亟待重铸有能量的中国艺术之学

2024-05-15 00:01李荣有
艺术传播研究 2024年3期
关键词:学科体系艺术

[摘要]中国艺术学是一个继往圣之绝学的学科,它有着格物致知的创学科理念、多元融通的一体化格局、高屋建瓴的中国式架构。它在繁盛发展之期也遇到一些跌宕起伏,其原因固然较多,但归根结底是我们这些艺术学学科的从教者没有完全尽到应尽的守土之责。当下,学科知识体系残缺导致学科发展动力不足、学科认知观念散乱导致学科指向性含糊、学科缺乏群体动力导致进退维谷的局面,需要我们认真反思和破解。而要重铸学科能量,必须“学说中国话”,拓展学识面,进而完成学科三大体系的建构。

[关键词]中国艺术之学格物致知多元融通重铸能量学科建设

中国的艺术学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这个学科因为有格物致知的创学科理念、多元融通的一体化格局和高屋建瓴的中国式架构,一经问世就有如插上了坚韧的羽翼,在茫茫寰宇展翅翱翔,且仅仅经历了10余年的建设期,就建成了硕士点、博士点,令学科教育体系完善,而且还脱颖而出,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命名为第13个独立的学科门类。这不仅是中国艺术教育史上空前的壮举,而且也堪称中华民族在当今世界文化转型发展时期的一项至关重要的文化贡献。然而,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种种矛盾和诸多问题纠缠在一起,一直未能从根本上妥善、彻底地解决,艺术学学科内部还是会时常在不经意间出现小争小吵,这种本可避免的争论恐渐渐导致思想观念涣散和不思进取,进而造成学科的整体滑坡。今天,我们不得不回首重温前辈创立这个学科的艰辛历程,不得不再度卧薪尝胆、重铸能量以求再创辉煌。一、艺术学的隆重启幕中国高校的艺术教育原本没有独立的学科归属,而是挂靠在文学学科门类下,作为一个一级学科。1994年,原任教于南京艺术学院的张道一教授经过多年奔走呼号,在东南大学建立了我国第一个艺术学系。正是由于在“艺术”二字后增加了一个在一般人眼中并不起眼的“学”字,这一事件标志着我国高等艺术教育从此肩负起了由“普及型”向“学术型”转化和升华的全新使命。1997年,国家颁布的学科目录中,在文学门类(代号05)中增设了艺术学一级学科(代号0504)及同名二级学科(代号050401),艺术学从此有了明确的学科代号。同年,东南大学建起了全国第一个艺术学二级学科的硕士学位授权点。1998年,东南大学又建起全国第一个艺术学二级学科博士点,再次提升和完善了艺术学高等教育的结构体系。中国艺术学的学科建设也由此步入一个快速发展期,其概貌如下。

(一)格物致知的创学科理念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哲学的认识论命题,指通过探求事物的原理而从中获得智慧。正如《礼记·大学》所言:“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卷六十·大学第四十二),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673页。后世学者将这个论述解读为:只要通过动手格物,去掉人欲,对天地万物之理就终能无所不知;把人的物欲去除得越干净、越彻底,就越容易通达宇宙万法的真相。这种解读阐释了“实践出真知”的基本道理,有朴素的唯物主义认知观在起作用。张道一先生为什么要把艺术教育改为“艺术学”教育?正是因为他在“格物致知”的前提下,深谙这个“学”字的缺失给当代高校艺术教育造成了“缺血性障碍”和重大的局限。他常说,中国古人很早以前就对艺术的理论修为和艺术的技艺能力有着十分明确的定义和定位,即“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周易·系辞上》)。也就是说,“道”是中国思想文化的原点,是中国艺术学、美学和哲学的最高境界。当今高校的艺术教育若一直局限于技艺的层面,那就只能等同于把社会职业艺术教育集结于课堂之上,虽可培养一些人才,但很难培养出德才兼备、学识丰厚的,既具有全面的艺术修养又具有坚实的理论创新能力的高端人才。鉴于此,张道一先生在酝酿建立中国的艺术学之初,就明确了这个学科的基本属性和宗旨要包括对所有艺术门类进行宏观、整体的研究。他提出,要建构一个通过对艺术创作、艺术实践和各种艺术现象的观察和思辨,探研艺术发展演变的历史进程及其运行规律,在艺术教育领域具有统领性意义的人文艺术理论学科。他反复强调说:“所谓中国艺术学有三层含义:中国的艺术学;中国人所研究的艺术学;中国艺术之学。……揭示中国艺术有别于西方艺术的独特规律,是建立中国艺术学的根本目的所在。”张道一:《应该建立艺术学》,载张道一主编《艺术学研究》(壹),江苏美术出版社1995年版,第1-6页。他在这段话中刻意强调那个“之”字,等于十分明确地对外宣布了“中国艺术之学”创造性地建立于中华民族格物致知的传统学理之上这一典型的时代特征。在艺术学理论体系的建构方面,他把艺术理论划分为三个层次,即技术性理论、创作性理论和原理性理论。他明确指出“艺术学是研究艺术实践、艺术现象和艺术规律的学科”张道一:《关于艺术学的建立问题》,《文艺研究》1997年第7期。,从而建立并健全了中国艺术学的底层理念和宗旨。为大力宣传推广这个全新学科的理论与理念,张道一先生曾在诸多场合强调艺术学与传统的音乐、美术、戏剧等门类艺术学科之间密切的内在关联,并多次提醒青年学者要“学说中国话”(也就是使用中国式的学术语言),还不失时机地先后提出“艺术学不是拼盘”和“不要占山头”等理性主张,其目的就是要合理建构中国艺术学多元一体的结构体系。在方法论方面,他强调以“自下而上”为主的方法,这有别于西方以“自上而下”为主的方法。也就是说,中国艺术学从学科的底层理念、理论体系架构和学术方法等方面,使用的完全是中国“芯”。

(二)多元融通的一体化格局艺术是什么?在不同国度或不同民族的不同时期,艺术可能会有不同的界定,包括不同的内容、内涵、形式和类别。比如,在上古时代,中国有“六艺”之说,把当时社会上所见的带有一定技艺、技术成分的活动一概纳入“六艺”范畴。在遥远的西方国度,则有能够含纳所有技艺、技术活动的“七艺”。但显然,在人类文明的早期,远隔重洋的世界各国却有着相近或相通的文化意趣及其文明标志。这样的情况持续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然而,由于西方世界历来存在着同类群体之间强悍激烈的竞争关系,其不同人种、不同物类及不同文化品类之间的固有关系也会因各种尖锐矛盾或偶发事件而被彻底斩断,如古希腊文明在公元前4世纪的覆灭。及至文艺复兴引发科学主义的浪潮,世间万事万物很快都难以幸免地成了被科技所切割的客体。同样,本来有着十分密切的内在关联的“七艺”,也渐渐被消融得七零八落,以至在西方人的話语体系中,“艺术”一词仅指美术这一独立的门类。中国是由多个民族共同组成的一个国家主体,在人类文明的早期就自然生发了富于综合性与包容性的文化特征,并且在数千乃至上万年历史流变的过程中,无论经历何种巨大的天灾人祸、族群冲突,抑或经历社会文化主体之间多少次激烈的动荡和更替,最终都会因同为炎黄子孙、同有家国情怀而搁置争议并和谐相处,从而不断彰显中华文化的多元融通理念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对生存的价值。中国艺术也自然而然延续着上古“六艺”的多元融通理念,比如生成了以“乐”为统领,含纳所有艺术门类的综艺体系,形成了“诗、乐、舞三位一体”和“诗、书、画同源”等传统认知。而且,在《易》之三义即“简易、变易、不易”的原理作用下,中国数千年的艺术文化传统一直呈现着这种以不变应万变的恒定性发展规律。这些事实,都为创构中国艺术学多元融通一体化格局的思想理论提供了基础。

(三)独具特色的中国式架构20世纪90年代正值我国全面改革开放阶段的初期。当时,伴随着国门的敞开,西方国家以科技文化为中心的学科理念、学术规则、研究方法和各种主张通过多种途径、方式和方法传入中国,极大地丰富了广大学人的价值观、认知观和学术观,并很快使之从中汲取了十分宝贵的知识营养。由于当时国家多方面基础仍相对薄弱,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理论体系、知识体系和操作体系也就成为一种必然。与此同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已然在具有大智慧的学者心中引燃了思想的火花。张道一先生是这些智者的杰出代表之一:他十分敏锐地察觉到,我们这个有着“礼乐教化”“礼乐治国”之说乃至“礼乐之邦”等美誉,从古到今皆以人文艺术为主导独领风骚的文明古国,如果照搬西方单一的科技文化体系,放弃我们独具特色的艺术文化优秀传统,是不可取的。这激励他不遗余力地奔走,最终建立起了承继华夏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独具中国特色体系架构、从宏观整体视角对所有艺术门类进行研究的“中国艺术之学”。二、繁盛发展期跌宕起伏之因得益于张道一先生为中国艺术学设置了本于华夏文化原生态的创学科理念及其架构体系,加之当初有赵沨、于润洋两位先生的鼎力相助,这一学科才能顺利受到认可并很快进入高速发展的轨道。这些年来,以张道一、于润洋、凌继尧、彭吉象等为代表的艺术学界学人群体,经过奋力拼搏,不仅让中国的艺术学实现了硕士点、博士点“从无到有”的突破,而且还使之在2011年成功升格为国家正式的学科目录中的第13个学科门类。作为一级学科的艺术学理论,其硕士点、博士点的数量在相关一级学科的序列中位居第一,可以印证这个学科的建设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但如前所述,因历史和现实的诸种矛盾与问题,这个学科在刚进入繁盛期后,就遭遇了一些跌宕起伏的严峻考驗。其中,客观原因固然较多,但归根结底是我们这些艺术学学科的从教者没有充分尽到应尽的“守土”之责。笔者认为,大致可以说我们目前存在着如下几种主要问题。

(一)知识体系残缺导致动力不足科学技术落后之后屡遭列强欺凌的社会历史背景,使中华民族一度失去了久有的文化自信。近现代以来的学校教育亦受以西方科技文化为中心的影响,采用了学科切块分割的模式,让几代学人均只掌握了相对单一的学科知识体系,中华文化固有的多元融通理念和多元一体格局则被淡化乃至“出局”。作为美育重要环节的艺术教育,也以重技艺技巧、轻理论素养为主要导向;艺术学相关学科从事史论教学与研究者,亦因长期接受西方艺术理论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熏陶,从心底就难以接受和认可一个具有统领性地位和综合性特征的艺术学理论学科,致使这个新生的学科一直在争议中艰难跋涉。

(二)认知观念散乱导致指向含糊关于中国艺术学的研究方法,《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一级学科简介》在“艺术学理论”部分指出:“其研究方法是将艺术作为一个整体,侧重从宏观角度进行研究,通过各门艺术之间的联系,揭示艺术的规律和本质特征,构建涵盖各门艺术普遍规律的理论体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学科评议组编《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一级学科简介》,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第398页。毋庸置疑,这一表述对艺术学理论研究的方法论而言,是一种高屋建瓴的指导。然而,此前各院校的艺术学理论学科点大多没有独立建制,而是挂靠于美术学、音乐学、艺术文化学等学科,从教者也多为兼职,因此既没有学科独立发展地位,又没有个人自主性发展空间。这样的现实条件,自然会带来学科界限不清和学术观念混乱现象。另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即各培养单位的第一代、第二代创业者大部分已经离岗,“接盘”者往往已经没有了创业者的吃苦精神。这也会使艺术学理论学科的属性和宗旨只能流于字面,无法落地生根。

(三)缺乏群体动力导致进退维谷诚然,以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等为主导的学人群体,始终坚守艺术学理论学科建设的阵地,坚持艺术史、艺术理论学术研究的综合性导向,才使得这个新兴学科没有倒下。但总体来说,学者们一来缺乏对学科发展的一致性认知、认可与必胜的信念,二来缺乏群体性、突破性和标志性学术成果,致使学科在一定程度上陷入基础不牢、方向不明、进退维谷的状态。三、重铸能量期要卧薪尝胆(一)“学说中国话”是第一要务张道一先生在艺术学学科的初创期,就针对当时西方学科的理论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占据主导地位的现实,多次十分敏锐地强调青年学者要“学说中国话”。这句话听来似乎带有一些戏谑意味,然而,进入20世纪以来绝大多数中国学人尤其是青年学者,从小学到大学所接受的多为西方理念和西方学术体系,是不争的事实。当然,为彻底改变我国贫穷落后的面貌,努力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是必要的,但相比之下,带着本国本民族悠久历史积淀的优秀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在这个进程中很容易被宽泛地认作腐朽落后的封建糟粕。结果,中国学人对西方文化的理论体系、知识体系和价值体系等方面的熟悉程度,远远高于对本国本民族相关情况的认知水平,其学术话语中也难免失却了中国立场和中国味道。所以,张道一先生这句“学说中国话”可以说具有鲜明的里程碑意义,也充分反映出张先生超强的文化自觉意识与文化自强精神。中国艺术学升格为独立学科门类之后,呈现出一个波澜壮阔、迅猛发展的大好时期,但同时内部也出现了一波又一波激烈的争论,使得刚刚启航的学科巨轮陷入漩涡之中,难以全速前行。愚以为,其主要原因就在于我们没有扎实、认真地“学说中国话”:在中国艺术学的话语体系尚未完善时,盲目借用西方语言来解读中国的艺术学理论问题,会不可避免地遭遇曲解,制造一些“不可为之”的老大难问题。当下,我们应该清晰地认识到:如果不去全面、系统地补充中华传统艺术文化的知识体系,不能理解中华艺术文化传统的多元融通理念及其精神实质,就无法真正建立中国艺术学的格局与风貌。鉴于此,“学说中国话”依然是当下本学科的第一要务。

(二)拓展学识面是重中之重如前所述,由于20世纪我国高等院校的学科体系基本上是在全面模仿西方教育,多代学人从本科、硕士到博士阶段所接受的亦多为单科知识基础及其学术研究的理论、理念和方法。中国艺术学则反其道而行之,要从宏观、整体的视角对相关门类艺术的发展史和发展规律进行一体性的探讨研究。这就要求艺术学学科的从教者把拓展自己的学识面作为重中之重。虽然说,对知识体系已经基本定型的学人而言,这个转型并非轻而易举,但我们坚信,中国人只要认准了一件事情,做到至善至美就并非难事。对中华民族绵长的艺术文化优秀传统而言,多元融通理念和多元一体格局是其特色卓然的典型特征,以至于古代学人无不兼通六艺,“一通百通”亦成为中国学人共同的信条和智慧的源泉。即使是在当今世界,我们依然可以举出许许多多在我国传统文化滋养下创造人间奇迹的成功案例,如华裔美国作曲家周文中先生,自赴美留学之日起,就千方百计利用一切回国的机会,通过多种途径全面考察和学习我国各地优秀的艺术文化传统,最终以其大量独具中华民族风格特色的音乐作品登顶世界艺术高峰,并入选美国文学艺术院终身院士,被誉为海外华人“艺术三杰”之一。周文中说:“西方音乐的最主要特性是它的对位理念。……我认为对位观正是中国文化的重点。水墨的线描、阴阳的对位、易经的八卦、书法中用笔的起伏、布局的空间、水墨画中的景物间的差距都是基于对位观的,所以我的变调概念的作品都是看重一种超越于西方的对位。”周文中:《音乐创作与中华文化——我的学习、研究、创作的过程和原则》,《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正是因为十分巧妙地运用中国艺术学的理论和理念来支撑音乐创作,他才得以在国际乐坛引领风骚。由此可见,前人所言“不通一艺莫谈艺”和“一通百通”,正可谓金玉良言。一位身在异国他乡的作曲家尚且能够做到如此高度的多元融通,我们这些守着故土的学人在直面拓展知识面这一问题时,更不应畏首畏尾、裹足不前。中国艺术学学科建设这项宏大的事业,不该因这种错误而变得后继乏人甚至搁浅。

(三)三大体系建构是终极目标中国古代的教育并没有类似于近代西方大学教育的那种学科细类划分,而是一种把培育人的全面“修养”和“修为”作为终极目标的“全息教育”,并且讲究通过这种“修养”和“修为”能力的提高,探求宇宙万物发展演变的规律及其原理。从教育理念、功能和意义的角度上说,集上古三代之大成的周代教育,是以“礼乐教化”为主导和以“六艺”教育为表征的大一统教育体系,呈现出一种承上启下、革故鼎新、多元融通、博大精深的具有天下情怀的精神气质,因而在当前我国高等艺术教育尤其是艺术学三大体系的建构过程中依然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价值。当然,在跨越了数千年时光之后,我们提出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优秀文化传统,并非是要原封不动地照搬古人所创造的文化体系,而是要在汲取古人的智慧和古代文化的底层理念上下大功夫,要把这种十分珍贵的民族文化的精髓融入当代多元文化的格局之中,使之交融互惠,转化为一种以中国元素为核心的全新理念和方法,以尽快实现中国艺术学学科理论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成功建构这一终极目标。进入20世纪以来,中国学校教育引入西方模式,分为小学、中学和大学三个基本阶段,其中大学阶段又分为本科教育和研究生(含硕士生、博士生)教育两个不同的层面,形成了一套完整、系统的当代大学人才培养机制。研究生教育作为当今国家学校教育的最高级阶段,是培养博学多识、综合素养不凡并拥有强大自主创新研发能力的高端人才的主渠道,是高校强校固本和全面提升教育效益的标志性发展方向,是推动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重要教育环节。研究生教育的主要特点是教学与学术研究相结合;研究生教育的基本构成要素是研究生群体、导师群体和教育环境的营造。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所提的十二个强国目标中,建设教育强国被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其中,关于高等教育,报告指示,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以此为动力,近年来,我国学界开启了建构新时期相关学科理论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伟大实践,这是一项带有前沿性、创建性和时代性意义的重要课题,是完善中国特色研究生教育环境的重大举措。在此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以前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三大体系都借鉴了西方国家的模式,而中外教育的历史文化背景、发展路径和终极目标等方面均存在一些差异,这就使得相关工作中的许多方面出现了不适应、不配套甚至于格格不入的情况。尤其是中国艺术学这个在全球范围内独一无二的新学科,是很难在西方研究生教育体系中找到足够多的可资借鉴的经验的。近两年来,关于艺术学学科调整的问题一直没有定论,使得许多本学科专家都感到无所适从。据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学科评议组此前召开会议,终于解决了艺术学学科门类去“学”字化和艺术学学科实体虚幻化问题,这是一个十分重大的利好消息。然而,在欢欣鼓舞之时,我们更应该进一步作深刻检讨,查找造成学科发展困境的内部原因,尤其是我们作为学科建设者在思想上、认识上和行动上的不足之处,以加倍珍惜这来之不易的胜利果实。关于一直存在较大争议的艺术学二级学科的设置问题,我们认为,当下要建构多元融通的中国艺术学三大体系,就必须和西方单一学科的模式脱钩。在艺术学一级学科下,可以设置艺术史、艺术理论,音乐史、音乐理论,美术史、美术理论等相关二级学科,这样就不会再出现因架构体系失衡而导致的各种矛盾。至于再下一级的所有研究方向,则可以分别归属于史与论的范畴之中,如艺术文化史、艺术文化理论,艺术批评史、艺术批评理论,艺术教育史、艺术教育理论等。这样,中国艺术学三大体系的建构就有了以民族学理为支撑的基础保障。结语中国艺术学的建成和繁盛发展,不仅是中国艺术教育百年来的一项伟大创举,而且在世界艺术教育史上也有同等重要的标志意义——因为这个学科不仅具备了前沿的意识,而且有超前的规划和超前的实施,并且已经取得了十分丰厚的实践经验和学术积淀,为全球艺术文化、学术文化和思想文化的转型发展贡献了全新的中国学理、中国智慧和中国气魄。它的底层理念直接源于中华民族的大学之道,有根有据;它的学理架构具有极强的前沿意识,融汇古今并实现了当代转化;它的主旨非常清晰,建立的是有别于西方“艺术”的“中国艺术之学”。可以说,中国艺术学的建立和繁荣,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一项具有前瞻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文化工程。当年以康拉德·费德勒、玛克斯·德索等为代表的一些西方学者曾提出建构“一般艺术学”的主张,并为此做了大量工作,但苦于在西方文化语境中“艺术”仅指“美术”一个门类,直到今天我们也未看到“一般艺术学”的理论基础和学科实体,相关的成果也仅仅呈现了一抹期盼中西方文化交融的亮丽光束。而张道一从创设学科之初就提出要“揭示中国艺术有别于西方艺术的独特规律”,要建“中国艺术之学”,可以说十分清晰地阐明了这个基本的理论认知问题。中国艺术学是在全球文化转型发展的前夜,凝聚华夏万年艺术文化传统精髓形成的一种具有奠基性、引领性和主导性作用的高端教育体系,也是世界上第一个特别看重培养综合性知识修养和创新创造能力的艺术学科教育实体。只要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全力以赴,重铸能量,这个由中国当代学人自创的学科,就一定会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創新发展的格局中彰显其伟岸气魄和靓丽风采。作者简介:李荣有,河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客座教授,哈尔滨音乐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浙江音乐学院教授

Urgent Need to Revitalizing the Energetic Study of Chinese Art

Li Rongyou

Abstract:The study of Chinese art is a great discipline that inherits the wisdom of the past,explores new frontiers,and embodies the integrative approach of understanding through observation.It is characterized by a holistic framework that encompasses diverse perspectives and a uniquely Chinese architectural structure.It has also encountered some ups and downs during its prosperous development period,and although there are many reasons for this,ultimately it is because we,as educators of the art discipline,have not fully fulfilled our duty of nurturing and safeguarding the land.The current incomplete knowledge system of disciplines leads to insufficient motivation for disciplinary development,and the scattered cognitive concepts of disciplines lead to unclear disciplinary direction.The lack of group motivation in disciplines leads to a dilemma that requires us to carefully reflect on and solve.To address these issues,we must engage in profound reflection and overcome them.The revitalization of the disciplines energy necessitates a commitment to “speaking the language of China”,expanding the scope of knowledge,and ultimately achiev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ree fundamental disciplinary systems.

Keywords:the study of Chinese art;understanding through observation;integrative approach;revitalizing energy

猜你喜欢
学科体系艺术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纸的艺术
“超学科”来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