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兴趣为基础以方法为核心 以思维为延伸

2024-05-16 08:53应航
小学科学 2024年12期
关键词:实践策略科学素养小学科学

应航

〔摘    要〕  在大力深化课程改革的新时期,小学科学形成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综合性教育目标,传统教学方法的局限性日趋显现,教学实践与目标要求之间的矛盾呈现激化态势,加快教学模式转型成为必然。基于此,笔者围绕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需求,以兴趣为基础,以方法为核心,以思维为延伸,探讨小学科学教学创新的有效实践策略,以期提升教学实效性,助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关键词〕  小学科学;科学素养;实践策略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317    (2024)  12    007-009

小学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体现科学本质的综合性基础课程,是学生认知自然世界,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关系的重要窗口,是发展基本科学能力、塑造科学观念的有效载体,在义务教育体系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入,小学科学的育人价值受到广泛关注,引发关于教学模式的深入思考与热烈讨论。教师作为教学的设计者与实施者,坚持素养立意顶层设计,结合科学课程基本属性,围绕学生认知需求,探索有趣、有效的教学方法成为当前要务。

一、小学科学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性

(一)落实新课标理念的必然要求

2022年版《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明确了核心素养的内涵,包括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和态度责任四个维度,强调教学设计与实施紧扣核心素养要求,促使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形成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长期塑造过程,激活课程育人主阵地作用至关重要。小学科学以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宗旨,立足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固有经验,探索相契合的教學方法,将核心素养内涵有机融入日常教学活动,贯穿学生科学探索的始终。为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搭建螺旋上升的支架,是落实新课标理念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小学科学课堂提质增效的有力举措,极具探究价值与实践意义。

(二)助力学生成长的必由之路

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主导下,小学科学育人定位不再是单纯地传递事实性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思维力与学习力的发展。面对教育新形势、新要求,课程教材应发挥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重要作用,激活支持学生长远发展内生动力。科学素养涵盖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多个维度,小学科学注重科学素养的培养,对于学生认知发展与健康成长大有裨益。具体而言,第一,以科学素养为导向组织教学活动,打破了机械的知识灌输,坚持以学为中心,教学设计更为契合学生的主体需求,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科学课程的探索乐趣,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形成持续、深入科学探索的驱动。第二,围绕科学素养组织教学活动,更加强调学生发现、探索、内化与应用知识的过程,注重科学思维塑造,有助于学生掌握分析科学现象、解决科学问题的方法,理解核心知识的本质,逐渐走向深度学习。

二、小学科学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实践策略

(一)以兴趣为基础

教育家布卢姆曾经说过: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对于心智尚未成熟的小学生而言,兴趣驱动的主导作用更强。小学科学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是促进科学素养发展的基础。因此,教师应综合考虑教学内容与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趣味化的教学活动,唤醒学生的学习自觉,引发更多的主动探索行为,为科学素养的培养提供情绪支持。以《感受空气》一课教学为例,本节课是“空气”单元的起始课,教学要点是引导学生借助生活事物研究空气的特征。教师以简单的小游戏作为课前导入,促使学生快速进入课堂探究状态,调动积极的学习情绪。例如,“猜盲盒”的游戏,准备一个不透明的盒子,放入日常生活、学习用品,让学生摸一摸、猜一猜里面装的是什么物品。在最后一轮游戏,教师什么都不放,但是强调盒子里装了某样东西,由此引发认知冲突,引入“空气”这一探究主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此基础上,教师提出互动问题:说一说空气有什么特点?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能够简单地给出关键词,如摸不到、看不见、无色无味等等。教师整合学生的回答,但是不做过多评价,而是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本,找到相关知识点,验证、补充自己的推测,由此增强学习的获得感,形成深入探究核心知识的驱动。

(二)以方法为核心

1.组织项目式学习,搭建知识结构

理论知识是支持科学素养发展的基础,但是理论知识的学习不应是机械地灌输与背诵,而是突出知识的发现、探索与理解过程,理解科学知识本质。同时,注重知识之间的内在关联,引导学生搭建结构化的知识体系。项目式学习是一种综合性、自主性、动态性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科学知识,不失为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以“天气”单元教学为例,教学目标为:知道什么是天气以及天气变化的规律对生活的影响;能够运用感官或仪器观察、分析天气,培养对天气的探究兴趣,养成观察、记录天气的习惯。本单元的前三个小节“我们关心的天气”“认识气温计”和“测量气温”,围绕“气温”这一主题展开探讨。教师将三部分内容整合为一个项目议题,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合作探索。教师围绕核心议题布置具体的学习任务:一是展开为期一周的天气观察,记录每天的天气情况;二是借助网络、图书馆、家长交流等方式,了解各种天气现象,并概括其特点以及影响;三是借助家中不同的温度计,观察、总结其共性特征与使用方法;四是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测量当地气温,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在阶梯式任务的导向下,学生抽丝剥茧,发现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内在关联,将生活现象与科学知识融合起来,搭建知识结构的同时,理解知识本质。

2.注重实验操作,增强探索能力

科学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实验在教学中占据无可取代的重要位置。它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动手能力与思维能力,而且借助具体的实验现象反映抽象的科学概念,能促使学生掌握更为高效的科学学习方法,有助于减缓认知坡度,提升学习效果和效率。以《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学为例,本节课的认知重点在于:理解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能够分析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特点。教师组织科学探究实验,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对比、分析等活动抽象出科学知识与科学方法。为了突出学生的实验主体感受,教师将课堂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引导、支持学生以分工合作的方式完成实验设计与操作,得出相应结论。首先,合理地分组。教师要坚持优势互补的原则,划分实验探究小组,增强小组成员之间的协作关系,促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实验探究,并在此过程中有所得。其次,提供实验器材,明确实验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真空抽气装置、若干纸杯、回形针、绳子、音叉、水槽、记录单等实验材料,分别研究声音在空气、固体和液体中的传播。各小组以抽签的方式确定需要完成的实验项目,并合作预设实验目标与流程,根据设计思路选择所需的实验器材,落实具体操作。小组成员进行合理分工,分别承担操作、观察与记录的职责,并对实验过程和结果进行探讨,得出统一的结论。通过实验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身体力行中获取知识、提升能力、塑造品格。

(三)以思維为延伸

1.设置问题驱动,激活学生思维

科学思维不仅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维度,也是学生不可或缺的学习能力。思维是在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设置启发性、思辨性、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时刻保持思维的活跃性,引发更多的主动思考、交流与探索,提升科学思维能力。以《用橡皮筋驱动小车》教学为例,本节课的重难点是:橡皮筋缠绕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关系的对比实验,让学生理解弹力、动力、能量的概念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教材在不同的认知阶段提出了相契合的思考问题,教师以此为原点,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表现,设置递进式的问题链条,帮助学生突破思维瓶颈。首先,在探究之前,利用教材中的问题“拉一拉橡皮筋会有什么感觉?”“我们能用橡皮筋驱动小车吗?”,搭建思维情境,激活学生固有的生活经验,聚焦目标知识,由感性体验向理性思考转变,引出后续的实验探究。其次,在实验探索过程中,教师借助问题推进实验操作进程。例如,针对实验设计提问:“应该在小车哪个位置安装橡皮筋才能够让小车动起来?”“应该如何安装橡皮筋,保证小车是向前运动的?”在实验操作完成之后,教师围绕结论提问:“使车轮转动的力来自哪里?”“橡皮筋在车轴上缠绕的圈数与小车行驶的距离有什么关系?”“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关系?”问题为学生的实验操作与观察提供了方向,促使学生在思考中更为清晰准确地捕捉关键信息,丰富学习体验。

2.链接生活场景,深化学生思维

小学科学知识与现实生活存在密切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是教学的终极目标,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解决生活问题,推动科学思维由肤浅走向深刻。以《用水计量时间》教学为例,本节课是“计量时间”单元的第二课,目的是让学生在观察、研究、制作计时工具的实践中,了解人类计时器的发展历史,建立时间概念,学会珍惜时间。首先,教师在生活情境中引入目标知识,促使学生发现生活与科学之间的关联。例如,以洗碗这一生活实践作为切入点,让学生观察洗碗过程,并思考洗碗时水保持一定的流速,消耗一定的时间,是否能够利用这一原理来计时。由此引发学生关于水钟计时原理的思考,提炼出科学概念,并逐步衍生出新问题,形成深度学习的驱动。其次,在完成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布置生活化的探究任务,让学生制作一个水钟用于日常计时,并引导学生借助生活中的现有素材完成设计与制作。将科学课堂延伸至实际生活,打破学生封闭、刻板的学习观念,有意识地运用科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培养创造性科学思维,提升迁移应用能力。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新课标视域下,小学科学注重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是课程改革的必然,也是推动学生成长的必然。这就需要教师改变以经验主义为主导的教学方法,分析不同教学模块的本质与学生的认知需求,设计自主、开放、多元的教学活动,拓展学生科学知识边界,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提升学生实践探究能力,促进其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参考文献

[1]耿溪晗.基于素养提升的小学科学有效教学方法[J].学苑教育,2023(13):94-96.

[2]万晓峰.小学科学课程“做中学”教学模式研究[J].求知导刊,2023(9):2-4.

猜你喜欢
实践策略科学素养小学科学
如何培养学生真实记录的科学素养
践行美好教育 培养科学素养
如何在日记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注实验数据 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浅谈提高初中生牢记英语单词的实践教学策略
幼儿园艺术整合活动的实践策略研究
加强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谈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简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高级英语课程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实践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