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的统计测度、区域差异及动态演进

2024-05-15 06:49李泽明
统计与决策 2024年8期
关键词:区域间基尼系数中国式

李泽明,刘 兵

(曲阜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日照 276826)

0 引言

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是指立足中国特色,在传统产业链基础上引进智能化、信息化、现代化技术,实现产业链的升级与改造,全面提高产业链质量、效率和竞争力的过程[1]。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掌握经济发展主动权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支撑[2]。可以说,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已成为我国产业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决策,也是坚持壮大实体经济、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一项历史性任务。因此,测度当前各省份及区域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的真实水平,明确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的区域差异及来源,探究其分布动态及演变规律,对于全面推进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目标具有重要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

纵观现有研究,相关成果主要集中在产业链现代化的科学内涵、统计测度和实现路径三个方面:一是产业链现代化的科学内涵[3,4],二是产业链现代化的统计测度[5,6],三是产业链现代化的实现路径[7,8]。学术界关于产业链现代化测度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且一致认为其发展呈上升趋势,但对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的空间差异和动态演进的研究相对较少。鉴于此,本文在以下方面进行了拓展:一是结合我国现实情况,构建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继而提高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统计测度的准确性;二是运用Dagum基尼系数探究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的空间差异及来源;三是运用Kernel密度估计检验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的分布动态及演变规律,以弥补当前研究的不足。

1 指标体系构建

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求,是应对不确定性风险和确保经济安全的必要举措。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强调利用先进科学技术、产业组织形式推动传统产业链转型升级,提升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和全球竞争力水平。因此,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水平评价指标的选取应既具备产业链现代化共同特征,又具有中国产业链现代化独特内涵,彰显出中国特色。因此,本文从以下方面对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展开分析。其一,中国式产业链基础现代化涵盖交通、通信、资产等方面内容,能够大幅提升产业链性能,加强产业链安全保障,为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建设提供重要支撑[9]。其二,中国式产业链经济现代化是以产业发展为逻辑起点,以产业市场结构、企业经济绩效等为核心内容的发展模式,是实现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的关键举措。其三,中国式产业链结构现代化是各产业间的联系方式或关联方式,可有效提升产业链灵活性,是驱动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的内在需求。其四,中国式产业链创新现代化是产业共性技术开发、扩散的过程,能够激发产业链活力,补齐产业链现代化短板,提升产业链竞争力[10],是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的核心动力。其五,中国式产业链韧性现代化是产业遭遇外部冲击时展现出的抵御能力和适应能力,有助于缓解产业链发展梗阻,降低“卡链”“断链”“掉链”风险[11],是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的基本前提。其六,中国式产业链协同现代化是产业间进行分工与合作的主要体现,能够强化产业链配套,增强产业间黏性,建立产业集群生态圈,为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建设提供关键保障。其七,中国式产业链绿色现代化是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然要求,有助于产业进行减污降碳、清洁生产和资源循环利用,是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的发展方向。

基于以上对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建设理论依据的阐述,本文遵循科学性、全面性和数据可获取性原则,参考相关文献[9,12],构建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表1 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2 测算方法及数据说明

2.1 测算方法

本文采用熵值法对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综合指数进行测度。熵值法能够避免专家赋权主观性[13],客观反映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具体计算过程如下。

第一步:在计算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综合指数前,需要对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具体方法如下:

正向指标为:

负向指标为:

其中,i表示省份个数;j代表指标总数。Xij为处理后第i个省份第j项指标的数值。

第二步:测算第i个省份占第j项指标的比重。

第三步:测算第j项指标的熵值。

其中,k=1/ln(n)>0,满足ej>0。

第四步:测算第j项指标的差异系数。

第五步:测算第j项指标占所有指标的权重。

第六步:测算各省份综合评价指数。

2.2 数据说明

本文选取2010—2021 年中国30 个省份(不含西藏和港澳台)的数据作为研究样本。对于少数缺失数据,假设在该指标变化速度不变的前提下,以上一年变化率对缺失年份数据进行计算并补齐数据。各指标原始数据均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工业统计年鉴》《中国社会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中国贸易统计年鉴》《中国金融统计年鉴》,以及各省份统计年鉴。

3 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的统计测度

3.1 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综合指数的特征

本文运用熵权法对2010—2021年各省份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综合指数进行测度,结果见下页表2。由表2 可知,2010—2021 年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综合指数呈现增长趋势,但整体水平相对较低。究其原因,近年来中国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稳步提升,并围绕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实现有效提质升级,持续推动稳链、补链、延链和强链行动,促使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稳步提高。但当前依旧面临产业链结构不合理、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相对不足、产业链上下游合作不够紧密、产业链数字化程度较低等问题,导致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相对较低。

表2 2010—2021年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测度结果

3.2 各省份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综合指数的特征

进一步分析30个省份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综合指数,结果见表2。可以看出,2010—2021 年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综合指数排名前五位的省份分别为广东、上海、江苏、四川、浙江,系数均值分别为0.571、0.568、0.565、0.521、0.507。这可能是因为上述省份具有经济优势和人口优势,且服务业均处于我国领先位置,为其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提升提供了重要支撑。以广东为例,该省份近年来大力推动数据中心、千兆光网建设,打造“信息高速公路”,并围绕产业基础再造工程、提升战略性支柱产业、统筹重点产业和新兴产业集群布局,促使广东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处于全国前列。排名后五位的省份分别为内蒙古、宁夏、甘肃、新疆、海南,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综合指数分别为0.238、0.238、0.234、0.230、0.209。究其原因,上述省份普遍存在第一产业占比相对较大、增加值比重相对较小等问题,使得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相对较低。例如,海南产业发展长期以资源依赖型为主,且由于资源禀赋单一、内部市场较小、物流成本高等问题,导致海南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相对较低。

3.3 区域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的特征

为全面掌握各区域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发展动态,本文依据国家统计局划分标准,将30 个省份划分为东、中、西部和东北四大地区,并对各地区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水平进行分析,结果见图1。

图1 2010—2021年四大地区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综合指数

从图1 可以看出,各地区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综合指数总体均呈现稳定增长态势。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46%、2.24%、3.03%和3.33%。由此可知,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呈现东部地区最高,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和东北地区最低的分布格局。究其原因,东部和中部地区拥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其经济增长速度、产业发展水平、科技创新能力等方面明显高于西部和东北地区,使得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呈现明显的区域差异。此外,东部和中部地区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发展速度呈现减缓趋势,而西部和东北地区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展现出强劲的追赶态势。综上,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的区域差异呈现逐步缩小趋势。

4 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的区域差异分析

4.1 研究方法

本文参考谷城和张树山(2023)[14]的研究,利用Dagum基尼系数实证检验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地区差异,并对地区差异进行分解。计算基尼系数:

其中,将研究样本划分成k组(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yih和yjr分别表示i(j)地区内某省份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水平(i=1,…,k;j=1,…,k);μ是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建设平均值,μi≤…≤μj≤…≤μk;n为省份个数;G为基尼系数。

将基尼系数G分解为区域内差距Gw、区域间差距Gnb和超变密度Gt。其中,Ggb=Gnb+Gt。区域内基尼系数Gii和差距贡献Gw分别为:

区域间基尼系数Gij和区域间差距Gnb分别为:

超变密度Gt为:

其中,κi=ni/n,si=κi μi/μ,Dij=(dij-pij)/(dij+pij)表示i、j两区域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相对差距;dij为i、j两区域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综合指数差值;当μi>μj时,dij是在yih>yir条件下,各地区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差距(yih-yir)加权平均数。对于连续的密度分布函数fi(y)和fj(y),综合指数差值dij和超变一阶矩pij为:

4.2 区域差异及来源

4.2.1 区域内差异

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总体差异及区域内差异如图2(a)所示。从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内部差异总体变化趋势来看,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的地区差异呈波动式下降趋势。基尼系数从2010 年的0.249 降低到2021 年的0.220,年平均下降幅度为0.97%。从区域内差异来看,各区域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基尼系数呈现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东北地区的特征,且各地区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内部差异均呈现下降趋势。

图2 2010—2021年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区域差异来源及贡献率

4.2.2 区域间差异

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区域间差异及变化趋势如图2(b)所示。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的区域间差异逐渐缩小,逐渐趋于协同发展。其中,东部-西部的区域间基尼系数最大,区域间基尼系数由2010 年的0.399 下降到2021年的0.329,下降幅度达到17.5%。原因在于,东部地区的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水平远远高于西部地区。但近年来西部地区大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使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展现出强劲追赶势头,导致东部-西部地区的区域间基尼系数逐渐降低。

4.2.3 区域差异来源与贡献度

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区域差异来源和贡献率见图2(c)。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区域间贡献率呈现缓慢下降趋势,并表现出“下降—上升—下降—上升”的变化过程。区域内贡献率和超变密度贡献率均呈现平稳发展态势。从贡献率数值来看,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区域间差异、区域内差异和超变密度贡献率分别为79.33%、17.42%和3.25%。由此可见,区域间差异是造成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区域差异的主要因素。究其原因,东部沿海地区位于我国经济贸易中心,物流运输成本较低、对外贸易较为便利,促使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相对较高;而内陆地区产业资源有限,对外贸易水平较低,导致区域间差异较大。

5 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的动态演进

5.1 研究方法

为深入分析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的绝对差异特征,本文运用Kernel密度估计来反映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的绝对差异。Kernel密度函数的表达式为:

其中:Xi、N和xˉ分别为观测值、观测值数量和观测值均值;K(x)表示核密度函数;h为宽带。本文运用高斯核对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的动态演进进行估计。

5.2 动态演进分析

通过Kernel 密度估计计算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以及各时期动态演变,结果如下页图3所示。核密度曲线主峰明显右移,说明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呈上升趋势;波峰高度不断上升,波峰宽度不断变窄,反映出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的绝对差异呈现明显缩小趋势,即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省际差异逐渐缩小。

图3 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综合指数的分布动态

6 结论

本文运用熵值法、Dagum 基尼系数、Kernel 密度估计测算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并对全国及四大地区区域差异来源展开分析,探究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绝对差异动态演化特征,得到如下结论:第一,2010—2021 年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呈稳步上升趋势,但整体相对较低;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整体上呈现东部地区最高,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和东北地区最低的分布格局。第二,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区域差异逐渐下降,区域间差异是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差异的主要来源。其中,东部-西部的区域间差异最为突出。第三,目前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核密度曲线主峰位置呈现右移趋势,波峰高度不断提升,说明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绝对差异呈现明显缩小趋势。

猜你喜欢
区域间基尼系数中国式
中国式民主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
新视角下理论基尼系数的推导及内涵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转移特征及驱动因素——基于区域间投入产出表
中国式失败
全国总体基尼系数的地区特征研究
结合区域间差异性的水平集演化模型
国家统计局首次公布10年基尼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