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深度教学的高中语文项目式学习实践

2024-05-16 02:48广东省广州彭加木纪念中学招健君
天津教育 2024年7期
关键词:劳动深度情境

■广东省广州彭加木纪念中学 招健君

深度教学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根本追求,要从学习符号、学习解题真正走向学习思想、学习思考。深度教学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围绕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或任务,通过积极的探究实践,深刻地掌握学科核心知识,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深度教学以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发展为目的,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学习方式必须发生根本性变革。对于如何在教学中有效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和学习任务,《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提出了这样的教学建议:“加强课程实施的整合,通过主题阅读、比较阅读、专题学习、项目学习等方式,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整体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课程标准多次提到“项目学习”或“学习项目”,可见,项目学习作为一种有效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方式备受关注。

项目式学习是体验学习的一种,是提升语文素养与综合能力的新型学习方式。学习的本质是解决真实问题。项目式学习让学生因内在驱动去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从而构建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升学习能力。因此,项目式学习是实现深度教学的有效方式。开展项目式学习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有优势,运用于语文学科中,需要兼顾语文学科的特点,通过实践情境的设置,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关键能力,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为此,本文尝试以深度教学理念为指导,利用项目式学习整合单元教学。

笔者认为,基于深度教学的高中语文的项目学习就是:教师以学科核心素养为中心,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以项目为载体,通过创建与真实生活对接的语言学习情境,在项目活动中完成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学习任务,从而构建个人知识与素养体系,最终提升语文素养和关键能力的教学方法。

一、指向语文素养培养:确定驱动问题,设计项目情境

问题从哪里来,还得从学生中来,学生在单元学习中会出现什么问题是教师在实施深度教学前首要把握的,项目式学习能够为学生提供探究他们感兴趣的真实问题的机会。因此,教师要充分考虑项目主题是否适合培养学生的学科基本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对语言文字和语段的感受理解力、逻辑思维力和语言表达力。

情景化的设计和核心素养的落实是新课标非常重视的问题,这些问题也就是指向深度教学的落实。因此,语文项目式学习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设计项目情境,让学生根据真实情境开展深度学习活动。真实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项目任务引导学生将学科知识运用迁移到真实情境中,通过观察、实践、评价与反思,最终获得学习成果。在此过程中,学生建构学科知识体系,发展学科思维,培养关键能力。

“劳动最光荣”是统编版必修上册的第二单元,教材中也设计了“写一个你熟悉的劳动者”的任务。根据学生课前提出的问题进行分类、整理、分析、比较,笔者最终设计“劳动人物志”作为项目式学习主题,通过“撰写劳动人物通讯”的核心问题来引领整个项目的学习,培养学生对人物通讯的读写能力。

生活中会遇到很多平凡又熟悉的劳动者,他们身上的故事触动着我们的心灵。校刊开展“踏寻劳动者之足迹,争做新时代有为青年”为主题的礼赞劳动人物展播活动,请学生探寻身边平凡的劳动者,用人物通讯或者视频短片的方式,讲述他们的劳动故事,思考劳动的价值。

第一,阅读一组人物通讯文章,理解作者思考问题的角度,并在其中体会作者的立场和态度。第二,学会深入挖掘典型人物的典型事迹来表现人物形象,展现人物精神。形成正确的学习观,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第三,同学之间分享自己的阅读经验,开展一次“劳动的价值和意义”新闻阅读分享会,针对当下关于“劳动”的某些问题,逻辑严密地阐释自己的观点。第四,小组合作,为身边的劳动者写一份人物通讯或制作短视频。

新课标中关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方面提出“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提升理性思维水平”等能力要求,“探寻身边平凡的劳动者”这一项目情境贴近学生日常生活,引导学生关注身边事物,通过语文实践活动形成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分享经验”“针对当下关于‘劳动’的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新闻阅读”“撰写劳动人物通讯”则指向语文关键能力和育人目标。在“五育并举”的背景下,学校以劳动为情境载体开展语文活动,充分发挥了劳动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

“劳动人物志”的驱动问题作为项目学习的主任务。按照项目学习“以终为始”的设计思路,在设计驱动问题时,就预设了“产品”的形式,以此来引导项目任务的设计,激发学生在完成“产品”的过程中主动解决问题。“为劳动人物写新闻通讯”也是项目学习的主任务,也是这个学习项目的最终产品。在这一主问题的驱动下,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中的《喜看稻菽千重浪》《心中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探界者”钟扬》《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等篇目,分析通讯报道的角度,理解事实与观点的关系;抓住典型事件,探究分析人物细节,把握人物精神;学习观点阐述的方法,辨析新闻报道的立场。通过项目任务整合了自主、探究和合作的学习方式,并深度融合阅读鉴赏、表达交流和梳理探究的语文实践活动,最终指向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二、指向语文深度教学:搭建学习支架,设置驱动任务

深度教学的实现体现在学生有较强的学习动机、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带着问题、以解决问题为目标进入学习,学习中持续性地表现出主动、积极、想办法解决问题的状态。因此,笔者认为,项目式学习的“任务驱动”要根据教材内容“设计”出可以“驱动”学生进入学习“情境”的“任务”,将问题转化成任务,让深度教学真实发生。所以,在项目主题下,教师为学生搭建的学习“支架”,应该是根据语文学科特点,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的相关读写任务。语文教学最重要的就是“读和写”,学生在学习情境中建构自己的知识框架,形成学科思维和关键能力,发展学生高水平的学科核心素养。围绕“劳动人物志”这一项目主题,笔者设计了一系列课内和课外单元读写结合的探究活动,以驱动学生进行深度学习:

任务一:群文阅读,认识劳动。人物通讯是通过深入挖掘典型人物的典型事迹来表现人物形象、展现人物精神的,并在其中体现作者的立场和观点。

课外活动:自主细读本单元三篇人物通讯以及《人民日报》的两篇人物通讯。

课内活动1:请梳理教材中几篇人物通讯的具体事件、人物精神和作者立场,制作“ XXX 职业生涯大事记”思维导图。

课内活动2:开展“劳动的价值和意义”新闻阅读分享会。

任务二:链接生活,对话劳动。发现和了解身边的劳动者,对劳动人物进行访谈。

课内活动:根据采访对象,小组讨论,撰写劳动人物访谈活动流程和访谈提纲。

课外活动:确定访谈目的,了解访谈对象的特点。根据访谈目的选择访谈对象;小组协商讨论,撰写劳动人物访谈活动流程和访谈提纲,分组进行劳动人物访谈并记录。

任务三:关注劳动,书写人物。根据访谈收集材料,整理素材,并做好详细的访谈小结;撰写人物通讯或制作短视频。

以上项目式任务驱动学生通过文本与作者对话,在阅读思考中理解“劳动”的意义和内涵;让学生通过语文活动“访谈”,在实践中建构语文关键能力,实现深度教学,并更深入理解劳动的价值;从“读”到“写”,用语言文字表达对劳动的认识。前两项任务为第三项任务搭建的学习支架,引导学生围绕教材文本进行泛读与精读,探究通讯报道的角度和方法,学习新闻观点阐述的方式,把握新闻报道的立场,在解决问题中自主建构语文知识与技能。这些活动任务都是在真实的情境中展开,终凸显了“语文实践”,目的在于通过项目任务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增进了对劳动的认识,丰富了自我成长体验。

三、指向综合性深度教学:调整教学关系,提高关键能力

深度教学下的项目式学习始终要指向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的获得。《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指出:基于学科素养导向,承接学科素养要求。结合学生认知发展实际,高考评价体系确立了符合考试评价规律的三个方面的关键能力群:第一,以认识世界为核心的知识获取能力群;第二,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核心的实践操作能力群;第三,涵盖了各种关键思维能力的思维认知能力群。“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是高中学生应该具备的主要能力,也是语文学科的关键能力。项目式学习下的“阅读与鉴赏”能力是在学生自主阅读文本的感染和思考下形成的,“表达与交流”能力是通过情境任务驱动,学生在具体实践活动中合作探究中获得的,而不是在课堂上直接通过教师的输出形成的,这就重构了学习路径。新颖而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让学生的隐性思维显性化、深刻化。

通过驱动问题的有效推动,学生其他素养能力得以发展,如摄影、音视频、广播等的媒体运用,可以帮助教师创设更加真实的情境,提升学生的媒介素养。此外,由于任务具有挑战性,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在小组内合理分工,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交流、尝试、调整,最终形成完整的解决方案。学生在语文项目活动中获得更多的素养,进一步创新了教与学的关系。例如,对劳动人物进行访谈,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其中一个学生在活动备忘录中这样写道:

1.推举一位组织能力强的王某当组长,由组长召集组员讨论分工,包括访谈前的准备(录音录像设备、收集受访者相关资料等)、访谈提纲的拟定、访谈负责人、访谈记录员以及访谈后总结报道等。

2.访谈记录要细致,形式多样。尽量多安排几位访谈记录员,如果需要录音,则要事先征得受访者的同意,访谈记录要全面、细致。事后重要信息要与受访者进行确认,以保证准确无误。

活动中的通讯报道,摄影、视频作品,人物志的编写等能够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锻炼、媒介素养的提升以及统筹协调交流、信息收集筛选、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

四、指向项目评价:关注学生成长,开展项目评价

项目成果是整个项目学习的驱动力之所在,也是深度教学成果的具体呈现。课标中提到,教师应及时组织交流与分享,提供阅读策略指导,适时组织经验分享和成果交流活动,创造更多展示学生作品的机会。“展示交流”可以激发学生持续阅读与表达,增加同学之间互助学习的机会,也可以增强团体的合作沟通意识。项目“劳动人物志”校刊专刊的设置、作品分享会等就是这样一个平台。借助真实情境,将前期的学习成果在一个新颖、有意义的活动中呈现出来:

第一,劳动人物风采摄影作品展。每幅作品配上作品说明。刊物上设二维码,投票选出最受欢迎的作品,学校颁发奖项。第二,劳动人物通讯分享会。每组推荐代表发言,选出心目中最佳作品,现场颁奖。

新课标指出,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外在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内在的学习品质,注意通过评价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自觉提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深度教学的评价要关注学生的具体表现和思维的提升。在“劳动人物志”项目学习中,学习成果评价之外,更要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设计一份“自我评价表”,引导学生自我反思、自我发现,有针对性地改进。例如,项目学习自我评价表可以根据项目活动的参与情况、项目活动中的能力展现、项目活动中的成果展示、项目活动中得与失等自评表量化考核,让学生对照评价量表的内容自我评价,调整学习状态。评价量表关注学生在每个任务活动中的具体表现,以及在学习过程中的成长。评价的目的不是单纯给学生打分,而是帮助师生提高,评价应该成为教学的一部分,教师不妨尝试项目活动时评价先行,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参与评分规则的制定,这样效果会更好。

五、结语

总而言之,项目学习促进了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是教师进行语文学科深度教学的一种方式,是帮助学生实现学科核心素养提升的有益尝试。在项目学习活动中,学生的沟通交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展示交流能力等综合素养也会有不同程度的提升。但是项目学习的实施对教师的专业性要求更高,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的难度更大,仍有待于将之与语文学科特点和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紧密联系起来;教师需要有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的课程思维,做好课程统整,有将课程标准中涉及的关键概念以及核心经验与真实情境中的问题结合起来的能力,因此,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总结、不断完善。

猜你喜欢
劳动深度情境
情境引领追问促深
不同情境中的水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热爱劳动
护患情境会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