇尚中庸之道,追求大同世界,这与西方文化的二元对立思维有本质区别。中华文化强调集体主义,崇尚和合共生的大我精神,这与西方的个人主义思潮形成鲜明对比。学生深入理解中华文化这些独特的理念内涵,有助于坚定中华文化自信,防止产生错误的文化取向。
要通过丰富的课文资源,展现中华文化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和文化自信。中国古代先贤们不屈不挠的奋斗史诗,以及一代代仁人志士为民族独立自由而奋勇献身的感人事迹,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学生通过情感的触动和理性的深思,能够领悟中华民族的精神脉络,感受民族精神的力量,从而增强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和自信。
面对当今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大背景,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多元文化之间的差异,防止文化颠覆和自我怀疑。中华文化在包容外来文化的同时,也需要明确自己的文化主体性,保持戒慎和理性的态度,才能在世界文化之林中赢得应有的地位和话语权。
二、通过语文学习,激发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自信的内涵不仅停留在认知层面,最重要的是要落实到情感层面,激发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之情。热爱源于熟稔,熟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激发文化认同感。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上达成这一目标?
教师要精心设计让学生“对话”传统文化的学习情境。通过身临其境的情境体验,让抽象的文化变得具体生动,拉近学生与传统文化的距离。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欣赏中国园林艺术,感受其中蕴含的意境;组织学生观看传统戏曲,领略中华艺术的魅力等。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传统节日习俗活动。在亲自动手操作、积极参与的过程中,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油然而生。教师要组织学生收集校园里与中华传统文化相关的元素,发现日常生活中传统文化的印记,由近及远地感受传统文化的存在。
当学生的文化认同转化为内心的热爱时,自然而然会产生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内在需求。所以,教师在语文课堂上要创设机会,引导学生主动体验传统文化、参与传统文化活动,并产生传承传统文化的意愿,这样学生才能真正产生文化自信。
要激发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教师需要通过设计立体化的课程内容和活动形式,让学生在多维度感知中与传统文化产生情感共鸣。
首先是立体呈现课程语言材料,挖掘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文课程中的语言学习应与文化学习有机结合。教师可以通过解读诗词歌赋的意境韵致,让学生感受中国古典诗词中蕴含的美学情怀;通过讲解成语故事的历史文化根源,让学生理解成语中的民族智慧;通过品味古典文学作品的思想价值,让学生领悟中华文化的道德精神。这些丰富多样的语言学习内容,都可以唤起学生对中华文化底蕴的情感认同。
其次是组织丰富的文化体验活动,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传统文化。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文物陈列馆、博物馆,欣赏国粹文化;邀请艺术家进校园,让学生近距离观摩传统技艺的风采;组织学生观看经典戏曲表演,领略中华艺术之美;带领学生参与传统节日庆典,亲自动手制作传统玩具、民间小吃等。这些丰富的文化体验活动,可以让抽象的传统文化变得具体生动,激发学生强烈的文化认同感。
第三是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生活。学校可以打造富有中国特色的人文景观,如建设中式园林,设立书法长廊,布置展示中国传统工艺品的文化角等,使学生在校园生活中自然感受传统文化氛围。教师还可以举办知识竞赛、才艺展示等活动来弘扬传统文化,并将传统节日、民俗等元素融入校园文化生活,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参与感。
第四是开展家校结合的文化教育,构建文化自信的成长环境。家庭和学校应加强沟通配合,鼓励家长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带孩子参与传统节日活动,欣赏传统艺术,传承家风家训等,让孩子在浓郁的文化环境中成长。学校还可以举办中华传统文化进家庭活动,向家长宣传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通过这些立体化的课程内容设计、活动形式和环境营造,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多角度感知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促进文化自信的产生。
三、关注并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将文化自信融入日常
培养文化自信不能停留在传统文化层面,还需要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实现文化认同的历史积淀。当代文化是在传统文化基础上,与时俱进的文化实践。仅仅停留在传统文化层面容易让学生感受到文化认同的断裂感。
因此,语文教师要注意从身边的文化现象入手,组织学生关注具有时代特征的文化热点,如关注文化和科技结合的新兴事物、关注流行文化等;组织学生评述身边的文化现象,表达自己的看法和体会;组织学生参与文化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开展文明创建活动、参观当代艺术展览、到博物馆了解文物保护等。这些丰富的文化实践能够强化学生将文化自信融入生活的意识,使之成为常态化的文化参与。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就需要让学生理解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连续性,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在文化认同中体现出时间和空间的延续性。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学习当代文學作品、观看具有时代特征的影视作品,感受当代文化的风貌。现当代作品往往融合了传统文化因素,体现了时代发展的特征,学生学习这些作品有助于领悟传统文化在当代的继承和发展。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学习含有中国古诗意境的当代诗歌,观看反映中国传统美德的当代电影电视剧等。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当代艺术展览,欣赏不同流派的现代艺术创作,领略中国艺术的时代特点。许多当代艺术家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实现了创新性发展,体现了时代精神。欣赏这些艺术作品,可以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同文化生活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亲身体验感受当代文化生活的丰富多彩。教师可以开展文明城市创建活动,让学生参与环境治理,明白文明行为的重要性;开展博物馆志愿服务,让学生了解文物保护的意义;参观科技展览,了解当代科技成果等。这些社会实践可以增强学生参与当代文化生活的积极性。
教师还可以通过时事话题,引导学生评论时代文化热点,表达自己的见解。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学习并评价一部热门电影,讨论网络语言的正反面影响,这些都可以培养学生分析和处理当代文化问题的能力。在这些文化参与中,学生了解了传统文化的特点,又跟上了时代发展的步伐,体现出文化认同的空间延续性。
这样,学生在关注当代文化的同时,也会认识到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文化发展的根基,从而增强文化自信,形成文化认同。
四、学习借鉴世界文明成果,开阔文化视野
教师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还需要开阔视野,学习借鉴世界上的优秀文明成果。教师的教学重点是要引导学生辩证地对待不同文化,正确认识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经验。
具体来说,语文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优秀的外国文学作品,通过学习外国作家的人生价值追求、审美情操,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但更重要的是,教师要组织学生比较不同文化之间的异同,理解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脉络,避免文化自负或文化自卑,形成跨文化的审美能力和价值判断能力。
此外,面对丰富的网络文化资源,教师也要提高警惕,指导学生形成辨别是非、识别优劣文化的能力,防止错误思想和低俗文化的侵蚀,坚定文化自信。
学习借鉴世界文明成果,对于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增强文化自信非常重要。语文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教师可以选编一些外国优秀文学作品带入语文课堂,如《安徒生童话》等。学习不同国家的优秀文学作品,可以让学生领略不同民族的人文精神,获得跨文化的审美体验。但教师在选材时要注意作品的思想品质,避免选择含有错误价值导向的作品。
教师可以围绕文学作品,组织学生进行中外文化比较。通过比较不同民族英雄人物的品质,不同国家的风土人情,学生可以了解不同的文化特点,并在比较中认识中华文化的独特价值,增强文化自信。
教师可以开设世界民间文学读本的选读课程,如《世界民间故事集》。各国民间故事充满人文关怀,学习不同国家的民间故事,既可以增加文化知识,也可以通过发现共通的人文主题,使学生领悟人类文明共有的精神追求。
教师还要培养学生的文化辨别能力和价值判断能力,防止低俗文化的侵蚀。教师可以培养学生区分优劣网络文化内容的方法,引导学生运用纯洁的文化情怀抵制低级趣味。
这样,在开阔视野的同时,学生就能够坚持民族文化立场,使学生在世界文化浪潮中增强文化自信,成为有文化底蕴和品位的时代新人。
五、实施立体化教学策略,让学生在感受中体悟,在实践中形成文化自信
为了有效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语文教师在课堂设计上需要采取立体化的教学策略,使文化自信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在课程资源的运用上,教师应该立体呈现语言文字学习与中华文化的内在联系,例如,教师通过运用成语、讲解典故等方式,让学生感受语言背后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设计丰富多彩的文化体验活动,使学生在亲身感受和动手操作中理解中华文化,例如学习书法、欣赏传统艺术表演等。在学习评价上,教师不仅要检查学生对文化知识的掌握情况,更要重视学生在实践中对文化的态度和参与文化活动的意愿,全面考查学生是否形成了文化自信。
总之,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需要语文教师采取立体化的教学策略,在传授语言文字知识的同时渗透中华文化的精髓,创设丰富多彩的文化体验场景,引导学生在感受中认同中华文化、在实践中传承发扬中华文化,使文化自信成为学生内心的信念。语文教师要具备坚定的文化自信,并以身作则,以情感感染情感,以行动影响行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的文化支撑。
通过立体化的教学策略,文化自信如空气般无所不在,渗透到学生的生活中,这样才能让文化自信真正成为学生的内在素养。
参考文献:
[1] 康丽帅《文化自信视阈下青年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路径探讨》,《汉字文化》2021年第14期。
[2] 谭绍江《习近平美好生活观视域下的文化自信诠释》,《理论学刊》2020年第1期。
[3] 程惠哲《文化自信的底色与本色》,《人民论坛》2018年第36期。
[4] 朱君、肖霭龄《新时代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路径——以统编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材为例》,《教育科学论坛》2021年第2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