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推进文艺的中国式现代化

2024-05-15 09:06郭晓
艺术传播研究 2024年3期
关键词:中国式文艺现代化

216*291英文中的引号一律用改为中文,'改为216*291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推进文艺的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阐释习近平文化思想·

[摘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政治宣言。“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领域的深刻变革,为社会主义文艺增加了新的内涵。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理论基石,以毛泽东文艺思想为直接理论源泉,以不同阶段党的领导集体的文艺理论思想为理论基础,以中国式现代化为价值旨归。改革开放后,从“文艺民族化”到“中国特色”,從“文艺的中国特色”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进入新时代”到“文艺的中国式现代化”,逐步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理论体系。从学术演进、发展趋势两个维度,可阐述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文艺的中国式现代化以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理论图景。

[关键词]习近平文化思想文艺事业中国式现代化新时代文艺

2023年10月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正式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我们在新时代的新征程上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科学的行动指南。这一重要思想,也是推动新时代党和国家文艺事业发展的行动纲领和强力保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政治宣言。“中国式现代化”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领域的深刻变革。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编者按),《人民日报》2021年4月16日第9版。,“一个没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一项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长久”。习近平:《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2013年5月4日),载《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52页。文化领域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整体将要发挥也理应发挥巨大的作用,并与其他领域始终保持紧密的联系。文化的中国式现代化,必然包括文艺的中国式现代化;文艺的中国式现代化,必然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文化艺术层面的体现。一、习近平文化思想与“文艺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最新理论成果,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文艺的中国式现代化,其根源也在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只有牢牢把握“文艺的中国式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之间必然的逻辑联系,才能深刻理解其内涵。

(一)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三个维度若从横向上总结马克思对文艺问题的论述,大致有三个维度。一是社会反映观。这主要是指文艺创作要反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实际情况。马克思主张艺术创作要真实地反映社会上存在的问题,反映真正的现实。这里的现实,其实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两者都是由人来体现的。在马克思生活的时代,也就是第一、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生产关系主要是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是马克思、恩格斯所经历的社会现实,比如电影《青年马克思》就讲述了《莱茵报》被查封后,作为该报撰稿人抨击过普鲁士专制政府的马克思无奈地和妻女迁居巴黎,生活十分拮据,连买烟都要讨价还价,女儿生病也无钱医治,被拖欠的稿费亦无法拿到。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提出了这种社会反映观:“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各种观念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17、37页。艺术创作反映现实,艺术批评也要反映艺术的现实。社会反映观可以进一步引申出文艺创作中的现实主义原则。二是人民价值观。这主要是指文艺创作要面向主体阶级,这一点和马克思的阶级观紧密相连,而阶级观又和马克思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理论紧密相连。马克思并不排斥对艺术创作的分类,但他主张要区分“主体”和“全体”。“巴尔扎克就不得不违反自己的阶级同情和政治偏见;他看到了他心爱的贵族们灭亡的必然性,从而把他们描写成不配有更好命运的人”恩格斯:《致玛格丽特·哈克奈斯》,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42页。——这一记述体现了情感与理性的斗争,或者说,巴尔扎克在价值的冲突中选择了更高尚的价值,用作品声张了主体——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的利益。他的作品与仅仅表达了一小部分人利益的作品相比,显然更能代表一个时代。实际上,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明确体会到艺术创作的两种价值观的存在——个人价值观和人民价值观。一些人之所以不太能看得清这两种价值观的分野,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对“人”和“人民”缺乏清晰的认识。三是进步历史观。这主要是指文艺要肩负起推动社会制度进步的责任,这一点又和马克思的历史辩证法紧密相连。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劳动在创造了人本身的同时,也创造了人的需求。“人们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同时间接地生产着自己的物质生活本身。”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47页。“劳动”概念包括了体力劳动、脑力劳动,具体劳动、抽象劳动,艺术劳动、技术劳动……人类的需求不断变化和提升,所创造的价值也跟着变化和提升。“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89页。——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最底层逻辑。在“人化自然”中,劳动一边创造需求,一边又创造价值来满足这些需求。“艺术活动的根本作用就在于其所做成的理想的或审美的人化自然这种理想世界对于现实人类生活的补偿作用。”陈晏清、王南湜、李淑梅:《马克思主义哲学高级教程》,南开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217页。

(二)马克思主义文艺观

与“文艺的中国式现代化”大约一百年前,苏联的文艺家们曾经缔造了一座文艺高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是电影。以爱森斯坦、库里肖夫、普多夫金为代表的蒙太奇学派就是那一时期的重要代表,他们把蒙太奇从实验室带入大众艺术,让这种技巧从在实验室中表现普通人的心理变化,迁移到了社会生活中来表现人民的情感、新时代的革命热情、劳动的进步历史观。后来东欧国家的电影新浪潮乃至意大利的新现实主义电影,均受到苏联电影思潮的影响。这些潮流,都可以视为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在艺术领域的具体实践,是对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在实践领域的极大丰富。而这种探索的初衷,正是建立在社会反映观、人民价值观、进步历史观这三大观念的基础上的。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而“毛泽东文艺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科学理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艺观”。龙新民:《毛泽东文艺思想对当代文艺工作的指导意义》,《党史纵横》2013年第12期。笔者认为,毛泽东文艺思想包括三个有机的组成部分。一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社会反映观。“百花”指的是艺术创作端,“百家”指的是艺术批评端,即文艺在反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时候,不应强调某一种艺术形式的特殊性,更不应只有一种反馈声音,而是要争鸣。二是“为人民服务”“深入生活、深入群众”的人民价值观。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将这一价值观阐释为“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三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以及“在普及基础上的提高,在提高指导下的普及”的进步历史观。这些经典表述,都反映了毛泽东对文艺创作规律的深刻认识。

(三)“文艺的中国式现代化”

与习近平文化思想文艺的中国式现代化,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文艺层面的具体体现,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文艺事业和产业现状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艺术文化相结合,对文艺的中国特色所作的更加深入、全面的阐释。在社会反映观层面,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推出更多反映时代呼声、展现人民奋斗、振奋民族精神、陶冶高尚情操的优秀作品,努力筑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的文艺高峰”《习近平:高擎民族精神火炬吹响时代前进号角 筑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文艺高峰》,人民网,2016年12月1日,http://cpc.people.com.cn/n1/2016/1201/c64094-28915766.html。。这句话中的“大义”“人民”“责任”“乾坤”指向的即是中国式现代化所包含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在人民价值观层面,习近平总书记有更多的经典论述,例如:“文学艺术创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首先要搞清楚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这是一个根本问题”这是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3月4日下午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时指出的。摘自《习近平谈文艺社科工作金句:把中国精神、价值、力量阐释好》,人民网,2019年3月5日,http://cpc.people.com.cn/n1/2019/0305/c164113-30957926.html。;“一切优秀文艺工作者的艺术生命都源于人民,一切优秀文艺创作都为了人民”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2016年11月30日),人民网,2016年12月1日,http://cpc.people.com.cn/n1/2016/1201/c64094-28915769.html。。人民价值观的本质,就是清楚文艺作品是为人民创作的。这里会涉及“主体”和“全体”的问题。有一种价值判断标准认为电影票房越多,图书码洋越多,就越是好作品。这种标准显然是有问题的:票房高只能证明接受的人多,并不能证明接受的人是主体。这个辨析也反映了文艺作品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在进步历史观层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文艺的生命。要把创新精神贯穿文艺创作生产全过程,大胆探索,锐意进取,在提高原创力上下功夫,在拓展题材、内容、形式、手法上下功夫,推动观念和手段相结合、内容和形式相融合、各种艺术要素和技术要素相辉映,让作品更加精彩纷呈、引人入胜。”同上。二、“文艺的中国式现代化”的

学术演进任何思想都有其理论和实践维度,也都是在理论和实践的相互作用下不断发展、完善、成熟的。“文艺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学术推进过程大致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一)从“文艺民族化”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在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中,文艺的人民性可以直接关联到人民的具体含义问题。这一问题也几乎全程伴随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文艺工作的百年历程。马克思要求社会主义文艺代表无产阶级的利益,这一点是明确的。“革命中的这些贵族代表……不应当像在你的剧本中那样占去全部注意力,农民和城市革命分子的代表(特别是农民的代表)倒是应当构成十分重要的积极的背景。”《马克思致斐迪南·拉萨尔》,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9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73页。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为工农兵而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的”;“最广大的人民,占全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民,是工人、农民、兵士和城市小资产阶级”。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一九四二年五月),載《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63、855页。很显然,在毛泽东的文艺思想中,人民大众是个有主有次、有分层的集合体。邓小平同志的文艺理论中提出,文艺创作必须充分表现我们人民的优秀品质,要充分塑造四个现代化建设者的形象,要体现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壮举。参见张炯:《坚持·发展·创新——学习邓小平同志关于文艺的论述》,《人民日报》1997年3月13日第11版。邓小平同志的见解将人民的含义推到了一种行为价值层面,这种行为的集体价值很自然地被学术界阐释为“文艺的民族化”,而关于文艺民族化的讨论最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发端。早在1983年,便有学者开始切入“文艺的民族化”这个问题进行研究。“寻求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关乎到党和国家命运的全局性大问题……其中也包括建设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艺问题。而文艺的民族化,又是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孙荪:《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与文艺的民族化》,《中州学刊》1983年第6期。对文艺民族化的探讨的实质,是探讨文艺与人民的关系问题。

(二)从“文艺的中国特色”

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20世纪90年代初,国际局势动荡,世界科技进步对中国的影响加深,中国的经济思维、文化思想都进入了一个转型期。而当时的文艺实践领域也走进了一个相对艰难的阶段:大量的艺术院团倒闭,文艺市场几乎难以为继。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经济和文化的不平衡发展,另一方面则是文艺创作本身有点“找不着北”。比如电影领域,尽管《红高粱》《霸王别姬》等影片在国际上获奖,但电影创作在整体上始终游走于中国化、民族化、人性化、人格化、风格化等多重趋势的矛盾之中。到底什么是文艺的中国特色?面对这个问题,大量的文艺创作者一时间并不清楚,时代也在呼唤一个明确的回答。在这一时期,一批明确总结“文艺的中国特色”的文章集中出现。这批文章普遍认为,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是文艺的重要外部规律,二者之间关联的紧密程度以及文艺的自由度可以因民族、国家、社会制度的不同而大有差别,但这种关联本身肯定存在,所以文艺不可能绝对自由。至于文艺的具体创作方法,作为文艺的内部规律,是和外部规律辩证统一的。综合来看,这些研究成果把文艺的中国特色总结为“三个必须”:一是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不能以其他什么思想为指导,更不能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二是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不允许毒害人民、污染社会和反社会主义的东西泛滥;三是必须继承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时代精神,不允许搞民族虚无主义和全盘西化。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

进入新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艺工作,在多个场合就文艺问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主旨鲜明,立论高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艺工作的重要性,精辟阐述了中国文化自信与文艺繁荣的丰富内涵,为文艺工作者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更加主动地担负起繁荣社会主义文艺的历史重任指明了方向。仲呈祥《增强历史自觉 坚定文化自信 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艺理论和美学精神》,《艺术教育》2022年第12期。这也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进入了新时代。随后,一批集中阐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学术成果相继发表,这些成果整体上可以分为四类:时代背景研究、内容体系研究、创新价值研究、实践品格研究。第一,时代背景研究,即阐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时代价值。这类研究集中体现在“因文化竞争导致的外部竞争加剧化”和“因艺术媒介化导致的内部发展复杂化”两个维度上。文化必须也必然参与全球各国综合实力的竞争,一些主流文艺类型如电影、音乐、戏剧等,甚至会成为国际贸易谈判的重要内容。而在新兴信息技术的影响下,文艺的创作方式、分类方式、接受方式、输出方式、研究方式等都在发生微妙的变化。不过,我们当前这方面的形势不容过度乐观:一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来看,文化建设是其中的重要一环,但发展滞后;二是着眼于新时期,人们对文艺作品的需求日渐强烈,但人们的审美趣味有待引导;三是从文艺界自身的实际出发,文艺界面临一系列问题,且履行历史使命的能力有待加强。参见王洁、谢鸿昆:《习近平的文艺观——解读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天中学刊》2016年第1期。第二,内容体系研究,即归纳总结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内容逻辑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正在形成一个内容体系。如何以合理的逻辑对其主要内容进行归纳和提炼,是学术界研究的又一热点。有研究者将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一系列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概括为文艺本质论、文艺功能论、文艺创作论、文艺发展论、文艺政策论五个子类。陈建波:《习近平文艺思想研究》,《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15年第5期。这种逻辑分析有很多,涉及学术研究的范式问题。第三,创新价值研究,即通过纵向和横向的对比,或者与现实相结合的方法,归纳总结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创新点。综合来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至少有四个创新点:在文艺历史观上进一步准确描述和拓展“人民性”,在文艺价值观上进一步界定“作品评价标准”,在文艺美学观上进一步优化“作品创作环境”,在文艺教育观上进一步将“人才发展体系”制度化。大量的学术成果也均聚焦于以上四点。不过,其中第四点也就是文艺教育观的相关研究还较少。“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文艺工作者是铸造灵魂的工程师”,前者所昭示的文艺价值属性,和后者所昭示的教育属性同等重要。第四,实践品格研究,即通过分析具体作品创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探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应用价值和方法途径。为了防止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研究陷入纯理论的怪圈,对具体作品的研究必不可少。近年来,专家学者针对文艺领域的去思想化、浮躁化、唯经济论、历史虚无主义、“去中国化”、审丑化、形式化等不良思潮进行的斗争,彰显了实践品格研究的重要价值。这种鲜明的实践品格,又体现在“针对与新时代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这一历史主潮相悖的理想缺失、信念动摇、精神滑坡、道德沦丧倾向发出救偏补弊的呼吁”仲呈祥:《习近平文艺思想的实践品格》,《人民日报》2018年1月16日第24版。。

(四)新时代语境下的

“文艺的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创新性的重大理论命题,学术界的相关阐述有很多。其中,关于“文艺”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目前有三种学术进路。第一,以中国式“现代性”阐释“现代化”,也就是将“中国式现代性”视为“中国式现代化”在文化领域与文艺领域的合理延伸,进而探讨文艺如何具备“中国式现代性”。比如有学者认为“文学艺术的‘现代化,同政治、经济领域的‘现代化不同,它本质上就是指是否具有‘现代性。以‘中国式现代性推动文化强国建设,则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民族复兴伟业的题中应有之义”。董学文:《文藝要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作贡献》,《中国艺术报》2022年10月24日第5版。第二,以“中国式现代文艺新传统”弥合文艺新旧传统的断裂。中国文艺现代化的进程大致可分为三段,即“代表了旧传统的古代”、“代表了旧传统的现代”和“代表了新传统的现代”,而如何处理西方美学思想在这三段学术进路中对中国文艺现代化的影响,是一个历史问题。王一川曾撰文并使用了“中国式现代文艺新传统”一词来描述百年来中国文艺的成就和价值,试图彻底解决这一问题。他为这个新传统总结的四种价值是:在文艺发展上体现文艺的社会存在依存价值,在反映现代中国社会生活上具备真实性价值,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先行审美实验上有着探索性价值,以及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审美维度上奉献出新品格。王一川:《中国式现代文艺新传统的生成及其价值》,中国文艺评论网,2021年12月2日,https://www.zgwypl.com/content/details52_41950.

html。第三,以文艺助力“中国式现代化”。也就是将文艺视为价值客体,中国式现代化事业视为价值主体,由此加强客体建设,与其他价值客体如政治、经济一道,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大事业。这是一条自然进路,并不涉及文艺的现代性、现代化等复杂命题。有学者表示,“不论是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还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我们都能看到文艺的身影。中国式现代化为文艺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朱辉军:《文艺的繁荣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全面推进》,原载《文艺报》,转自光明网,2023年1月19日,https://m.gmw.cn/baijia/2023-01/19/36313430.html。

三、“文艺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趋势

(一)文艺意识形态现代化:坚持

马克思主义在文艺意识形态

领域的指导地位众所周知,文艺的现代性演进过程是非常复杂的,涉及新中国文艺在来自国外的文艺理论对中国古代文艺传统的复杂影响下的路径选择,但这整个过程基本处于一种客观化的“自组织”状态。而文艺的现代化,因具有“人化”和“化人”的属性而具有更坚实的意识形态内核;相对于文艺的传统化,现代化始终是一种进步主义的意识形态。换句话说,作为意识形态的现代化始终是为实现某一目标而采取集体行动的“驱动力”[美]丹尼斯·K.姆贝:《组织中的传播和权力:话语、意识形态和统治》,陈德民、陶庆、薛梅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82页。。亦如《意识形态:起源和影响》一书的中文版序言中所说:“不同利益群体,有不同类型的意识形态。经过无数次的博弈,多数人能够达成最大公约数的意识形态,便具有了普遍价值,这样的社会是谓成熟社会。”[美]利昂·P.巴拉达特:《意识形态:起源和影响》,张慧芝、张露璐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年版,第7页。刘苏里作序推荐。综上所述,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所强调的“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中国式现代化”概念被应用于文艺,恰恰解决了“‘文艺的现代性概念对意识形态的淡化”与“‘文艺的现代化概念对意识形态所包含的阶级色彩的强化”之间的矛盾。我们的文艺工作既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又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并且要基于国情,体现毫不动摇坚持社会主义文艺意识形态的唯物主义本色,为文艺事业的发展开辟更广阔的空间。

(二)文艺审美形态现代化:

拥抱文艺多样化文艺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是时代前进的号角,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毋庸置疑的是,文艺多样化既是时代横断面上的现实潮流,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在要求,更是文艺的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不承认文艺的多样化现实,就无法与时俱进地理解文艺的人民性。文化就是“人化”,现代文化尤其如此。文艺的多样化就是人的多样化。“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恨,有梦想,也有内心的冲突和挣扎。”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新华网,2015年10月14日,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5-10/14/c_1116825558.htm。现代化的显著特征就是在经济发展与社会繁荣的推动下,物质生活需求得到极大满足,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人民的多样化精神追求。这种“多样化”至少有三个层次的内涵:人格类型多样、作品需求多样、创作方式多样。不同层次的“多样”对应到创作端、媒介、接受端,又衍生出更多的“多样”。比如,创作端的“多样”就包含了“文艺作品作为特殊商品”所具有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多种属性。二者的关系绝非简单的辩证统一关系,所以,树立以社会效益为首位、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发展观显得十分重要。如关于文艺创作的主旋律与多样化,近年来就衍生出了更多的可能性。事实证明,主旋律作品内部亦可多样化,多样化的创作方式也仍然可以指向主旋律。“多样化”不是“二元化”。“有人却习惯在二元对立、非此即彼、好走极端的单向思维驱动下,要么认为文艺不从属于政治就从属于经济、以利润思维统领审美思维;要么认为文艺不从属于政治就脱离政治、重蹈‘为艺术而艺术老路。”仲呈祥:《习近平文艺思想的实践品格》,《人民日報》2018年1月16日第24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营造的广阔“平原”已经足够容纳越来越多的艺术“高原”,也应该出现一座又一座艺术“高峰”。文艺的多样化不是以“守正”排斥“创新”,而是在“守正”的基础上,实现继承与创新、效果和效益的统一。

(三)文艺管理现代化:创新文艺

组织方式、优化文艺制度建设文艺事业蓬勃发展,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首先是个关乎组织、交互的概念。文艺的中国式现代化,不能靠个人闲情逸致、舞文弄墨的封闭化创作,而是要靠带有媒介内涵的组织化创作。文艺作品被创作出来,不管是出于主观动力还是客观驱动,其最高追求都应是“深入人民精神世界”,“触及人的灵魂”并“引起人民思想共鸣”。“人民需要文艺、文艺需要人民”的提法,也含有将文艺创作视为一种组织行为的意味。基于中国人口规模巨大的现实,文艺的中国式现代化尤其要讲求着眼于富有效率的组织方式,而文艺组织方式也是新的文艺类型概念的外延。文艺组织,是文艺事业结构中直接承担文艺策划、作品创作和文艺传播职能的组织。新时代的文艺组织大致分为五类:一是公有制艺术院团,其职工仍然是文艺创作的主要群体,目前也仍身处较为严谨的管理体制;二是非公有制文艺企业,其管理在明晰的产权关系之下相对松散,有直接管理的,也有以工作室形式管理的;三是非营利性文化社团、协会、学会,如文艺家协会、群众艺术馆等,承担一定的文化普及功能;四是独立文艺创作者,如独立制片人、网络作家、“非遗”传承人等,其主要特征是“独立性”;五是新媒体文艺团队,如新媒体平台上的“UP主”等。中国式现代化意味着中国式改革,而改革就意味着对既定制度的调整。目前,我国的文艺制度体系主要包括文艺生产制度、文艺检查制度、文艺市场制度、文艺保护制度四大块。其主要特点则可以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首先,以深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第一要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融入法治建设和社会治理,体现到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全过程。”《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国政府网,2019年11月5日,https://www.gov.cn/zhengce/2019-11/05/content_5449023.htm。这种制度指向,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健康发展的保障。比如,近年来调整并完善的电影审查标准,以及《网络综艺节目内容审核标准细则》《市场监管总局关于加强网络直播营销活动监管的指导意见》的出台等,都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依据的。其次,文艺的属性,决定了它的制度体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处于一种“神聚形散”的状态,即没有一个特定的中央或国家机关负责制定全部的文艺制度。与文艺相关的制度的制定部门包括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教育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等。先不论不同部门在针对文艺生产拟定制度时的天然差异性,即使只就文艺检查制度而言,如何更好地评估不同文艺类型的绩效,从而保证文化分配制度的合理性,也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四)文藝学科建设现代化:

加快构建“三大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不断推进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和创新,努力构建一个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新华网,2016年5月18日,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5/18/c_1118891128_3.htm。目前在整个文艺研究领域,关于三大体系的整合,尚没有系统的研究成果。诚然,音乐学、电影学领域已经开展了如火如荼的“中国学派”研究,但其学术指向也还只是一种对“气派”和“风格”的研究。简单来说,这三大体系的逻辑关系是:知识分类和人才培养共同建构起学科体系,学科体系衍生出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具体来说,知识分类系统是学科体系的基础要素。文艺的中国式现代化需要能适应新时代特征的知识分类;现有的文艺知识分类尽管一直在调整,但其基本结构仍然停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的状态,如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下属的戏剧、电影、音乐、美术等14个文艺家协会就建立在这种文艺知识分类的基础上,而这种分类还进一步影响了评奖、拨款、项目申报等方面的文艺政策的制定。人才培养系统则建立在知识分类的基础之上,它在文艺制度的调整下,与知识分类体系一起建构学科体系。比如,教育部推出的学科目录、专业目录,都是人才培养的基础。高质量的文艺人才培养体系为文艺家的诞生提供了更多的可能,间接影响着文艺事业。学科体系有三大实践领域,分别是学科方向制定、培养目标设定和课程体系设置。学术体系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核心,毕竟伟大的科学社会主义事业即发端于马克思和恩格斯建立起来的学术体系。笔者认为,一个健全的学术体系应具备四个特征:一是建立在理论(“学”)与实践(“术”)相统一的基础之上;二是理论的生成必须和知识分类(学科体系)具有共通性;三是必须能够开放、准确地定位学术领域中的任何现象;四是必须有利于制度的实施。话语体系是学术体系的语词表达与呈现载体。只有建立起强大而完善的学术体系,在此基础上形成成熟的话语体系,才能进而真正形成话语权。一句“真理越辩越明”,很好地诠释了话语体系和学术体系的关系:这里的“真理”就是严密的学术体系,“辩”则是话语体系的建设与话语权之争。生生不息的中华文化,其最大魅力就在于“天人合一”的严密学术体系,它激励着历经沧桑的中华民族更为自信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所以,加快构建文艺的“三大体系”,既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重要发展趋势,也是文艺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前瞻性课题。结语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这个为中国式现代化而踔厉奋发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要如何发展,才能更加有利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美好前景的实现?目标在前,重任在肩。我们的回答是:共同的使命感,必将激励中国文艺工作者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伟大旗帜,准确把握文艺发展新阶段的新趋势,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助推文艺工作主动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的大格局,为建设文化强国贡献力量!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国文艺评论的理论基础和前沿问题研究”(编号:21ZD02)的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郭晓,中国文化报社期刊中心《艺术教育》杂志主编,副编审

Promoting the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of Literature and Art under the Guidance of

Xi Jinping Thought on Culture

Guo Xiao

Abstract:“To comprehensively promote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through a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is a major political declaration put forward at the 20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is a profound change involving politics, economy, culture, society an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which adds new connotation to socialist literature and art.The socialist literature and art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eratakes the Marxist literature and art theory as the theoretical cornerstone, Mao Zedongs literature and art thought as the direct theoretical source, the literature and art theory of the Partys leading collectives at different stages as the theoretical basis, and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as the value goal.After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from “nationalization of literature and art” to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rom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of literature and art” to “socialist literature and art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rom “socialist literature and art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entering a new era” to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of literature and art”,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t literature and art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 has gradually formed.This article intends to elaborate from the two dimensions of academic 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trend, under the guidance of Xi Jinping Thought on Culture, the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of literature and art and the theoretical prospect of socialist literature and art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

Keywords:Xi Jinping Thought on Culture;literature and art;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academic evolution;development trends

猜你喜欢
中国式文艺现代化
1942,文艺之春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国式民主
假期踏青 如何穿出文艺高级感?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文艺范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中国式失败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节日畅想曲