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地理教学中项目式学习的实施

2024-05-16 03:21冯海燕
学周刊 2024年14期
关键词:中学探究教师

冯海燕

(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第一中学,甘肃肃南 734400)

地理是中学教育阶段的重点科目,新课改下的地理教学不仅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强调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项目式学习具有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的功能,能够实现地理知识和能力教育的并重。教师应该顺应项目式学习的理念指导,明确其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实施原则,致力于引领学生开展探索式、实践性的学习,加强对地理项目式探究的规划设计,做好学习过程中的激趣、管理和评价,从而增强项目式学习的实施有效性,加快学生地理素养的发展步伐。

一、项目式学习的理念综述

项目式学习(Project Based Learning),简称“PBL”,是一种具有动态特征的学习模式,致力于项目式学习研究的巴克教育提出,该模式是通过学生主动探索现实世界的问题和挑战,获得知识经验、批判性思维、协作沟通技巧的过程;国内的教育研究学者认为,项目式学习是以学科的概念和原理为中心,学生围绕着驱动性问题,调动所有知识、技能、品质,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探究学习模式。虽然国内外研究者对项目式学习的理念,分析和解读角度不同,但都强调项目式学习是以具体、真实的情景为载体,让学生通过多感官的参与,去解决问题、构建知识,形成对学科知识和学习历程的深刻理解,在新情景中实现对知识技能的迁移。

二、中学地理教学中项目式学习的实施原则

(一)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虽然项目式学习在新时期的中学地理教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但是仍然有一些注意事项容易被教师所忽视,导致项目式学习的应用效果不够理想。与传统的地理教学模式相比,项目式学习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强调学生绝对的主体地位,项目的趣味性以及学生的参与度是影响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因素,因此,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实施项目式学习的基本原则,就是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无论是在项目的筹划还是课堂实践阶段,教师都要从学生的视角出发,总体了解他们的兴趣和需求,比如在项目设计中融入学生喜爱的话题和资源,激发学生参与地理项目探究的热情,使其真正地体验学习,得到个性和能力的发展,使项目式学习变得更有乐趣。教师还应该为学生打造开放式的项目学习环境,减少自身的灌输和讲解,让学生多交流、研讨和练习,以自主、合作的形式去找寻解决地理项目的“路线图”,从而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探索激情,提升地理项目式学习的实效性[1]。

(二)保障项目的真实性

地理课程知识与现实世界、日常生活都是息息相关的,新课标提出,“要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地理项目式学习的开展是建立在真实问题的基础之上的,所谓真实问题,就是具有实际的意义,贴近现实生活的问题,这样学生的项目学习结果才有价值,否则学生所掌握的地理知识永远只能是课本上的生涩概念,地理实践意识和能力也难以获得有效的发展。因此,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实施项目式学习,教师所要坚持的第二个原则就是保障地理项目的真实性。首先,项目主题和学生将要解决的问题必须是真实且有意义的,项目要与生活建立联系,而非漂浮无根的虚假设定,以此唤起学生的认知需求,使其更好地理解地理知识,并感受到现实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其次,教师在项目式学习中应用的各类地理资料和案例也应该是真实的,符合事实和科学规律,经得起怀疑和推敲,这样学生研究起来才更有底气,从而把真实和严谨贯穿于地理项目式学习的始终。

(三)提升项目的适宜性

虽然项目式学习具有突出的实践价值和优势,但是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并不是每一节课程、每一个知识点都适合以项目探究的形式来开展教学,假若教师为了与项目学习模式挂钩,为了开发而开发,去生搬硬套、强行拼凑,设计对学生获取知识缺乏用处的项目,那么很可能会误导学生以偏概全,导致他们曲解地理概念和原理,难以实现举一反三和知识迁移。为此,项目式学习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实施的第三个原则就是提升项目的适宜性,教师在开发和设计地理项目时,应该深入地分析地理教材和课程标准,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研究项目式学习是否可行,包括知识的难度、潜在的技能训练空间等等,开发适宜、典型、对学生能力发展有帮助和指导的项目,确保项目与教材和课标契合,能体现出地理学科的特点,学生通过探究和学习能领会地理现象的内在联系和规律,从而避免对项目式学习的滥用、错用,最大化地提高中学地理课的教学效率。

三、中学地理教学中项目式学习的实施策略

(一)做好地理学习项目的选题与开发

想要实现项目式学习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有效实施,前提条件是科学地选定项目主题。一个合格的项目主题必须紧扣地理课程标准和教学立意,具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以及较高的可操作性,才能更好地为教与学服务。因此,教师应该提高对项目选题的重视程度,立足于课程标准和实际学情,做好地理学习项目的选题与开发工作,从而为学生的后续探究铺平道路。

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对地理教材、教学目标展开深入、全面的分析,掌握学生已有的地理知识经验以及能力基础、学习需要、学习风格等信息,选择和开发真实、典型的地理项目主题。在实际操作上,教师应该先保障学习项目具备地理学科价值。地理是研究环境与人地关系的学科,常见的地理项目主题主要包括认知类、操作类和体验类,教师可以重点选择读图思考、调查分析等形式的项目主题,使学生在操作和体验中增进认知,更能凸显历史学科价值。再者,教师所开发的项目主题必须能引发学生产生有序的高级思维活动,包括分析、推理、评估和预判等等,教师可以在项目主题中,设计一些需要证据和证明的问题,尽量体现出地理环境的综合性,以此来调动学生的思考动机,确保项目式学习对学生空间系统思维的培养效果。最后,教师还应该特别关注项目主题的开放性,此类项目主题可能没有唯一、标准的结论或答案,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往往能驱动学生产生新的问题和探究,比方说用漫画的形式表现地理特征、研究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整治措施等等,这些开放的项目主题都能加强理论和实践的联系,有益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发展,从而落实高质量的地理项目选题[2]。

(二)借助认知资料呈现地理项目主题

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实施项目式学习,激发学生对项目的探究兴趣和动力是教师最为紧要的任务。地理项目主题通常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尤其是在学生还未了解教材内容的情况下,教师若直接给出纯文字的项目导学案或计划单,容易给学生带来较大的理解压力,影响他们顺畅地投入项目学习状态。因此,在发布地理项目主题的环节,教师必须考虑学生的认知需求和兴趣喜好,围绕着项目引入各类直观生动的认知资料,具象化地呈现项目主题,为学生做好认知铺垫,使其迸发研究和解决地理项目的热情。

基于项目式学习的认知资料选择,应该高度契合地理项目主题中的关键问题,同时贴近现实生活和学生的地理经验,在展示方式上,尽量做到图文并茂、视听结合,以此营造灵动的课堂气氛,简化学生对项目主题的理解过程。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认知资料主要包括地理图片、地理案例、地理纪录片等类型,教师要根据项目主题的本身特征对多种类型的认知资料进行甄别选用。在展示认知资料之后,学生通常会被资料的内容所吸引,教师要抓住机会,配合着资料,向学生简要介绍项目主题的内容、要求和目标。比方说教师播放的是一段地理纪录片,那么就可以引出研究地形地貌、区域人文的项目主题,使学生了解项目,把握接下来的探究重点和方向,从而使认知资料成为地理项目式学习的引玉之砖,达到激趣促学的双重效果[3]。

(三)小组合作筹划实践地理项目方案

项目式学习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区别,就是特别关注学生主体意识与合作精神的养成,主张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并重的理念。另外,项目式学习还强调对“学习共同体”的构建,中学生的地理素养、探究能力、学习风格等都存在差异性,小组合作不仅是提升学生主题意识的可靠途径,也能均衡差异,促进学生之间互补短板、交流督促、协作奋进,学生在小组中不再是孤军奋战的个体,而是面向一致目标——解决项目的“学习共同体”。因此,在地理项目式学习的探究阶段,教师必须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组织学生筹划和实践项目方案,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挖掘全体学生优势智能和探究潜力[4]。

教师应该聚焦实际学情,从学生的知识、能力、个性乃至性别等方面考虑,合理地构建和调配小组成员,确定小组长。而后,教师把项目式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交给学生,由各组的小组长发挥所长,明确每个成员的分工和责任,角色分工通常包括主持人、记录员、资料员和报告员等,其中主持人一般由组长担任,其他角色依照每名组员各自擅长的领域来决定,主持人负责主导地理项目的研讨,带领组员分析和讨论问题,制定项目实施方案,并针对项目实践过程中的可预见性困难研制应对和解决方案,其他成员各司其职,比方说记录员负责记录每个组员表达的想法和观点,资料员负责收集解决项目所需的地理资料,准备相应的学习素材和工具,报告员负责绘制地理图表、撰写文字报告,整理项目式学习的成果等等。这样就形成小组协作互助的和谐景象,让学生既获取了知识技能,也体验到合作互动的快乐,从而在地理项目式学习中强效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教师加强项目式学习的过程管理

在地理项目式学习中,虽然推崇“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但并不意味着教师的地位被弱化和边缘化,中学生的思维具有发散性,学习方法具有不确定性,假若教师不加以管理,学生散乱的思维和无序的方法很难形成有组织的知识体系,降低地理项目探究的实效。因此,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实施项目式学习,教师必须扮演好协助者和管理者的角色,落实探究过程的管理,促进学生在自由平衡的状态下学习,提高他们对项目式学习的达标效率[5]。

在实施过程管理时,教师应认识到自己的角色并非“主管”,而是维护项目式学习纪律、制度,指引探究路线的辅助管理者,致力于让学生自主投入研讨和体验,比方说学生在制定地理项目实施方案时遭遇瓶颈,教师可以提供方法、案例和材料的支持,至于对方案内容与细节的完善,仍然由学生自主、合作去完成。另外,教师还需要密切地关注各小组的研讨情况,针对他们在项目式学习中的具体表现以及所得出的阶段性结论,及时地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分享和小结,使各组相互吸收探究经验,调控本组的学习方向和策略,从而实现对地理项目式学习过程的精细化管理。

(五)对项目式学习成果实施综合评价

对于中学地理教学中的项目式学习来说,评价是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对项目探究成果的评价,必须是全面、多元且丰富的,不能由教师简单地总结一带而过,追求学生的主体参与。因此,教师应该重点优化地理项目式学习的评价策略,带领学生围绕着项目学习成果,开展综合评价活动,从而深化学生的自我认知,拓展增强项目式学习的整体效果。

在结束地理项目式学习之后,教师可以让各小组依据记录员和报告员整理的素材,以研究报告、多媒体演示、地理小论文、数据统计图等形式,展示项目探究的结论和成果。教师根据地理项目的内容和要求,给出清晰而全面的评价量规,包括项目学习态度,查阅和利用地理信息资源的能力,口头和文字表达能力,地理实践和操作素养,协调配合与团队精神等等,组织学生基于地理项目的研究、计划和实施情况,小组成员的分工任务和完成情况,以及最终的研究成果,开展小组互评和成员互评,给每个评价要素都赋予一定的考核等级或分值,并要求学生作出定性的评语,让学生在互评的过程中交流对地理项目知识的理解以及科学高效的项目学习方法,透过他人的优异表现弥补自己在地理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的缺漏,从而建立综合评价机制,实现地理项目式学习的圆满实施[6]。

四、结语

总而言之,中学地理教学中项目式学习的实施原则包括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保障项目的真实性以及提升项目的适宜性。教师应该从地理课程标准和教学立意出发,精心地选择和开发项目主题,借助有趣的认知资料导入项目,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驱动学生筹划和实践项目方案,打造地理学习共同体,重视过程管理和协助,提高学生解决项目的导向性和有序性,建立综合、多元、互动的评价机制,从而实现理想的地理项目式学习目标。

猜你喜欢
中学探究教师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最美教师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教师如何说课
在多解中学创新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宁波市四眼碶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