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药科背景下药学人才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研究与探索

2024-05-15 13:22侯爱君孙海英章文丽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24年3期
关键词:新药药学实训

徐 蓉,侯爱君,刘 燕,孙海英,章文丽

(上海交通大学a.药学院;b.招投标与政府采购办公室,上海 200240)

0 引言

随着“健康中国”国家战略的实施和“四新”建设的深化推进,我国的教育正面临着重大的改革发展。《“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明确将“共建共享、全民健康”作为健康中国发展的基本路径和根本目的[1]。在新医科背景下,医学人才培养的重点也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需要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药学、护理等学科协调发展、齐头并进。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7〕63 号)中明确将“公共卫生、药学、护理、康复、医学技术等人才培养协调发展”作为医学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2]。因此,新药科作为新医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着眼健康中国的新需求、药学发展的新要求,关注“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来进行人才培养,开展科学研究。

同时,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增长和我国医药产业结构的升级,融合了生物、化学、医学等多学科的医药技术领域,更呈现出了交叉渗透、综合发展的趋势。生物医药作为攸关人民健康、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战略性产业,已被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列为重点突破的十大领域之一,并提出了“至2030 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的愿景,中国医药创新的局面已经拉开,药学领域正面临由仿制药为主向原创新药为主的战略转移,中国的创新药物研究也正由最初的“跟跑”进入“并跑”,并逐步向“领跑”发展[3]。

由此可见,致力于培养服务生命全周期大健康观和具有新药创新能力的药学人才,是新时代药学教育的主要目标[4]。“懂医精药、善研善成”已然成为新药科背景下药学人才的培养目标。

1 药学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现状

药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强的应用学科,实践能力的培养始终是药学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而目前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中仍存在以下问题:

1.1 以临床需求为导向的新药研发观体现不足

长期以来,“以药品为中心”一直是我国高等药学教育人才培养的主流理念[5],学生对药物的认识主要建立在其化学结构认识上,实践训练沿用的也是以化学知识为主的仿制药研发思路,而不是建立在认识临床疾病预防和治疗需求的基础上,导致学生在实践能力培养中以临床需要为导向的新药研发观不强。同时,当前的药学实践体系以创新药物研发与临床应用为主线开展的实践项目甚少,学生的医药知识体系系统性不强、学科交叉融合能力较弱,学生围绕临床疾病谱的药学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明显不足。

1.2 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

由于临床早接触不足,药企早进入不足,懂医精药、善研善成的理念尚未深植于学生的意识养成中。从实践教学环节来看,药学生主要还是在实验室开展实验教学学习[6],缺乏面对病人的实践教学学习和必要的医学与临床的知识技能。实验内容以验证性实验为主,难以适应制药产业新技术、新业态发展需求,未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相关医产教融合的实践课程缺乏,实验课教材内容陈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还有待加强等。

1.3 校企医协同育人实践平台存在短板

药学人才培养基地的短缺导致新药科人才培养“纸上谈兵”。目前在药学人才培养基地的建设上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缺少足够的人才培养基地,难以满足学生在培养基地的实践学习,使得药学的教学改革力度明显后劲不足;另一方面是人才培养平台的资源配置共享较弱、校企医合作不强,使得人才培养的资源支撑不足;现有的实践机会较少,实习实践时间相对较短,培养程序不系统,导致人才培养成果不突出。

2 药学专业实训实践内容

2.1 药学专业认证标准中实践教学主要内容

根据药学专业的认证标准,专业实践教学主要包括实验、实训、实习、毕业论文、社会实践等,对实践环节的设置、实验教学的学时、实习实训的内容、毕业论文的选题等方面均提出了定性和定量要求,旨在使药学专业毕业生的实践能力达到岗位胜任力要求,从而实现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药学本科专业认证标准》第一级和第二级的具体要求,所涵盖的药学实践实验内容包括[7]:

(1)课程设置要求。包含通识类课程,化学类、生物学类、医学类基础课程和药学类专业课等。其中要求实验、实训、实习、毕业论文、社会实践等在内的实践类课程学分占总学分的25%及以上。

(2)实验教学要求。药物化学、药剂学、药理学、药物分析等专业核心课程需单独开设实验课程。化学类、生物学类、医学类基础课和药学类专业课的实验课与理论课学时比不少于0.8,或实验课总学时不少于550 学时。实验教学中有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项目。能够不断更新实验教学内容,改革实验方法。

(3)实习实训要求。毕业实习(含毕业论文)的时间不低于16 周。每位学生在校期间累计参与2 周以上各类校外药学实践活动(不含毕业实习)。

(4)毕业论文要求。毕业论文选题应符合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保证1 个学生1 个题目。实验性论文选题占本专业全部论文选题的90%以上。

而目前正在研制中的《药学本科专业认证标准》第三级,是国家对药学本科专业办学水平的卓越要求,主要依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药学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相关要求等制定,反映高等教育和药学教育的国际、国内发展趋势及社会期待。第三级标准将重点关注新兴实验课程、综合性或特色性实验项目的开设情况等。同时,推动医药深度融合,使药学生熟悉和亲近临床,更好地培养“懂医精药,善研善成”的药学人才。

2.2 我院药学实训实践教学体系概况

我院药学专业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并于2021 年通过了教育部的药学专业认证,从建院以来就非常重视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系统构建了开放的实践教学平台,学生从大一到大四期间,可通过平台上专业基础实验、综合性药物研发实验、PRP、大学生创新计划、认识实习、专业实习、毕业设计等进行一系列的系统学习和实践,将理论知识、实验操作和创新能力培养融为一体,以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开设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药物研发实验课程,模拟新药实战,全面覆盖药学各学科领域的知识点(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学、药剂学、药理学、药物分析等)。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优势,从天然药物、化学药和生物技术药中选择一种药物,根据原料制备、原料质量分析、制剂制备、制剂质量分析、药效、毒理分析等新药注册要求进行实验设计。实验内容和方案均由学生自主选择,学生通过立项选题、方案设计、团队协作进行探究式学习。整个实施过程,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通过“新药”实战,培养和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8]。其中生物技术药物综合实验的设置顺应了国家重大战略发展需求,成为全国高校中为数不多开设本科生生物技术药物综合实验的药学院,实验内容涵盖了生物技术药物从设计、研发、临床前研究到IND申报全过程。

此外,为丰富实验教学内容,学院通过引进与自主设计虚拟仿真实验项目的方式,建立了虚拟实验教学平台[9],并以此为基础,建设具有特色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学生通过虚拟实验进行多条件、多方法、多路线、多维度的反复实验,在全面模拟、充分对比后,再选取1 或2 条路径进行真实实验,虚实结合、事半功倍,大大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 构建“多链融合、协同育人”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新药科背景下要求药学生的培养应始终围绕“以患者为中心”“临床需求为导向”的新药研发观,构建多学科交叉、医药融合的课程体系,采取“多链融合、协同育人”的培养模式,将“懂医精药、善研善成”理念深植于药学实践能力培养中。

3.1 构建多学科交叉课程体系

构建以药学类课程群为中心、“药学+医学、化学、生物学、社会与管理、信息工程科学、材料学”等为支撑的“1 +N”多学科交叉课程体系(见图1),从而打破界限分明的学科壁垒,以满足制药产业新技术、新业态的发展需求。加快建设多学科交叉、理论基础与实践融通的药学教育课程体系[10],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图1 “1 +N”多学科交叉课程体系

同时,进一步加强与医院、药企、研究机构的深度融合,共同开发医教融合、产教融合的实践课程。采取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相结合的方式,以激发学生实践探索能力,活跃临床思维和科研思维,提升临床和科研创新能力。

(1)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仁济医院和胸科医院共同开发的医教融合课程,引导学生从临床合理用药、不良反应监测中了解疾病发生机理,学习各类疾病的药物治疗和合理使用、治疗药物监测和个体化用药方案,在此基础上又通过医院临床药学科室的实训内容,全面熟悉药物临床使用的全过程。

(2)与上海医药集团中央研究院抗体药物张江实训平台共同开发的产教实践课程,学生在全面了解抗体药物生产的基础知识上,完成种子复苏培养、生产扩大培养、层析柱装填及高效液相等实训内容,从而了解药品中试生产的基本流程。

3.2 构筑“产学研医一体化”实践育人平台

在实践教学上,以创新药物研发链为主线[11],让学生作为执行者完整参与到创新药物的研发、生产、临床应用过程中。打破产学研医壁垒,通过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医教融合,创建“产学研医一体化”的实践育人平台,补足药学实践教学平台短板,将实验教学(学)、实习实训(医、产)和科研实践(研)有机融合。

(1)科教融合——建立校内创新药物研究实训平台。学院依托教育部工程中心和上海市重点实验室、教学实验中心、学生创新工作室等,完成药物从上游到下游的全过程操作;同时,依托建设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使学生仿佛亲临药企生产一线,为实际工作打下基础。

(2)产教融合——开拓多资源产教融合示范基地。依托校外教学实践基地建设,与国家级科研院所如中国医药工业研究院、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和一流医药企业开展合作,开拓多资源产教融合示范基地,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课外实践基地,将企业实践和药学研究前沿相结合,增强学生解决医药科技难题的能力。

(3)医教融合——与医院深度融合。依托交大附属医院临床药学学科基地,设立以临床需求为导向的药物研发和临床应用实践平台,引导学生从临床合理用药、不良反应监测、慢病健康管理中了解疾病发生机理,形成“临床发现问题—实验室解决问题—临床应用”的转化医学思维,培养学生建立“新药研发的本源是满足临床需求”的认知[12]。

3.3 以科研项目为依托[13],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1)结合管政项目、PRP、“大创”等校级科创项目,积极引导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学习,已初显成效。近年来,学院的本科生参加PRP 项目率达到90%以上,各级“大创”项目参与率达到60%以上。从2018 年以来,获得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奖项5 项;省部级和校级科创奖项13 项,以本科生科研发现为主发表的SCI学术论文19 篇。2020 年荣获第十二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2022 年获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海赛区金奖和第十三届“挑战杯”上海市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银奖。

(2)成立学生创新工作室,为学生创新实践提供平台。依托相关课题组、“985 工程”平台和国家重大专项生物技术药物制剂平台等,成立了“药学院学生创新工作室”,全面指导本科生的科技创新。近年来,学生团队多次荣获全国药苑论坛、上海大学生“科创杯”等多项奖项。逐步形成以“学生科技创新工作室”为前端土壤,以PRP、钱学森杯、挑战杯、国际遗传工程机器大赛(iGEM)等科技竞赛为中端载体、以学术论文和专利为后端输出的“三层架构式”培养路径,不断提升学生科技创新能力[14]。

(3)设立药学院Pharm-X 研究创新基金,旨在鼓励学生开展前瞻性、交叉性科学研究。项目以学生和不同学科背景的导师组构成,学生在导师组的指导下通过以“交叉创新”为主题的自主研究计划,进一步拓展思维、激发创新能力,从而实现由“学习知识”向“创造知识”的能力转型。

4 结语

在新医科、新药科的背景下[15],药学人才的培养将围绕“懂医精药、善研善成”的培养目标,以临床思维和创新能力提升为导向开发相关实践课程、以创新药物研发链为主线搭建实践育人平台、以科研项目为依托实施科创项目及竞赛,通过构建“多链融合、协同育人”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不断提升学生系统的药物研发思维及科研创新能力,从而培养具有服务生命全周期的大健康观和新药创新能力的药学人才。

猜你喜欢
新药药学实训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微课在数控实训课中的应用探析
丙型肝炎治疗新药 Simeprevir
鲁先平:一个新药的14年
新药来自何方
基层医院药学人员培养之思考
药学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药学进展》在国内66种药学类期刊中篇均下载量排名第1位
虚实结合实训平台的开发与应用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